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466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妄想分别执著有没有在心性里头?没有,心性里头没有,外面法相里头也没有。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纯粹是一个虚妄的,它不是真的,这在百法里面它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我们上面还得加两个字,错误的抽象概念。法性里头没有,法相里头也没有,但是它也没有离开法性跟法相。所以说境来触心,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生起这种妄念,这叫不觉,叫一念不觉。妄想是不觉,分别是严重的不觉,执著是最严重的不觉,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佛跟祖师都是这么说,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我们居住的环境,顺境是心生的,逆境也是心生的,每天接触这么多人,人是缘,善缘是心生的,恶缘也是心生的。明白之后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怪外面境界,要怪什么?要怪自己的念头。为什么有逆境、有恶缘?念头不善;为什么有顺境、有善缘?念头善,你可不要迷惑了。顺境、善缘是妄念,逆境、恶缘也是妄念,自性里头没有,你要见性,二边都要舍掉,就是二边心里都不能执著,都不能住。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用现在的话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心上,你的心就清净了,心本来就清净。
  我们学佛到最后,心里能不能有个佛的念头?不能。你心里有个佛就有住,你不能见性,你出不了十法界,甚至於严重的执著,六道都出不了。那你得的是什么?得的福报,你修福,不是修慧,你还执著有个佛。可是诸位要知道,净土宗就例外,净土宗可以执著,叫带业往生。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变成习惯,无量劫来养成的,现在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拿掉,那可不是容易事情。可是大乘教里面,佛菩萨给我们透露这么多的讯息,大量的讯息,我们得到了,不疑惑,知道自己业障深重,我们修净土。我们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不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专对阿弥陀佛,这样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不执著,不执著念佛往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品位高。不是说不执著就不念,不念不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
  许许多多见了性的人,法身菩萨,这个我们知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证得初住,距离无上菩提、究竟佛果,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断这个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无量的菩萨想听这个法门没有缘分,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没有缘,没有听到过。所以他修成的时间长,修成的过程当中很辛苦。净土法门把修学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而且修行过程当中一帆风顺,所以称为难信之法,称为希有法门。佛在大乘经里面处处都介绍,《华严经》不例外,到最后一著,文殊、普贤给我们做示现,发愿求生净土,《华严经》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为什么?三根普度。没有净土法门,只能度上上根人,上中下都没办法得度,净土法门连下下根都得度,这希有难逢。
  经里说得太多,我们就很容易记住,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这是事实真相,很难理解。这个心,真心、妄心都包括在其中,真心能现,妄心能变。这跟科学家讲的不一样,科学家讲宇宙从哪里来的?现在的科学上,最初的宇宙是一个起点,从起点开始爆炸,大爆炸发生的,逐渐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在佛法里讲不通,佛法里是一时顿现,所以它不生不灭。
  若悟真性,那就无所住,为什么?了解事实真相,你心里面就清净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的清净心现前,心里一尘不染。有没有佛?没有,无佛、无众生,这时候你真正成佛了;心里有佛,成不了佛,几时佛也没有了,真成佛了。能大师所讲的这个五句你统统具足,这个五句是测验自己有没有真的开悟。如果没有,你说我的心里什么都没有了,还有,有什么?有「什么都没有」,还是有住。心里什么都没有了,住在哪里?住在无想天,住在四空天,住空。色界以下的住有,心里面执著个有,无想天跟四空天著空,出不了六道,出六道要把执著放下。执著就是住,心里头真有,这住。於是我们就明白,修念佛法门也不例外,也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念佛的功夫就更得力。
