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年是居住在野外,那怎么不是苦行?从修为当中,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身体强健。一天吃一餐,这一餐到外面去托钵,不是一家人给的,佛许可你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今天就回去,你就不要再托了,再托人家会嫌弃你,你这个出家人贪心太重,所以不可以超过七家。七家托不到怎么办?回去,回去有托得多的人分给你。所以僧团里面生活好!真的是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他托到的饭,不是托到就吃,不是的,托来之后回到僧团大家一起吃,有规矩,值得人尊敬。
回去之后所托来的饭菜,还能够混合在一起,叫袈裟饭,所以一钵千家饭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想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去托钵,回来之后统统混合在一起,你这一钵不是千家饭吗?所以这是实话,「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过这种生活。睡觉的时候,晚上找一棵树底下,佛给我们规定树底下只能住一晚,明天要换一棵树。不能说这棵树大,树荫凉,很好,你天天都在这里睡,你就起了贪心。佛许多做法都是防止我们生起贪瞋痴慢,这才叫真正能让你化解烦恼,这是有利益。饮食,我们知道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一个人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与劳心劳力不相干,劳心劳力消耗很少,不多!一天一餐足够了;可是你妄念多就不行,你一定要补充。就好像我们现在汽车一样,有省油的、有耗油的,耗油量大的,你要不给它加满,它就走不动。所以人妄念多他吃得一定多,他每天需要补充多,三餐不够还吃点心,否则的话,他受不了,那就是消耗能量多。消耗到哪里去?妄想,这一定要知道。
佛跟弟子们他们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每天在一起讲经说法,上课!弟子们有许多疑问提出来向世尊请教,世尊一一解释,这将来都变成经典。你看经典里面多少都是问答的,是不是他真不懂?我们现在明了,不是。佛是个再来人,他的弟子这些声闻罗汉也是再来人,「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原来都是再来人。这一问一答装糊涂,装不知道,这么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看到、听到,明白了。我们有这个问题问不出,他们代我们问,所以在问答里头这一类叫利乐有情问,是利益众生的。众生有这些疑问没有法子解决,自己不会问,让这些声闻、菩萨们代问,佛一样一样来解答,在唱戏、在表演,我们了解了。
树下一宿也是如此,他们不在乎日晒风吹雨打,就晓得身体多好。如果我们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我想不到三天就要进加护病房。这身体差,不如人家,天天讲保养,愈保问题愈多。佛陀给我们示现是最健康、最美满的生活方式,我们都要知道。明了之后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至少我们要把奢侈的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所谓是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不要再求了。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品高尚。你再富有,你还有求,你还不知足;换句话说,你还是贫穷人。没有求的人,他真的叫富足,他没有求的了,叫真富贵;还有贪求的意念,差得很远。
所以「知足者富」,富的标准是什么?知足;贵的标准,无求,这是真富贵。我们看到这些修行人修的苦行,就要懂得这里面的意思,无益的苦行,修苦行而得不到利益是错误的。所以佛必须示现在他们当中,而且还是为他们『作师首』,就是做他们的领导人,做他们的老师,慢慢来转变。就如同前面我们讲的三迦叶一样,这三位迦叶尊者也都是修苦行,以后遇到佛,统统皈依佛陀,师徒全都做佛陀的弟子。底下一首是从第七首到十一首,这一小段的总结,这就是「示同外道」。
【如是等类诸外道。观其意解与同事。所示苦行世靡堪。令彼见已皆调伏。】
这首偈把意思说出来了,为什么佛要这样做?佛要度他,佛要教他。这里头意思很深,他们这些人有没有善根?有善根;如果没有善根,佛就不会到他那边去。他们这些人过去生中,曾经修学正法,只不过以后一时迷惑走上邪道,能回头。这个事情,我们看「魏斯四书」得到印证,美国魏斯医生给病人做深度催眠发现,很多人过去生中信仰的宗教都不同,这一生没有,可能前世你是婆罗门,可能前世你是印度教。我们过去无数生生在人间不同的族群,修学过不同的宗教,每个宗教阿赖耶识里面都有种子,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的。魏斯的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他说每个人过去生中,曾经做过不同国籍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的人,那就有善根。善根什么时候成熟,佛知道,当你善根成熟的时候你并没有求佛,佛就自己来了,这叫什么?这叫冥感显应。这个感是什么?你善根成熟自己还不晓得,但是就能感动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怎么来帮你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应以外道身得度他就现外道身,所以你不可以说宗教里头没有佛菩萨。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应以神父身得度他就现神父身,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
