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39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92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示现、这种教学,重重无尽。由於这样的一个原因,才像上一品「世界成就品」里面我们看到的,一一世界海中,一一世界入一一微尘,这个境界出现了,这就是重叠无尽、无障碍的刹土。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而这个现象,确确实实很像莲花表法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华藏,称之为大莲华。由此可知,它并不是真的一个大莲花,是这个义趣跟莲花里头的表法非常相似,称之为华藏。清凉大师对华藏世界这个名词解释得好!
  末后他老人家说:「是以出现品中,多将世界以喻佛德。细寻文意,乃由佛德,世界如之。」「出现品」还在后面,第三十七品。《华严经》总共三十九品,「出现品」里头有这个意思,有这些经文,把世界比喻佛德。佛德,用我们现在的话,容易懂的话,加持世界。如果没有佛德,凭著众生,世界不能建立。这个道理,老修的同学应该明了,初学的同学很难理解。所以,怎么能不靠佛加持?我们一般讲靠佛菩萨保佑,那是实话。
  我们求佛菩萨,佛菩萨保佑,不求佛菩萨,佛菩萨也保佑。佛菩萨绝对不是说,你不求我,我就不理你了,没有这回事情。你说:为什么佛菩萨要加持、要保佑?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他就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为什么?法性如是。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法性所现的、业识所变的,是一不是二。我左手这里痒了,右手去摸摸,替它搔搔痒,还要谈条件吗?右手还要等左手去请求吗?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要懂得同体大悲,你就明白了。什么人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法身菩萨。所以法身菩萨对一切众生,经上佛讲「作不请之友」。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不行,你要请他,你要求他帮助,他很慈悲,他一定帮助,你不求他,他不会来找你。法身菩萨不一样,同体大悲心现前了,不求他,他也来。品题的意思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七二卷)  2002/7/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72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清凉大师《疏钞》第三段「宗趣」,这是这一品经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我们把这段文读一遍,「宗趣者,别显本师依报,具三世间融摄无尽为宗」,这是先讲宗旨。
  本师是毗卢遮那如来。在这一品经里面,这一品经比较长,一共有三卷,第八卷、第九卷、第十卷。这三卷经文里面给我们说毗卢遮那佛的依报,依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的生活环境。具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凡夫也有三世,三世不能够圆融,也就是说过去不能把它拉回来。譬如去年,去年已经过去了,不可能把去年那个境界再拉到我们眼前;未来,明年还没到,也不能把明年提前到今年就看见。但是佛的世界就非常奇妙,虽然有三世间,它是圆融的。不但三世圆融,十方也圆融。清凉大师讲「融摄无尽」,就跟微尘里面包容刹土一样,佛在经里面给我们称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宗旨,这一品经的宗旨。
  「令诸菩萨发生信解,成就行愿为趣」,趣是趣向,也就是说,说这一品经的目的何在?是希望这些诸菩萨们,当然佛讲《华严》,当机大众都是法身菩萨,虽然是法身菩萨,他们所证得的还没有圆满,由此可知,华藏会上是帮助这些法身菩萨们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所以这一品经一定要熟,帮助这些菩萨们生信起解,成就大行大愿,以这个为趣。
  清凉说得简略,其余的在前一品已经说了,所以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李长者在《合论》解释这一品经就说得很详细,也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他解释这一品是用十个段落,十门分别。首先是讲这一品的来意,长者说这一品之来,是答覆前面三十七个问题。三十七问当中,有问到佛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一共问了三十七句,这一品就是答覆前面菩萨的疑问。「此品举如来五位中行业因果报得」,这个五位就是菩萨修学的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细说五十个位次,略说五位。修行一定有果报,你修行到什么程度,果报就现前,因果分明。清凉大师判这个经「五周因果」,所以一定要说明这些事实真相。
  第二是解释品名,为什么叫「华藏世界品」?清凉在《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看长者的讲法,疏跟论合起来,我们对於名题就更清楚、更了解。「释品名目者,为说此佛境报得之土」,毗卢遮那的果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联想到,我们这一生得人身,居住在这一块土地上,日常生活当中所感受得到的,一个是物质生活,一个是精神生活,这是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的果报。
