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291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要造善,我们生欢喜心,我们接收过来,可以;他要造恶,我们决定不接收,你怎么把它揽著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己的善心里面?我们讲良心,善良的心。善良的心变成所有不善的人的垃圾桶,你是聪明人吗?你是有智慧吗?真正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干这种傻事?真正高明的人是你没法子想像到,高明人见到什么?见如不见,他心里头不落痕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清不清楚?清楚,他那就是照见,像《心经》里面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是照见,他不是知见,他是照见。照见是什么?心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照得很清楚,有没有留痕迹?不留。不但是外面境界没有了镜子干干净净,外面境界正在照的时候也不留痕迹,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一样。
  所以你看转识成智之后阿赖耶叫大圆镜智,你才懂这个意思,那时候你的心就像一个圆满的镜子,把整个宇宙照得清清楚楚,里头痕迹都不露。没有转识成智之前,阿赖耶是个垃圾桶,这个世间所有一切,善的它也落,恶的也落,是个大垃圾桶。觉悟之后原来它是一面镜子,痕迹都不著,这要知道。所以自自然然的,用不著智求,也用不著起心照,自然的无心合道。这个无心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道是什么?道是真心、是法性、是法相。
  「合道则言语道断,无心则心境俱闲」,闲是什么?没事,心清净,外面境界也清净。这个无心,记住,无妄想、无分别、无执著,无妄想是佛;有妄想,无分别、无执著,是菩萨;有妄想、有分别,没有执著,是阿罗汉,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凡夫是什么?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在这六道里头出不去。六道有六个层次,苦乐不同,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各个人不一样。所以烦恼习气有厚薄不同,你在这六道里头,你感在哪一道也不一样。所以善恶都不清净,是染业不是净业,还有善有恶,还有这种念头,出不了六道。
  阿罗汉没有善恶的念头,所以他是净业。我们今天想这个善、那个恶,善恶是二边,到什么时候你能够一下悟到善恶不二,那就恭喜你,为什么?你已经成菩萨了,在阿罗汉之上。阿罗汉不执著善恶二边,他还有分别,他还不能到不二,善恶还是二法,还不能到不二,但是他不执著,善不执著,恶也不执著,这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佛法直截了当,「示众生,令自知有」,这就是智慧德相你自己有。「顿入凡圣平等真原,名为出离」,出离是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出离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首偈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四首偈:
  【十方所有诸妙物。应可奉献无上尊。掌中悉雨无不备。菩提树前持供佛。】
  所有布施、供养都离不开手掌,所以说手出广供。『妙物』,一切珍妙之物无过於正法,那才叫真正的妙物。正法里面讲到最真最纯就是心性。在中国古圣先王告诉我们真诚,真诚能生万法。六祖惠能开悟的时候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诸妙物不是别的,就是真心、就是真性。『无上尊』就是佛陀。佛陀,我们用世俗的话来说,最欢喜的就是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他最欢喜的。我们能够依教奉行,虽然根性不是上上根性的人,上上根是顿悟,上上以下都是属於渐悟;顿悟的少,渐悟的多,只要方向目标正确,那都是妙法,也是此地所讲的诸妙。这个范围就包括的广,太广了,所以就加个诸妙物。
  像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这样的社会,大众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在佛法里面可以说是幼稚园小小班的课程,这个课程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所学习的弟子规、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在中国古时候基础教育是父母教的。所以小孩到这个世间来,谁是他的启蒙老师?父母。一定要知道,他睁开眼睛,他就会看,他竖起耳朵,他就会听。虽然不会说话,你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其实那是你小看了他,他已经在那里学习,大人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阿赖耶识里头就落了种子,根深蒂固。到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很懂事,他都学会了。你教得好,那个好的基础就打下去了,你教得不好,那个不善的基础也打下去了。
