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尊者阿迦曼传 >

第40部分

尊者阿迦曼传-第40部分

小说: 尊者阿迦曼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陀行比丘,每当他们面临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时,就

    必须长途跋涉回去见尊者阿迦曼。一旦向他陈述了他们

    的困难,他们就会得到解释和开示,由此他们的难题就

    会立即得到解决,有时他们陷入了心意开发的死巷里,

    无法超越前进,他的解释再度闯开通道,使他们能够进

    步得远超过那一点。

    在头陀行比丘的圈子里,个别开发的程度在他们自

    己和阿迦以及他的弟子们之间都知道,因此产生了尊敬

    和鼓舞,这有一部份是透过朋友间在有关实践方面的交

    谈,当他们彼此叙说自己的经验时所知道的。当一个弟

    子在向他的阿迦尊者叙述他的内在经验和偶发事件而请

    求忠告和解释时,或当他请求他的阿迦帮助他超越阻碍

    他进步的障碍时,也能知道他的阿迦的开发程度。已经

    超越过那一点的阿迦,将能够澄清弟子的疑惑,并为他

    指出从何处和如何突破那个关卡。但是有时候,当一个

    弟子自我迷惑而鬼迷心窍地认为他已经到达究竟的果证

    时,一个有能力的阿迦将会知道这件事,他会更正弟子

    错误的假设,向他解释怎麽不是这样,为什麽不是这样

    ,并指出在他能够安心休息之前,弟子必须遵行的更高

    的整体修习。知道了彼此的果证程度,就不再需要任何

    外在的确认了。圣谛对彼此来说都很明白而且是可以自

    己证知的。

    然而,另有一个方法可以知道别人的果证程度,这

    就是透过内在的内明力量,它的深奥未能在此描述。作

    者在这方面尚未精通,愿将内明这方面留待更有经验的

    人。

    就有关尊者阿迦曼而言,毫不夸大地说,他的弟子

    们对他有着完全的信心和尊敬。一旦跟他住在一起经过

    一段长时间,并彻底地奉行他的开示和修习模式,他们

    对於他的果证绝无任何怀疑,而且愿意完全地以他们的

    身心去追随他。这远不同於仅仅地相信传言和耳语。作

    者常常洋洋自得而以幼稚的态度跟尊者阿迦曼争辩,用

    着愚蠢的理由而忘记了前来跟他住在一起的原意—来修

    习他的教导和训练,而不是来教他和训练他的。然而,

    过了一阵子,它就很清楚了,作者的推论和逻辑已经在

    尊者阿迦曼的面前完全无效,剩下来的则是自己愚蠢的

    身。这事一再发生,而每一次都有更多的身堆入愚

    蠢的纳骨塔。当然尊者阿迦曼知道作者已经被愚蠢的骄

    傲所制服,但他仁慈地未予严厉的处置。他通常一笑置

    之,或许是出於怜悯作者的自我迷惑。然而,从作者这

    些顽固的争辩和尊者阿迦曼一笑置之的宽容中,却得到

    了利益。这就是那许多从前获得的宝贵的教训,至今一

    直被用於自我的教育。

 142他住在特别地方的理由

    142他住在特别地方的理由

    在清迈森林得到最後果证之後,他住在一个特定的

    地方,似乎有着明确的理由,尤其是一个住得异常久的

    地方。理由并未让任何人知道,但是在细心观察之後就

    能轻易地看出来。例如当他从清迈回来,在那空拉加西

    马城的时候,那里有许多善信,包括比丘和在家人,他

    们都自行服从於他的教导和训练,後来证明在心意开发

    都有令人满意的进步,有些甚至追随他到乌东泰尼和沙

    口那空,直到他逝世。他们都坚定地实证於各自的果证

    程度。就比丘来说,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成为着名的阿迦

    禅师,他们已经替他肩负起教导和训练善信们的任务迄

    今。当时他的在家弟子也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为了正

    法而献身工作。

    在乌东泰尼雨期安居期间,上座尊者赵坤,他曾经

    是尊者阿迦曼早期的弟子之一,承担起引导当地人们,

    包括比丘和在家弟子,来见尊者阿迦曼。上座经常辛劳

    地照顾着尊者阿迦曼,并且力劝人们做功德和尽可能的

    来聆听尊者的开示。

    尊者阿迦曼留在沙口那空城区的那摩捏村,可能是

