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6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所以小孩到三、四岁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是中国人的家教。我们现在这个家教至少失传将近一百年,不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祖父母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动乱。
  所以我们在汤池小镇这个地方做实验,真的是做实验,有没有把握那要看效果。怎么做法?就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才能产生效果。如果《弟子规》光教小朋友学,大人不学,小朋友学了几天之后,看大人所做的都不是这样的,一定说大人骗我们,这个东西不是真的,那你这个教学肯定失败。古时候父母教你,凡是大人都是这个样子,小朋友一看,这是应该要学,大人都是这么做法。所以家庭里面父母不能落实弟子规,学校里面老师不能落实弟子规,这些学童决定教不好。这个道理不难懂,就在眼前,自己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儒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要再能够复兴起来,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真的要像经上讲的不退心的菩萨他能做得到,为什么?他因缘具足、种性具足、善友具足。
  我们今天讲找不到善知识,我的老师就教我找古人。我老师跟我介绍的善友、善知识不是现在人,都是已经往生的,他跟我介绍谁?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文钞》在,著作在,天天不离开,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心目当中看法是印光大师一生的传心法要,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教人不离这个宗旨,比什么都重要。
  敦伦尽分这句话,就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十善业。伦是伦常,敦是敦睦,诚诚恳恳,亲爱精诚,对你的家人,对你的家族,对你的族群,再扩大就是对世界一切众生,这是敦伦。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本分是什么?对父母尽孝道,对兄长尽悌道,这叫尽分。分是本分,把做人的本分;人跟人的关系很多,中国人分得很详细,总的纲目来讲就是五常八德,五常八德做出来,你就是圣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你全做到,这是本分,尽分就是要把这个做到。
  闲邪存诚,这是佛法。闲是防范,邪是邪思邪念、邪知邪见,你要懂得防止,它的反面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诚就是存菩提心,就是从真诚到慈悲,二六时中我们是用这个心待人接物。佛菩萨慈悲全都教导我们了,我们还要去找地方吗?不需要了,找不到。确实,我找了五十五年没找到,所以一生随遇而安,只抓到一个原则,天天不离开经教。
  我每天读经,我绝不离开,全心全力来学习。在什么地方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工作(我的工作是教学)、在待人接物上,把我所学到的东西都要做到。你要能像我这样子,我们真正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不一定天天在一起,我知道有,不是没有,在什么地方?在网路上有,在卫星电视前面有,肯定有,真有志同道合。所以我在此地跟诸位讲解《华严》,我的兴趣很浓,就是真有学的。不是真学就是旁听的,旁听也不错,肯旁听也好。真学就是真干,这东西不能做假,真干他就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会再变心、不会再退转,不像前面所讲的不定聚。我们都是从不定聚,如果能够学到正定聚,那个成绩就非常可观。因为正定聚我们知道,最低的标准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可以说是相似的正定聚,真正的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在下面一会我们就讲到了。下面一会里面有一品经专门讲正定聚的功德,就是「初发心功德品」。所以认真不在外面环境。
  现在修学环境确实是很不好,但是很不好也是很好,贤首菩萨给我们说顺逆皆顺。我们能在逆境当中成就,比在顺境里头更殊胜。这个道理你要细心冷静去观察,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五祖那里去学,五祖有没有教他?没有。去了八个月,五祖只跟他上一堂课,半夜三更。在我们想像当中,他这一堂课顶多两个小时,他受五祖的教学就这么长的时间。亲近五祖很多年的神秀大师,在五祖面前二、三十年,跟在身边那么久没有开悟,来了个惠能,在道场住了八个月,八个月在服劳役,舂米破柴,干粗活,从来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而五祖衣钵居然给他,没有给别人给他。给了他,叫他赶快走。这是什么时候?唐朝时候,佛法挺兴旺的时候,学法还这么困难,何况现在!
  现在佛法可以说衰到极处,迫切需要真正发心的菩萨。真正发心菩萨要学惠能,不能依靠道场,不能依靠任何人,尤其是有名气的人,更麻烦,沾都沾不得,沾了会惹来一身麻烦。年轻人不懂,年岁大的人听我的话一听就明白。我自己的麻烦已经很多,你们要找到我身上,也就是说你也会惹出麻烦来。如何安安全全的、稳稳当当的成就道业?学惠能。你看惠能大师接受老和尚二、三个小时教诲之后,一生再没有亲近过别人。到猎人队里面去避难,在猎人队里面服务,也是帮人家砍柴烧火,在厨房里做饭,为那些打猎的人服务,不是短时间,干十五年,这个缘才成熟,哪有那么简单!你真想学,你能够有十五年、二十年这种苦行,你怎么会不成就?