  无住是什么?无住就是放得下,样样都要放下,不能有丝毫执著,随缘而不攀缘,没有一样不好。所以确实我们真正契入学佛的境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顺境、善缘,正面的教诲,教导我们,逆境、恶缘是反面的教材,哪有不得利益的?统统得利益。事实真相明白了,不住心,不住心这个境界怎么样?境界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你知道眼前境界相是心想或者是心念所现的,学过法相的我就跟你说,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不简单,很复杂。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大经里面讲的无量因缘,佛菩萨的确很高明,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五十一心所,每个心所也有四分,也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是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万法,这是相分,再包括精神这一部分在里面,这是见分,见、相两分。
  真搞清楚,我们把这个事情看淡了。在万法里面可以受用,我们一般讲控制的念头没有了,占有的念头没有了,你真正可以做到随缘。我们凡夫随缘还担心,还提心吊胆。譬如你的财物委托别人给你管理,又怕别人侵占,又怕别人将来不还,你提心吊胆,又怕这个人靠不住。这是什么?这都是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不知道妄想是幻相,不是真的。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你保不住。然后你细心再去观察,在这个世间拥有亿万财富的,他跟一个平常人,生活能过得去的,一个月收入不多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细心冷静观察,那个富翁没有一个普通人快乐,普通人喜欢到哪里玩都可以。他不敢出去,怕人家谋杀他,怕人家绑架他,还要带好多保镳,走到什么地方都提心吊胆,没有安全感,哪有一个平常人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快乐!这是叫什么?古人就说过,富而不乐,贵是有很高的地位,有很重的权势,贵而不乐。
  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人聪明到绝顶,他把他的富贵统统舍掉,就做一个平常人,做个普通人,哪里都可以去,一个保镳也不要带。他为什么能舍?觉悟了,悟入真性,他悟了,所以他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他没有烦恼,这个智慧就是阿赖耶四分里面的证自证分,不仅是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都有证自证分,所以他没有烦恼,迷了的时候,这个智慧变成烦恼。所以大乘教里常讲「烦恼即菩提」,悟了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迷了就是烦恼。凡圣之间没有别的,就是迷悟不一样,除了迷悟之外没有两样。
  有所住心,即是妄念。这四句话很重要!无所住就是智慧,有所住就是妄念,我们心里有牵挂,是妄念,常常能有这么一个警觉,好。在我们现前这个分上,妄念起来了,在其他法门里是要把妄念断掉,断妄念还是个妄念,所以难,真难!我们净土法门断妄念是用什么?用阿弥陀佛,用佛号。佛号也是个妄念,但是这个妄念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个妄念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所以这个妄念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能够亲近阿弥陀佛;跟别的妄念不一样,别的妄念是六道轮回,是出不了十法界。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念不可思议,虽然是个妄念,它的作用太大,用这个一念代替一切妄念,这就对了。
  心到无住生心真不容易,上上根人才行。六祖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的,我们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上百万遍、千万遍都开不了悟。为什么?心有所住,你念这个还是个妄念,这个道理要懂。如果这不是妄念,是正念,那每个念经、念佛的人都应该开悟;为什么念经、念佛念一辈子还不能开悟,道理总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我跟大家介绍释迦牟尼佛,我也讲得很明白,释迦牟尼佛学道学十二年,他跟许多宗教这些长老们修行、学道,跟许多学术界的,现在称为哲学,那些大德学过,也开不了悟,什么原因?心里有住。学了十二年,在恒河边大树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开悟了,做给我们看的。这一放下就是无所住心,好!无所住,你看般若智慧现前,烦恼习气就断了。转妄念为正念,转妄想为智慧,秘诀就在放下,所以放下就是。
  我们想想布袋和尚的故事,那意思就很深了。他老人家不说话,有人看到他,恭恭敬敬向他老人家请教什么是佛法?他站在那个地方,把他的布袋往地下一放,两个手一摊开,大家晓得这是放下。然后又问了一句,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背著走了,一句话不说。放下是应无所住,放下之后怎么办?背起来,而生其心。你看就《金刚经》的两句话,布袋和尚他用形象来表示,让你自己去悟。提起来是什么?你照常生活,一切现成,什么事都没有妨碍,你该干哪一行的你就认真去干哪一行,那叫生心。生心无住,心里面呢?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无住,心无住。所以无住是活活泼泼,无住就是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干,什么都干,干你的本行。
