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们与这块土地的开发建设历史紧紧相连。至于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玩意儿,更与殖
民不殖民没有关系,他们从不认为这是“文化侵略”,或是“殖民外衣”之类可怕的东
西。他们还巴不得能多弄一点这样的文化艺术过来呢。于是,对于美国人,历史就是历
史,它总是有某种原因才如此存在。这一来,他们反倒一个个都是轻轻松松的。时间一
长,我也跟着放松下来。本来嘛,跟我无关的事,我紧张什么。
所以,如果当初英国干脆松松地牵着这根跨越大洋的线,放这只“美洲风筝”,这
里没准到现在还是英国殖民地呢。可是,大概正是北美殖民地人民所表现出来对欧洲文
化的一往情深,使得当时的英国皇朝产生了错觉。它象娜拉的丈夫一样以为她软弱可欺,
并且在她面前暴露了非常自私和无情的一面。它在北美殖民地不合理的税收政策,以及对
其人民自由的粗暴践踏等等,使得一场原本不会发生的“出走”就这样发生了。
在我们看来,这样发生的一场“美国革命”,比起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其他
“某某革命”,似乎总还有不少欠缺,还很不够“正统革命”的味道。
它好象没有一个系统的哲学上的理论和思考。它的领导人没有一个被后世尊为哲学
家,它也没有从历史上或者同时代的哲学体系里,去寻找过自己革命的“坚实理论依据”。
说句不好听的话,它看上去显得十分“浅薄”。因为它从没说要实现什么什么主义。它
也没有说要追求任何一个从理论上经过严密推算的理想制度或道德王国。
这一切,和这块土地原先给其他国家留下的印象,十分相符:没有哲学,没有理论,
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文化。所以在大家的心里,这也就是一场揭竿而起的平民起义罢了。
对于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以及对于理想社会探求,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美国娜拉
在大家眼里,只是一个乡下姑娘的形象,大家对她“出走”以后的结果也并不怎么看好。
至于这个大家眼里的乡下娜拉到底要的是什么呢?最明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独立宣言。
在独立宣言里,这个短短的朴素的要求,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美国学生都背得滚瓜
烂熟的一句话,就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就是新大陆“揭竿而起”时,那“竿”上的唯一旗帜。只是,和所有习惯皇帝文
化的平民起义不同,他们的士兵和将领都没有在胜利逐步接近的时候,脑子里开始形成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皇帝梦,甚至都没有一个强烈的统一要求。
就象我在去年给你的信里已经谈到过的,这场“美国革命”一结束,整个军队就解
散了。总指挥华盛顿又回到了自己庄园的马儿身边,恢复了“农民”的身份。军官们也
各自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其中一名校级军官还负了不少债,于是,他装了一船西洋参,
辛辛苦苦运到中国,为自己卸甲之后的新生活,找到了一条出路。
不仅没有了军队,赶走了英国总督政府之后,他们也没有了中央政府,没有了总统,
没有了一个新的国家权利象征。他们也不在乎什么国旗国徽国国歌之类的东西。在很长
的时间里,美国人搞不清楚国旗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拖至南北战争之后,才正式地确定
了美国的国徽和国旗的式样。但是民间依然按照自己的想象,在节日里悬挂各色“美国
国旗”,到一九一二年,才算真正统一了国旗。美国国歌更是到一九三一年才得以确定。
在这里我们看到,“出走”以前的娜拉远不象一个深思熟虑的女子,倒确实象一个
感情冲动的乡姑。她的要求非常本质,简单,对于追求自己朴素的理想没有什么宏伟的
构想,但是对于自己“不要什么”却非常明确,反应非常强烈。她不要皇帝,不要暴君,
所以,有了“美国革命”,所以,她也不打算捧出一个新皇帝。
好不容易拧在一起,打了这么一场胜仗的美国,迅速回复到一盘散沙的状态。并不
因为有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的称号,大家就从此认为有必要齐心协力。每一个人在
这里,他首先是一个人,有着自己“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对
于美国人,这就够了。
这种美国人极其朴素的感情,至今依旧。
记得来美国以后,一开始,美国年轻人常问我,你喜欢什么音乐,我当时在中国已
经听过一些美国乡村歌曲,挺喜欢的。就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喜欢乡村歌曲。当我反问
他们,他们几乎都是喜欢摇滚乐。我没想到,时间长了,“摇滚”也变成了我最喜欢的
音乐之一。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朋友们喜欢“摇滚”远胜于“乡村音乐”。此后,
我每逢开长途,总是在几个播放摇滚乐,爵士乐,古典音乐的电台之间跳来跳去,很少
再听乡村音乐。
今年夏天,我正好一个人开车穿过大烟山国家公园。我夹在山谷里,好多电台都收
不到。我对付“愁肠百转”的盘山道十分紧张,也无心多去拨弄收音机。这时我的收音
机里正在放着我已经很久不听的乡村音乐,我也就顺其自然。忽然,一个男声缓缓地唱
出了我十分熟悉的一首歌,他唱道: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树,这是我的菜园,这是
我的狗。这是我的院子,这是我的马,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孩子。
