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40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宗法门是怎么成佛的?是念佛成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在《净土圣贤录》跟《往生传》里面看到的,那些往生的人他修什么因?都是修念佛,老实念佛,就一句佛号。在我们近代,倓虚老法师晚年就住在香港,在香港往生的,老同修跟他老人家都很熟。我跟他虽然没有见过面,缘也不浅,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就住在他老人家创办的图书馆,就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我在他的道场讲《楞严经》,讲两个月,以后差不多每年都到香港来讲一个月,都是住在他的道场,跟他老人家算是有缘。
  他告诉我们的,我是听录音带,他讲开示的录音带留下来,我听到,听到他老人家讲锅漏匠的故事,念佛三年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病,走得很潇洒!死了,站在那个地方走的,还站了三天,谛闲法师赶到他的小庙替他办后事,你看人家那个功夫。锅漏匠不认识字,一天经都没听过,我们再听听法师开示,他是一次开示也没听过,只听谛闲法师一句话。谛闲法师看他很笨,学什么也学不会,不认识字,给他剃了头;他一定要赖著非出家不可,谛闲法师对他没办法,从小在一块玩的小朋友,有这么一分情分,给他剃头,告诉他:你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将来准有好处。所以这个人老实,听话,就依教奉行,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念了三年,你看人家站著往生。这个故事记载《影尘回忆录》里面,《影尘回忆录》是大光法师写的,是倓虚法师的传记。倓虚法师自己说,说他一生的经历,说给这些学生听,大光是他的学生,大光记录,以后成为这本书,《影尘回忆录》,就是老和尚的一生的事迹。这不是假的。
  第二个最好的榜样,修无法师。哈尔滨极乐寺是倓虚法师办的,倓虚法师建的道场。道场建好之后,请他的老师来传一堂戒,作得戒和尚。修无法师也不认识字,没有出家之前是泥水匠,做苦力的;出家之后非常老实,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什么也不会。听说这个道场开戒,他就来讨一份工作,来做义工。当家师定西法师问他:你能做什么?他说:我愿意照顾病人。大陆上那时候的传戒都是五十三天。传戒期间当中,什么伤风、感冒这些小毛病一定有,他发心照顾这些病患。这戒坛里都有,有专门的义工来照顾你。
  可是他在戒坛里面住了没有几天就向老和尚、当家师告假。老和尚是倓虚法师,有修养,不怪他,来去自由,义工!定西法师就没有这么好的修养,就责备他:你太没有道心,传戒五十三天,时间不算太长,你到这来做义工,有头无尾。责备他,他说:两位和尚,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是往生极乐世界。这两个人一听,这是大事,真的吗?真的。什么时候走?不出十天。老和尚对他另眼相看了。要求老和尚给他准备一个房间,他念佛好往生,准备两百斤劈柴,往生之后火化用,常住都答应他了。到第二天又来找老和尚:老和尚!你还有什么事?他说明天就走。赶紧替他准备,第二天就走了。你们不是想成佛吗?这是成佛的好榜样!成佛没有别的,身心世界一切放得下,对这世间没有丝毫贪恋、没有丝毫牵挂,就走了。所以谛闲老法师对於这些念佛往生的人赞叹备至,说寺院里面的方丈住持比不上,弘宗演教的大法师比不上。弘宗演教包括他自己本人,无比殊胜,这些人为我们示现正道。
  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些人虽然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人的品格高尚;虽然不懂得戒律,他戒律具足,为什么?他没有一丝毫害人的念头,没有一丝毫占有的念头。没有害人的念头,不杀生这条圆满了;没有占人一丝毫便宜的念头,偷盗戒圆满了;不淫欲当然圆满,一心念佛求往生;口里念念是阿弥陀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他统统圆满了。一心求生西方世界亲近弥陀,贪瞋痴没有了,他十善、五戒、具足戒真的具足,这叫什么?这叫道共戒、定共戒。一心向道的人,自然什么都如法。《弟子规》虽然没有学过,他对人很有礼貌、很谦虚、很恭敬,对什么人都客客气气,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全做到了。
