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48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今天把这个层次降一等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没破身见,破身见就不在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一般讲带业往生。可是你不能不用功夫,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是旧业?昨天所干的都是旧业,今天干的是新业。昨天所干的已经过去,现在下定决心不干,就能往生。所以新业到最后一天,就是往生那一刹那。往生那一刹那不迷,所有的旧业都可以带去,叫带业往生;往生那一刹那迷了,就带不去。古大德教我们,这一生念佛,一生行善,一生都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为什么?就为最后一念不迷,最后一念清醒,最后一念是念佛,就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临终一念就往生。所以平常天天念佛,就好像军队一样,天天在操兵,在操场,往生那一刻就是打仗,天天在操练为的就是最后要打胜仗。我们天天念佛,为的就是最后往生那一念还是阿弥陀佛。
  往生不能生病,一生病有的时候就迷了,把佛号忘掉,别人助念也听不进去,这个事情很多。别人助念,一大堆人助念,他助念他的,他自己还打妄想,这一点办法都没有。助念怎么样?过去李老师常讲比不念好,尽人事而已,能不能往生决定是他自己,别人帮助他,他愿意接受很好,不愿意接受帮不上忙。现前每天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这个非常重要,用功就是依教修行。净宗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一句佛号,念念不忘,念兹在兹,只抓住这句佛号,其他统统放下。有这句佛号,还有其他放不下的,不行,那就夹杂,这念佛很忌讳的。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原则,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觉明妙行菩萨跟我们说得更明白,实际上就是大势至菩萨这句话,他用白话说,他说念佛的秘诀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最重要的心里有佛,心里面除佛之外什么都没有,真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要把佛放在心上,这是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什么都不可以代替。一代替这一生往生的机缘你就失掉,不可以有任何代替的,什么都放下。你说你的父母、妻子、儿女,这是你常常挂在心上的,你要想清楚,什么样的恩爱,寿命到了各自随业力受报,谁都帮不了谁,你想到这一点。如果你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一道里头,你都能照顾到,这是真的。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统统明白了,你的家亲眷属生生世世造些什么业,你全都看到,你也全都听到,他在哪里受果报,什么时候他的善根现前,你会立刻去帮他。业报现前,善根没有现前不要去,为什么?去没用处,不但不能帮助他,反而给他添麻烦。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菩萨,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说的,这是佛亲口说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阿惟越致一般讲七地以上,不退转的菩萨,那就超越阿罗汉,超越辟支佛多多!那不能比,这是什么人?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人。你没到极乐世界,他比你高得很多,到极乐世界你比他高太多了。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这一生遇到可不是容易事,所以诸位要珍惜!
  如果有疑惑也没有关系,你暂时就相信,有疑惑在经典上下功夫,经典会帮助你破迷起信。完全相信、肯定了,没有一丝毫疑惑了,老实说经典要不要都没关系。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经,他能大彻大悟;老实念佛的人,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不要经典,他能上上品往生。这是有事实证明的,只要我们自己信得过,这就成功。「得日灯三昧」,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念佛三昧,你要是得念佛三昧,我们有许多世法、佛法没能理解的很多,得到三昧之后就诸根智慧悉通达,你就能通达。还有个好处,你所见所闻的,见一次、听一次,永远不会忘记。这桩事情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听别人念经,听一遍他就能记得,他就不会忘记,他给别人讲开示他就能引用,这跟佛经上讲的相应。
