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138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38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举个例子,供养父母,供养佛菩萨,供养老师,我们尽心尽力,这是性德的流露;但是这供品不可以刻意去寻求,刻意寻求就错了。怎么样才是对的?随缘,随分随力。随分随力,我已经做得很圆满了,这是正确;刻意寻求就过了头,过了头是错误的;很随便,漫不经心也是错误的。所以礼讲节度,恰到好处,我已经尽心尽力,就能做到这样,这样在我的水平就是满分,这就是最好的,不要跟别人比。
  为什么?各个人的智慧福德因缘不相同,不能拿别人的标准做我的标准,我的标准也不是别人的标准,这个如法。这样学佛,你才得大自在,你每天生活才法喜充满,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个要智慧,这就是真实的功德。
  功是讲我们的功夫,真正下了功夫;德,道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功是修因,德是果报。所以种瓜得瓜,种瓜是功,你用了功夫,得瓜就是得到果报。「功德」两个字,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譬如我们一般在讲席里头常常举的例子,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解脱是德。我们晓得怎么修法,怎么样成就,这所谓是「功不唐捐」。
  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要定,不能受外头境界的影响,更不能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一生当中,在生活里头,对人对事对物,自己能做得了主,这个人就是现在我们经上讲的「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你就得定了。定,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不是的;是在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不受外境影响,自己能做得了主宰。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的智慧开了。你有智慧,当然世出世间什么样疑难杂症,到你这个地方来,统统都解开了,都圆满了,这才是真实的「功德藏」。
  这个「藏」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注得很简单,他只有一句话,「得照藏身之实智」,实智才显出来。用什么显的?三昧显的。
  我们今天没智慧,为什么?心是浮动的,禁不起境界诱惑。有些同修们从外地来到香港,香港这个地方,过去虚云老和尚说:「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们在香港这些百货公司、商场里面转转,动不动心?看这个东西很不错,想买;看那个东西也还不错。看不完,你买不尽!你身上带的钱全部都买光,都花光了,这个我们叫什么?观光,你在那里一观,口袋里全都光了。观光!如果是有定的人,自己能做得了主的人,他到那边去观,他有收获,他的收获不是带来一大堆心爱的东西;带一大堆心爱的东西,那叫烦恼,带了一大堆的烦恼!我的话你要仔细去想想。
  修行人到商场百货公司去参观,他得定,他开智慧,他的定慧增长。慧是什么?他看到这些商场百货公司,这些产品日新月异,这是智慧;你问他什么事情,他都了解,他不是不知道,他不糊涂,样样清楚。他看了之后,就是看的当时,看了之后,如如不动,没有起一个念头,我想要这个,我爱那个,没有,没有动一个念头,这是禅定。所以真正修行人接触这个环境,他是定慧等学,定慧并进,都在提升,都在增长,他不一样。一个是很容易受外头境界诱惑,一个是决定不被外境诱惑,真智慧。这都是讲的实智。
  这种修行的方法是自行化他,自己把自己戒定慧三学、纯净的善心善行做出来,显现出来给你的同参道友,你周边的同参道友,给他们看,帮助他们,提醒他们,修行要像这个样子。这就是宗门里面常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走到百货公司、商场里面去参观,那是「百花丛中过」;没有起一个念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那是「片叶不沾身」。这是真正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完全显露出来了,就是这个经里面讲的「普照法界」!我们会不会?我们学了佛法,会不会用?
  学了,最可贵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华严境界,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显示出自在随缘。人过这样的生活,我住在香港,跟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跟住在华藏世界有什么差别?跟诸位说,没有差别。然后可以说香港就是华藏,香港就是极乐,看你是用的什么心。你用的是「清净平等觉」,香港跟华藏、极乐就是等同,平等平等,没有两样。如果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那就告诉你,香港是香港,极乐是极乐;香港不是极乐,极乐不是香港;香港不是华藏,华藏不是香港。这里头的义趣要懂,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觉悟的人,他高明高在哪里?他心转境界,他能把香港转变成极乐,把香港转变成华藏,这是觉悟的人。不觉的,跟诸位说,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九法界,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三途六道。我再告诉你真实话,真实话里头没有三途,也没有六道,也没有九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样说起来,初学的同学听了之后,心里慌了,会产生恐怖。所以佛祖说法一定要当机;换句话说,面对大众,他是什么样的根性,法一定要应机,所以要契机。契机契理这是正法,契机不契理,契理不契机,都不是正法。为什么?众生不得利益。
  佛菩萨说法真实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利益有三大类:对下根的人,帮助他「断恶修善」,他得利益,断恶修善不堕恶道;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破迷开悟」,他的境界可以向上提升;上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
  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义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能作主;自己能作主,就不会被命运控制,不会被「数」拘束。要不要看风水?不需要,心转境界,还看什么风水!看风水是什么?心转不了境界,心被境界所转,那就需要。凡圣差别在此地,迷悟差别也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大众得益」第七句: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
  这一句经文也很长,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提示是「得藏身力用之权智」。前面的第一句是「得照藏身之实智」,这句是讲「权智」。「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智慧;换句话说,是真实智慧的作用,这个作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
  经文前面大家总要记住,前头有八个字,「其诸菩萨,一一各得」。华藏海会、华藏世界这里面的菩萨,十方来云集的菩萨,来参加集会的菩萨,一一各个都得到。普贤一出定,你看看大家都得这样殊胜的利益,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现在一般人对这个现象称之为「摄受力」,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叫「影响力」,古人所谓的是「感化力」,意思都接近。
  普贤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真正的因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积功累德」,所产生的威力不可思议。近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听说过,我听很多人说过,也听我的老师常说,我们净宗印光大师他有这个能力,让一切大众亲近他的时候,见到他的威仪,行住坐卧这些形相,听到他说话的音声,都能够深受感动,这是我的老师常常告诉我的。