歌声飘扬在大烟山美丽的崇山峻岭之间,我突然理解了两百多年前的美国人,他们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场“独立战争”。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而“战”,也理解了他们为什
么而“散”。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下次的信里试着给你写写,当美国人迫不得已非得有个中
央政府不可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办的。这个珊珊来迟的美国总统是如何被锁定在今天的
地位上的。
祝
好!
林达
一个收银机的故事
卢兄:你好!
来信收到。你在信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你说,如果说那么多从深思熟
虑的哲学系统里产生出来的“社会理想”,在实行过程中都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那么
为什么在“革命”之后,看上去还处于比较自然状态的,没有一大群哲学家的美国,在
必要的时候,反而能够搞出一部二百多年不变的宪法,并且,平稳地选了四十几次总统,
搞了几十次和平的政权交接呢?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简单地给你讲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发明小故事。
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商业活动之一,大概就是现金交易的大大小小的店铺了。
但是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世界各地的店主们却无法解决两个颇为伤脑筋的事情。一是
统计和计划。就是繁杂量大的库存无法经常清查盘点,结果也就无法有一个合理的进货
计划。二是现金收入的记载。略具规模的店铺都雇有店员,他们天天时时和现金打交道。
甚至每一个店铺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钱箱里的零钱不够了,雇员掏出自己的钱
包,先垫出一些零钱,然后再从钱箱里取回来。当一个雇员从钱箱向自己的钱包里取回
钱的时候,谁也不否认,他面对的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这真可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是,除了在偷窃被捉拿后由法律制裁以外,
在如何预防的问题上,各种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除了互相监督,突击检查,鼓励检举,等等,还有很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提
倡从思想教育入手。这确实是另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认定从技术上的监督,只
是一种治标的方式,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要杜绝这种现象,还是必须从改造
人的思想品质,从根子上去解决。因此,在加强法律制裁的同时,更要加强思想工作,
加强教育和学习。毫无疑问,这种方法肯定是基于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哲
学思考,这种思考也肯定有它的积极意义。
我想告诉你的是,美国人通常是怎么考虑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呢?我们发现,在这
类问题上他们的思维习惯往往是直直地从实际走向实际,而不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他
们不习惯,大概也认为没有必要去进行更深的哲学思考。
他们想得很简单,既然放在眼前垂手可得的现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那么,常常有
意志薄弱的人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只是在
承认眼前看到的一个事实,就是,人是有弱点的,人是不可靠的。
这样的理解自然地把他们引向了另一条思路。他们会一心一意地从发明一个什么机
制这样的角度入手。期待以一种机制解决人的不可靠性。他们认为关心人的“灵魂”这
样的“重大课题”,是教师和牧师的事儿,而普通人只能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的小店主们也毫不例外,他们也经历了久久的“小问题带来的大困扰”。终于,
在一百多年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概在南北战争以后不久,俄亥俄州一位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在自己开咖啡馆时,深
为上述困难所苦,在轮船上记录螺旋桨转动的一个机器的启发下,设计了一架能够把每
一笔交易结果显示出来的机器,伙计和顾客都能看到显示结果。这样一显示,店员原有
的小偷小摸的冲动就给打消不少。所以这种机器曾被叫做“廉洁出纳员”。经过改进,
这机器功能迅速加强,不仅能够计算每笔交易的总金额,计算找头,还能把每天的每一
笔账都记录下来。之后,詹姆斯卖掉了他的发明。
然后,新的专利拥有者,又使收银机有了一次关键性的改进。在收银机上设计了一
个附有自动锁的放现金的抽屉,还有一个铃。伙计把每样东西的价格和数量打进去,机
器自动相加得出总数,再把顾客递上的现金打入,机器自动计算找头,整个过程都显示
出来。双方无异,一按键,随着一声脆铃,现金抽屉就自动弹了出来。如果你没按规矩
做,那么现金抽屉是想打也打不开的。机器把每笔交易的全过程都记录在纸带上,在收
银机的机制,顾客监督以及店主复查的三重管理下,你还怎么可能小偷小摸而不当天就
被发现呢?