  『智慧光明成佛果』。这个佛果不一定是讲究竟圆满的佛果,为什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成佛果。天台大师讲他们叫分证佛,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明心见性是真佛,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圆满佛几乎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这是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很多,《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个阶位,这四十一个阶位不是别的,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相同,这才是事实真相。
  后面这首偈是讲「慧严光」,就是般若智慧的氛围从哪里来的?这讲因,因,这是讲修行。修布施,『国财及己皆能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表演,国王舍掉了,现在人讲地位、权力。讲到社会地位没有比国王更高的,讲到权力也没有比国王更大的,统统能舍,表演给我们后世人看的。不舍怎么样?不舍有障碍,不舍你贪瞋痴断不掉。佛教人会有这么大的效果,就是他老人家以身作则,他给我们所讲的他全做到了。财是代表富贵、富足,国是贵,我们一般人讲荣华富贵,他统统能舍。下面这个字,「及己」这个字好,把自己舍掉,自己舍掉是什么?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相!不但无相,《金刚经》下半部讲四见舍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念头,就是这种分别的念头没有了,真正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於一切众生、森罗万象,他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整个宇宙跟自己融合成一体。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叫皆能舍。
  凡夫执著这个我,大乘教里面,法相唯识讲这个我是什么?末那识。八识,阿赖耶是能现能变,末那、第六意识、前五识都是所变。末那是执著,所以有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根本烦恼,烦恼的根,第一个就是愚痴,痴迷!佛经里头也叫无明,无明就是糊涂,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不明白。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前面讲十二因缘里面讲的无明。诸位要知道,十二因缘里的无明,就是这第一个「我痴」。第二个「我见」,我见是执著,《金刚经》上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执著,坚固的执著。第三个是「我慢」,第四个是「我爱」,我爱也叫做我贪,爱就是贪。所以你看看这四个,贪瞋痴慢,佛给我们讲根本烦恼有六个,这里讲四个,四大烦恼常相随,舍是能舍这个。我们真的要舍,把自己舍掉是什么?把自己的贪爱舍掉,瞋恚舍掉,傲慢舍掉,愚痴舍掉,这四样能放下,就叫做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自性里面的平等觉就现前。
  诸位要知道,平等性是佛性。佛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这是说明十法界,当然因缘非常复杂。虽然复杂,这复杂里头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佛跟我们说出来,成佛第一个因素就是平等,平等是佛。成菩萨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是六波罗蜜。六度是菩萨,平等是佛,辟支佛是十二因缘,阿罗汉是四谛。天人,天有二十八层,修行方法不一样,从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来说,上品十善再加上四无量心。我们这后面就讲到慈悲喜舍。天人跟凡夫最大的差别是心量,凡夫的心量很小,叫自私自利,天人的心量大,量大福大。天人起心动念不为自己想,真的为苦难众生想,所以他有慈悲,他的慈悲叫众生缘慈悲,这天人,念念不舍众生,尤其看苦难众生。像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人道伦常八德,这在中国儒家讲的,你不失人身;在佛法里面讲五戒十善,五戒十善跟伦常八德差不多。
  这里面还有阿修罗道,阿修罗道实在讲他也是修五戒十善。为什么会变成阿修罗?好胜,贡高我慢,这就变成阿修罗。阿修罗在六道里面,佛说除了地狱道没有阿修罗,其他四道里头都有阿修罗。所以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在天就算是天道,在人是人道,在畜生是畜生道,在饿鬼是饿鬼道。阿修罗都有很大的福报,但是瞋恚心很重,报复心很重,他福报是修来的。下面畜生道第一个业因是愚痴,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爱,地狱道第一个业因是瞋恚。佛把十法界第一个业因说出来,对我们讲有好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人是个社会动物,不能离开大众生活,一定要接触许多的人事物,在这里面断贪瞋痴慢,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断贪瞋痴慢就是断四个不善的道,贪瞋痴是三恶道,慢是阿修罗道。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贪瞋痴慢还会起现行,自己就要提高警觉,这不是好事,要认真的学习。