这些年来,我们在国际上跟很多宗教交流接触,都非常欢喜,这是什么?过去生中他们都学过佛的。我在过去生中学过他们宗教的,所以能够谈得拢,谈得很欢喜,像兄弟姊妹一样。一般人讲宗教在一起是求同存异,我们是真同没异,不同地方什么?不同地方是生活方式不相同,我们生存地区不相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相同。本性本善相同,本性本觉相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相同,相同的地方太多了,不同地方很少。互相尊重,没有排斥,没有嫌弃,确实能做到像兄弟姊妹一样,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真做到了。我们凡夫业障太重,妄想太多,把我们的智慧德能障碍住,看事情只看现前这一小段,不知道过去,也不知道未来。如果哪一天你的业障减轻,有这种能力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那就完全不一样。
末后这首偈『如是等类』,那就是很多。在印度,佛经上讲的九十六种外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宗教,确实是古代宗教之国,佛菩萨统统示现在其中。『观其意解与同事』,这句里头最重要是观。观是智慧,佛法大乘教的修行,真实的功夫,性宗、禅宗他们讲求止观,止观也就是禅定。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放下分别执著,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止住,观是智慧。我们凡夫有没有?凡夫没有,凡夫有想没有观。你看中国这个字它真的是智慧,想,心里头有个相,那就是想。思,思是心里头有分别,给诸位说,思是分别,想是执著,有相了。观里面没有界线,思是有界线,方格子就是界线,那是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观里头就是不用分别心、不用执著心,这叫观,观是功夫,宗门里面常讲,解释观,离心意识就叫做观。心是妄想,意是执著,识是分别,也就是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观,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你看看这观字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你放的多少各个人不一样,所以功夫有浅深不同。
佛在经教里是大分,不能细分,细分差别就太大!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分把菩萨分作五十一个等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分作五十一个等级,就是观的程度、功夫浅深不相同;小乘里面分八个等级,四果四向。换句话说,我们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凡是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放下分别执著,这不叫观。那叫什么?眼是看,耳是听,鼻是嗅,舌是尝,就跟你讲这些,这六道里头事情。如果放下统统叫观,眼见叫观,耳听也叫观,鼻嗅、舌尝统统叫观。观这个字就是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才叫观,这个字的意思要懂。
观成功也有三个等级,最初的等级是观照,观照是功夫得力,没见性,第二个等级是照住,最高的叫照见。你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他的功夫达到最上乘。我们初学的人能够做到观照就不错了,观照的功夫,就跟我们念佛人讲的功夫成片是在观照;如果到事一心不乱,那就是照住,照住是得定。所以观照相当於我们念佛的功夫成片,就是分别执著放下一些,还不是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就是三昧成就,念佛三昧得到。但是在其他的法门里面,一定要做到照住才真正能够得受用,观照还不行,真实得受用是照见。照见的人出了十法界,照住的人离了六道,就跟阿罗汉的境界一样,照见那是法身菩萨。所以观照功夫很浅,修其他的法门出不了六道轮回,他的功夫在欲界天、在色界天、在无色界天,出不去。但是观照功夫要用在净土上,肯定往生,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去想想这个意思。观照的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一土?给诸位说,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上辈的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生死自在。怎么叫生死自在?你有这功夫随时可以往生,如果这边还有很多人等待你帮助,多住几年不碍事;换句话说,娑婆跟极乐世界来去自由,观照功夫深的人就能做到。浅的中辈往生、下辈往生,决定得生。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预知时至,一般多半的三个月,三个月之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功夫好一点,一年之前就知道。
我早年在台湾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是两年前说的。他在台中讲经,我在台北讲经,我们两个都讲《华严经》,有一天他讲经的时候向大家宣布,他说他讲经再讲两年就不讲了。有些同学听到,跑到台北来问我,他说:老师说这个话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老师说这个话就是两年之后他往生净土。真的确实是两年,这个不容易。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惠能大师圆寂是一年前说出来,派人到他家乡去修一个塔,将来自己往生之后肉身要放在塔里面,就交代后事,果然一年之后他走了。能大师不同,能大师他的功夫到照见,他不是观照,他是照见。那是上上根人,他往生佛国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我们要问,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做到?给诸位说,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做?