所以美国的顾客也很相信机器,几乎不对收银机算出来的结果置疑,更何况收银机
印出来的收据有你的购物一览表,你回家后慢慢核对不迟。到美国后,从来没有看到顾
客和售货员为价钱而有争执的。有收银机呢,争什么呀!
虽然这个早期收银机是机械式的,也笨重得很。我们现在还可以在美国的古董店里,
看到那个时代的各色收银机。也真亏他们想得出来,在没有电子显示器的年代,他们设
计了一个个小钩子上挂着表明价格的小数字牌。下面一按,价格牌就被晃晃悠悠地钩上
来了。价格牌是两面的,里面的售货员和外面的顾客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早期收银机虽
然显得笨拙,但是已经具备了现代收银机最重要的功能。每天店主们可以从记录上核对
现金。从此,在收银机铛铛的铃声中,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小店主们的烦恼。在美国式的
英语中,“响了一声铃”已经成了“做了一笔买卖”的同义词。
当时,美国生产收银机的公司宣称,他们的收银机铃声,就像美国革命的第一声枪
响一样,将在几十年内就响遍全世界。尽管形容得有点夸张,但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
天,我们确实看到,就连遥远的中国也开始用上了同样的收银机。
此后的收银机又经过了不断的改进。除了一系列的电子设备,在记录中还可以记上
商品的代号,所有交易自动输入存货数据库,使得商店的统计与计划问题也得以一并解
决。
收银机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就这样被一个非专家的使用者发明出来了。正由于他
是一个平常的使用者,他才会在登记专利之后,早早地就以很便宜的价格,卖掉了他的
专利和收银机的生产权。对他来说,去开发生产收银机,还不如卖他的咖啡省事呢。在
美国,很多发明都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实用的思想动机下诞生的。因此,这样的发明在美
国可以说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件十分必然的事情。
我们以前在中国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是美国人要是遇到一件棘手的
活儿,会先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发明一个机器,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用这个机器把活
儿干完。到了美国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说,这个说法是一点也不过分
的。
刨去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效率的因素。美国人好象确实比其他地方的人,更信赖一种
机器或者说一种机制的作用,而不太愿意轻信人。
这怎么说法呢?例如,从一个非常具体细节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的工具特别发达。
哪怕你是再好的工艺师,他会承认你作为一个手工艺艺术家的技术水平,但是从技术本
身的角度来说,他更信任机器和工具的作用。当他需要的不是一个需要从艺术角度去欣
赏的艺术品,而是一个实用产品的时候,他毫无疑义会放弃手工操作。他会宁可去买一
台机器或者是一套工具,以保障一个技术动作的成功,也不会去雇一个高超的手艺人。
原因很简单,人总是会犯错误的。
刚来的时候,我们很喜欢逛这里的建筑材料商店。很快发现店里的油漆部向顾客提
供几百种油漆颜色的色标。你从中选了自己需要的颜色,拿上这张色标,售货员就可以
马上给你调制好同样颜色的油漆。看到这里,你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商店里都雇的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