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418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了。这里面有两光,第一个是「福聚」,第二个是「具智」,福慧圆满。我们先看福聚光,它有两首偈:
  【又放光明名福聚。此光能觉一切众。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
  我们先看这首。福从哪里来的?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无量无边的福报统统从布施来的。如果你不肯行布施,你没有福。我们晓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福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性德里面确实是遍施,遍施一切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施,从来没有中断过。太阳把光明、热量毫无吝啬的光照一切众生,它在布施;大地也是从来没有休息,一分一秒也不停止的承载万物。天地都在那里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我们有没有发现到?所以天地福报大。居住在天地之间这些众生他迷惑颠倒,不知道,不能够效法天地遍施一切众生。
  『种种』,我们可以把它归纳,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须要的,它统统都有,我们讲衣食住行育乐,哪样不提供?『量』是数量,没有数量。这个我们要学习,不学习,没有福报。要修财布施、要修法布施、要修无畏布施。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你布施许多众生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为什么?布施供养一个阿罗汉,阿罗汉在这个世间教化多少众生,福报是从这么来的。所以布施一个恶人,恶人可怜,缺乏衣食,我们也要对他布施,就不如布施一个善人,布施一个善人不如布施一个真正修行人,布施修行人比不上布施一个真正证果的人。这是讲什么?讲功德大小的较量。
  可是佛最后告诉我们,即使布施无量佛,不如真正以无心来修布施供养的功德大。无心是什么?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个布施功德太大,为什么?这也是佛在经上讲的,境随心转。真正跟你讲,克实而论,布施功德大小是你的心量。你心量大,一文钱那个功德等虚空遍法界;心量小,布施千两黄金功德也很小。所以佛这些种种说法我们知道他是应机施教,在什么场合他怎么个讲法,你统统都听到,汇集起来,你心里就明白了,你才真正体会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譬如劝一个真正迷惑很深的,执著很深的,很吝啬的,你跟他讲事相上较量功德,他就喜欢布施。真正修行契入佛法的,那你就给他讲心转境界,一定要叫他拓开心量。到最后教他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那个功德是究竟圆满。为什么?不求果报,没有果报,那个果报跟虚空法界相等。可是世间人你要说不求果报,他就不肯布施了。
  众生根性不相同,佛同一个科目,布施这个科目,讲解义趣不相同。为什么很多人到佛门里面来修布施,你细心观察,这些来布施的人求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名闻利养,他是为这个来的。听说佛门当中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一本万利,我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会得一万块,这样的心态来修布施。好不好?也好,总是他肯布施。能不能真得到、得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他还真干,就像买彩票一样,买了能不能中奖不知道,他还是要买,就这么一个道理。佛门里舍一得万报真的就像买彩票一样,这都是一种善巧方便。佛里面的义趣很深,我们学佛能够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对於佛种种说法都能够体会,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去做。
  布施真正的本意是舍。布施度悭贪,悭贪是所有烦恼里面的根本。所以菩萨六波罗蜜里面,这是菩萨修行六大纲领,六个大科目,头一个就是布施;四摄法里面摄受众生,第一个也是布施,佛都把这个摆在第一。能行布施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一定受人欢迎,为什么?布施就是布施恩德,布施恩惠,你对人有恩惠,人家怎么会不感恩?恩惠就是要布施,欢喜布施,财、法、无畏一起施。
  我们没有那么多财富,这三大类布施我们从哪里做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讲财布施,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为人说四句偈是法布施。我们所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修什么布施?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修的法布施,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释迦牟尼佛天天出去托钵,哪来的财?没有财。是的,外财没有,金钱、珍宝这是外财,内财布施。什么是内财?他要为人演说,他要不要用精神?他要不要用体力?这个精神、体力是内财,所以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没有无畏布施?有,佛所示现的形象让你接触生欢喜心,得到安慰,离开恐怖、烦恼、畏惧,这就是无畏布施。