  早年我在台湾,我也常常跟诸位讲到,我在南部,台南有个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在家居士,无比的殊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看到不少,听到的更多。我们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放不下。凡是成功的人,秘诀没有别的,放得下就是。所以我的老师,我非常感激,头一天我向他请教,他就把秘诀告诉我,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个方法,正向。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看破又帮助你放下,相辅相成。你有智慧你就会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放下,智慧又增长,智慧增长,又多放下。所以不断的向上升,像爬楼梯一样,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凡是不能成就的,都是不肯放下,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样样都贪!没有一样不吝啬,他怎么会成功?哪里会成就?这是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要欢喜放下。
  几时道场弘法利生,遇到真正有能力的人,他比我强,我就双手供养给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在此地做示现,告诉人能放得下。印宗法师给惠能大师剃了头,倒过头来拜他为师,这个举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学佛多年,在我认为是菩萨示现,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自己讲经说法这么多年,这么大的道场,那时候南方他是非常有名的大法师,这个徒弟一剃头,马上就把他捧上去,拜他为师,这还得了。你们想想看,谁能做得到?佛来示现,教化众生。
  底下一句,『亦示佛塔及形像』。这个地方要讲到「别相三宝」,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别相三宝,「亦示佛塔,令其正信」。佛塔跟形像它是什么用处?佛塔里面是供奉佛菩萨舍利的,或者供奉祖师大德的舍利,让人见到之后就想到那个人是怎么修行、怎么成就的,见贤思齐。佛菩萨的形像,或者是塑像,或者是画像,都一样,让我们见到之后提醒自己。我们见到我们这个地方供养的佛像,这是毗卢遮那佛,当中是毗卢遮那,华严教主,他代表法身。法身没有形相,没有形相,我们也把他造个形相。
  法身在哪里?法身遍一切处。所以毗卢遮那这个名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叫遍一切处。一切处、一切时无所不在,为什么?他是体,在《华严》里面讲,他是法性,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法性、自己的佛性,他代表这个。其实他不是精神、他也不是物质,他没有形相。我们一定要把他做个形相好表示,看到他就要想到我们的真心本性。想到自性,你就要想到惠能大师讲的那五句话,你只要记二十个字,自性是什么样子?「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毗卢遮那就代表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自己,不是别人,实际上叫自他不二;这二十个字是我的、也是你的、也是他的,共同的,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时无处不在,它是本体。再看两位菩萨,这边是文殊,这边是普贤,文殊代表解门,普贤代表行门,本体起用,就是自性起用,起用一定分为两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解是智慧,行是慈悲。这都是正道,用形像来代表。
  「别相三宝」里面讲的,别相的佛有四种。「法身佛」,法身佛我们每个人都有,法身是本体,法身是理,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我们从理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法身讲的;要从报身、应身、化身,那我们没有分,那只有佛有,我们没有,佛有、菩萨有。「报身」是修成的。法身是本来就有的,不要修的,报身是修成的。应化身,应化身是你修成报身之后,众生有感,你自然就有应。「应身」,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也示现在人间来投胎,有出生就有八相成道,这是应身;化身不是的,化身的时间没有那么长,很短,变化的,他来教你、来开导你,完了之后就没有了,你再也见不到这个人,这叫「化身」。
  以前我一个老师,是抗战时间,我念中学的时候,校长周邦道先生,他的夫人在南京住的时候,遇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示现的是个出家人,到她家里化缘,也不多,化五斤香油,周师母没有给他,他就走了。走了之后,她就忽然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她住的房子有三道门,大门,大门当中是院子;再二门,到她住宅的这个地方是三个门。那么远的距离,三个门都没有开,想他怎么来的?走了之后,门也没有开,他怎么走的?想不通!想了多少年都想不通,那时候他们也没有学佛。她曾经问那个和尚从哪来的?从九华山来的,来给她化五斤香油。
