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不害怕的世界 >

第6部分

不害怕的世界-第6部分

小说: 不害怕的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家人新搬到了一个高档社区,这个为人和善的家庭迫不及待地想见到新邻居们。然而,仅仅因为这一家人的肤色与众不同,那些老住户们便心生警觉,家家关门闭户。门里面的那些人警觉地保护着自己、家人以及他们的信仰,却从不知道新搬来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他们会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同样,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给那户家庭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然而,无论我们知不知道,当我们给他人带来痛苦的时候,实际上是给了恐惧膨胀的机会。在内心深处,我们期待遭到报复,或者千方百计地惩罚自己。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清楚恐惧是如何狡诈地将一个可能是充满希望、快乐满足的生命变成了一个自我封闭、充满恐惧的生命。当我们开始了解自己恐惧的严重程度的时候,不仅能开始同情自己(和别人),同时也已开始寻找逃避的途径。只需一点光线进来,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恐惧的墙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裂缝。在起初看起来固若金汤的石狱里面,其实有许多隐蔽的大门、窗户和裂口。

  思想的疾患

  为什么人们难以自然而然地接受生活中的差异和变化,顺应潮流,坦然放手呢?我们的生活如果被恐惧支配,就会对不喜欢的东西,威胁我们或者令人沮丧的东西充满戒备之心。我们会躲避它、拒绝它,竭力将其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寻找自己喜欢、能带来快乐、使我们感到稳定、温暖和安全的东西。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紧紧抓住,深深地依恋它,把它当作生命的至宝。如此一来,我们宝贵的生命就将一半的经历拒之门外,而对另一半死抓不放。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就会完全依赖外部条件和他人来获得幸福感。

  由于人和条件都在不断变化,我们永远都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我们往往拒绝那些可能是意义重大的、美妙的东西,却迷恋那些自认为伟大、实际上却是消极的东西。

  注意:你追求的、渴望的、想要抓住不放的是什么?你经常躲避、拒绝、隐瞒和逃避的是什么?你知道由此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吗?你知道它耗费了你多少时间、思想和精力吗?这种生活状态给你带来了舒适、安全或幸福了吗?不要欺骗自己,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有一点:诚实。

  如果我们开始放手,开始敞开双手,敞开思想和心扉,就会扭转这个千年不变的固定模式。我们将意识到,个人的好恶并非衡量事物的标准,不能以此为生命的基础。我们之所以不喜欢某物,通常是因为不了解它。另外,我们摒弃的也许是真正有益的东西。此外,我们的好恶也在不断变化,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就可能避之不及。

  在我们学会消除恐惧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务必要下定决心,不再清楚地区分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单纯地追求一件东西而拒绝另一件。相反,我们必须逐渐学会向生命中的一切敞开怀抱和心扉。

  道元是位伟大的禅师,他年轻时曾前往中国学禅。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他历尽千辛万苦重返日本。回到日本的时候,许多耳闻其事迹的人都前来拜访,希望知道他在中国有何收获。当他们问道元这些年在寺院里究竟学到了什么时,道元禅师说:

 “我带回来的只有空空如也的双手。”

  道元所说的“空空如也的双手”具有非凡的意义。只有双手空空如也,不抓任何东西,人们才会灵活自如,才会乐于奉献。他们可以感觉、可以触摸,可以向他人敞开怀抱,给与他人,同时也能接受礼物。道元张开的双手乐于接受生活的全部,并不依恋自己喜欢的而拒绝其他的。他非常愿意亲身经历所有的生活体验。

  让自己的双手空空如也。你紧抓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暂时张开双手,坦然放手?你能否不再紧抓渴望的东西,不再拒绝自己讨厌的东西?想象一下自己张开双手,放手某些东西;想象一下张开那双可能会握紧拳头准备与生活搏斗的手。停止挣扎,不再拒绝,坦然接受吧。

  不再拒绝生活,要拒绝恐惧

  在内心深处,我们并没有给生活多少空间。相反我们以各种方式评价它、谴责它、拒绝它、抛弃它、伤害它。恐惧以伤害生命为乐,这就是它存在的主要任务。不要让恐惧得逞,制造伤害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产生好结果。我们必须把自己从恐惧中解脱出来,去寻求另外的兴趣。当心中萌生伤害或者拒绝的念头时,你要明白,这种想法不属于你,它属于恐惧,你无需听任恐惧的疯狂之举。