  所以一个法布施里面,三种布施具足。财布施里面不见得有法、有无畏,无畏布施里头也不见得有财、有法,但是法布施里头肯定是三种布施圆满具足。这是世尊教导我们,我们学了之后就要认真去干。那我不会讲经,你教人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讲经,你也是教他。所以在佛法里面,我知道一句我就跟人讲一句,我知道两句我就跟人讲两句,逢人都跟他讲,他喜欢听跟他讲,不喜欢听也要跟他讲。不喜欢听为什么要跟他讲?佛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喜欢听,佛经教的根在阿赖耶里头给他种下去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知道这个布施,你也可以能够学到跟诸佛菩萨种种无量施没有间断。
  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有心帮助众生、接引众生。接引众生是诸佛如来的大事业,我们学会了,天天、时时刻刻接引众生,我们的形象就是接引众生。所以住持三宝里面的僧宝不可以轻慢,破戒的比丘、作恶的比丘,他一生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世间人所能够跟他相比的。你要问什么原因?他穿的出家人这个形象,无论走到哪里,你想想看多少人看到了,马上心里想个佛、佛教,阿赖耶上都种了善根、都种了佛的种子,这是普通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自己怎么样不如法、破戒、作恶,那是他自己的事情,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他有因果、他有报应,他一生这个形象给许多众生作善根,这个功德是存在的。
  所以住持三宝,佛像、经书、出家人,没有这三样东西,佛教的形象就没有了,众生善根没有地方种。我们懂这个道理,对於三宝、对於出家人我们一定要尊敬,为什么?做样子给别人看,礼敬三宝。见到佛像我们知道拜佛,拜给别人看;看到法宝,我们也肃敬,合掌恭敬;见到出家人懂得问讯,这都在做示现,统统都是布施,你们想想对不对?让大家看到,你都在做布施!种种无量施。尤其你看到现在的社会,大家都不懂礼节,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尊重师长,不知道体谅别人,不知道尊敬别人,你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见到什么人,我们都能合掌恭敬,统统都是在教化众生,都是希望把这个社会风气扭转过来。
  你看现在这个社会,真的是看到是令人痛心,确实是没有受过教育。我们要学礼,礼在哪里?《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就是。完全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在家里面给家人看,希望能在几个月、能在半年把一家人都感化过来。住在香港,这是个大都市,大家多半都住的是公寓房子,一栋公寓几十家、几百人,无论见到哪一个都恭恭敬敬、欢欢喜喜的,我们做这个样子都是教他。你看有很多人见到陌生人理都不理会,我们不管他理不理会,我们对他笑笑点点头。教他,没有别的。穿著整整齐齐。没有一样不是在布施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是在供养如来正法。
  居家一切整齐、干净,家人看到很舒服,亲戚朋友到你家去看你、访问的时候,他就学到了。身心健康,这都是布施,做出好样子给人看,比什么都重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时时刻刻做出来给人看,你真正做到就是放光。别人看到你,即使是凶恶的人,甚至於冤亲债主见到你,不忍心伤害你,为什么?他发现看到你真的是个好人,你能感动他,自然的感动,让他的善心发现、良知发现。凡是佛菩萨、圣贤教导我们,随顺性德的心行,我们都要认真努力去落实、去做,这就对了。
  『以此愿求无上道』,我们种种布施供养目的在哪里?目的决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人天福报,这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求无上道,无上道是作佛,菩萨上面是佛,菩萨还有上,无上是佛道,那你的福报真的是圆满。所以佛的尊号,叫「二足尊」,二就是两种,足是满足,圆满了,一点欠缺都没有,二足尊。这个二,一个就是福报,一个是智慧。福报圆满了,智慧圆满了,叫二足尊。我们要求无上道,无上道是二足尊。目标要定在这里,可不能搞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来了都不要享受,布施给大众,有福报大家共享,这就对了。
  为什么?如果一贪恋福报,这个事情自古就很多。所以我当年初学的时候,老师防范就很严,四十岁之前绝对不准出去讲经,怕的是你定力不够。你出去讲经,如果讲得还不错,名闻利养统统浮现出来,赞叹的人多了,供养的人多了,到处礼请的人多了,甚至於还请你去做住持方丈,这时候你要是一迷到里面去,就堕落了,那叫真可惜。所以老师严格要求,没有满四十岁不可以出去讲经,只能在家里头学习。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是三十二岁,我确实到四十二岁才离开他到台北。
