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426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恼虽然没有完全放下,一点点放下,从这下手,你就有真功夫,你就有真功德。这个功德从哪个地方去观察?从日常生活当中,顺境善缘你不生贪恋,贪是烦恼,不生烦恼;逆境里面、恶缘里面不生瞋恚,瞋恚是烦恼。顺逆境界里面贪瞋不生,给诸位说,愚痴也就不生。所以贪瞋痴慢降温,下降。贪瞋痴慢下降,相对的智慧就增长,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智慧就增长。
  你用这个功夫、用这种功德(这是真实功德,这不是福德,这是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你有把握往生。不像别人求往生,永远还打个问号在那里,你真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烦恼习气太重,放不下。我遇到好几位,是我们佛门里面一般人称为高僧大德,我遇到过。我们在一块讲真话,大家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问问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没有一个人敢说有把握。我们细细观察,这么多年经教的薰习,用经教标准来观察,他真没有把握。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人与人之间他还有喜欢的,还有尊敬的,还有讨厌的,还有不喜欢的,这就不行。这你想想看,对立没有放下,我们讲头一个要放下的,对立没有放下;疑虑没有放下,怀疑、顾虑、患得患失;矛盾没有放下,不要说跟人事物的矛盾,自己本身的矛盾都没有放下,冲突当然不能放下。
  这是我参与联合国多次的和平会议,我常常提醒大家,从事和平工作必须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对於和平工作才知道怎样做有效果。如果本身这些问题没有放下,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内心没有做到平和,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和谐?怎么能帮助国际双方的和谐?做不到。所以这和平会议年年开,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是愈开愈乱。要问,冲突能化解吗?和平能实现吗?答案都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在今天世界多少人怀疑,真的是包括学者、专家。在中国,世界上的人承认,中国的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梁先生最后的谈话已经出版了,他谈话是用录音录下来,照著录音带写下来的。里面他就怀疑,他说这个世界还能好吗?我也是遇到多少专家来问我,这个世界还能和平吗?能。
  半个世纪之前,一九七0年代的时候,英国汤恩比博士已经给我们提醒,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个提示,好!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这么说。我读到这个书之后,我也问过很多人,我说今天讲儒,提到儒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读这些东西的人不少,现在在外国,汉学很时髦,许多著名的大学都有汉学系,这么多人在那边研究、在那边学习,能解决问题吗?好像无济於事。大乘佛法学习的人也很多,真能解决问题吗?汤恩比博士的话是不是说错了?我们要冷静去思惟观察,他的话说得没错,可惜怎么样?听的人没听懂。
  不但外国人学儒、学佛、学道解决不了问题,今天中国人学儒、学佛、学道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大家看到儒释道,看儒释道的花果很美,疏忽了儒释道的根,儒释道的根不美,疏忽了根。所以看到、研究这些东西,就好像在花瓶里面插花一样,端出来很好看,死的,不是活的。所以我说汤恩比的话没错。要怎样能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找儒释道的根,根是活的,根有生灭,根有生机,不相同!
  儒的根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学的根本,家教。集中国过去家教大成的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弟子规》,一定要从这里学起,不从这里学起,你学儒释道都没有根。而儒的根是根之根,中国古代都受过家教,五千年的传统。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第一个老师是谁?母亲是第一个老师。你母亲有没有教你?你会答覆我,没有教。为什么没有教?母亲的母亲没有教她,她怎么会教?再往上推,老祖母的母亲也没教她,大概追到什么?高祖母,接受过这教育。为什么不能传下来?这不能怪她,是中国近一百年,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政权不稳定,军阀割据,接著日本人的侵略,八年抗战,把中国整个社会打乱了。
  我十岁离开家乡,逃难,逃什么难?日本人侵略中国。十岁到十八岁,八年抗战,我走了十个省。你就晓得居无定所,在一个地方最长久的住半年,最短的住一个星期,每天靠走路,跟家庭完全脱离,流离失所。所以从小就要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教育是什么?学习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烧饭,就是你自己脱离家庭之后你要还有能力活下去,那时候大家都重视这个教育。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当然疏忽,想教也教不到,儿女不在面前,小孩的时候父母都不在面前。抗战时候,政府也顾虑到,像我们那种年龄都收编在流亡学生,国家办了很多学校,专门收这些流亡学生,公费的,进到学校读书,吃饭不要钱,还有衣服发,就跟当兵没有两样,国家来养你。逢年过节都不能回家,为什么?距离太远,路太远,没有交通工具,要走很多天,非常辛苦,都愿意留在学校读书,过这样的生活。
  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那几句话就是讲我们现代,这三千年前所说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我们上一代没有学到,现在真的是疏忽,没有人教,你不能够责怪。可是今天圣贤教育疏忽,果报现前,果报是这个世界变成乱世。有史以来没有像现前社会这么混乱,冲突、矛盾决定不能避免,安定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要想恢复,一定要恢复到圣贤教育。
  汤恩比说的话就没错,儒家的根,从根学起,《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你从根本学起,世界有救,有前途。我这些年在联合国做了多次的主题讲演,把释迦、孔子这些圣贤办班教学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能信的少,不信的大多数。这些不信的人来告诉我,法师,你讲的是很好,这是理想,不能落实。所以我们不能不做试验,这在我老家汤池,我们来做办班教学,搞一个文化中心,把《弟子规》这个教学试试看有没有效?没想到,一试真有效果,真的成功。
  这说明古圣先贤所教的,汤恩比博士所讲的,不是假的。只要有信心,从根做起才行。根之根,就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都很简单,文字都不多,《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感应篇》大概一千五、六百字的样子,《十善业道经》稍微长一点,也长得不太多,跟《弥陀经》的分量差不多,《弥陀经》是诸位常常念诵,印在一起薄薄的一小本。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儒释道的根,只要从这个地方栽培,有这个基础,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辉煌的成就。
