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369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出去私访,访什么?访孝廉。打听这一带地方有没有孝子,对父母能孝顺,对老人都很尊重的,看有没有这种人。有这种人再亲自去访问,看他贪不贪财,廉洁,不义之财他决定不会要,那就被选上了。选上去之后由国家培养,县有县学,省也有学校,国家叫太学,送到县学去念书。念书的时候就有待遇,那个时候待遇是米,每个月多少斗米。你看《了凡四训》就看到,袁了凡也是被选上去的秀才,这都是受国家俸禄,国家来养你。让你安心念书,你家庭生活可以过得去,国家给你做保障,好好念书再参加考试,这就是国家的公务员。从汉朝一直到满清世世代代,蒙古人入主中国这个制度没有改,满清入主中国也没有改,国家选拔人才都是这两个条件,孝廉。
  我在讲经时也曾经说过,国民党孙中山先生很遗憾的一桩事情,就是当年吸收党员没有用这个标准。所以造成什么?这党员是国家重要干部,贪污,对国家、对人民不忠。所以这是古代帝王他们高明之处。政党政治也不例外,如果政党政治吸收党员,这两个条件摆在第一,不孝、不廉洁没有资格进入这个党团,这个党就了不起。所以这个制度不是重要的,过去新加坡演培法师曾经问过我,说你是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我说:还是皇帝好,我还是喜欢皇帝。他说:你老顽固!我说:我不顽固,为什么?皇帝有责任心,比民主好。你看皇帝选拔继承人,他多谨慎,选拔出来之后,全国第一流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教他。
  民主制度选出一个总统出来,他没有受过好教育,那跟帝王相差太远。而且他没有责任感,为什么?他一届就四年,顶多连续再选一任八年,他就得让给别人。他选举的时候他花了多少钱,他坐上位置之后他总得把它赚回来,还得要赚好几倍,否则的话,谁干!这就不如君主。君主这个继承人要是不能够遵守祖宗的成法,代代相传的成法,他就会被人消灭掉,人家闹革命就把你推翻,改朝换代了。世世代代遵守老祖宗的教训,规规矩矩的不会出事,君主时代长治久安。你看中国历史,哪个朝代政权稳固之后,至少有一百五十年到二百五十年天下太平。民主没有,你要很客观的去观察。
  所以我说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什么?教育的问题,人的问题。还是中国老祖宗说得好,「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话说得有道理。一个真正能够牺牲奉献,为人民造福的,不管什么制度都好;如果是个自私自利,把自己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人民利益摆在第二位的,什么制度都不行。这桩事情不能感情用事,不可以人云亦云,自己要有理智,头脑要清楚,你才真正能看得出来。我曾经说过,孙中山先生的理想非常好,一党专政,因为从前帝王时代是一家专政,都是他的家族。把政党代替家族,太好了,有民主跟君主的优点,但是党员要受教育。这就是中国历代帝王重视教育,民主把教育疏忽掉了,失败在此地。
  民主时代,还用君主时代那种教育的理念、方法,成功了。培养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一定要学伦理、道德、因果,现在加上哲学、科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能受这样的教育,他自然会舍己为人,为国家、为社会做真正的好事,这个有价值、有意义。价值观不是在金钱,不是在地位,地位跟金钱没有价值,这佛法讲带不去的。什么东西能带得去?功德能带得去,连修的福,福德也能带得去。带不去的不要放在心上,带得去的要认真努力去培植,这就对了。国王及大臣。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四三卷)  2007/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七段,俯同世间三昧门,前面我们讲到第二首偈前三句,后面还有一句,我们从第二首偈念起(颂第七首看起):
  【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作良医善众论。】
