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述金瓶梅(节选)-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文认为,现存《金瓶梅词话》的最早刊刻者为袁无涯。据袁小修《游居沛录》记载,袁无涯曾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六日有公安之行,其目的一是将新刻《水浒》赠与袁小修、杨定见、僧无念诸友人。二是向袁小修求借《金瓶梅词话》以辞行,但遭拒,后由刘承禧处借到手,又请无念作题跋(即“廿公跋”),然后补足小说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刊行于世。但其才疏学浅,补入的这五回中较多暴露出捉襟见肘的窘态。如《别头巾文》和《别头巾诗》等,是其假托屠隆之名而行之。所谓的“兰陵笑笑生”,“勾曲笑笑先生”,“三台哈哈道士”与“三合欣欣子”等,均为袁无涯化名。
文章还考证了《金瓶梅词话》与《水浒传》之间的关系,认为它所据的是《水浒》的繁本——“天都外臣序”本,且从两书的对勘中,发现作者为“嘉靖间大名士”之说存在着不少疑窦。从书中保存着许多说唱话本的家风等特点来看,认为它“当亦出自书会中人之手”。
五 学刊会议(1)
明清小说研究会
明清小说研究的专业性季刊。由江苏省社科院文研所和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它以开创明清小说研究新局面为宗旨,主要发表有关明清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论文。从第一辑至1989年第一期(总第十一辑)共发表有关《金瓶梅》文章12篇,所论涉及《金瓶梅》的作者、版本、渊源、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人物、语言等各方面。1989年第二期(总第十二辑)还编发了全国第三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选发论文7篇。同时发表大会综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届大会上提出的学术问题、观点和概况。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建于1916年年底或1917年年初。它立足该校,面向海内外学术界。近年来发表了该校著名教授章培恒、黄霖先生及其他不少研究者的《金瓶梅》论文,并于1988年由编辑部编选《金瓶梅研究》一书出版。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综合性的学术理论刊物。《金瓶梅》的研究者王利器、徐朔方、刘辉、张远芬等学者专家在该刊发表过不少有关《金瓶梅》的研究文章,并多次出版“增刊”、“专号”、“专栏”而发表有关《金瓶梅》研究论文。
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曾开辟《金瓶梅》研究专栏,发表了海内外著名学者如魏子云(中国台湾)、徐朔方(杭州大学老教授)、马奴欣(前苏联学者)等的重要论文。
《金瓶梅》研究丛书
这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专门出版的我国第一套〈金瓶梅〉研究丛书。从1986年起陆续出版了有关专家学者例如:刘辉的《金瓶梅》成书与版本研究;胡文彬的《金瓶梅》书录;吴敢的《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郑庆山的《金瓶梅论稿》和黄霖的《金瓶梅考论》等等。
聊城《水浒》、《金瓶梅》研究学会
第一个地区性的研究《水浒》和《金瓶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成立于1987年7月。《金瓶梅》以山东临清为背景,与聊城地区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为了促进这一古典名著研究的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的联系,切磋学术,信息互通,自愿组织成立研究会,成员基本上系聊城地区文化学人,当然也吸收一些籍外文化学人。学会成立后即行出版发行《〈金瓶梅〉考证》研究丛书之第一集《〈金瓶梅〉作者之谜》及第二集《李先芳与〈金瓶梅〉》,上述两书均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
自1985年以来,国内已先后举行了三次全国性的《金瓶梅》研究的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金瓶梅词话》、《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金瓶梅〉续书三种》和其他的二十余部研究专著和数百篇论文,创办了全国性的《金瓶梅》研究专刊《金瓶梅学刊》。
为了团结全国的《金瓶梅》研究队伍,进一步促进《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发展,1988年5月,成立了中国《金瓶梅》研究学会筹委会。具体负责有关学会的各项工作,并于1988年11月全国第三次《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上,向与会代表通报了筹委会建立和筹备国际《金瓶梅》讨论会的情况。
全国首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1985年6月8日至12日,江苏省明清小说学会、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徐州市文联、文化局、徐州师院等七个单位联合发起,“全国首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徐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七十余名代表汇聚一堂,围绕着《金瓶梅》的作者、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张竹坡评点、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金瓶梅》研究的历史等问题展开了公开性讨论。
这次会议面对全国《金瓶梅》研究工作者,促进百花齐放、学术繁荣有一定的深广意义与作用。《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十余家媒体均作了显著报道。
全国第二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1986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全国第二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会议由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徐州市文联、文化局、徐州师院等单位联合公开发起。全国各地近百位代表出席。学术会对已出版的有关《金瓶梅》研究著作、版本、作者及思想、艺术成就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5月出版了《金瓶梅词话》(删节本),1986年10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瓶梅研究丛书”中的《金瓶梅成书与版本研究》、《金瓶梅书录》,对《金瓶梅》的研究促进作用颇大。这次会议鉴于近年来大家对《金瓶梅》的作者、版本、成书年代等等的考证方面相对不少,而对《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探索有所忽略,因此会议呼吁加强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