  千万不要把这个根看轻了,以为这是教小孩的,你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做到没有?就如同唐朝时候的白居易,这诸位都晓得,中国的大文学家,他做杭州太守,就是现在杭州市市长,有一天到西湖去玩,遇到鸟窠禅师。什么叫鸟窠禅师?这个出家人他在树上结了一个小蓬,像鸟窝一样,他住在树上,所以大家都叫他鸟窠禅师。白居易碰到他,就问他:法师,什么是佛法大意?你不必多说,很简单的告诉我,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窠禅师就说了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是哈哈大笑,这几句话三岁儿童都能说得出,还要你来讲吗?鸟窠禅师回答他的话说,「三岁儿童虽道得」,他说得出,「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脸上一下就沉下来,想想是真的,三岁小孩会说,八十老翁做不到。今天我们好好的反省,儒释道的三个根,你看起来很容易,真的八十老翁都做不到,你怎么可以小看它?所以说是,不是细心冷静去体会,像白居易这样的人听到鸟窠禅师说这四句偈都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在《老子》里面讲,下士闻道就会哈哈大笑,不笑就叫道了。在老子这个标准里面,白居易是下士。但是他觉悟得很快,鸟窠禅师一说出来,八十老翁做不到,他马上就惊醒。这一段记载留在佛门里面是一段佳话,公案。
  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记住放下而已。特别是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参学十二年,最后彻底放下,彻悟成佛。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没有参学,听到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顿悟,顿证。惠能大师的放下跟释迦牟尼佛的放下境界完全相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放下之后一切法都贯通了。就是我们在前面念的,「於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世出世间所有的法全通了。所以他不在学,在放下。经上这些开示是最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真的能够依教修行,这一生的成就非常可观,念佛往生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至少是在方便有余土,甚至於可以断言,实报庄严土你很可能有分。这是《华严经》对我们很大的帮助。
  这一句话里面说,「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为唯一佛智」,唯一佛智就是佛三种智里面的「一切种智」。成一切种智,这个人就是佛,成道种智是菩萨,成一切智是阿罗汉。一切智是知法总相,总相是空相,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所以他把执著放下,为什么?执著是决定错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一切的执著完全错误。阿罗汉明白之后,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对於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如果在一切法里头有控制,要听我的,要我所有的,他是凡夫,他是六道凡夫。头一个要把这个念头舍弃掉。
  你为什么能够舍弃掉?你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知道。真正知道这个,这是慧;放下这些执著,那是智,这智慧两个字,你就晓得它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慧能了解事实真相,智就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放下,诸位要知道,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事有理空,相有性空。在我们没有见性之前,因果不空;见性之后,像法身菩萨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化在九法界里面还要示现因果不空。做这个示现的目的,没有别的,启发众生真实智慧。一切种智是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一切智、道种智这两个合起来叫一切种智。阿罗汉只知道总相,不知道别相;菩萨是总相、别相都知道,没有达到究竟;到佛才究竟圆满,所以称一切种智。
  佛在经上为我们所说到的,「一相寂灭之相」,这要细心去体会。禅宗里面讲,「识得一,万事毕」,一心一智慧,一心是能证,智慧是所证,就现前。一相没有相,有相就不是一相。所以它这个一不是数字,一是形容,为什么?你心一起心动念就二了。一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个相是寂灭相,这个相是真相,真相是寂灭相。这什么境界?从理上讲,常寂光净土。一相,一相的理是常寂光净土,一相的事是实报庄严土,这个境界高。实报庄严土是一切诸佛如来自己住的刹土。
  这个自己住,你不能够执著这些名词、这些言说,执著名词、言说,你完全不能体会。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的教诲,听经,离言说相;读经,离文字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离心缘相。那是什么境界?那就是寂灭相。你才真正懂得如来所说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只要你起心动念你跟佛就隔一层,再有分别就隔两层,再有执著就隔三层,你会把如来的意思统统错会了,那你对於这经教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
  从这个地方你冷静去思惟,你就晓得真难,真不是容易事。可是佛法里头没有难易,难易是二法,六祖说的「二法不是佛法」;没有真假,真假是二法;没有生灭,生灭是二法,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说得深,完全是真话。所以,你真正能够体会到寂灭,外面种种的行类、相貌,外面是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在讲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一切众生,你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是你自己心现识变。惠能大师开悟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整个宇宙一切万法哪里来的?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你自己的心性是能变,外面的万法是所变,能所不二,你怎么会不知道?当然知道,这叫做一切种智。所以一切种智,严格的来说还是对事来讲的,它是智,它不叫慧,它叫智。所以智一定有慧,没有慧解,它哪里有智?
  用这个智,观空假中三谛。我们讲一相,见到一相,一相是见到体,就是见性。见到一相,一相是寂灭相,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见性,明心见性,在天台讲这是「观中道」。如果在另一方面来看,「种种行类现相皆知」,就是对於宇宙万法我们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双照空谛、假谛。这是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这是佛的境界。把层次降低一点,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的境界。我们真正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它的性相、理事、因果能体会得少分,这不是多分,少分,心里没有疑惑,生起清净信心,那你现前的境界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你自然懂得如何去相处,会相处得很美满,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事上会做得很圆满,这叫有智慧的人。这都偏重在智上讲。
  在慧上讲,大乘教里面为我们解的什么叫慧?「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这叫慧。这个事理就是事之理,能够分别一切事的理。所以又有一个简单的说法,「又通达事理之作用」,这叫慧。智跟慧虽为通名,然二者确实是相对的。可是你要看这上下文,有时候智慧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智慧是两个意思。「达於有为之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