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356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是「不舍众生大慈力」。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这三种障碍具足,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障碍了,虽有,不得受用。诸佛菩萨很慈悲,慈就是帮助众生得乐。这句里头最重要的是不舍,不舍弃。佛菩萨对众生的恩德,超过父母不知道有多少倍,完全不能相比!这些众生对佛菩萨会不会感恩?不会。为什么不会?他不知道!佛力的加持,就是佛菩萨大慈力的加持、大悲力的加持,遍法界虚空界,从来没有间断过,真正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
  一切众生,不仅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是动物,植物、矿物也是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佛讲众生的本意。为什么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我们以人来做比喻,人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的,这就是众缘和合。我们看植物、矿物,现在我们知道它们也有受想行识,没有动物那么明显,真的是有。我们看不出来,往往就疏忽了,认为它们没有受想行识,它们只有说物质。物质,佛跟我们讲的有四缘,有亲因缘、有所缘缘、有无间缘、有增上缘,缘就是许多条件,也是很多条件聚会而生起的现象,所以还是众缘所生。乃至於矿物、山河大地、虚空法界,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凡是众缘和合都叫做众生。我们可以说众生这个名相,包括了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漏掉。
  佛对於遍法界虚空界那个慈悲,慈力、爱心,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菩萨在因地里面也学诸佛如来,学佛,也要把自性里面的爱心发出来!怎么能发得出来?你什么时候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你就发出来了。发出来你就觉了,你就不是迷;迷,发不出来,觉悟就发出来。觉就是知道,知道万物是所现,能现的是自性,就像六祖开悟的时候,末后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能生」好!能生就是能现,虚空法界万事万物唯心所现,所现的一真法界。
  如果有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起来,起来叫能变,这个东西能变,能变是什么?把一真法界扭曲了。一真法界扭曲了,这是能变,变成什么?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这是能变。所以能现能变,能现是真心,能变是妄心,不是真心。能现的,大乘教里称为心,能变的称作识,阿赖耶识,这是相宗里面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觉悟了,这一觉悟就是菩萨,菩萨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所以,从自性里面流露出的爱心,是真诚的、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是理智的,它不是感情的,自自然然尽心尽力帮助众生得乐。
  第三条,「具足大悲力」,具足大悲力是帮助众生离苦。从离苦这方面来讲,这是大悲;与乐,这叫大慈。上一次我在北京,有几个同修我们在一起谈话的时候,也谈到怎样帮助现前一些苦难众生,这个众生是谁?退休的老人。我们谈到这个问题,与这个有关系,可以举个例子跟诸位说说。
  中国人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是分三个阶段,童年是奠定福慧的根基,要认真的学习。福慧的根基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这些年常常讲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儒释道的三个根。所以童年没有不认真学习,一生福慧的基础。到少壮,二十岁到四十岁,为社会服务,那是什么?修福。你从小到二十岁,这是读书学习,学以致用;到你少壮的时候,这是二十到四十,你为社会服务,为众生造福;晚年,六十以后退休了,晚年是享福。在从前真的是如此,退休之后享福。可是外国人的观念不一样,外国人他恰恰好跟中国人颠倒了。他是儿童享福,所以外国人讲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中年的时候要去拼,你去竞争、斗争,要去拼;晚年退休下来,叫老人的坟墓,晚年没有福。