全国第三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出版社等12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日至15日在江苏扬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继续就《金瓶梅》研究中的作者、成书等“瓶外学”问题作了新的探索,并特对作品之思想倾向与艺术价值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开始把视野拓宽到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等新领域。由于近年来《金瓶梅》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徐州国际《金瓶梅》讨论会即将召开,在这次会上因而有更多更好的建议与意见。
印第安那大学《金瓶梅》国际讨论会
1983年5月,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举行《金瓶梅》国际讨论会。会议由欧阳祯教授主持。提交大会的研究论文计11篇。其中四篇由华人杨沂、孙述宇、郑培凯、马泰来提出,其余7篇均由美人提出。芮效卫的《汤显祖创作〈金瓶梅〉考》、郑培凯的《〈金瓶梅词话〉与明人饮酒风尚》、夏志清的《〈金瓶梅〉新论》、史梅慈的《〈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花园意象》、杨沂的《宋惠莲及其在〈金瓶梅〉中的象征作用之研究》、浦安迪的《瑕中之瑜论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注》,均收入由徐朔方编选校释的《金瓶梅西方论文集》。
九十年代的两次国际研讨会
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学
作为人类文化共同遗产的《金瓶梅》的学术讨论会是不分国界的。本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就筹备了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但因当时发生国际网球运动员胡娜事件,中国大陆学者临时决定拒绝到会,使那次国际会议没有开成。
1985年,台湾学者又动议主动承办,也因故没有开成。直到1989年6月15日—19日,江苏省徐州市主办了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但也因某种关系只到了一位外国学者(日本《金瓶梅》专家)。
第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1992年6月中旬,在山东省枣庄市召开了第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由于在1991年8月长春学术会议准备充分,使枣庄会议的筹备工作顺利。会议收到国内金学专家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包括港台地区以及国外)学者论文二十多篇。台湾著名金学家魏子云,香港金学家梅节,日本荒木猛,池本义男,美国陆大伟、谭波岸,法国雷威安,德国维伯夫人,印度坛春等专家学者均有论文。
后记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颇有影响的作品,是一部可供多方面研究资取的百科全书。作者用写实的手法,通过主人公西门庆及围绕他的几个女性人物的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官场的黑暗;展现出中国16世纪城市居民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社会、宗教、文化、道德、风俗、语言诸方面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第一次把社会家庭日常生活作为描写对象,从而大大开拓了中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描写社会生活的新领域。小说以批判的笔触,暴露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在艺术上,《金瓶梅》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它比前代的和同时代的作品更注重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刻画、细节的描写、白描手法的运用、语言的活泼流畅等等。
然,《金瓶梅》自清代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迄今被列为“禁书”、“淫书”,一般学子是见不到的,妨碍了国人广泛阅读与欣赏。而历代对此书评价又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论争激烈,众说纷纭。由于流传不广,一般读者只能感到茫然,如坠五里雾中。
为了弥补这一重大缺憾,东方出版社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推出了这部《细述金瓶梅》,不失为改革开放、百花齐放中的又一次有益、有力的尝试。虽然,它并非原貌,亦非全豹,但对于广大青年读者了解《金瓶梅》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消除昔日特有之神秘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了正确引导广大青年朋友阅读古典名著,鄙人不揣浅薄与粗陋,拨开迷雾,照射阳光,正面欣赏。意在为青年朋友阅读《金瓶梅》提供一些帮助,以便他们较为深入地理解与把握《金瓶梅》的丰富、深邃而又玄秘的思想艺术及其精神实质。
承蒙著名金学大师、复旦大学教授黄霖先生于百忙中为本书撰写“序言”,令本书增光生色;著名修辞学大师、复旦大学教授陈光磊先生鼎力支持,谆谆教诲。
承蒙著名学者、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先生;著名学者、四川社会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任乃强先生,两位师长生前曾在九十高龄时,用放大镜审阅初稿《金瓶梅导读》。
承蒙贵州师范大学前任校长吴雁南教授、四川大学前任常务副校长彭盛琪教授,两位同窗学友校读原稿。
承蒙金学专家、华文出版社原社长吴修书先生、武汉工业大学老教授田耕先生以及贵阳朱元德研究员、北京钱寿潜研究员、四川张伯龄副编审、杨国东高级经济师等诸君子的亲切关怀,无私襄赞,本书才有出版的机会。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较多地参考、汲取、摭撷了前人和当代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有大量不可或缺的直接引述(其中有的已经注明,有的尚未注明),并得到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情指导。因为篇幅所限,不便一一注明。在此,谨向诸位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忱。
当然,由于鄙人的学力、学殖与条件所限,撰述又较匆忙,未能作深沉的构思,在体例上、观点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都存在许多令人遗憾的地方,这一点,在校读过程中已深有所感,然而,时我不待,也只好这样付梓了。作者非常愿意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写出一部至少能让作者自己比较满意的金学丛书。
2007年元旦校读于
成都锦江太昇桥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