  中国人,有人问我:儒跟佛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问你,你怎么解答?你要是听经听得多,你就会解答。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学佛的人不学小乘,用儒跟道代替小乘,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这关系太密切了。所以中国这一千多年来,至少是一千五百年,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没有不念孔孟书的,没有不读老庄的,以这个为基础。所以儒跟道也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我们对儒道都非常尊重,都像看老师一样。我们就想儒家《弟子规》,如果真正做到弟子规,很多毛病习气都改掉。更应当常常想到孔老夫子的做人,实在说夫子做人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夫子温良恭俭让,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你细心去看看这两个人,温和、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礼让,这两个人几乎完全相同,这是我们要常常记著的。
  我们跟一切人、物,物是什么?物是一切动物,跟畜生、跟鬼神,鬼神也是物,包括在物里头,接触都用恭敬心,都要有礼让。这是什么?这真修行,真正在提升自己,真正改自己的毛病,改自己的习气。毛病容易改,习气难断,难断要断。有些人习气不好,确实他没有讨厌人的念头,但是他有讨厌人的表情,那叫习气。做完之后他也懂得,我今天怎么习气又犯,这是好事,为什么?他觉悟。严重的时候犯了他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犯这个毛病,那就严重。知道自己今天做的过失,每天晚上反省今天哪些过失,容貌不够柔和,言语没有检点,天天这样反省天天改,不见得改得有效,但是它有潜在的效果。时间久了,三年五载、十年八年自然没有了,那就有效果。这个力量从哪里来的?力量就是常常检讨、常常反省,而不需要刻意去改,它自然就没有了。这就是佛法里头无功用道,刻意去改改不来,常常反省自然就没有了,就改过来了。
  依教奉行,这个教当然在佛法里头,标准的就是十善业道,可是十善业道要用《弟子规》、要用《感应篇》做基础,《感应篇》跟《弟子规》常常读、常常反省,也是自自然然就契入。因为你有个善心,你有个意念想学,有这个意念想把它统统做到,会自然的都做到。自己没做到,甚至於犯了也不要自责,自责也是生烦恼,用不著自责,自己常常提醒自己就好,把所有一切不好的习气统统都能够舍掉。佛经上给我们说,放下就能见性,阿罗汉放下执著有没有见性?没有。但是,他已经到见性的边缘,虽然没见性,就像我们现在读的经文一样,毛光照益。毛光照益是氛围,是自性的氛围,阿罗汉已经进入这个氛围。外国人讲磁场,虽然他还没有直接接到,他已经接触到这个磁场,感受自性磁场,他能感受到。他再要能够把分别放下,就又进了一步;最后再把起心动念一放下,就契入。
  契入就是中国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此地所讲的「诸根智慧悉通达」,这大开圆解。没有不通的,没有不明了的,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自性流露。诸佛如来为十法界众生讲经说法是自性流露,决定没有通过思惟我要想一想怎么来讲、怎么来教。《坛经》里面五祖忍和尚年岁大了,他要传衣钵,叫道场里面大众,你们作首偈子来给我看,我来看看你们有没有见性,如果见性,衣钵就传给你。大家赶快去作,千万不能够思量,就是你不能够去想,一想就错了,这从自性里面直接流露出来,没有想像的。神秀大师那首偈子好不容易做出来,他在那里想,想了好几天才想出这首偈,所以不行。忍和尚讲不可以想,他偏偏要去想;惠能大师那首偈子没有通过思想,没想。但是惠能大师那首偈子是有感应,神秀大师那首偈子是感,惠能立刻就应。你想想看感有思想,应没有思想,跟佛法所讲的都相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不能靠思想,自性自然流露这就对了。
  为什么我们的自性流露不出来?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就在此地。这三重障碍把我们的自性光明障碍住,虽障碍,我们今天眼能见、耳能听,六根能起作用,还是自性的德用,也是自然的流露。不过自然的流露它被妄想分别执著扭曲、变形了,原本是智慧,被它扭曲变形成了烦恼,无量的烦恼。无量智慧变成无量烦恼,无量的德能变成无量的业障,无量的相好变成六道轮回,扭曲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我们自己一定就会发愿,我要把它恢复正常,回归自性,回归正常,正常是三昧,三昧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那就完全对了。所以舍是关键的字眼,整个佛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总的纲领原则就是这个字。说到最究竟、最简单,就是舍妄想、舍分别、舍执著,这三个纲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迷是一念不觉,我们讲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一念不觉,这一念不觉叫无明。紧接著从一念不觉里面就生分别,从分别里面就生执著,从执著里面就生物质。原本没有物质,物质现象从这里生,所以能生万法,物质现象出来了。物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