  以后到台湾,在台湾晚年学佛,也是拜李老师为师。我的老师也是李老师,校长跟我做同学了;在家,他是我的校长,学佛,我们两个同一个老师。周师母就把这个事情问李老师,李老师就跟她讲:九华山地藏菩萨化身,你跟菩萨有缘。她后悔得不得了,五斤香油没有给他。以后天天拜地藏菩萨,天天念《地藏经》。她的《地藏经》念得很有感应,跟地藏菩萨有缘。所以化身来跟你讲几句话,以后再没有了。她就突然想起来,来的时候没有人给他开门,走的时候,也没有人去开门让他走,他就不见了。这是化身。所以佛菩萨有法身、报身、应身,佛菩萨有;阿罗汉也有,法报应三身都有;凡夫没有,凡夫有法身。这是别相三宝,佛宝。
  「法宝是教理智断」。教理是佛留给我们的,教就是经典,理就是道理,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智断」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有智慧去领悟,要有能力去断烦恼。所以智就是看破,断就是放下,我这样讲大家就好懂了。这真的是无上法宝!我们没有智慧就学经教,学经教就开智慧。开智慧,你把你所学的东西,譬如教你不杀生,不杀生这条断掉了,不偷盗这条断掉了,你真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这叫断。所以我们用章嘉大师的话,智是看破,断是放下,用这个法子就能成就。
  「僧,三乘阶次」,真正依照佛法去修行,不管在家、出家都称僧,所以僧是出家、在家通称的。你看李老师常常给人写字,他后头署名叫「雪僧」,他不是出家人,他是在家人,他称僧;雪是他的别号,雪庐,他的别号,他常常对人称雪僧,这个要懂。所以通称,不管在家、出家,男子、女子,都可以通称的,这个僧是通称。另外,像我们平常讲的,和尚是通称、法师是通称,在家、出家都可以称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亲教师。我跟他学佛法,他直接教导我的,这个人就是我的和尚。所以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和尚,我称他作和尚,印度话就是和尚,翻成中国意思是亲教师,亲自指导你的。所以这个人不管是男、不管是女,直接教你的称和尚。他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不是直接教你的,称法师,法师就是客气一点了,这通称。就好像我们一个学校,学校老师很多,但是这个老师没有教我的课,他是我学校的老师,我们不称和尚,在中国称法师。所以这是有分别的,法师未必是教我的,和尚一定是他教我的老师,这个不分男女。但是比丘跟比丘尼就决定是有男女之分,女子出家称比丘尼,不能称比丘;男子出家一定称比丘,不能称比丘尼。决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不可以称比丘、比丘尼,在家人不可以称沙弥、沙弥尼。所以称呼里面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和尚是通称,法师是通称。阿闍梨,这是印度话,阿闍梨中国翻出来就是法师,通称,在家、出家都可以称。
  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个阶层,统统称之为僧。三乘有出家人修、有在家人修。在家人修学三乘,前面跟诸位说过,只要遵守戒律,只要遵守六和敬,都称僧,都叫僧团。一家人,夫妻儿女四个人,修六和敬,遵守三皈五戒,这一家人是僧团。出家人,为什么要出家?出家是承传如来的家业,因为佛出家,他不会分心,他一切都放下了,专心修道,专心教学,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牵挂,这是承传,就是前面讲的住持三宝。在家人等於说是兼职的三宝,他可以教学,他不是专业的。出家是专业的,职业教师,在家要出来讲经弘法是兼职,不是专业的;除这个之外,没有差别,成就都一样。出家能证阿罗汉果,在家也能证;出家能成菩萨、能成佛,在家也能,没有两样。所以这叫做别相三宝,我们把这个意思都说出来了。
  示现佛塔跟形像,「令其正信,义兼住持」,佛塔以后跟寺庙常常都连起来,叫塔庙。实在讲,寺跟庙还是有差别,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现在没有了,现在寺跟庙已经混合在一起。寺不是庙,庙不是寺,性质完全不相同。中国古时候的庙是祭祀鬼神的建筑,帝王家里面祭祀祖宗的叫太庙,民间的叫家庙;以后特别对帝王的尊重,帝王称庙,一般人家不称庙,称祠堂。诸位要晓得,祠堂是家庙,祠堂性质跟皇家的太庙是一样的,没有两样,里面供的是祖宗牌位,那是庙。寺是什么?寺是政府办公的机关,这个完全不同,办事机构。诸位如果到北京,你到故宫里面去游览,你在故宫里面就看到,它分九个办公室,这九个办公室都称寺。寺里面的长官,就是首长,称卿,九卿,三公九卿。三公是什么地位?是皇上的顾问,那个地位很高,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顾问。九卿是皇上办事的,我们现在讲一级单位,就是直接归皇上管的,这九个单位。
  宰相所管的称部,皇上所管的称寺。寺跟部性质不一样,寺是永久设立,决定不能够废除的,它是永久机构。部可以废除,可以重新建立,那是宰相的,皇上底下这九个办事机构是不能够撤除的,是永久的。真的,从汉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