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观已生大悲心立弘誓愿。我当令众生皆得禅定内乐离不净乐。依此禅乐已。次令得佛道乐。是时禅定得名波罗蜜。复次于此禅中。不受味不求报不随报生。为调心故入禅。以智慧方便还生欲界。度脱一切众生。是时禅名为波罗蜜。复次菩萨入深禅定。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所缘见闻觉知法中心不动。如毗摩罗鞊经中。为舍利弗说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复次若人闻禅定乐胜于人天乐。便舍欲乐求禅定。是为自求乐利不足奇也。菩萨则不然。但为众生欲令慈悲心净。不舍众生菩萨禅。禅中皆发大悲心。禅有极妙内乐。而众生舍之而求外乐。譬如大富盲人。多有伏藏不知不见而行乞求。智者愍其自有妙物不能知见而从他乞。众生亦如是。心中自有种种禅定乐。而不知发反求外乐。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着味。诸余外道虽入禅定心不安隐。不知诸法实故着禅味。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俱不着味。何以不得禅波罗蜜。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不着味。无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罗蜜。又复不能尽行诸禅。菩萨尽行诸禅。粗细大小深浅内缘外缘一切尽行。以是故菩萨心中名禅波罗蜜。余人但名禅。复次外道声闻菩萨皆得禅定。而外道禅中有三种患。或味着或邪见或憍慢。声闻禅中慈悲薄。于诸法中不以利智贯达诸法实相。独善其身断诸佛种。菩萨禅中无此事。欲集一切诸佛法故。于诸禅中不忘众生。乃至昆虫常加慈念。如释迦文尼佛。本为螺髻仙人。名尚阇利。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坐兀然不动。鸟见如此谓之为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萨从禅觉知头上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母必不复来。鸟母不来鸟卵必坏。即还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复次除菩萨。余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禅。菩萨行禅波罗蜜。于欲界心次第入禅。何以故。菩萨世世修诸功德。结使心薄心柔软故。复次余人得总相智慧。能离欲如无常观苦观不净观。菩萨于一切法中能别相分别离欲。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甄陀罗女歌声。心着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弹琴歌声以诸法实相赞佛。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大迦叶等诸大弟子皆于座上不能自安。天须菩萨问大迦叶。汝最耆年行头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叶答曰。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又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若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劫尽时毗蓝风至。吹须弥山令如腐草。以是故知。菩萨于一切法中。别相观得离诸欲。诸余人等但得禅之名字。不得波罗蜜。复次余人知菩萨入出禅心。不能知住禅心所缘所到知诸法深浅。阿罗汉辟支佛尚不能知。何况余人。譬如象王渡水。入时出时足迹可见。在水中时不可得知。若得初禅同得初禅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萨入初禅。有人得二禅。观知得初禅心了了知。不能知菩萨入初禅心。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复次超越三昧中。从初禅起入第三禅。第三禅中起入虚空处。虚空处起入无所有处。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菩萨自在超。从初禅起或入三禅如常法。或时入第四禅。或入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或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或入无所有处或识处空处四禅乃至初禅。或时超一或时超二。乃至超九。声闻不能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德禅定力薄故。譬如二种师子。一黄师子。二白发师子。黄师子虽亦能超。不如白发师子王。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禅波罗蜜。复次尔时菩萨常入禅定。摄心不动不生觉观。亦能为十方一切众生以无量音声说法而度脱之。是名禅波罗蜜。问曰。如经中说。先有觉观思惟然后能说法。入禅定中无语觉观。不应得说法。汝今云何言常在禅定中不生觉观而为众生说法。答曰。生死人法入禅定。先以语觉观然后说法。法身菩萨离生死身。知一切诸法。常住如禅定相。不见有乱。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何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之声。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度脱。复次菩萨观一切法。若乱若定皆是不二相。余人除乱求定。何以故。以乱法中起嗔想。于定法中生着想。如郁陀罗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国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捉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入林树间。更求五通一心专至。垂当得时有鸟在树上。急鸣以乱其意。舍树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之声。此人求禅不得。即生嗔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彼寿尽下生作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是为禅定中着心因缘。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时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恃是而止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恶邪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阿兰若命终生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所由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诳。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是时佛说偈言
多闻持戒禅 未得无漏法
虽有此功德 此事不可信