所以这个事情不要问人,天下事求人难,这个事情是问自己肯不肯?怎么说肯不肯?你肯不肯放下?只要放下分别执著就行,妄想暂且不谈,只要放下这两样。放下这两样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功夫好,实报土,功夫差一点,也是方便土里面的上辈往生,这靠得住。所以真正修道人时时刻刻要觉悟,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不能贪恋,要放下,这个东西是害死人的,你要是紧紧的执著它、分别它,出不了六道。特别是执著,执著要全断,分别也要断一半,也就是要淡化才能出六道轮回。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实在说这一生是应当要成就,轮回里头搞的时间太长,无量劫!我们不是再来人,再来人出去之后常常再回来,这个无所谓,真是来去自由。我们出不去,想出出不去,这一生不容易,遇到这个法门。
这部经在佛门里面是无上大法,隋唐时代祖师大德大家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最重要,把它排名在第一?大家公认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乘圆教,在大乘之上,这经教我们修什么?最后教我们求生净土。所以,梅光羲居士这是民国初年佛门的大德,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跟他学教,他是梅光羲的学生。在《无量寿经》上写一篇长序,写得真好,你读这篇序文就了解,《华严》最后导归《无量寿》、导归极乐。《华严》一乘圆教,《法华》也是一乘圆教,一乘教只有三部经,另外一部是《梵网经》。《梵网经》也是一部大经,可惜没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只有这个经里面的一品,「心地戒品」,就是《梵网菩萨戒经》就是这一部分,一品传到中国来了,全经没有。三部经是一乘佛法,都是导归极乐,这极乐是无比的殊胜庄严。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真正得到,像方东美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平常要怎样?要学习用观,就是修观。修观没有别的,就是把分别执著放下自然就是观;有分别执著,观就没有。也就是练习尽可能的不执著,如果你不执著,身心和谐。为什么?人跟人的对立没有了,你说这个和睦多快乐,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中国五千年来,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天地鬼神之间要和睦相处,和为贵;不要对立,不要有矛盾,不要有冲突,和为贵。你家和,你家庭多幸福、多美满、多快乐;如果不和,回家就像各个都是仇人,彼此不信任,那个生活多痛苦。家如此,团体也如此,社会也如此,国家也如此,整个世界也如此,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倡和谐,正确。所有古圣先贤各个大宗教的这些创始人,没有一个不讲和谐,世出世间法最贵的就是个和,真的是和为贵。你说和多么快乐,家和多乐,人和多乐,跟大自然和多么快乐,跟宇宙和多么快乐。如果有分别、有执著就合不拢,就不和;必须至少要把执著放下,自然就和,真正做到和谐。
这个地方「观其意解」是观机,看看这些外道,我们现在讲看看这些宗教,他们的领导人、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信徒,意清不清净?解有没有智慧?如果心地清净有智慧,喜欢和睦就行了,就可以与他同事。纵然里面带著有竞争、有好胜,你不如我,我比你高,有这个意念,但是他喜欢和睦相处,这就是说他有善根,那些错误的见解、有高下之分没关系,可以能把它化解,观机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同事是四摄法,佛教给我们的真可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