  现在我们如果说是有缘在一起共修同学,用什么方法在一起?用网路、用卫星电视、用光碟这个东西,我们在一起学,安安稳稳没有障碍。你要在我身边,你就有障碍;不在我身边,天天在网路、卫星、光碟上这样学,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你只要能把经教的意思搞清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样你才能入华严境界。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基础教育的根如果没有,你学一辈子,你学上三百年,你也入不了华严境界,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常常会起现行,你还是不定聚,你还是容易退转。
  我们再看今天下面这一段《钞》文:「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於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个是第一,后面一共讲了四条。善根有,善根少,诸位要知道,你看《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念佛生净土的人决定是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三多才能往生。世尊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少是贯这三桩事情,不能够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都没办法往生极乐世界。
  善根多就不退转,福德多能不受诱惑,自己能把握得住,因缘多就是外面帮助的人多。帮助的人有两种,这你要知道,一个是正面帮助你的,一个是负面帮助你的。正面帮助你,你很感激。我没有饭吃,你送一碗饭给我吃;我没有衣穿,你送我一件衣,这正面的。反面是什么?反面是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这都是因缘,所谓是逆增上缘。这些逆缘你遇到,你心里面很平静,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好!为什么?这等於来考验你的,考验你的烦恼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就是贪瞋痴慢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在这里很容易就看到。瞋恚心真的没有了,对这些人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还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不是这个境界现前,我怎么知道我在逆境里面可以不受干扰。等於考试一样,很顺利考试通过。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能不感激?所以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增上缘。你要没有智慧,你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你就生烦恼、生气,瞋恚就现前,马上就降级,这一考试就不及格,立刻就堕落。是不是这样?是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吃亏上当都是考试,没有一样不是考试。
  正面的你学习了很多,负面的你也学习了很多。正面的学习是增长,负面的学习是放下。遇到这个,我烦恼放下了,我瞋恚放下了,我的傲慢放下了,我的自尊也放下了,自尊是自大,都是不好的习气,都能放下了。原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现在看了都生欢喜心,这叫功夫得力,这就是成就。所以哪个地方不是菩萨道场?处处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菩萨修学的处所,都是道场。
  我们看到《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他们在形相上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再细细观察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负面的是杀盗淫妄,善财童子也去参访。遇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佛菩萨常讲的,对他要尊重、要礼敬,不赞叹。除了不赞叹之外,礼敬、供养统统都有。自己见到的时候要反省,他这种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那是错误的,对於一切众生不利的,我有没有这个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要有,赶快就要改过,他是我一面镜子。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人是最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都学不到的。看到别人错误,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过来;我要没有,要提醒自己不可以犯那样的过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师,我要感激他的教诲,你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所有菩萨成佛都是这么学出来的,不能不知道,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学成就了。
  现在我们很清楚,连外国人都晓得人没有生死,只是这个业报的身体,时间到了,这个身体舍掉再换个身体,那就是又换一世了。换一世不定在这个世间,可能到别的世界去了,那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这一生在这个地方学得很多,我的一切条件都具足了,那升级,升到上面去,可能你就遇到菩萨、遇到罗汉、遇到佛,你就可以亲近。不能说是遇不到善知识,我就不学了,那你错了。遇得到学,遇不到也学。遇不到,我们有经典在,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在哪里?佛在经典,特别是佛灭度之后。
  三宝,佛在世的时候,佛宝第一,法宝其次,僧宝第三。佛灭度之后,法宝第一,僧宝第二,佛宝第三,为什么?只有佛像了。佛像排在三,因为它只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恩德,真正我们要学,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教我们,经典能教我们,第一。第二是僧宝,出家人,他对经典他有修学,他学得比我多,学得比我好,我有疑问,他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些道理要不明白,你到哪里去学?
  这是讲善根福德因缘少的人,修学时间也不够,未经万劫。万劫,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要把它看成定数,《华严》表法的义趣多,表法就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短时间。大概长是什么?绝对不是一生一世,我们可以讲这个万劫是多生多世。我们每个人的修学都不是今生一世的,你能有这一点小善根,你过去世当中一定是有学过的,而且决定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就是讲今天你在这个讲堂坐两个小时,你说过去生中修一世,不可能,不可能坐两个小时。能够坐上两个小时,肯定过去总是十世以上,甚至百世、千世。你看《金刚经》上佛给我们讲得多好,也是讲初发心,佛讲他的善根决定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过去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他对大乘教接触到、听到了,能生欢喜心,这不是简单事情。为什么你不能成就?我们前面分析得很清楚,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所以你不能成就。
  同样的道理,你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还是这桩事情,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三样放不下,放一样也好。妄想放不下,分别放不下,执著你能放下一半,你就入门,入华严之门。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执著放了一半。从初信,没有离开六道。佛告诉我们,你证得初信位,在三不退里面你得到一个位不退,这个位是什么?圣人的位,你不会退作凡夫。你虽然没有出六道,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你还在这里面修行。修行,可是你绝对不会到三恶道,这是稳稳当当,你是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多少次?佛讲不超过七次,天上人间不会超过七次。因为你是一次一次都升级,不是降级,也不是留级,你是升级。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了。所以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子就是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上面的四圣法界。七、八、九、十,四圣法界。
  四圣里面,到第七信位是执著完全断了,断掉之后,他还有执著的习气,习气没断,但是习气不在六道,在哪里?在声闻,就是四圣法界的第一层。声闻法界断习气,习气断掉之后他就升到缘觉,升级了。缘觉开始,缘觉执著习气没有了,那时候开始要断分别,分别断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他就又升级,升到菩萨。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所以菩萨必须要把分别习气断掉,习气断掉之后再升一级,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十信菩萨。我们现在所读的贤首菩萨是十信菩萨,分别的习气也没有了。最后这品无明,无明也断了,十法界就脱离了,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后,还有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在一真法界断。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才叫真正正定聚,毕竟不退。
  我们今天进进退退,怎么知道进进退退?烦恼起现行。你冷静去想想,你还有没有欢喜心?还有没有怨恨心?有,看这个人欢喜,看那个人讨厌,这就退转了。讨厌退了,欢喜也退了,为什么?七情五欲没断。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还生不生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当中,财色名食睡,你还起不起这个念头?还起这个念头就不行,这是轮回的念头,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业就叫轮回业。学《华严经》也是轮回业,为什么?用轮回心学,用轮回行学。真的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不行,心不清净。
  《华严》是要从清净心才能入,所以《华严》这个法门叫不二法门。什么人才真正入不二法门?贤首菩萨。什么是不二法门?清净行,「净行品」是不二法门。「净行品」我们学过了,我是老老实实奉劝大家,可以仰慕,可以读诵,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