  中国古人知道,很可惜现在人不知道。所以我们对於现前这个社会很感叹,为什么从前人那么纯朴,起心动念都会替别人想?因为他从小就看到他的父母孝顺他的父母,他看会了,念念没有忘记父母,为父母想、为兄弟姐妹想、为亲戚朋友想,很少为自己想的,小孩从小他就薰习成了种子。所以他二、三岁的时候他也会替别人想,有好吃的东西他会供养长辈,他晓得哪个年岁最大,他先去供养他;跟小朋友他能让,他不会争。这叫妙物,这个应当可以奉献给佛陀的,佛陀会欢喜。你看我们现在在起步,朝著成佛的方向目标我们在起步了,你就想想佛会很欢喜。
  《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做父母的不但要讲给儿女听,而且儿女愈小愈好。到六、七岁上学的时候,他的基础非常好,在家里懂得孝顺父母,他就懂得尊师重道、懂得友爱同学。所以从前学生好教,不像现在。从前儿女为什么那么听话?从小养成。自己听父母的话,你的儿女就会听你的话,他学到了;你不听父母的话、不尊重老师,小朋友也学会了,他长大了,他不听父母的话,他也不尊重老师,道理就在此地。但是善毕竟是天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善是自性里头没有的,这一点你要相信,坚定的信心,你在推动教育就不会灰心,你就不会说这些人教不好,劣根性太重,没法子教。那是什么?那是你的智慧不足,你的善巧方便不足。你要有坚定的信心、有真诚、有善巧,决定能够帮助他回头,决定能够帮助他觉悟,不是教不好的。我们要肯定天下没有教不好的人,这是佛说的,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头一个把自己教好,这是先决条件,自己没有教好,你就没有办法把别人教好。真的这一切法要从我心做起,自己教好之后,你才能影响别人。
  下面到第七首偈以下都讲放光,放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影响,才能影响别人。你自己修学愈成功,一般所讲的德高望重,你的德高,你的智大,那你影响的面就很广,影响的时间就很长。释迦牟尼佛他做得真彻底,从一开头学一直到往生,一天都没有松懈过。你看他保持他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的是托钵的生活。别人有供养,他也不拒绝,你从这里看到他的圆融。给孤独长者,他们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提供精舍供给佛陀教学,佛也接受,并不是说这个违背我们的戒律,不,他一样接受。接受是借用,并没有接受他财物的供养,没接受;就是产权,我们现在讲所有权是你的,我借来是使用,释迦牟尼佛跟这些弟子们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是真正出家。如果这个房子送给你,产权都给你了,你不就又回家了吗?那就错了。出家永远不再要所有权,这个佛做到了。佛最后离开我们这个世间不是在房子里头,是在野外,也在大树底下。他三十岁在树下大彻大悟,表演成道,最后走的时候还是在树底下。全是给我们启示,全是做给我们看的,干干净净,真的叫一尘不染。你看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慈悲,他告诉我们他的影响有一万二千年,这就是放光,光照的,要照一万二千年。
  我们今天就事论事,完全从形相上说,在面的影响,空间的影响,佛法传遍全球,全世界到处都有佛法。可是在现前真的是有危机了,佛法的道场真的是全球都有,这个不缺乏,信徒,在家出家的也到处你都能看到;真正开悟的没有了,真正通宗通教的没有了,这就是危机。如果我们不认真、不努力,不能真正的像玄奘大师一样,远绍如来,近光大法,佛法就衰微下去了,没有人才。李老师以前常常感慨的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你看释迦牟尼佛,有道无庙,把这个教学传下来。传道,庙不重要,道重要,真正学道、修道、悟道、证道的,这才重要,这与庙不相干,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
  近代的祖师印光大师,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这不是普通人。你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他所表现的确实是苦行僧。没有一天不读经,他在普陀山,舟山那边,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住了三十年。他在寺院里面担任什么工作?管藏经楼。这个工作不错,管藏经楼所以他就有机会读经,他在藏经楼里面就看了三十年佛经。
