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

第19部分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第19部分

小说: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和熊类不约而同来到近海发展,鳄类原本独领风骚的格局一朝破灭,鳄鱼的郁闷可想而知,于是拼死抵抗,更何况,三者的食性近似,为了抢夺生态位的战斗旋即展开。进化史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三国演义”自此拉开帷幕。滚滚而逝的历史洪流中,染得通红的海水,让我们不禁缅怀起这一场犬牙交错的生态竞逐。
  
   人类并不占据优势,“犬牙交错”三方决战并不恰当,至少人类的“犬齿”相当精致,杀伤力几乎为零。然而,人类是海陆两态最全面的生物,至少在“逃跑”这一项无出其右。他最早的策略,应该是将熊类引向深海,将鳄类引向陆地,奉行“游击战术”,虽然无法取胜,但暂时没有覆灭的危险。
  
   如果从鳄类找出一名代言人,那无疑是湾鳄,直至现代仍雄踞于海岸,俗称“咸水鳄”。它拥有比熊类更适合水生的躯体,对人类的杀伤力更是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以“三国演义”比喻这场混战,当中的“正统”无疑是咸水鳄,它犹如三国当中的“魏国”,尽得天时,实力雄厚。熊类的代言人为“棕白熊”,现今世上的棕白熊是由棕熊与北极熊混血而成,但这种混血不影响生育,虽然分类学家将棕熊与北极熊分为两个种,但其实血脉相通,系出同源。棕白熊拥有力敌咸水鳄的体型力量,同时在陆地上也游刃自如。它拥有地利,进可攻退可守,实为三国当中的“吴国”。
  
   人类丧失天时、地利,唯一可夸耀的是“人和”。凭借诸葛亮般超出众生的智慧,海人犹如三国中的“蜀国”。除却智慧之外,海人还是一种具有社会性,懂得群体协助的物种,因此伏击、包抄等初期兵法萌芽,集体猎鳄捕熊的场面屡屡上演。然而,熊、鳄不可能坐以待毙,必定奋起反击。于是咸水鳄在海滩阻截落单的海人,棕白熊在岸上偷袭熟睡的海人,诸如此类的场景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魏国”与“吴国”也陷入争锋,咸水鳄遭遇棕白熊,随即展开生死对撼,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螳螂捕蝉”的最佳时机,他们就躲在后面有如“黄雀”,瞅准机会,将螳螂和蝉一举击杀。人类无须洋洋得意,“黄雀”这一段历史不会太长,熊类与鳄类反攻倒算,合作“猎”人的场景又再上演,犹如三国演义一般,利益制约着平衡,岁月在三方争夺中不断流逝。
  
   咸水鳄没有退路,它的生态设计只适合于湿地,海岸线是它的老巢,因此咸水鳄也是这一场生态对决中最坚定的一方。熊类与人类,被称为“一时瑜亮”,拥有比鳄类更胜一筹的智慧,更何况熊类拥有三者当中最优化的陆生能力。战争强迫进步,它们既然已磨练到具有与咸水鳄对撼的实力,恐怕返身进入山林与猛兽交锋也不致落于下风。于是,熊类的一支,沿着河流深入陆地,虽然保持了水中捕鱼的能力,但食性变得更为广泛,毛色适应环境转变成棕色,成为后世最大型的陆生肉食动物——棕熊。
  
   三国争锋注定是“三败俱伤”,部分咸水鳄也溯江而上,希望变身为淡水鳄。然而,江河中有前期分化的同类占据着生态位,兼且不时有河马等巨型杀手出现,所以,由咸变淡也并非捷径。原本鳄类的智慧就远逊于人类与熊类,因此它们也就不再多想,继续抗争到底。人类在近海的觅食变得困难,于是远洋捕猎成了主流,这一段时期相当漫长而反复,海人始终无法割舍海洋,他们在徘徊挣扎。
  
   熊类与人类具有鳄鱼不具备的特征,它们是“温血动物”,因此可适应更为寒冷的环境。于是部分棕白熊逐渐北上,直至进入鳄鱼绝迹的北极圈,它们的体毛变得透明,在冰天雪地的背景之下,这个凶徒看上去雪白纯洁,因此被称为“白熊”,也称“北极熊”。既然有躲避锋芒、另辟跷蹊的北极熊,为什么没有“北极人”?事实上人类也有北极圈人种,它们与早期进入淡水的人种基因一致,其中“苗族”就是典型的溯江而上的北极圈人种,最终在长江流域两湖地区建立根据地。
  