  释迦牟尼佛从事於教学工作,四十九年干得不亦乐乎,没有一天休息。他的教学要懂得,不拘形式,一个人来谈话都是教学,大众聚集在一起上课是教学,单独一、二个人来访问都是教学,四十九年教学都没有中断。人家问一个问题、问两个问题,随人就给他解答,你们诸位在《阿含经》上去看,一部经多少字?几十个字,一、二百个字的,很短,那都是答覆一个问题、两个问题,没有形式。没有人问,你看他老人家或是站著,或是走动,走动就是经行,我们现在叫散步,或者是在打坐,都做出无住生心的样子。不用言语,用身教,圆满的性德在日常生活当中流露出来。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叫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这些东西。所以这四句话要好好记住。无所住是智慧,有所住是妄想、妄念。
  《维摩经》上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几句话,在净宗历代祖师大德言论里面几乎统统都引到,没有一位祖师大德言论里头没有这几句话的,那么这几句话就是祖师大德们所公认的。我们念佛怎么念法?念佛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几句话讲得很清楚,我们念佛是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条件是清净心。所以,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在哪里?在得清净心。心有念头,就是前面讲你心有所住,有所住的,有善有恶,我们讲七情五欲。欢喜,心里很欢喜,心住在欢喜上,心里很悲哀,心住在悲哀上,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凡夫心住在这里。住在自私自利,住在名闻利养,住在贪瞋痴慢,心不都住在那里吗?无论是善、无论是恶,心都不清净,都被染污了。那怎么办?用念佛这个方法,宗门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住的念头一起来,就是心里头有了,你警觉到了,念佛。
  现在这个世间人,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慢,都是损人利己。今天上午马来西亚有个同修打电话给我,马来西亚的回教徒,他们想发起一个圣战,对付什么人?对付贪官污吏,对付贪污的人。还好我们学佛这些同修起来把它化解了,很难得。贪污的现象全世界都有,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文化,谁能制止?每个人都要钱,你能阻止得了吗?你给他一百万,他想一千万,你给一千万,他想一亿,贪婪之心没有知足的一天。不知足,死了也不知足,死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懂得怎样?懂得你就不放在心上,你就放下了。如果这个社会上没有贪婪,不是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现象就是这样。正常的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你不要去责备他。
  这是个什么问题?教育问题。在东方,在中国是东方,把我们传统伦理、道德、因果的文化舍弃了,西方世界把宗教的教育抛弃,这个现象才浮现前。过去人不贪,纵然贪他有限制,他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纵然做了这个事情,他身心不安,那是什么?他受过教育。二十世纪这一百年,把圣贤教诲、宗教的教诲统统抛弃了,这个烦恼习气大幅度的上升,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伏住,这是现代社会。所以我就告诉他们,劝导大家,佛经里头告诉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著这个时代的潮流,你不能跟它对抗,你跟它对抗是错误的。应该如何挽救?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不竞争,本身安贫乐道。我不跟人争,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安分守己,我们自己知道,命里有的时候一定有,命里无的时候不强求,身心清净,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慢慢让他觉悟,慢慢让他回头,这是对的。你要想把他纠正过来,欲速则不达。不能用暴力的手段,用暴力的手段,结下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把事情搞得更复杂,不是解决之道;解决之道,从自己本身做起,这就对了。
  印尼华人不少,都很富裕,一个暴动,往往华人是他们整肃的对象,所以应当劝告华人多多做善事,帮助那一方苦难的人民。自己的生活不要跟他们差距太大,差距太大人家容易生嫉妒心,中国古谚语说得很好,「一家保暖千家怨」。有多余的,多帮助人,佛法讲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布施恩德,这是有智慧的人,这是聪明人。展现自己大公无私,心地清净无染,这是真正救世之道。我们修净土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懂了之后要做到,做到之后才真快乐,幸福美满,你真正能够得到,你要做不到你得不到。舍财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贵在能舍,贵在欢喜舍,舍了真就得到。
  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