    因为一个白衣居士女,她是当地居士团体的领袖。尊者

    定期地给她开示并称赞她在心意开发上的进步,他说那

    是很少见的。

 143一个老妪善信的他心通

    143一个老妪善信的他心通

    诺格菲村位於一个大河谷,有着广阔的区域,是个

    适合头陀行比丘的地方。就像在那摩捏村,那里有一位

    大约八十岁的老年的白衣居士女,她是一位杰出的禅思

    者,她特别地受到尊者阿迦曼的帮助。她很虚弱,必须

    藉助拐杖行走,仍然辛苦地挣扎着走出她的屋子来见尊

    者,在她来到尊者的住处之前,必须停下叁、四次来喘

    口气,气喘如牛,并疲惫地颤抖着,看到她这麽痛苦,

    真是个可怜的情景,但是看到她的意志力,也很令人振

    奋。

    有时,尊者阿迦曼善意地责备她,问她既然这麽疲

    累,为什麽还要这麽辛苦的挣扎前来,但她并不气馁并

    坦白地告诉他,为什麽她要来。然後尊者问她有关禅思

    期间的经历,并给她解释和开示。除了她在禅思方面的

    成就之外,她还具有他心通以及和其他识界众生连系的

    灵异能力。她常常坦白而勇敢地向尊者叙述禅思期间的

    奇异经历,不会因为有许多的比丘和沙弥正在那里聆听

    而困窘,尊者会笑着说她很坦白而无所畏惧。

    最有趣的是她的他心通,对於尊者阿迦曼,她指出

    说:「尊者阿迦曼的心意早已解脱,我在很久以前就知

    道了。您的心意在此处或其它地方都是无与伦比的,它

    是世间至高无上的,但您为什麽仍然每天禅思呢?」

    尊者笑着给她一个启示性的回答:「我会保持精进

    直到死亡,不会从精进中退缩回去,否则就不是如来的

    弟子。」

    「但是对您而言并没有来或去,」她坚持道:「已

    经看过您的心意,它是完全光明而至高无上的,遍覆着

    所有的世间,没有什麽能够隐瞒您的。但是我的心意并

    未完全地开发,这就是为什麽我必须来这里请求您的开

    示。」

    她与尊者阿迦曼的对话,对别人来说,是她在禅思

    进步上令人信服的明证。每当她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

    题,她总是辛苦地用她的拐杖挣扎着走出她的屋子。尊

    者总是怜悯她,在开示她时给予特别的注意,每当她来

    见尊者的时候,比丘和沙弥们就悄悄地聚集在附近,注

    意地聆听她的经验和尊者阿迦曼的解释。那是非常有趣

    和令人感动的。

    她的经历是各式各样的,包括了关於圣谛的内明,

    乃至和各种识界的空居天使联系。有时尊者鼓励她作更

    深入的观察思惟,有时尊者劝阻她不要卷入这些现象中。

    她也告诉尊者,关於跟他住在一起的比丘和沙弥的

    心意,这使他们更加好奇,当然也更加耽心。她说从尊

    者阿迦曼的心中有一系列的光明通到他的比丘和沙弥们

    的心中,就像星群中恒星的体系一样。她说,那是一个

    振奋人心的景象,看到他们的心中闪耀着法光,不被黑

    暗和沮丧所遮蔽。即使是年轻比丘和小沙弥的心,也随

    着他们的成就而被法所照亮着。

    她也告诉尊者净居天界的事,问他为什麽那里只有

    比丘而没有在家弟子。尊者回答,当他们在人间身为比

    丘时,都是阿那含(不还者),那里也有很少数在家弟

    子。然後他问她,当她「上到那儿去」时,为什麽自己

    不问他们,她笑着说她忘了这麽做,但是下次她去时,

    她会记得问。他的回答有两个用意:一者澄清她的疑惑

    ,二者警告她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外在的」事物上,耽

    误了更集中於内在真谛的观察思惟,这是通向解脱的直

    接之道。这位老妪顺从地奉行此道。

    尊者阿迦曼赞赏她的成就,说她具有比许多比丘更

    开发的知见。他在诺格菲村住了这麽久,可能是因为这

    个白衣居士女和她的成就。

    其它的理由是那个村子是佛教修行人的中心,比丘

    和在家善信—包括这河谷本身里的和附近地区的。那里

    有许多森林、山区、洞穴和隐蔽的地方,提供给那些喜

    欢孤独生活的人们。

    尊者阿迦曼在诺格菲村住了五年,他现在已经老了

    ,也更虚弱了,已经七十五岁了。他不像从前的习惯那

    样了,不再经常走到隐蔽的地区去了,而留在村子里,

    做为开发中弟子们的庇荫处和保护所,就像一棵大树提

