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丢粮,被困在上方谷。
制作木牛流马,引诱魏军来抢。等待魏军仿制后再连牛马带粮食一并抢回来。这种计策,现代用得十分熟练。先创造一批新品,引诱他人仿冒,然后告进官里,索回高价赔偿。发明某些东西,登记好智慧财产权。等待有人盗用,立即法律申告。孔明和司马懿,正在做最后的竞赛。两个谁活得久,所代表的国家就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孔明为什么这样急于北伐?很可能有感于自己的年岁不轻,而体力日衰。才不停地变花样,求突破。
39。孔明送妇人衣服给司马懿,效果如何?
孔明再三用计,总是死伤无数,而逃掉司马懿父子。难怪他感叹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司马懿算得了孔明,却打不过孔明,只好坚守不出。
他这种忍耐功夫,使孔明十分无奈。岁月不饶人,一天天快速过去。面对这种激之无效、攻之不获的人,拿他实在没有办法。他终于想到一计,把一套妇女衣服,装在大盒子里。写一封信,叫人一并送给司马懿。
司马懿当然很生气,但是他的忍耐功夫,确实无人可比。他接受下来,好好款待来人。问说:孔明忙吗?吃得好吗?来人告以十分忙碌,吃得很少。司马懿转向诸将说:食少事烦,能活得久吗?来人回蜀营,一五一十,都向孔明报告。孔明十分伤感,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而不敢进兵。魏将们知道这件事情,都很愤怒,认为大国名将,不应该忍受这样的侮辱。纷纷请求出战,以决雌雄。司马懿不得不上书曹叡,请求准予出战。
曹叡这一次,表现得非常有默契。他想司马懿坚持不战,怎么忽然改变主意?莫非是请将强烈要求,才借用他这一块盾牌,要抵挡诸将的压力?于是下令不得出战。这时传来东吴的讯息,说原本陆逊上表吴王,要和蜀军前后夹攻曹魏。不料中途奏表为魏兵所护,因此暂时不采取行动。孔明长叹一声,昏倒于地。气人的人,遇到不生气的人,往往更加气愤,反过来把自己气得半死。孔明的修养很好,想气他并不容易。现在司马懿忍辱功夫比谁都高。孔明气不动他,怎么能不生气呢!
40。同样面对孔明,司马懿为什么比周瑜高明?
周瑜究竟是不是被孔明气死,我们实在不必加以追究。但是,司马懿在情绪管理的功夫,毕竟比周瑜要高明得多。周瑜心中,抱持“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果然不幸而心想事成,终于怀恨而死。司马懿一句“诸葛亮真神人也”,表示了“吾不如”的自谦。言为心声,同样能够心想事成,顶着敬贤的光环,而心安理得。
倘若当初诸葛亮过江,舌战群儒之后。周瑜能够接受鲁肃的建议,抱持共同努力,齐心夺斗的心情。促使孙权和刘备精诚合作,联合抗曹。我们对周瑜的观感,必然大为改变,认为他比司马懿还要高明。因为在那种孙权势力远大于刘备的时刻,能够有这种胸襟和肚量,当然更为难能可贵。周瑜一生的结局,也不致那样悲惨。年纪轻轻,便怨叹“每争必高我一筹,天意乎?人力乎”?紧紧抓住小乔的手,伤心而亡。
司马懿和周瑜一样,在数度较量之下,孔明好像都计高一筹。但是,他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远比周瑜高明。我们可以说周瑜逆着走,而司马懿则顺着来。是不是由于周瑜向前车之鉴,司马懿才发挥逆向思考,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司马懿遭受孔明散发的流言,而削职回乡,到头来对司马懿都有利无害。可见凡事批发它当成好事看,它就是好事;把它当做坏事看,它便成为坏事。果然心想事成,值得大家好好去体会。同样一位孔明,周瑜把他当做敌人,结果被活活气死。司马懿把他看做高人,从他身上学得很多东西。使自己更安全,更持久!
41。孔明为什么作法延长阳寿?结果如何?