  转身面对恐惧,对它说“不”。不再拒绝生活,要拒绝恐惧。

  学会应该对什么说“不”是对付恐惧最有效的药物。我们使用这种药物的方法有很多,当下最紧要的是对有害的依恋说“不”。练习一下张开双手,敞开思想和胸怀,这样便能重新获得灵活性、自发性和真正的安全感。拒绝僵化。一旦张开曾经紧握的拳头,伸出双手,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所有美妙的人、经历和内心的自由都会来到我们的生活中。

  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乐意坦然放手的大师。事情发生了,他欣然欢迎;事情平息了,他也不强留。

  从前,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位禅师,深受村民敬爱。这位禅师终日打坐冥思,而村民们则自发地给这位圣人送食物和其他贡品。所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在那里的生活安详、简朴。

  忽然有一天,村里一个未婚的姑娘发现自己怀孕了,但是孩子的父亲却说他要离开,因为他还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不愿照顾她和孩子。这个绝望的姑娘束手无策,没有人能帮她,于是,她便对村民们说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那位禅师的。消息传到禅师的耳中,他只是淡然地说:“是吗?”

  村民们大惊失色,对这位禅师的看法立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一提到这个人的名字也会怒不可遏。他们说禅师的坏话,不再拜访他,也不再给他送食物。这位禅师听说这些事之后,仍旧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是吗?”

  孩子出生了,那个姑娘把孩子送到大师的面前说:“给,这是你的孩子。”

  “是吗?”禅师说着,慈爱地伸手接过了孩子。

  禅师对这个孩子精心抚养。几年后的一天,孩子的亲生父亲又回到了村庄。他对自己当初离开的行为非常后悔,希望能与那个女子和孩子团聚,照顾他们。那个女人欣喜不已,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全村人。然后便和那个年轻人到禅师那里要自己的孩子。

  禅师淡淡地问了一声:“是吗?”便慈爱地将孩子送还给了他的亲生父母。

  于是,全村人又开始赞誉这位禅师,一谈起他就红光满面,兴奋不已。他们又开始拜访他的草屋,给他送礼物和食物。

  “是吗?”禅师说着,坦然地接受了村民们的礼物。

  这位禅师从来不受一切外来因素的影响,宠辱不惊,得失不计。他无所畏惧,能够完全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而时机成熟之时,他也能够完全坦然放手。

  “是吗?”是一种练习,是对事件的一种回应方式,包括好事和坏事,快乐的和痛苦的事。上面提到的那位禅师并未匆忙跳上生活的过山车,体验刺激,旅程结束后轰然倒下。相反,他自始至终只关注自己,不让自己受制于各种变化。他清楚地知道,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好的可以变成坏的,坏的可以变成好的;快乐可以变成痛苦,痛苦也可以变成快乐。大师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怀着浓厚的兴趣观察生活,坦然接受并关心发生的一切,从而不为发生的事情担心忧虑。他既不渴望获得赞誉,也不害怕受到责备。当别人抓住不放或者产生依恋的时候,这位禅师却不会恐惧,他有能力全心全力地去爱,去关心发生的一切;当它走的时候也会坦然放手。

  刺穿恐惧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观察那位禅师的行为,便会很容易地看清恐惧的根源,知道如何摆脱恐惧。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假如那位禅师奋力保全自己的名声;假如他因为村民们夺走了他的一切而对其怀恨在心,那么麻烦就会增加,使他自己和其他人产生恐惧。然而,那位禅师却拒绝仇恨、拒绝责备、拒绝怨愤,因为这些消极情绪只能使恐惧有增无减。

  如果那位禅师拒绝养育那个孩子,将那个女人拒之门外,不仅他的想法会深深地影响母子二人,还会在小山村引起轩然大波,而他也将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禅师却坦然接受了发生的一切,因而可以维持相对平静的生活,从而消除了他人和自己心中的恐惧。

  到了该放手的时候,如果这位禅师抱着孩子拒绝归还,如果他不知道如何归还给生活赋予他的礼物,那么,痛苦和恐惧将会再次出现。不过,他十分清楚,什么东西都不完全属于他,所有的一切只是逗留片刻,最终仍要离去。因此,他便不再害怕失去,依旧保持平和的生活状态。