是比丘受是恶道苦。是故知。取乱相能生嗔等烦恼。取定相能生着。菩萨不取乱相。亦不取禅定相。乱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罗蜜。如初禅相。离欲除盖摄心一处。是菩萨利根智慧观故。于五盖无所舍。于禅定相无所取。诸法相空故。云何于五盖无所舍。贪欲盖非内非外亦不两中间。何以故。若内法有不应待外生。若外法有于我亦无患。若两中间有两间则无处。亦不从先世来。何以故。一切法无来故。如童子无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应有。以是故知先世不来。亦不至后世。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不一分中。非遍身中。二亦不从五尘来。亦不从五情出。无所从生无所从灭。是贪欲若先生若后生若一时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有生后有贪欲。是中不应贪欲生。未有贪欲故。若后有生先有贪欲。则生无所生。若一时生则无生者无生处。生者生处无分别故。复次是贪欲贪欲者不一不异。何以故。离贪欲贪欲者不可得。离贪欲者贪欲不可得。是但从和合因缘生。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贪欲贪欲者异不可得。若一贪欲贪欲者则无分别。如是等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若法无生是法亦无灭。不生不灭故则无定无乱。如是观贪欲盖。则与禅为一。余盖亦如是。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菩萨如是能知五欲及五盖禅定及支一相无所依入禅定。是为禅波罗蜜。复次若菩萨行禅波罗蜜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是名禅波罗蜜。复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顷不起于定。能供养十方诸佛。华香珍宝种种供养。复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变身无数。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众生。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除诸恶不善法。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其心调柔一一禅中行大慈大悲。以慈悲因缘。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故。为十方诸佛及大菩萨所念。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以天眼观十方五道中众生。见生色界中者受禅定乐味。还堕禽兽中受种种苦。复见欲界诸天七宝池中华香自娱。后堕碱沸屎地狱中。见人中多闻世智辩聪。不得道故。还堕猪羊畜兽中无所别知。如是等种种。失大乐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贵得卑贱。于此众生生悲心。渐渐增广得成大悲不惜身命。为众生故勤行精进以求佛道。复次不乱不味故。名禅波罗蜜。如佛告舍利弗。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住。具足禅波罗蜜。不乱不味故。问曰。云何名乱。乱有二种。一者微二者粗微者有三种。一爱多二慢多三见多。云何爱多。得禅定乐其心乐着爱味。云何慢多。得禅定时自谓难事已得而以自高。云何见多。以我见等入禅定。分别取相。是实余妄语。是三名为微细乱。从是因缘于禅定退起三毒。是为粗乱。味者初得禅定一心爱着是为味。问曰。一切烦恼皆能染着。何以故但名爱为味。答曰。爱与禅相似。何以故。禅则摄心坚住爱亦专著难舍。又初求禅时。心专欲得。爱之为性欲乐专求。欲与禅定不相违故。既得禅定深着不舍则坏禅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现报则无福德。于禅受味爱着于禅。亦复如是。是故但以爱名味。不以余结为味
大智度论卷第十七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问曰。若尔者不应名为波罗蜜。何以故。未到智慧边故。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问曰。佛一切诸烦恼及习已断智慧眼净。应如实得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未尽诸漏慧眼未净。云何能得诸法实相。答曰。此义后品中当广说。今但略说。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尽其源底者。深浅虽异俱名为入。佛菩萨亦如是。佛则穷尽其底。菩萨未断诸烦恼习。势力少故不能深入如后品中说。譬喻如人于闇室然灯。照诸器物皆悉分了。更有大灯益复明审。则知后灯所破之闇。与前灯合住。前灯虽与闇共住而亦能照物。若前灯无闇则后灯无所增益。诸佛菩萨智慧亦如是。菩萨智慧虽与烦恼习合而能得诸法实相。亦如前灯亦能照物。佛智慧尽诸烦恼习。亦得诸法实相。如后灯倍复明了。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众人各各说诸法实相自以为实。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如后品中。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如赞般若波罗蜜偈说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亦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如虚空无染 无戏无文字
若能如是观 是即为见佛
若如法观佛 般若及涅槃
是三则一相 其实无有异
诸佛及菩萨 能利益一切
般若为之母 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 般若能生佛
是则为一切 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力 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 议论心皆灭
譬如日出时 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 能动二种人
无智者恐怖 有智者欢喜
若人得般若 则为般若主
般若中不着 何况于余法
般若无所来 亦复无所去
智者一切处 求之不能得
若不见般若 是则为被缚
若人见般若 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 是则得解脱
若不见般若 是亦得解脱
是事为希有 甚深有大名
譬如幻化物 见而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 声闻辟支佛
解脱涅槃道 皆从般若得
言说为世俗 怜愍一切故
假名说诸法 虽说而不说
般若波罗蜜 譬如大火焰
四边不可取 无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 是名不可取
不可取而取 是即名为取
般若无坏相 过一切言语
适无所依止 谁能赞其德
般若虽叵赞 我今能得赞
虽未脱死地 则为已得出
大智度论释般若相义第三十
问曰。何以独称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而不称五波罗蜜。答曰。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诸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一切世间中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次有菩萨辟支佛声闻。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是故名为大。复次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所谓涅槃。余五波罗蜜不能尔。布施等离般若波罗蜜。但能与世间果报。是故不得名大。问曰。何者是智慧。答曰。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所以者何。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佛智慧。是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学非无学。智者如干慧地不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等。学智者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罗汉第九无碍道中金刚三昧慧。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智。如尽智无生智等。是为无学智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问曰。若辟支佛道亦如是者。云何分别声闻辟支佛。答曰。道虽一种而用智有异。若诸佛不出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故。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如一国王出在园中游戏。清朝见林树华果蔚茂甚可爱乐。王食已而卧。王诸夫人婇女。皆共取华毁折林树。王觉已见林毁坏而自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思惟是已无漏道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飞到闲静林间。如是等因缘。先世福德愿行果报。今世见少因缘。成辟支佛道如是为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