  我们接著说说末后这一句。社会是很复杂的,尤其到近代,所谓是进入科技的文明,人事之间的复杂程度比过去要增长很多倍。就以行政组织来说,过去在农业时代,政府国家的机构,宰相下面只有六个部。现在中国国务院,乃至其他国家,总理、首相下面有多少个部?至少都十几二十个部,多的到几十个部。为什么有这么多部?你就晓得分工愈来愈细,事情愈来愈繁琐,不能不设许多的部门。到底是进步还是在退化?这个事情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从总的原则来看,看什么?看宇宙、看大自然,总是愈简愈能够体会到自然的奥秘,愈杂,距离大自然就愈来愈远,这是一定的道理。大自然界是很复杂,但是它很有规律,森罗万象不杂不乱,所以宇宙是和谐的;到一杂一乱,问题出来了。大自然如此,人心也如此。
  最会养生的人,他懂得养心,养心要净,养心要空,心不能有,心不能杂。心里面要有杂,要有东西放在里面,这心就不善,这心就开始变质,烦恼习气都来了。处世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古代帝王史书上记载,「垂拱而治」,天下太平,他有没有事?没事。他要有事天下就不太平,没事天下就太平。所以帝王戴的帽子有冕旒,帽子前面挂著像珠帘子一样,皇帝十二条就像帘子一样。意思是什么?不要看得那么清楚,看得清楚你就生烦恼,不要看得清楚。你注意看他帽子两边有两个棉花球,塞耳朵的,听不要听得太清楚,看不要看得太清楚,这是什么?这是皇上,天下太平。你看得太清楚,听得太清楚,你烦恼就多,皇上烦恼多,天下就不太平。所以从中国过去的礼服、衣冠去看,表法的,它有作用。
  一个人要是会养生亦复如是,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工作、是应酬,都不要看得太清楚,也不要听得太清楚,永远保持清净心。为什么不要清楚?天下本无事,要明白这个道理。事从哪里来?庸人自扰之。你不找事,没事;你要找事,找不完,愈找愈多,就这么个道理。省心省事是大治之道,多心多事是大乱之道,在一个人,自己身心乱就不健康;在社会,社会多事,社会就乱。从前政府机构不多,那就是事少政简,简单明了,老百姓过很好的日子。举例,佛给我们讲经都举例子,整个社会举这几个例子,一开头是讲文艺的表演,再接著第二首这是举国家的政事,『国王、大臣』。
  底下这句说『良医善众论』。良医是社会上不能少的,为什么?人有生老病死苦,良医是治病的。凡是过去学医的,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赞叹,「仁心仁术」,仁是仁爱,医生有爱心,医生有爱人的治病技术,这是真的;没有爱心的人,不能做医生。医生的心是清净的,医生的心是善良,他很有耐心,他才能把人病治好,心浮气躁不能做医生。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面,医生是一般人最尊敬,另外和教书的夫子,夫子就是现在人讲老师、教师;教师也是有爱心、也是有耐心,跟医生一样,你才能把学生教得好,把下一代教得好,社会才有大治,不至於大乱。所以这两种人都很辛苦,都很用心,但是他们的生活都非常贫乏,做医生的也不例外。
  从前做医生给人治病,没有什么医药费,供养是随意的,绝对不能问人要钱。有钱、有力量的人会多供养一些,实在是没有钱、没有力量,医生还要布施医药,不但诊断免费还要送药,所以,社会上人对他尊敬,道理在此地。老师教学也没有收学费的。这个学费、医疗费是从外国人引进的,中国没有,中国这两种人是社会上的善人。对老师的供养也是随分随力,富有的人家多供养一些。学生如果是做了大官,或者发了大财,对老师的照顾跟对父母的照顾没有两样,所以师徒如父子。从前老师很认真教学生,学生将来长大,成就了,他也有养老的一分,所以他真的很用心教。学生跟老师儿女的关系跟亲兄弟没有两样,你说这个人情多厚!社会祥和不是没有道理,特别举出来良医。
  『善众论』,这是说劝善,劝善的人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宗教里面的传教师。在古时候中国的宗教有佛教、有道教,唐朝时候基督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也传入中国,传教师没有不劝善的。包括这个社会劝善多半是什么?老人,从自己工作岗位退下来了。那个时候退下来多半一般行业都有继承人,譬如做工人,他的学徒成就之后可以继承他的事业,他老了就可以退休。古时候家庭的承传,世世代代的承传,儿孙都愿意做老一辈的工作,做工的他也愿意去做工,经商的他也愿意学著经商。所以开一个店,有几百年的老店多半都是自己儿孙代代相传,老字号很多。老人把事业交给儿孙去做,他颐养天年,养老,无论走到哪里无不是劝人行善,随时随地。
  社会善人多,善言、善行多,你处处能看见,时时能听到,所以学善容易!现在这个社会跟从前相反,现在善言、善行很少看见了,你所看见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几乎都是负面的,不善的,所以现在社会大众也不愿意学善。为什么?没听说学善的,学造恶的天天看到,天天听到,大家一窝蜂都去造恶,社会风气。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人是教得好,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圣贤之道,真实体会到圣贤是教出来的;孔子是教出来,孟子是教出来,文武周公是教出来。谁教他的?母亲教的,父亲教的。最重要是母亲,根是母亲扎的。扎根在什么时候?三岁之前。从出胎到三岁这三年一千天,这一千天的教育真正叫扎根教育。