这位禅师已经懂得如何张开双手。他看到了生命的短暂,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只逗留片刻,终要离去。这个事实并未使他伤心,反而使他得到解脱,可以平静安详地生活。他并不依恋于某一种特定的结果,而是顺其自然;他也不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而抓住或者歪曲正在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无法去爱。实际上,禅师只要放弃依恋和固守,他就已经能够完全奉献自己。这位禅师对生活的发展并没有特别的计划,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自己的重要价值、理应得到的荣誉和名声也没有特定的想法。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永远不受威胁的真正的安全之所。

  逃离恐惧

  或许那位禅师似乎不是凡人,但实际上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就是凡人一个。他唯一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明白拥有平和心境的基本原则,并且切实遵守。我们同样也可以按照这些原则,每天实践。本书就是要教你如何逃离恐惧,书中的每个练习、每条建议、每句至理名言都是恐惧编织的黑暗中的一丝亮光,我们应该让这些光闪耀。有时,光线忽明忽暗,我们在光亮中看到了出口,旋即却又落入恐惧的黑暗中。这种情况极为自然,只需继续让光亮闪耀,带来更多的光线。

  当恐惧不期而至的时候,停下脚步,直面它,把它当作空气一样呼入体内,然后再呼出来。立即选择你认同的建议,开始练习。如此一来,墙上的裂缝,也就是你逃离的方式,就会越来越大,而恐惧的攻击力也会越来越弱。最终,恐惧欺骗我们的谎言也将逐渐被揭穿。

  亚历克斯开始逃离恐惧,生活也因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周围的人对他更好了,各种活动也变得更加容易了,而他也开始对生活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时候,他的确觉得心胸开阔,心情舒畅。然而,忽然之间,亚历克斯又把自己冻结了。他说,事情简单得让人害怕,生活方式的变化也让人心惊胆战,他想再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过一段日子。于是,他暂时陷入了那种貌似安全的逃避之中。尽管如此,他已经尝试了不同的滋味,因此,他的这种逃避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已经知道了拜托恐惧的方法。

  为什么逃离恐惧本身会让人害怕呢?原因在于:假如放手恐惧,有些人不知道什么能带给他们安全感?他们早已相信了一个弥天大谎——恐惧可以让他们安全舒适。因此,如果他们越害怕,就对危险越警觉;事情越稳定,生活就越安全。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越害怕,就越看不清事态的发展,也无法看清彼此,或者真正倾听他人。我们脑海中萦绕的只有那些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恐惧冻结了我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僵硬,往往感觉生不如死。死人僵硬不动,而活人却灵活自然,能够适应各种条件,能够自由地付出、接受,能够坦然地放手。恐惧引诱我们牢牢地抓住一切。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产生恐惧的正是我们的固执,攥得越紧,手里的东西就会碎得越厉害。


  停下来:

  想一想,你紧抓的是什么?你害怕放手的是什么?眼下,你只需留意一下这些问题,看看自己抓得有多紧,看看你如何拒绝失去和改变。你在与时间抗争吗?你不愿失去所有想要的或者喜爱的东西吗?这样做对你喜爱的东西会产生什么后果?随时留心这些问题。

  我们拒绝放手,实际上是在与宇宙的一种力量抗争,即变化的力量。当然,最终获胜的必将是这种强大的宇宙力量。谁也不能阻挡潮涨潮落,谁也不能阻挡太阳朝升暮沉,哪个人愿意这样虚度光阴呢?然而,许多人偏偏要与事情、人们、信仰、思想、需求的变化抗争,所有这些都是不请自来,最终都要悄然而去的。我们抱怨自己,谩骂他人,谴责上帝,发誓永不再爱,不再关心任何事。毫无疑问,这种状态正是恐惧煽风点火制造的疯狂行为。

  恐惧对疯狂情有独钟。它不仅鼓动疯狂,实际上就是疯狂本身在千方百计地试图扰乱我们的正常思维。然而,只要我们看透它的本质,只要我们把疯狂当作疯狂,神智便会恢复。疯狂的生活方式非常危险,拒绝面对现实十分愚蠢。不过,人们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同样可以理解,T。 S。 艾略特对这种情况的描述极为贴切:

  “人们不能承受过多的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恐惧已经渗入了我们的骨髓,使我们无法体味现实。但是,真正能带我们驱走恐惧、逃出牢笼的只有现实。

  现实有益无害

  尽管恐惧对现实编造了无数谎言,但现实的确有益无害。这至理名言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句话是另一句至理名言的基础),因为恐惧不断训诫我们:现实充满危险,恐惧益处多多。现在,赶快放弃这种可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