孔明自知劳累过度,体力日衰。昏倒加上吐血,都是命在旦夕的征兆。他想利用人生最后的时间,做出最有利的冲刺,心虚此生。他终于想出一计,想以他的死亡,来激发魏、蜀双方的行动。对外,他希望司马懿知道他的情况,出来攻他,制造反击的作战机会。对内,看看诸将的反应,以便预先做好万全的准备,为蜀国安危做出最后的贡献。在当时科学并不发达,以神道设教,是通用的方式,可以向上天要求延长寿命。他安制本命灯一盏,说七日内不灭表示上天同意。若灭,那就非死不可。姜维十分小心,一切谨慎。除了请教孔明一些重大问题外,专心照顾本命灯。一直到第六天,都没有问题。不料魏延闻知魏军来攻,飞步入内,要报告孔明。一下子把本命灯扑灭姜维怒极,拔剑要杀魏延。孔明说:死生有命!魏延伏地请罪,孔明吐血卧倒床上。
有生必有死,像孔明这样的高人,当然能够预知自己的死期。但是能够像他这样,把最后的日子,做最有价值的运用,则是少之又少。他一方面派人禀告刘禅,一方面做好退兵的各种准备。完全负责到底,是他一生处事的原则,临死前仍然坚持。姜维得到他的秘传,成为孔明死后的传人。他对魏延,一直存有戒心。要不是需要用他,早已把他斩杀。现在利用他扑灭主灯,引起众怒的机会,吩咐杨仪。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中,把魏延刺杀。孔明的后事安排,完全为公不为私,令人敬佩。
42。孔明一生,给我们那些重大的启示?
我们说过,许多人看《三国演义》,看到关羽去世,便不忍,也不想再看下去。因为忠义既死,百念俱灰了。同样有许多人,看到孔明鞠躬尽瘁,死在边境,也不忍更不想再看下去。他这一颗照亮社会公义的明灯,忽然熄灭。世界一片黑暗,社会更无希望,令人叹息!
孔明一生,给我们的重大启示,说明如下:
(1)当人家特别对我们示好时,要提高警觉,有时候是要用命来回报的。愈对我好,愈需要小心回应。
孔明廿七岁时,刘备三顾茅芦,一共拜访了三次。孔明死时,才五十四岁。正当壮年,不应该这样早死。便是长年奔波,久经劳累。才积劳成疾,可以说提前死亡。五十四减掉廿七,总共为刘备拼命,达廿七年之久。三顾茅芦,相当于叩三次头。廿七除以三,等于九。刘备每叩一次头,孔明就要拼命九年。对刘备而言,太划算了。对孔明来说,则是太辛苦了。
(2)既然答应人家,就应该全力以赴,不可以半途而废。更不应该尽力而为,做到什么地步都无所谓。
孔明可以答应刘备出山,也可以谢绝他的好意。决定权在孔明自己,因为他必须自作自受。他经过三次考验,认为值得一试。既然答应下来,他就义无反顾。把家中的事务安排妥当,便全心全意,为组织而尽心尽力。遇到事情,总是全力以赴,不保留、观望、马虎。对于既定的目标,永不放弃。刘备死后,仍然一本初衷。坦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面对,也说到做到。
(3)就算是主角,也有更换的一天。不可能一辈子永远当主有,要顺应天命。不应该怨天尤人,不要强求。
孔明下山,一开始就名闻天下,惊动世界。因为他是当时的主角,凡是和他不相上下,如周瑜、郭嘉,只要和他站在敌对的阵营,都早死。现在主角换人,变成司马懿。他也不得不提前归天。死生有命,果如孔明自已所言。但求心安理得,不必怨天尤人,更无法强求。
(4)一个最怕晚节不保,年老时找理由,把自己年轻时的作为,全盘否定。如何慎始,更应该注意善终。
孔明在刘备死后,很可能已经明白,要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实际上已不可能。但他既不能退休,也不能投降或者篡位。惟一的办法,就是硬着头皮,一路走下去。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善终的最佳原则。在盖棺论定之前,不要为自己留下任何污点,至关重要。尽管有一些欠妥的地方,还不致败坏他的名声。
(5)自己是好人,也应该包容坏人。,因为把现有的坏人赶尽杀绝,还是会出现另一批新的坏人,照样捣蛋。
李严、黄皓为非作歹,孔明早就知道。魏延、杨仪,都是有才无德的人,孔明当然也很明白。然而,有好人就有坏人,否则怎么知道谁是好人?人一上百,便形形式式,各种人都有。地位愈高,就应该包容性愈宽宏。若是一味嫉恶如仇,看见坏人便想把他杀掉。恐怕不是良好的领导人。孔明重法纪,明赏罚。但是该容人时,还是得容人。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易杀人。孔明欣赏有才有德的君子,也能够适度包容有才无德的小人。并非没有原则,而是亟需用人呀?
43。孔明死后,各方面有什么反应?
刘禅听说孔明病危,大为吃惊。急命尚书李福,黑夜到军中问安,兼询后事。孔明说一切旧制,不可改变。所用的人,也不宜轻废。兵法都传授给姜维,由他领军。丞相一职,可由蒋琬继任。蒋琬之后,可交给费■。再问后继者时,孔明不回答,已经仙逝了。
司马懿听说孔明死了,还怀疑这是诈死,要诱他出战。后来确实证明孔明已死,这才松一口气说:我等皆高枕无优矣!班师回朝,一路上看见孔明安营下寨的处所,无不整齐有序,大叹:此天下奇才也!