  果报怎么来的?当然是过去生中修的因。如果过去生中修的因好,我们这一生果报殊胜,这是一般人讲享福。「修慧积德」,这四个字重要!享福如果不知道修慧积德,这个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苦报就来了。从果上我们就知道因,果殊胜,因一定好;果不好,因一定不好。看佛,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就会看得很清楚。明白这个道理,看清楚事实真相,我们自己信心生起来了,也知道自己一定要修善因,你才能够感得善果。
  果报里面最殊胜的,我们在这里看到毗卢遮那佛。所以古大德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你永远不知道成佛他那些的受用,人间天上不能为比!佛是凡夫修成的,毗卢遮那佛为我们示现,不是炫耀他的富贵,而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我们的智慧、能力、富贵跟毗卢遮那佛是相等的。相等,为什么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得好好想想,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我们恢复;我们哪一天恢复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华严经》上所写的,这是佛法教学的目的。其他的意思跟清凉所说的完全相同,我们就不再说了。
  第三段,他讲「华藏世界因何报得」。这一段清凉也说过,长者此地所讲的可以做为一个补充。我们多学一遍有一遍的利益,所以我们还是把这一段文读一读。「从初信心,至於八地已来,恒以大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我们只看这一段。这一段我们要学,你才晓得佛是这样修成的。从初信心,当然他这个信心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虽然达不到,我们要努力。
  试问问,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达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认真去学习。你为什么达不到?你的烦恼习气不肯放下,你达不到。为什么不肯放下?你不信佛!对佛所讲的很喜欢听,经典很喜欢读、很喜欢研究,就是不相信。什么叫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就是不相信。佛教给我们万缘放下,我们偏偏放不下,这就是不信!这些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常常教导我,曾经给我说过:有多少出家人到老死都不相信。我初听感觉得很讶异,出家人做了大和尚,做一辈子到老到死,怎么还不信佛?老师跟我们解释,我们才明了:没有做到。
  不要说别的没有做到,三皈都没有做到。「皈依佛」,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什么?佛是觉,从迷惑回过头来要依觉。真的,我们想想老师的话说得不错,一生他迷惑,他都不觉悟,所以皈依佛这一条没做到。「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反面是邪知邪见,有几个人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皈依法这条没做到。
  皈依法怎么修法?我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常常提醒同学们,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随顺经典的教诲,那叫皈依法。我对人对事对物,我的看法、想法一定要以经典教诲为依归,这才真正皈依法。所以佛陀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佛陀不在世了,我们依靠什么?依靠法。佛陀不在世,三宝是法宝第一;佛陀在世,佛宝第一。我们没有皈依,连皈依都没做到,你怎么能谈得上信佛?「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想想看,我们的六根天天还是染污。
  三宝「佛法僧」,它的意义就是「觉正净」。觉正净反面是迷邪染,我们现在天天还是搞迷邪染,并没有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所以三皈只是形式,没有实质。实质的三皈,是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
  你要问如何具体皈依?具体皈依是经论,就是世尊灭度之前留给后世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我一定要依靠经典著手。人所讲的,那我要仔细观察一下,他所讲的跟经典讲的是不是一样的?一样的我依他,不一样的我不依他。这里面的道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他的注解叫《四帖疏》,也叫《观经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得很详细。这部经我们讲过,「上品上生章」这一章我们也单独讲过,诸位去看看、去听听,你就明白,知道我们学佛怎么学法才叫如理如法。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要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
  譬如《十善业道经》上,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我们要真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我们做到没有?小小不如意,心里面就有瞋恚,完全违背佛陀的教诲。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生贪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生智慧,生烦恼、生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烦恼,哪里皈依过?哪里听话?没听佛的话,真的不信!