  我们在美国,看到美国人的老人福利事业,老人公寓办得不错,社会对老人的福利的照顾也很周到,只限於物质生活,国家养老。国家养老,每个州待遇不一样,就看这个州如果它经济富裕,老人的福利金可以拿多一点。我在美国加州,加州的福利金可以拿到五百多块,一个月;可是在德州,德州的经济比加州差,所以德州的老人大概只能拿到三百五十块。不过也差不多,因为德州的生活比加州便宜,加州生活高一点。所以是能够拿到国家的养老福利金。可是精神生活没有,如果老夫妻在,还有个老伴;如果走掉一个就非常可怜,没人照顾。儿女不照顾父母,想到父母,一年给你寄一次卡片,贺卡,就欢喜得不得了,这孩子还想到我,还没有把我忘记。见面,几年见一次面,那都非常可贵,希有!所以外国人看到中国人,儿、孙、祖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日本人有、中国人有、韩国人有,美国人看到非常羡慕。
  我第一次到美国是一九八二年,在旧金山老人公寓里面做了七天的讲演。这老人公寓是犹太人办的,有四百多个单位,它每个单位,不错,就是一个小家庭、小公寓一样,不大,大概合香港差不多是有六、七百尺。它有一个房间,有个厨房,有个小客厅,还有个小阳台。我们就在公寓里面讲经,公寓里有一个大的大厅。我那个弥陀村就从那里想出来的,我说这个太好,如果老人都退休了,你看天天听经,有个念佛堂天天念佛,那多好。精神生活也有了,都是学佛的,互相照顾,这多么难得。我是从这里想出来的,看到那个地方,我说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该是这样的。平常这些寺庙,没有人去学习,像这样的场所,专门是退休的老人,应该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好事,这是使老人到晚年他有精神生活。
  不过这家公寓的主人还不错,是犹太人,他办了个幼儿所,就是老人公寓附设幼儿所。所以老人有时候他的孙子,儿子把小孩送到幼儿所念书,小孩下课的时候会找到他的公公、婆婆,敲他的门就玩个几分钟,上课他们就走了。早晨送来,晚上就接回去,想得挺周到的。让我想起来,如果我们把老人公寓办成为老人学校,这个多好!变成学校,里面可以开很多课程,有很多老人是有才艺的,他可以让外面年轻人来学习,传授给他,不收学费的,老人带著小孩玩,传授给他。能把它办成学校,使他精神有寄托,他生活情趣就有了,不至於每天坐吃等死,很可悲!
  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的,你看那么多老人,四百多个老人住在一起,今天这个老人过世,抬走了,大家都看到,少一个。明天又走了,慢慢想总有哪一天轮到我,所以情绪都非常不好。每一天都有走的,也有新进来的。怎么样能帮助他离苦得乐,那就是学校式的,他真正能得到乐趣。譬如每天有讲经、有讲学,有文艺的表演,有许多的活动,让外面年轻人都能够来参加,永远不离开年轻人,永远跟年轻人打成一片,这个生活多么快乐。我就想到弥陀村这个念头,从一九八二年那时候我常常想,每到一个地方,我一定首先看当地老人福利事业,我对这个很关心。另外一桩事情我很关心的,是青少年犯罪,我对这个也很关心,这个不能够疏忽,有关社会的安全。我总是注意这些事情,像家庭的离婚率,我都比较关心这些事情。所以每到一个地区,我都要参观老人院,参观这些孤儿院。
  可是弥陀村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实现,在北京我们就谈到,因为现在人口老化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现在也有这个问题了。所以我就想,你们将来都会老,你老了之后你想想你的儿孙能养老吗?能照顾你吗?现在大陆上是一胎化,你想想你这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女儿,将来能不能养你?问题很大!这个问题现在中国没有看到,转眼就看到,但是外国人就看到很多,小孩不养老。我就想到,我们建道场不要建那些寺院庵堂,不要建那些,建什么?就建老人公寓。也像外国一样,老人公寓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可以卖的,或者是出租,都可以。老人公寓其实就是学校,里面有讲堂、有念佛堂,如果有多元文化的,各种宗教的教堂都有,平等待遇。吃饭有大餐厅,采取自助餐的方式,喜欢吃什么自己挑,这样很干净,也不浪费。采取旅馆的管理,这就方便,每天有人给你打扫房间,给你清洗被单、洗衣服,统统都有,都跟旅馆服务是一样的,五星级的旅馆服务。这里面有各种活动,他生活就有情趣,他就生活得很快乐。
  国外的中国人,中国人懂得积蓄,所以都有一点积蓄。譬如这一个旅馆能够有五百个房间,你看一个房间分配大概多少钱,可以买一个房间,也可以买两个房间。为什么买两个房间?一个房间自己住,那一个房间可以让旅馆出租,租金可以养活自己,不必要存钱。你有力量,买三个、买四个都很好,拿这个来做为自己终生养老的,非常好的事情。这个也不要叫旅馆,也不要叫老人公寓,希望大家不要听到「老」字。他们就讲到云南,讲到鸡足山,我说你们到那边去建这种老人公寓,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别墅。譬如鸡足山,鸡足山别墅,大理那边苍山,苍山别墅。如果人很多的话,别墅可以编号,第一别墅、第二别墅、第三别墅,让大家,特别是国外的华侨,落叶归根。这样真正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离苦是大悲力,帮助他得乐是大慈力。我鼓励他们从这个方向,他们听了也很有兴趣。为什么?你自己会老,你老了怎么办?一定要把它办成一个非常活泼的学校,你生活在这里面真的是无忧无虑,真正晚年是享福。
