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396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老师最喜欢的就是《华严经》,特别把《华严经》介绍给我。《华严》是佛经的哲学概论,整个佛法都在《华严》里面,八万四千法门是《华严经》的细说,是《华严经》的别说,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讲,整个的佛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那时候初学,了解不深入,只看到很希奇,这个课程从前学校里头从来没有过,他在台大开这个课程。台大甚至教育部又不敢不同意,以前我们不知道,以后我们才了解,他老人家过世,我们才知道,他是蒋介石先生的老师,你说他在学校开课,谁敢阻挡?没有人敢拦住他的,政策也不行,老总统的老师,这就非常方便了。他用的方式也很好,他用哲学,说佛经是高等哲学。在哲学系开课就没问题,佛经是高等哲学。
  第二段是劝发心,这上面两段就是「三宝四弘对」,前面二光讲三宝,后面四光讲发大心,发四弘誓愿,三宝四弘一对。接著下面有二光,就是「福聚」、「具智」二光,「总圆福智」。圆是圆满,圆满的福报,圆满的智慧,为我们介绍这个,这从总纲领上来讲。接著第四段有二光,「入理持法,上即二严二持对」,二严,严是庄严,两种庄严,福庄严、慧庄严;二持是入理持法,入理是什么?是大彻大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不是别的,就是明心见性。持法,受持佛法,佛是什么?佛是性德。这个受持佛法就是遵循自性流露的法则,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随顺大自然的运作,不要去改变大自然。大自然譬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的运作。夏天天热要穿单薄一点,冬天天冷要穿厚一点、保暖一点,这都随顺自然;要不随顺自然,冬天穿小褂,夏天穿棉袄,那你就违反自然。佛教我们要随顺自然,用佛法来说随顺性德,不能够违逆性德,凡是随顺性德都能够得到圆满的福慧。
  第五段「有六光」,讲「六度行圆」。第六讲「七光,四等救摄」,这个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所以这是「六度四等对」。第七段「有一光,总彰三学」,三学是戒定慧三学;第八段「有八光,杂彰万行」,三学一扩大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六度万行。第八段有八光杂彰万行,它后头有一句「供养为先」,这是「三学万行对」。这供养为先很重要,菩萨六度里头布施为先,用恭敬心的布施就叫供养,布施跟供养是相同。第九段「有六光,令六根内净,动与理会」,就是见色闻声,六根起作用都要与理融会,理是什么?理就是性德,我们今天讲的伦理道德,不违背。第十「有六光,明六尘外净」,六根契理就是内净,六尘也能够与性德相应,外面就清净,「触境皆道」,我们讲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它与道相应,「根清境净对」。这是把第二段四十四光先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我们来看第一个光叫善现光。我们把它的这一共两首偈,我们念一念:
  【所放光明名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必令获益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彼先示现於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到这里是一段。这是善现光,一共八句偈说明它。所放的光明,第一首叫『所放』,诸位要记住,最初的一首,「有胜三昧名安乐」、「放大光明不思议」,它放什么光?下面所有的光都是安乐三昧所放,所以那是总纲。这就开始,它所放的光明叫善现,后面每放一个光叫「又放」,第一个是所放,你到后面看就是又放,后面经文全都是又放。统统是安乐光放出来的,总名称叫安乐光,这个要记住。所以前面这首偈,我们也说得比较多一些,说得详细。
  什么叫『善现』?善,善巧方便;现就是示现,前面所说的示现。没有一样不是示现,没有一样不是善巧,真的,在大乘教里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放无量光,每一光里面你想想有没有无量光在里头?有。像我们这个房间有十几盏灯,全部都开了,每一盏灯光明里头有没有其他灯光在其中?这个我们很清楚,有,光跟光没有办法分开。佛告诉我们法与法亦复如是,一法含融一切法,一切法里头有这一法,一法里头有一切法。叫善现。
  我们能不能做到善现?其实我们确实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真的是善现,可是自己不知道,完全不知道,而且产生严重的误会,这误会是什么?误会就是烦恼习气。我们要问,我们现前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於身触、意知,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著?你会回答说有。如果我们问一个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你看看有没有?他说没有,菩萨没有;凡夫有没有?菩萨也说没有。我们凡夫,凡夫说有,凡夫看看菩萨有没有?有;看看佛有没有?佛也有。佛没有起心动念,他怎么会现身?他怎么会说法?他怎么会教学?这桩事情不好懂,但是从比喻当中你能够理解,你能够明了。