   三国演义尚未落幕,海人与咸水鳄的争锋仍在继续,暂未撤离的熊类,也骚扰着跑上海岸躲避鳄鱼的人们,“蜀国”成为被夹击的对象。但这与鲨鱼参与战团比较,还只是小儿科。鲨鱼不是近海种类,由于与人类的结怨太深,也频频袭击出海捕猎的海人,甚至冒险冲上浅滩向人寻仇。人类经历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他们上肢纤弱,为加强上肢力量,开始在岸边寻找武器,除了简单的石块之外,还将树枝削尖制成利器,“标枪”成为“海军陆战队”的常规军备。海人凭着智慧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挣扎,同时也磨砺了生存技能,逐步成为一类不容小觑的生物。
  
   在夹击人类的历程里,鲨鱼与鳄鱼频频发生摩擦,也使它们结下了深仇。一般位列“塔尖”的生物相遇,不会发生厮杀,就象老虎与棕熊偶遇,要不就视而不见,要不就虚晃几招,因为打下去毫无意义。这一种“识辨遗传”,现代人无法体会,但一般动物都有该类遗传特质。例如鱼类,是以对应于气味分子的神经元,记录为遗传密码代代相传,从而得知哪类动物危险。利用动物的“识辨遗传”,可以探知进化历程里的隐秘。海洋鱼类最“忌讳”是人类体味,但鲨鱼会追逐体味前来复仇。鲨鱼冲至海滩,无法避免与鳄鱼碰面,随即展开激战,最终结果通常是“冷门”——鲨鱼由于搁浅无法施展威力被鳄鱼捕杀。鲨鱼是典型记仇一族,它对鳄类的仇恨仅次于人类。
  
   人类同样是一类记仇的动物,当他们成为万物主宰之后,迅速对咸水鳄反攻倒算。中国沿海数量庞大的咸水鳄,在唐宋两代被悉数剿灭。唐朝大文豪韩愈的《祭鳄鱼文》,虽涉嫌以猪羊贿赂,复以“强弓毒矢”相威胁,但可算是“先礼后兵”,使这不世奇功得以千古流传。客观而言,当初海人与鳄鱼的争锋并没有失败,而是人类拥有了更强盛的实力,眼界变得开阔,从此不再拘泥于方寸之地,继而深入内陆开拓了新天地。正所谓:没有挑战就无法超越,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咸水鳄对“人”这一个种类具有深厚恩情。
  
   海岸线上被夹击的海人,被磨练得越来越不象“动物”,他们正朝着超级物种演变。海陆两栖的生涯当中,留在陆地上逐渐变成一种“嗜好”,由海浪“摧熟”的思维神经,同样遭受着海浪的“摧残”,在海洋里“动眼浅睡”,已无法满足大脑的要求。他们渴求一种“不动眼”深睡,让脑部神经获得休整,实现“关机重启”。缘于拥有陆地睡眠,思维进一步获得发展空间,更兼“升级”了上肢,凭藉标枪等原始武器,既可抵御棕熊,诸如猛虎等顶尖杀手亦可尝试挑战,至少狼、豹等二级杀手均可轻松应付。生态竞争当中,合作精神也越来越巩固,他们在陆地上的双足奔跑能力,也进一步获得提升……海岸线的纠缠,对于“新海人”无疑是一个包袱,于是他们作出了一个最正确的抉择:深入陆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盛世华章。
   
  三十、人类为何要面红耳热
  
  
   中国无疑是达尔文主义最受捧的地区,缘于新中国早期的社会形态及政治需要。“进化论”是斗争与生存的哲学,配合着“文斗、武斗”,相得益彰。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小学课本,均以“无可置疑”的方式来推介达尔文的人类进化学说,丝毫不理会这一种假说尚未被证实,更是掺杂了许多教科书编篆者的幼稚观点,令人哭笑不得。我们在这种氛围内长大,也就产生了两个极端派系:其一是坚决支持达尔文主义,认为它容不得一丝怀疑,成为典型的右倾顽固派;其二是逐步掌握广泛的自然知识,态度转变为强烈抗拒,认为一切有关达尔文的就等同于落后守旧,化身左倾强硬派。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般用以指代达尔文主义,它由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始创,其实严复所翻译的是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并以“教科书编篆者”的思维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名曰《天演论》。当时正值清末,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告诫国人如不奋发图强,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赫胥黎是达尔文理论的传播者,然而,他个人并不信奉自然选择论,在他的观念里古猿变成人的过程可以忽略,他的目标主要是联手达尔文,对付他们的共同敌人——宗教神创论。
  
   假如自然科学背负了政治任务,那就会产生异变。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达尔文主义的糟粕,被粉饰挪作它用;精华及远见,却被弃之如草芥。如果我们以一种谦和的态度,看待拉马克的“用尽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孟德尔的“分离传递、随机组合”、古尔德的“突变演化、间断平衡”……等等,你会发觉,这些“进化论”学说均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理应放弃“非此即彼”的内耗,放弃“假途伐虢”的城府,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更需要稚子童心。
  