  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亲身体验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无过於章嘉大师。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六十多岁,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大概是六十二岁,好像是六十二、三岁;给我的体会,让我真正看到佛经里面常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从章嘉大师身上看到的,他的行住坐卧都像在定中,那么样的安详,那么样的稳重,显示出大智大德大能,让我们衷心的向往仰慕,希望向他学习。这是讲「摄受之力」,这是真正的善知识。
  今天我们在这句经文里面,看到与会的这些菩萨们,各个都能够『得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这是从普贤菩萨出定;换句话说,普贤菩萨入定就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的威德,他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智慧光明、德能相好,都从普贤菩萨出定这个时候见到了。
  下面为我们说了四桩事情是举例而说,为什么?权智无量无边,古人常说的「大用无方」,这是讲权德权智,善巧方便,无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对哪一类的物,他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这要没有真实智慧是决定做不到的。真实智慧,诸位一定要清楚,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圆满是实智,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叫权智,就是起作用的时候叫权智。
  菩萨在这个地方为我们略举四段:第一个「诸力」,这是如来果地上十种不思议的能力。一般我们赞叹佛,称佛为万德万能,这个德能就是讲的诸力。
  佛常常为菩萨们讲经说法,把无量无边的德能归纳为十大类,这十大类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前面说过。虽然我们不必重复,今天道场有一些新学的同修,我们也要照顾到。譬如佛这十种不思议的能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个能力。什么叫「是处」?简单的说,就是因果报应,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得恶报,这叫是处;种善因要得恶报,造恶业会得善果,这是非处,肯定没有这个道理。
  我特别把这一句提出来,同学们要好好的学习。为什么我要提出这一句?我们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我们看不到过去,我们也看不到未来,我们的眼光很短浅,只看到现在,只看了这么一段。往往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我们会发现某个人真正是好人,为什么他遭受的是苦报。有些人看到确实是坏人,不是好人,他得的是富贵长寿,得的是好的果报。於是我们对於圣贤的教诲就起了怀疑,圣贤人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在实际状况当中所看到的好像并不是如是。是不是佛菩萨看错了?讲错了?这个疑问自古以来,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很多人怀疑,不只是现在!
  所以佛讲这十种特殊能力、不思议能力,把这个摆在第一条,什么用意?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什么?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切众生,要知道他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既有过去,当然还有未来,这叫三世,「因果通三世」。谁知道这个道理?佛知道,佛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佛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世享受富贵,他造作恶业,造作恶业还享受富贵,那是什么原因?他这一生享受的富贵,不是这一生的业,是过去世多生多劫修积的善业,感得这一生的善报。种善因是前生,这一生他得的善果;这一生所造的恶业,那个恶报是在来生、在后世,不是在这一生。
  在这一生当中,他有没有影响?有,影响是一定的。他这一生如果不造恶业,他的福报比他现前所享受的要增长很多倍。譬如,如果他造作善业,不造恶业,他的寿命可以活到到一百岁、一百多岁,因为他造作恶业,他的寿命缩短,只能活到七十、八十。我们凡夫哪里知道?有些人的寿命确实是很长的寿命,寿命有八十、九十的,他在四十、五十就死了。为什么?他的福报享尽了。造恶业叫折福,折损了他的福报。但是他的福报太多,虽然折损了,他还有余福,并没有折损尽;要是折损尽了,那他就死了。道理在此地,这才是事实真相。
  造作善业的人没有得到好的果报,那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太多,这一生造善业行善,已经把过去的恶业补偿了不少;但是过去那个业造得太重,虽然补偿,还是要受恶报。受恶报是消业障,业障消尽,在中国俗语常说「灾消福来」,他消尽了,福报就现前。如果过去生中造的恶业是很严重,这一生当中,他能够积极的忏悔,断恶修善,他消业障的力量非常强大,到六十、七十岁之后,慢慢他的环境好了,福报就现前了。有!我们常讲某人一生很苦,受很多罪,老来有福报,道理就在此地。行善积德的人,到死都是非常困苦的,他的福报在来生,因果通三世。我们学佛对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清楚。
  然后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於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你要不觉悟,你要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因果报应是十法界里头任何一个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明了之后,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观照,我从早到晚起的是什么念头?跟人交谈,我说话里面是含的什么意思?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就是因果,现前受的是果,现在造的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是果报现前害怕了,后悔莫及;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乐意承受。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他怕什么?起心动念是恶的,怕这个。决定对一切众生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桩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做恶业。所以他现前得的果报,纵然过去业因不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但是他非常快乐,心开意解,自在快乐,他真得到了。
  像什么?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大圣,不是凡人,他一生积德修善,为什么三十几岁短命就死了?在生的时候贫穷,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这又是什么情形?这个不能以普通人而论,为什么?普通人决定做不到。菩萨示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来教导我们的。从迹象上来看,迹象就是凡夫,凡夫论因果,过去生中造作的恶业太重。没有财富是什么原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物质生活很困难,很辛苦!他有聪明智慧,我们就晓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