  我们同修里面有经营连锁旅馆的,国际连锁,他们都有经验,听了之后很欢喜,这个真的可以做得到。只要有很好的规划,公布出去之后,筹募基金是很容易的事情,集大众资金来做。将来里面一半可以居住,一半可以做旅馆的房间。这些旅馆,到旅馆来住的人一定都是我们的同参道友,他们到这边来进修。这边每天讲经教学,他到这边来进修,住个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的,不是长期的,川流不息。我说这是在这个时代用这种方式来养老,解决人口老化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真正帮助人离苦得乐。
  另外的,穷人有穷人的苦,富贵人有富贵人的苦处,这都要帮助他。穷苦人的苦处是物资缺乏,物质生活的不足,富贵人的苦处是精神生活的不足。现在讲到扶贫,扶贫是两方面的,一个是物质方面的扶贫,另外一个是精神方面的扶贫,精神方面的扶贫比物质还要重要!为什么?真有精神生活,物质上缺乏一点,他不觉得苦。中国古人读书非常向往孔颜之乐,孔是孔子,颜是颜回。这就说明孔夫子物质生活不富裕,再跟诸位说,连小康之家都达不到,夫子是清贫。颜回在夫子学生当中,三千弟子他是最贫穷的一个人,箪食瓢饮,你就想到他的生活状况多么的清苦。可是他精神生活丰富,没有一天不快乐,没有丝毫对生活痛苦这种表情,没有。无论在什么地方,你看到他都是欢乐,孔颜之乐。他的乐从哪里来?《论语》第一句就说出来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是学习圣贤之道,快乐无比,就是精神生活超越物质生活。
  所以今天真正讲到扶贫,那就要提倡精神生活,提升心灵的修养,这才能叫人得到真正的快乐。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慈大悲,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还得要用高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那就是古人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句话是要记住的。在精神扶贫里面,像这一年多我们在汤池推行《弟子规》的教学,这个教学是对全面的,这个小镇居民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一起学,产生很好的效果,把小镇的居民良心唤醒了!本来是迷失了,现在把良心唤醒,把良心找回来,精神生活大幅度的提升,对於物质生活不再重视。明明年轻人到外面去打工,一个月听说可以能赚两千块钱,回到家乡去工作,一个月只能赚五百块钱,他宁愿回家乡。为什么?家乡快乐,家乡有亲情,这是外面找不到的。家乡生活程度比外面要低很多,所以五百块钱也不算少,他够用,他就知足了,这个难得。所以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是大慈大悲的具体落实,真正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第四条是「信一切佛法精进力」。这里面最重要的就讲一个「信」字。什么叫佛法?法就是一切法,佛是觉的意思,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觉而不迷,那就叫一切佛法。佛法没有迷信,迷而不觉就叫世间法,觉而不迷就叫佛法。所以法没有世间、出世间,也没有觉迷,觉迷在人。我觉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我要是迷惑、不觉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迷了什么都不是,觉了什么都是!这个不能不知道。
  可是觉了之后,你怎样把它落实?也就是说,你把你学到的、你觉悟的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譬如你觉悟到人一定要拓开心量,人一定要能够包容一切,为什么?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的心量怎么样?佛的心量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还不能包容别人,这就是世间法,就不是佛法;我懂得应当要包容,我真正学习包容,这就是佛法。在家庭里面,这一家每个成员我都能包容,我都能用真诚、清净、平等心爱护他们,我懂得要尊重他们,要关怀他们,要照顾他们,要帮助他们,我真正能够落实,叫做到。
  不但要做到,还要精进,精进是什么?要进步!我今天勉强尊重他,过一段时期,从勉强到真的尊重他;再过若干时期,这个尊重就变成自然而然的;然后这种尊重就能够慢慢的影响到我能够对一切人都尊重。不但对家人能包容,我去工作,在我的工作单位里面,所有的人我也能包容;在我地区居住的,我们讲的同乡,统统能包容。你能包容社会,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