   达尔文最具稚子童心的举措,是希望能够解决:“人为什么会面红”这一个进化疑难。他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将人类特有的属性,如智力、语言、道德、宗教、甚至友情都视为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面红自然也位列其中。人类与动物都是“利己主义者”,这是生物本能,无可厚非。现代人还会巧妙地利用“计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玩弄这种手段的被誉为“智者”,智者的高阶标准是能够控制“面红”,即使撒下弥天大谎也要不动声色。
  
   正常人不具备“智者”的能力。倘若避无可避之际,某人不得不承认曾有欺骗性行为,当其时一定是羞愧交杂、面红耳热。至于本性单纯的人,更在毫无暴露先兆的情况下,面红难抑而自我揭发。这种特质让纯情一族在社交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我们不禁要问: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面红”这种反应呢?
  
   针对这一个疑问,达尔文曾绞尽脑汁试图“编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他指出“面红”是人类的一项专利,其它灵长类动物不具该项特征。在人类的所有表情中,面红是最为特殊的一种。但如何对这种特征的“进化”加以解读,达尔文却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难道是上帝令我们说谎时会面红耳热,露出破绽?
  
   生物多数的机制都对自身有利,但把尴尬的神态形诸脸上,既不能在交往时使对方舒服、又时时刻刻将自己出卖,它的真正成因实在令人费解。人类的这一张脸,遗留下诸多疑问。其实不能怪达尔文,直至科学发展的今天,“脸何以红”依然无解。流行的“童话”认为,脸红最初只是“让步型”神态,是向强者表达悉听尊便、任由发落的一种方式;在此之后,随着社会交互作用日趋复杂,脸红与更高一级的自我意识情绪联系起来,例如内疚、羞耻和迷惘。脸红似乎将人置于一个不利地位,但基于“博弈学”原理,它能让人更具吸引力甚至成为社交中的“红人”。
  
   女性较男性相比更容易脸红。粉面飞红的少女事实上更吸引,脸红可能已经进化成女性证明自我的一种方式,能够吸引男性帮助她们孕育后代。科学家证实,女性回应男性关于“贞操”方面的咨询,无论东方或西方女性均会脸红,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脸红是一个明确肯定的信号,并已演变成一种“诚实”的符号;在一切关乎“性”的沟通,女性“脸红”成为一件武器,佐证自己的坚贞。
  
   我们认可这个“衍生功能”,但问题是,这肯定不是脸红最初存在的意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脸红是培养信任感的一种方式。一旦脸红与尴尬和困窘等联系在一起,我们倾向于接纳“弱者”,原因在于:我们很难信任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可能城府极深,也可能是对情感麻木。综合这些,均可认为是“后现代”的功能,那么,最初的我们,是基于何种原因而脸红?
  
   从人体构造学分析,某些个体出现“脸红”发作频密或无法消退,从而成为一种内分泌疾病。我们在介绍腋毛的时候,曾经提到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种“箭镞”被定义为“成熟激素”;因此可以断定,童年时期已具备的脸红神态,成熟期被强化为一种“技能”。脸红竟然牵连“肾上腺”这个首席军火库?它到底是何种利器?
  
   一般人除了单纯脸部发红之外,尚有奇特的“耳热”。“面红耳热”连锁反应、珠联壁合。何谓耳热?那是应急反射。位于颈后部的褐色脂肪细胞,经分解、燃烧产生热量,导致耳壳发热,是人类从潜泳状态浮出水面,机体的一种自然反射,由交感神经调节,现代人的童年时期更为明显。为何面红与耳热——风牛马不相及的反应被组合在一起?难道当中别有玄机?
  
   现代人遭遇不满时“鼓起上唇”是一种“示威”姿态,缘于一只不复存在的“须角”。“鼓起上唇”与“面红耳热”是人类的特色,灵长类均不具备。猿猴的其它神态与人类一致,惟独这两款是人类的“专利”。既然““鼓唇”与人类始祖相关,“面红”是基于何种缘故产生?难道海洋人类不单是眉生利刺,面部也密布细刺状若刺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面”更为威武壮观,超出想象!可惜,这并不能解释面红之谜。
  
   人类始祖的“须角”具有韧带、神经、血管等“配套措施”,直至如今,我们还能找到痕迹。然而“面刺”不具备这样的说服力。更何况,“面红”与“面刺”是一个矛盾体,如果这些尖刺是设计成“激喷毒血”,那么遗留至今,毛细血管的“增压充血”还解释得通。然而,这样的可能性几近于无。我们惟有放弃这个神奇的猜想,在人类历史的“花边新闻”当中,进一步探索“面红”的缘由。
  
   石崇斗富击碎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