  真正有德行,很少说话,一心念佛,念佛的功夫深,经教里面讲的念佛三昧,为我们示现的是这个。到七十岁才被人发现,发现什么?发现这是宝,僧宝!是被一些文化界的人,他们到普陀山去游览,无意当中遇到印光法师,跟他谈吐感觉得到很不平凡,叫人感到希有难逢,於是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他就变成很有名气的一位法师。这一出名求见的人就多了,法师是山西人,所以他乡音很重,在一般讲经说法很多人听不懂,所以就没什么法缘,跟他往来的都是书信。所以你看《文钞》里面往来的书信非常丰富,他用文字传法。真正讲经的法会大概只有一次,在他老人家晚年,在上海做了一次护国息灾法会,八天,七天讲开示,最后一天传授三皈五戒,八天。这都有记录留下来,影响就太大!这是最近一百年当中,佛门里头真正有影响力的,没有人超过他,印光大师。
  他教我们完全是导归在净土法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无论学什么样的经论,最后都结归在净土。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学生,他到台湾就把印光大师那一套念佛的方式介绍给台湾,在台中建立莲社,儒佛同时学习,还是在儒这里去扎根。那时候,这算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是我这一代的,对於中国传统的学术多少还有一点底子,所以他对我们教的课程是四书,五经里面是选讲古文。教古文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学讲经,因为经典的文字都是古人写的,至少要有能力看得懂。所以非常重视古文的修学,伦理道德的修学。
  伦理道德他是叫我们学生自己学,他没有讲。指定我们《五种遗规》,陈弘谋先生编的,这是清朝干隆时间的两广总督。编得非常好,等於说把中国自古以来最基础的教育都收在里面。老师叫我们自己读,认真好好的学,奠定做人的基础。在那时候慈光图书馆向书店里面,就是这本书订了一批分给我们同学们。「童蒙养正」是里头的第一篇,《弟子规》的原本是朱熹的「童蒙须知」,后人是根据这个编成《弟子规》,所以那是《弟子规》最初的原本。《弟子规》编得好,三个字一句,总共三百六十句,全文一千零八十个字,押韵,好念、好记,非常难得的一个课本。
  这个课本我们要知道不是教小孩的,而是父母要把它做到,做给儿女看的。所以父母教小孩他不是言教,小孩的学习潜移默化,他天天看,天天听,天天在观察,他就学会了。中国谚语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正,儿女没有一个不正,父母要不正,那就难了,你的小孩将来老师都很难教,他从小就学得不正,你要把他纠正过来你知道那多么困难。
  所以中国这个族群,五千年前就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重视的是胎教,所以中国人教下一代不是生下来,怀孕的时候就教,懂得,不是不懂。怀孕的时候母亲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影响胎儿,所以母亲行住坐卧要注重威仪,端庄,他里头感受就端庄。起心动念都是善念,没有恶念,就是做父母的在怀孕期间他所接触统统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负面的不要让他看到。小孩一出世之后,三岁,这三年是根,他所看到的、所听到、所接触到全是正面的,家里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可不能在他面前,要避开,让他从小完全看到是好的,基础是这么奠定下来的。将来上学,六、七岁上学,老师做得端庄,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从小父母是儿女的榜样,样子好,这不能不知道。说到我们现前,我们现前拿什么供养佛?这是真正供养佛。你今天给佛建个庙,给他造佛像,塑金身,给他贴金,用种种供养具去供养,他全不要,他怎么会要这个?佛菩萨没有形相,所以一定要晓得真供养。再看下面一首偈,第五首:
  【十方一切诸伎乐。钟鼓琴瑟非一类。悉奏和雅妙音声。靡不从於掌中出。】
  这首偈也正好逢到我们现在逢年过节,大家每个家庭都喜气洋洋。现在家庭里面的娱乐大概最普遍的是电视,电视里面会有这些节目。『伎乐』就是表演,我们今天讲的文艺表演,下面所讲的这就是乐器,『钟鼓琴瑟』,乐器,乐器很多所谓是交响乐。可是底下这句就重要了,佛门里头用这个,为什么?众生欢喜,「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欢喜的佛一定会用,所以佛也有表演,也有唱歌、也有跳舞。但是这个节目演出的内容,『和雅妙音』,不会让你在娱乐当中有邪思邪念,那就错误。
  中国自古以来,凡是娱乐表演里面一定要守住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思无邪」。自古以来真的,因为那时候人毕竟都受过伦理道德教育,自然能够遵守祖宗传统这个教训。所以中国文艺表演,所有这些艺术,它是教育,它是教人为善,这里面也表演出伦理、道德、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表演让许多人看到,尤其是在从前,学校不普及,学校很少,就是私塾也非常少,所以不认识字的人很多,叫文盲。虽然不认识字,他有道德,他会做人,这是什么?从小学的,还有长大从文艺表演上学的。年节一定有这些表演,还有佛、道,法会有表演。一般家庭,富贵人家庆典、喜庆、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