  所以真的是像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们发愿,「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一生,章嘉大师告诉我,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你自己一点心都不要操,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承受。所以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佛菩萨安排,逆境现前,自有道理,慢慢等著看。所有境界里面都是我们学习的环境,所以顺境里面学著不生贪恋,逆境里面学不起瞋恚,正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不要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不要受外面境界干扰,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很清楚、很明白,随缘而不攀缘,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风顺。小小风浪你都受不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
  大风大浪不动,这里头测验你的定慧力到什么程度。就等於好像学生读书的时候参加考试一样,境界现前就是考试现前,你功课学得很好就很顺利通过,学得不好才慌张,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目标要纯正,我只求无上道,方向要正确,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干的什么?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讲经教学,除这个之外,他没有做过任何其他事情。现在佛门里所讲的共修,释迦牟尼佛时代没有;大家在一起念佛,没有,大家在一起参禅,没有,打个佛七、打个禅七,释迦牟尼佛时候没有,就是讲经教学。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各个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不过问。老师真的像中国人讲的师道,授业、解惑,授业是教导你,解惑是你有疑问的时候答覆你,帮助你解决疑难。
  我们晓得,世尊当年在世,那是个学校,但是学校很可怜,没有校址、没有教室、没有讲堂,都是在旷野、在河边、在树林,大家都是坐在地上,是这么样的教学,这样的方式来上课。我们现在比佛福报就大多了,我们有教室、有讲堂,我们有课桌椅,他们那时候没有。那时候教学也没有书本,我们现在教学样样都不缺。所以这点一定要知道。你看佛在家弟子里面有做国王的,有做大臣的,有长者、居士,很富有的,多,不是不多。这些人供养佛陀也供养精舍、别墅、庭园,佛偶尔也接受,到那里面去讲一部经,讲几个月,讲个二、三年,讲完之后就走了,别的地方有请,到别的地方去了。
  所以你看看经典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人间,佛经讲的入般涅盘,世间人讲的佛过世了,在什么地方?不是在房子里头,在树林里面。这就是为我们后人示现,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接受别人供养道场给他,没有。邀请去讲经,我们现在讲的,佛在那里讲经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当地主人的,佛不要。只树给孤独园,斋主是给孤独长者,是他的。这个诸位同学要晓得,要学习,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房子坏了,主人来修理,佛不要操心,借住的,你说这种生活多快乐!走的时候在树林里面走的,绝对不给斋主添一点麻烦。走了之后火化都在野外,这是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是要求后世弟子都应该像这样学习。释迦牟尼佛真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讲的十六个字,一丝毫都没有。我们要这样学佛,你才能够真的落实种种无量施,愿求无上道,无上道是大彻大悟,无上道是回归性德。下面我们再看因中,底下一首偈子是讲修因,福聚光的因行:
  【设大施会无遮限。有来求者皆满足。不令其心有所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个地方首先讲『大施会无遮限』,这是佛教里的一个名词,叫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在佛法里面必定是财、法两种布施,无遮就是无条件,没有限制。好像供斋,无遮大会供斋,只要是出家人,统统欢迎,一丝毫分别没有,平等供斋。古时候常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打斋,修福,千僧斋,千僧斋就是请一千个出家人吃饭,来供养。梁武帝在当年,他一生当中这种供千僧斋次数就很多。曾经有这么一次,他的老师是宝志公,宝志公诸位都知道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一个法师,这些人常常都是参加他的无遮大会。佛说真正发心供养三宝,打千僧斋一定有圣人来应供,感应道交,斋主以真诚心感,佛菩萨有应。这样的布施供养当然是大富长者,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他们来修福,这些人因地也不平凡,也是给社会大众做示范;换句话说,无不是佛陀教育,教化大家要平等布施。
  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故事,这很多人都知道,在一次无遮大会当中,因为大会里面席次也有上首,当然这些出家的大德彼此都推让,都很谦虚,请上座,大家都不肯坐首席。在大家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