  为什么会不信?这个事情,我早年学佛,二十六岁亲近章嘉大师,这些问题我都曾经提出来请教大师,大师告诉我:不解。最初我听了不懂,经我看得懂,我理解;理解,没做到;没有做到,他老人家说就是不解。所以他给我做了一个总结:佛法是知难行易。你真知道,你一定做,做很容易。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真正知道,你那个知是一知半解,你知的不够透彻,所以你做不到。如果你真正知道佛教给你这是大利益,你哪有不干的道理!
  譬如我们讲十善业前面这三条,不杀生,不杀得长寿,健康长寿,不盗得大富,不淫得相好光明。你要是真正晓得,这些果报是我们生生世世所祈求的。我们祈求果,不知道这果怎样才能够修得?它有因,因是十善业。成佛了,佛一切圆满,那就是他十善的因圆满。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佛像,特别是画的佛像,画的佛像很多头部都有圆光,圆光顶上写三个字。这三个字有的时候是用中文写的,有的时候是用梵文写的,或者是用藏文写的,念法都一样:唵、阿、吽。早年章嘉大师写这三个字送给我。唵、阿、吽是什么意思?身、口、意,原来就是十善业。这三个字挂在圆光顶上,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佛这样圆满庄严的德相,就是十善业的圆满。因就是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十善业修圆满就是究竟佛果。我们这才懂得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有成就,我能不能对别人打妄语?不可以!别人打妄语骗我可以,为什么?他搞三途,他搞六道。我为什么不可以?我这一生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要超越十法界,那你就不能再搞六道了。十恶是六道,十善是佛菩萨。
  出家,佛在入灭之前给我们后世弟子两句话的开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生活过得苦一点好,为什么?常常有出离的心。这个世界太苦了,不会生留恋,你出离的念头、意念很强。如果生活太富裕,过得太舒服,「这地方不错嘛」!对於了生死的念头就淡薄,你舍不得离开。以苦为师!古大德常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睡眠,佛陀在世的时候只睡四个小时,睡眠不足;饮食一天只吃一餐,现在讲是营养不足。样样都不许你足,以标准你欠缺三分,欠缺三分没有大碍,你还有体力来学习,还有精神来修行。如果缺乏得太多,你就生病,那不行,什么事都不能办;身体虽然好,不是很好、不是太好。非常有道理!以戒为师,那是完全依照佛的教诲。佛的行业,他一生的行为、造作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思想、佛的行为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常讲的纯净纯善。
  我们没有见性,没有见性怎么修?仿效佛那个方法我们来修学。学佛可以渐渐把我们的性德引发出来,我们要随顺佛的那种思想、言行,不能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自己烦恼习气,要知道那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所以,我们连初信菩萨都做不到;初信位菩萨,佛在经论里面把这个标准讲得很清楚,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我们没断,一品都没断。
  我常常劝同学们,你要想真学佛、真有成就,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你要是不放下,初信位你永远不能达到。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了,是不是就能达到初信位的标准?给诸位说,还不到。但是你很可能得到初信位这个地位,为什么?你的大障碍除掉了,剩下那些小障碍就不难突破。
  小障碍怎么帮助突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得好,那是小乘经,《华严》是大乘经,大小乘经都一样。头一条亲近善知识,听从善知识的教诲;第一个条件是从明师受戒,《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头一条「从明师受戒」。那个戒是广义的,不是五戒十戒,不是这个意思,那是教诫,你要接受好老师的教诲。好老师的教诲一定跟经论相应;如果跟经论不相应,那不是好老师,那可能是邪师说法。
  我们在此地看到「从初信心至於八地已来」,他经历多少位次?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五十个位次他完成了四十八,四十八个位次都是靠著愿力不退转。所以,你没有坚强的愿心,你很容易退转。凡夫修行要修无量劫,什么道理?退转,不是别的事情。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一生成就,真的是从初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