    供遮荫、温暖和果子给予鸟儿和人类。在这里跟肉眼所

    看不见的众生没有很多连系,任何连系都是偶然的。在

    这里他给予比丘和在家善信的帮助,比在沙口那空城的

    其它地方更有效果。

    上述的村落被森林和群山包围着,也是一个疟疾猖

    獗的地区。在雨季期间,那些来拜访他的人,都会被劝

    告快点回去;至於那些在旱季期间来的人,就被允许住

    得较久;那些带着疟疾下来的人,被要求尽最大的努力

    去锻他们的忍耐力。在当时,传统的医药并没什麽希

    望,他的弟子病患则被训练去唤醒法的疗效来治疗他们

    自己。任何发生的痛苦必须被用做观察思惟的练习,做

    为念住和智慧力的考验。这是他们避免被痛苦所纠缠,

    也是缩短病期的唯一方法。

 144面对严格的考验

    144面对严格的考验

    当疾病攻击时,任何能够面对严格的考验而能以念

    住和智慧的勇气而存活下来的人,在未来不论是生病或

    健康的岁月里,必定不会有所动摇。每当一个紧急状况

    发生或他面临死亡时,他的心意就会正确地具足而现前

    ,带领他去体悟显示所有痛苦的圣谛。死亡的危急时刻

    於是被视为自然现象,是生命的一面,透过智慧来认识

    圣谛,没有任何依恋的欲望,只有体悟的圣谛经常现前

    於心里。在紧急的时刻,就是这个念住和智慧前来援救

    修行人,藉着它观察思惟的功能,推着他到安稳之处。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不把痛苦做为观察思惟的主题而成为

    无助的牺牲者。身体上看起来他很疲倦而衰弱,就像别

    的病人,但是心智上他的念住和智慧就像一个勇敢的士

    兵准备去作战,它投入战斗而不忧虑有多少或何种痛苦

    将会生起。心中现前的是看穿任何痛苦发生过程的意志

    力,然後如实而不执着地认清它,只像是身体的现象、

    感觉、心态和自然现象。不害怕任何痛苦的显现,如果

    有任何害怕的话,就是害怕念住和智慧不能及时看穿和

    认清痛苦的状况。

    就有关於观察思惟的努力而言,不要耽心那些努力

    会有多麽辛苦或多麽巨大。这些忧虑有破坏性、削弱性

    的效力,而且在一个人进步的道路上放着一个障碍,只

    有如何保持既得观察思惟能力的想法可以生起,让行为

    能有所依据,终能透过念住、智慧、信心和精进的开发

    而完成。体悟了全部的真谛,痛苦是真的(在它自己的

    识界里),身体和心意也是一样。各各都是真的(在各

    自所属的识界里),没有冲突或重叠。痛苦的原由(欲

    望)於是平息下去,对痛苦、疾病和死亡的忧虑和恐惧

    消失了。这些忧虑和恐惧是负向的,破坏性的和压抑性

    的。当念住和智慧已经全面地履行它的职务时,高烧会

    消退,否则,它不会进步到这个程度,它会再扰乱一个

    人心里的宁静,换句话说,不会再有前面双重痛苦的情

    况:身、心的痛苦。

 145正法保护任何奉行它的人

    145正法保护任何奉行它的人

    这个观察思惟的努力,尤其是在疾病或痛苦的时候

    ,经常被推荐为磨利念住和智慧武器的工具。上面所提

    的痛苦是指身心两方面的痛苦。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失

    去控制,就是一个修行人在心意开发上挫败的标记。这

    是在对抗敌人的战斗中,疏忽了锻一支武器来自我防

    卫的结果。相反的,不顾痛苦无情的攻击,一个修行人

    设法使自己保持平静和泰然,就被尊崇为一个真正的斗

    士。事实上,这个战斗精神就是修习正法的目标。他已

    经达到了这种修习的成果并如实显示给其他的人看。一

    个真正的斗士绝不向攻击屈服,即使它意味着身体的死

    亡,心意本身并不离开念住和智慧,在身体损坏而不能

    复原的情况下,那是它唯一的支持,这就是在头陀行比

    丘圈中所推荐的修习方法。

    一旦一个修行人体悟了真谛,他在敌人的攻击之中

    就变成不可动摇的了,他继续战斗,甚至到身体死亡,

    毕竟迟早它都要来的,但是他的心意则不可分离地具备

    着念住和智慧的防卫武器,它终於让他突破难关成为安

    稳的胜利者。这就是佛陀的格言「dhammohaverakk…

    hatimacarim—正法保护任何奉行它的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