  这个是我们做的比喻,这大家都很熟悉,红黄蓝三色代表妄想分别执著,凡夫是什么样子?凡夫是遮到眼睛,遮住眼睛了,你问我们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凡夫说有,真的有。佛菩萨有没有?佛菩萨也有。我这里看佛菩萨,看佛、看菩萨也都有。那问佛菩萨有没有?佛菩萨说没有,凡夫有没有?佛菩萨也说没有。为什么没有?真的,这个东西并没有遮住你的眼睛,我们把眼睛比作自性,把外面的境界比作法相,这个东西障碍在这里,有没有遮到自性?没有。有没有遮住外面法相?没有,你说哪个对?佛菩萨对,凡夫也对,没有一个不对的,没有是非,没有对错,这叫不二法门。
  凡夫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这个比喻上,这个东西是我们现在是有色相,拿出来给你看,实际上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相,没有形相,那是个什么东西?用现在的话说,是错误的抽象概念。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不是属於精神,它也不是物质,只是一个错误抽象概念。这个东西你认为它有,它就起作用。真的,摆在面前事实真相,你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不善。可是你要知道,你本来善现,佛菩萨眼目当中你现在还是善现,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把它搞成不善,你的不善也连累到所有一切境界,连佛菩萨也都变成不善,就是这么个道理。
  佛教我们放下执著,执著是最严重的,最粗的。我们用红色代表它,把这个放下,现在清楚多了,就好像我们戴一个太阳眼镜,外面能看得很清楚,这是谁的境界?阿罗汉。阿罗汉戴上太阳眼镜看外面境界,也很清楚。如果再把分别去掉,不分别了,分别去掉,这样就很清楚,还是隔一层,这是妄想,妄想在,分别没有了。这是什么?这是菩萨。所以菩萨看东西比阿罗汉强多了,阿罗汉比凡夫又强多了,凡夫真的什么都看不见。看不见是什么?凭自己的猜想愈猜愈错,没有一样东西他是猜对的。你再把这个放下,你本来是佛,这个放下,佛知佛见。
  学佛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对於事情明白了,搞清楚了;清楚之后就要放下。首先放下执著,在生活当中不执著,随缘。工作里面也不要执著,人事方面更不能执著,佛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分别执著是错了。不分别不执著,你才能见到真相,你才能见到因果,无论做什么事情,你会做到恰到好处。真正能做到利益一切众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是自利,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利他。利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不能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利他跟自利是一桩事情,决定不是两桩事情。
  我们今天做人做不好,做事做不好,弘护正法做不好,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没有放下,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自以为在弘护正法,我已经做得不错了。实际上怎么样?《弟子规》都没做到。像盖房子一样,自己认为这大楼盖得不错了,再想想地基没有。地基没有,你这个不错的大楼是什么?是纸上画的,不是真的。你要真正动工先从哪里做?先打地基,地基是什么?《弟子规》,四个根本,《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四样东西你都百分之百落实做到了,基础有了,可以按照图样盖大楼,你那个大楼才能够盖得成。你没有这个地基,你只是口里说说而已,学佛为什么会堕地狱?我给你讲真话,学佛是上欺骗诸佛菩萨,下欺骗一切众生,这个罪,你想想你要受什么果报?当然是阿鼻地狱。佛菩萨是善人,纯净纯善,你欺负他,你有罪,众生是善良的,不能够骗他。所以经教里头佛讲得太多,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
