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

第23部分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第23部分

小说: 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须有”是南宋大奸臣秦桧诬陷岳飞的说辞,历代对这三个字应如何解释众说纷纭,各种所谓“正解”层出不穷,这其实是文人的陋习。“莫须有”就是“或许有”的意思,再去钻牛角尖毫无意义。黑猩猩竟然指出汉族人“六趾嫌疑”是“莫须有”,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隐晦的内情?
  
   “五趾构造”最早出现在爬行动物,这是符合力学的生物设计,被众多高级动物所延用。汉族人明明是两只脚十只脚趾,一只脚五只脚趾,何来“六趾”一说?难道是指“六个趾甲”?
  
   趾甲与“爪”同源,均为角蛋白构造,由表皮细胞演变而成,可以直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毛”,是一类典型的体表装置。汉族人每只脚上拥有六个脚趾甲,如果不是“洪洞大槐树”传说,该特征不会陷入重重迷雾之中。所谓的“六个趾甲”,是指每只脚的尾趾上,分别具有两套甲床和甲根,并有可能长出“正甲”和“辅甲”。尾趾即“小趾”的别称,通常小趾“正甲”较大且靠近四只“大趾”的方向,反之是“辅甲”。汉族每只脚有六个趾甲,是不是独一无二的特征?
  
   中国科普作家最早针对“六甲”的童话是:人原本有六只脚趾,后来“缩编”成五只,因此尾趾还遗留了两片趾甲。由于“六趾说”符合“进化论”,显得颇具科学性,一直都挺有市场。既然是人类祖先有六只脚趾,那么其它民族也应该是“六甲”才合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女真族入主中原期间,清兵在城门设关,脱靴查验,通过尾趾是否有“双甲”来甄别汉人,这或者能说明满族不具“六甲”;南方有传说,认为是蒙古族将“六甲”带入中原,但元朝史册记载,更兼当代的蒙古族人脱靴避嫌,可以证实:蒙古族也没有“六甲”,这是汉人别具一格的特征。
  
   再将眼界扩宽至全球,黑种人与棕种人的尾趾,趾甲与其它各趾没有区别,是完整的一片。白种人呢?南亚人呢?问题相对复杂,这些人当中部分具有“六甲”,但该特征与人种无关,是散布式存在。“六甲”突然成了难以破解的进化之谜。
  
   关于“六甲”的传说,南方有“河洛起源说”、“匈奴起源说”等,但不及“洪洞大槐树”传说影响深远。“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该典故源自明代。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泛滥,中原、江淮百姓十亡七八。明朝为了巩固新政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内组织山西百姓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洪洞城北的大槐树下,官兵强迫百姓登记,让“后备移民”脱掉鞋袜,举刀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下用作记认,此为“移民印鉴”,防止“避迁”和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尾趾甲均属“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由于汾河滩的老鹳在古大槐树上构巢垒窝,这成了散居各地乡民的思乡印记,“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思乡之情寄托于“鹳窝”与“骈甲”。
  
   我们的“骈甲”真的是源于尾趾被斩一刀吗?这倒符合拉马克的观点,虽不是典型的“用进废退”,却是“斩进基因”。恐怕明朝官兵所使用的是“超级基因刀”,一刀下去,连基因都被修改了。根据“河洛起源说”,中原人士原本就是“骈甲”;兼且山西与匈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匈奴”这一民族进入我们的视线。当今匈奴没有留下“纯种”的后代,使我们误以为他们是“胡人”。历代史册记载,匈奴人是典型的“华夏族裔”,他们出自“黄帝血脉”,而且还是“苗裔”。这样矛盾的说法,使匈奴的起源成疑,我们就将其定性为:涿鹿决战黄帝击败蚩尤后,部分有功的女将,抢夺了蚩尤部落的男人,形成了一支以游牧为主的支系。他们的确是黄帝之后,却与炎帝无关。因此汉朝匈奴人自命“黄帝子孙”,从而与“炎黄子孙”划清界线。
  