孔权对蜀国来使说:闻丞相归天,每日流涕,令官傣尽皆挂孝。是真是假,恐怕只有老天知道。
然而,三国都暂不动兵,则是共同一致的措拖。
被贬为百姓的李严,原来寄望有一天孔明会再给他机会,让他自补前过。闻孔明已死,知道自己无人再敢用,意大哭而死。校尉廖玄一向认为自己的才学和名望,应该为孔明副手。一直由于未被重用,而怏怏不乐。闻知孔明死亡,也大哭自己从此以后,永无希望了。
刘禅得知丞想亡故,大哭:天丧我也!
杨仪、姜维排到阵势,缓缓退入栈阁道口,然后更衣背丧,杨幡幡哀。蜀军皆撞跌而哭,甚至有哭死的。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是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孔明平日虽然严厉,却十分关怀大家。乡民奔告,蜀兵退入谷中时,哀声震地。大家对孔明的不舍和怀念,可以证明人人心中,都有孔明的身影,并未因死亡而消失!
44。孔明为什么预先嘱咐杨仪杀魏延,后果如何?
无论如何,魏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遭遇,值得普天之下,有才干,却与顶顶上司格格不入的人,做为借镜。希望能够自我调整,做出合理的改变,以免重踏魏延的覆辙。就算有人为他喊冤,又有何用?
打从魏延杀长沙太守韩玄来降,关习领着他拜见孔明。一开始孔明就想杀他。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不如先杀掉,以绝祸根。幸亏刘备劝阻,才保留性命。魏延居然系警觉性很差,认为有刘备撑腰和提拔。便可以不理会孔明对他的观感,而不思改善两人的关系。
就算孔明对他有偏见,也有成见。他身为部属,除了自我调整之外,难道还有其他的办法?改投他人的阵营,只有增加孔明的可信度,果然如他的预言。否则得不到孔明的信任,对他而言,处境相当危险。特别是刘备死后,他虽然已经立功封侯,也不能不重视孔明对他的态度。有人说他是创新派,和孔明的保守派当然不能相契合。但是礼让顶头上司三分,也是部属的起码修养。孔明几次说要不是还有需要,一定把他杀掉。这样严重的警告,不相信他一点风声都没有。还自持刘备死后,除了赵云之外,数他资历最深,武艺最高,而狂妄依然。孔明的本命灯,不论魏延有意或无意。只要心目中有孔明,应该都不会那么莽撞,一下子把它撞灭掉。
孔明决心要杀魏延,却又担心诸将的武艺不足以担当此一重任。姜维将要大用,万万不能背此恶名。他终于想到杨仪,因为他同样有才无德。就真事情办不妥,反过来把他杀掉;或者事后大家有意见,不谅解,而嫁祸于他,也无所谓。一石两鸟,原本是老掉牙的计策,用用无妨。于是交代杨仪,死后不发丧。并给予密令,如魏延造反,已交代马岱,依计杀他。一切果然如孔明所料,自己则率大军攻司马懿,不能因为丞相一人而耽误国家大事,并且埋怨丞相当时如果采取他的计策,老早已经取下长安,又说自己资历深,官位高,怎么能够听从杨仪的指挥。这些都很道理,只是他为什么不想想:以孔明的谨慎和守法,怎么会做出这样不合情理的安排?如果是有意让他难堪,更应该提高警觉,以免对自己不利。在这种紧要关头,还发什么牢骚?杨仪和他本来就是对头,现在持有孔明的兵符。居于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什么还要硬来呢?如果杨仪依照孔明生前的指示,轻骑而出,手指魏延,笑着说:“丞相在日,知汝之后必反,教我提防。今日果然应着丞相的预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魏延到这个时候,还不够警觉,为什么出这样的名堂?竟然大笑说:“忆明在早,吾尚让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于是张开嘴巴,在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不料马岱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孔明不用魏延的计策,可能是大错。魏延心中没有孔明的存在,也是自取败亡。杨仪自持功高,未获重赏,口出怨言。刘禅大怒,贬他为民。杨仪羞惭自刎而死。留下令人一大堆不解的谜团,论论纷纷。
45。曹叡如何托孤?由何人继任皇帝?
辽东燕王公孙渊,令大将军卑衍为之帅,杨祚为先锋。起辽兵十五万,杀奔中原而来。曹叡大惊,派司马懿兴师前往讨伐。公孙渊那里是司马懿的对手,被打得城中粮尽,人人怨恨。公孙渊父子投降,俱被斩首。
这时曹叡病重,封曹真之子曹爽为大将军。辅佐太子曹芳,总摄朝政。不久病危,急召司马懿还朝。曹叡仿刘备方式,将年仅八岁的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及曹爽。在位十三年,只不过卅六岁。曹芳是养子,大家都不知道从那里。曹爽自幼出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