  中国古圣先贤,这至少是五千年前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做什么,做什么东西从哪里开始?从自己开始,不是要求别人,先要求自己。现在人是不要求自己,偏偏要求别人,所以他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道理在此地。佛菩萨不是如此,佛菩萨先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别人宽松,为什么?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各人有各人的业报,谁都不能代替。所以对人只有劝导,父母对儿女,老师对学生,亦复如是,何况对别人?为什么我做得这么好,还不能感化别人?那是你自己认为你做得很好,实际上你还没有感化别人的那个能量,也就是说自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不够。
  我们在汤池所看到的,已经看到很多很多,这个例子不胜枚举,没有去听课,没有去学习之前,自己都以为做得很好。我做父母的做得很好,儿女的也觉得我做儿女做得很好,做得很孝顺。听了课,学习之后,母子互相拥抱,痛哭流涕!为什么?做得不够,距离标准差得太远,惭愧心生起来了。所以汤池今天唯一的贡献就是把伦理道德做出来了,这是你学不到的,别的地方学不到。你到那个地方看看,什么叫孝悌?什么叫仁义?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去看一看,你才会明白,你才会学到真的东西,这是善现。汤池那个地方现在放的是善现光。
  『若有众生遇此光』,这个众生是有缘的众生,你听到有这么个讯息,非常向往要到那里去看看,要到那个地方去学学。有善根深厚的人去了一次,因为这一次没准备,第一次去,看到这么好,回去之后再找一个假期,时间长一点来,专心来学习。甚至有人在那里学习一段时期,太好了,不想离开,把家搬到汤池,不少!不少人家把家搬到汤池去了。这是有缘的众生。
  『必令获益不唐捐』。他懂得孝道,他懂得仁义,他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人,确实对中国伦理传统文化,他开始有了认识;书本里面去念念,不行!你必须要进入礼义之邦,进入和谐社会,你亲眼去看,你亲身去体验。你会在那个地方深深感受到,那个地方人各个有感恩的心,各个有爱别人的心,自爱爱人,有真诚关怀照顾人的心。商店里面去买东西,真正做到货真价实,这个地区的人不会骗人,这个地区的人没有竞争,这个地区的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你一生,不但你没有见到,你听都没有听说过。多久建成的?三十几位老师勤苦的耕耘,一年成就的。如果大家真的有缘的人多,多看多听多去学习,然后再到处来推广,和谐的国家,和谐的世界,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国家领导人提出来「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是口号,是拯救社会的事实,化解冲突,拯救社会。所以这个「必令获益不唐捐」,唐捐是唐朝时候人讲的话,这个意思就是空过,空洞不实在,这个意思。不唐捐,那就是实实在在,你会获得真实利益,你没有空过;唐捐也可以当作空过讲,你没空过。
  『因是得成无上智』,以这个基础你来修学,当然修学不容易,要很长时间。如果你以这个基础修净宗法门,求带业往生,你这一生决定成就无上佛道,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首,下面这首偈,『彼先示现於诸佛』,首先带头的是谁?是诸佛。这个意思好!首先给我们带头的,这个佛是谁?我想诸位都很明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来做代表,那就是善现光。世间人没有不追求名利的,把求名求利当作他一生最主要的目标,好像人在世间干什么?人在世间不就是求名利吗?名利就是他的生命,名利就是他的灵魂,除了名利,好像这个世间再没有别的,这叫迷惑颠倒!因为他不知道人还有来世,还有后世,又有前世,这他不知道。好在现在这桩事情外国人知道了。
  下面讲『示法示僧示正道』,这就讲到三宝,有佛、有法、有僧。学佛,我们跟三宝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三宝要有认识。如果对三宝没有认识,那学什么?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为什么?我一接触佛法,他就教我:你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第一门课程就是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这个传记在《大藏经》里面,唐朝人编的,《释迦方志》、《释迦谱》,这两种。你要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是个什么人?读了之后才晓得,才有一点觉悟,世间人所追求的一切,他都得到了。他生在皇宫里面,身分是太子,生活是荣华富贵的家庭。如果他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是他给我们的示现。
  皇宫里面生活环境通常跟外面隔绝的,富贵人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偶然有了兴趣,想到外面去看看,他的父王也就答应他,让他到外面去玩玩。带著随从到郊外去玩的时候,看到人间的疾苦。看到什么?看到生老病死。於是王子心里面就不再快乐了,为什么不再快乐?想到人会老,现在很快乐,老了怎么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