   匈奴人英勇善战,席卷欧洲,最终融入了各个民族,自此“骈甲”不再是华夏族独有。汉族人“骈甲”的概率其实是百分之百,部分人相当明显;部分人只残余一条细线,或者是遗留一毫米宽的趾甲“刺”;个别人“正甲”压制着“辅甲”不能生长,仅余痕迹。如果你属于“个别人”,可以做一个实验,前提是你不怕痛。脚趾甲的生长速度只有手指甲的一半,且有自限的现象,即会自觉控制,不会长得太长。但尾趾不一样,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有单甲,中学时某次在踢球时掀开了尾趾甲,血流如注,校医经验老到,一下帮我将“废甲”扯了。然后我终于发现自己有“辅甲”,没有“正甲”妨碍之后,它快速生长,比手指甲长得还快,几乎填满整个甲面。没几天就可重返球场,欣喜方过,正甲萌芽又出麻烦了,两片甲扭在一起。纠缠了十年之后,还是“正甲”占了上风,“辅甲”隐形归于沉寂。
  
   “骈甲”肯定是一种强势基因,按照染色体生物钟原理,这无疑是一种“母钟”变异;然而“骈甲”的近况,却是日益退化的无效装置——如此尖锐的矛盾,使我们不禁疑惑重重,“骈甲”这东西究竟是什么?难道真的源于古人类有六只脚趾?如果按照人类脚掌的神经、肌肉、筋腱、骨骼等“制导系统”分析,一直都是“五趾体系”,第六趾的假想根本就是扯淡。既然没有第六趾,这两片趾甲有何意义?它们是如此顽强,以至于成为华夏族的徽记?
  
   曾经为了解决人类直立行走的难题,部分支持“湿地演变”学说的科学家,亲自来到浅水滩涂实验,他们认为史前人类是用强壮的大拇趾“钳”住泥沙,从而获得“直立”姿势,逐渐形成了双足行走的习惯。这无疑是以现代人的脚趾构造去“置换”古人类,当初他们是否拥有强壮的大拇趾仍是疑问。假如遵从本文的观点,在浅海的海底,由于海水浮力的存在——海洋人类能否双足站立,“落地生根”于海底觅食,并一步一步走上沙滩?在这一个场景,大拇趾起到的帮助相当有限。
  
   依照遗传学的观点,出现“骈甲”的现象,肯定是差异比较大的器官“合并”后的产物。现代人尾趾“附庸式”制导系统,能够揭示些什么?“合并”可能源于混血杂交,华夏族是“炎黄子孙”,假定炎帝部落拥有陆生的“可有可无”的小趾,黄帝部落遗传给我们的“尾趾”原本有何功能?一幅构图逐渐清晰。
  
   现代人于浅海的海底行走相当艰难,恐怕要象《射雕英雄传》“西毒”欧阳锋怀抱巨石才能做到。海洋人类双手需要觅食,撬下紧贴于海底岩礁的贝壳类并非轻易,他们如何对抗海水浮力施展“定海神针”这一高难动作?如果脚趾上长两个“钩”多好!趾甲与“爪”同源,由此推测,海洋人类的尾趾强化,呈现粗短弧状,并兼有两枚如弯钩的利爪,协助他们稳稳地站于海底,同时使“采食”这一日常行为,不需要变成“深潜往返”这般劳累。他们的“屏气”自然强于现代人,事实上现代人的“屏气”能力并不弱,几乎就是陆生动物的冠军。
  
   综合“骈甲”在这万余年的遗传表现,它是位列于“母钟”的强势遗传,因此我们设想它的“履历”肯定更为悠久。深海人类原本就缺乏引以为傲的“武器”,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尾趾双钩”曾是海人的一款利器,在生态竞争当中功勋卓著;伴随着海人在漫长的进化历程——
  
   千秋万载,纵横沧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