  现在有人说扎根,那个扎根怎么讲法他没讲清楚。扎根,应该是在中国传统里讲从怀孕胎教,到小孩出生三年,这真的是根。怎么教法?小孩看大人,听大人说话,他已经在模仿、在学习了。所以父母家人,大人在他面前言谈举止都端庄、要守礼,他从小就受这样的薰习,自然养成一种习惯。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少是讲三年,三岁之前培养的,根就有了。根虽然有了,就像花草树木还是个小苗,很容易被摧折,所以老师要接著教。过去大概是聪明的五岁就上学,中根的人六岁,根性差一点的人七岁。我们也可以说把这个用佛法讲上中下三根,上根五岁,行,没有问题能上学了,中根六岁,下根七岁。进学校,叫学堂,这个学堂是私塾,老师接下父母教学的职责,老师跟父母一样要用身教。言教是辅助教育,主要是身教,老师要做给学生看,一举一动都是最好的榜样。除了学礼之外,礼就是学生活,生活的规矩,做人的规矩,做事的规矩,这老师都教。
  除这个之外,教读圣贤书。因为孩童十岁之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为什么?他没有染污,心地清净,所以记忆力最好,就要把古圣先贤的教诲统统记住。教读圣贤书不讲解的,只是教你念,教句读,老师只负这个责任。你要晓得这是附带,最重要的是生活教育,就是家教的延续。附带是教他读书,读圣贤书,每本书都要念到背,要背诵。你看古时候老师教学生背诵的,譬如同念一部书,都是念《论语》,学生禀赋不相同,有些人记忆很强,一遍、二遍他就能记住,就能背过来,那老师多教他几行,叫上书,上书就是教他。
  从前的书也很符合科学标准,以前木刻版的书一行二十个字,一面十行就是二百字。这个小朋友天赋很好,他一天可以念四百字,就是念一页二十行,他能够背诵,念几遍能背诵?不能超过十遍。超过十遍的话,在背诵,那叫强记,他容易忘记。十遍你能背诵的,譬如程度稍微差一点,我十遍只能背二百字,老师每天就教你念二百字。再差一点,我每天只能背一百字,老师就教你一百字,所以读书快乐。每个学生进度不一样,随著你的禀赋给你定进度,读书乐!跟现在的制度不相同,现在一定有设立一个标准,所有学生都要符合这个标准;从前不是的,从前每个学生各人有各人的标准,中国用了五千年有道理。所以小孩子变成什么?喜欢读书。你看现在的学校学生他讨厌,他不喜欢读书,念烦了,把他搞乱了。
  从前读书是很有兴趣的,读书、写字、画画、弹琴都是老师教,只有一个老师要教好多门功课,所以读书乐!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读书是真乐。现在你看小朋友从幼儿园一直念到大学、研究所,读书苦!要苦好多年。我们看到现在这个样子就警觉很高,来生不能做人,做人多苦,做学生多苦。我算是很幸运的,我这个年龄,我从小读书真的还是读书乐,读书没有受到苦,确实非常快乐。看看现在读书的很可怜,怎么是这个方法,小孩子沉重的书包,看起来不忍心。像我们当时念书的时候,科目没有现在这么多,书本也少,所以书包不大,甚至於小手提袋就可以了,真的很简单,没有这么复杂。所以那些老人退休的,常常给年轻人讲故事,讲故事都是讲他自己一生的经验。没有一个不传道,读书人传道,从事工艺的人他也传道,社会风气才能良好。
  经文这四句讲人事环境,下面这首偈讲自然环境,这些诸位要知道,都是佛菩萨应化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你明白这个,你才晓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明白了。第三首说:
  【或於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众宝藏。或作宝珠随所求。或以正道示众生。】
  这是菩萨应化无情众生,菩萨可以化作『大树』,我们现在讲的树神,树神是菩萨,不是普通人。菩萨为什么要做树神?遇到有缘人,他看这个大树忽然他开悟了。看树怎么会开悟?去年我在伦敦剑桥大学看到一棵苹果树,是牛顿在念书的时候看到树上苹果掉下来,他发明了地心吸力。这是很偶然的机会,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看到就是苹果为什么不飞到天上?地球是圆的,那要在这边,它为什么不掉在这边?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