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160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尊,『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宝」一定是指佛法,佛法是宝,通常我们称为三宝。「树」是树立、是建树。建树三宝,有形的是建立道场,无形的是我们自身修道,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一切众生。「宝树」就是指修道人的自身,身相就是宝,释迦牟尼佛就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现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光明,一切众生见到佛都生欢喜心,都生敬畏之心,都仰慕佛陀,希望跟他学习,所以他这个相好、这个身就是建树。「宝树光明」这四个字,里面也是包罗万象。道场是建树,我们今天在这里建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弘扬正法,这是宝树光明。在家同修学佛,你们结合建立一个家庭,家庭也是建树。你这一家人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诲,能信、能愿、依教奉行,你这个家庭就是宝树。由此可知,如果你做生意开个店,你那个店就是道场,店就是三宝。然后才明了,原来处处都是道场,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前面曾经引用《维摩经》里面讲的道场,哪里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行业当中,只要你是行菩萨道,无有一法不是道场,这就是佛化世界了。
  所以大家看到经典里面,不要想得那么窄小,一定是寺庙才叫做道场,不知道家是道场,不知道你开的店是道场,不知道你服务的机构是道场;无论是公家机构、是私人公司,你只要是菩提心,行菩萨道,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你首先第一个就是度你的同事,天天跟你接触的人,你度他们。你今天为什么度不了他们?你对他们没有爱心、没有慈悲心,看到他们都讨厌,天天造罪业;不知道学佛,还天天毁谤佛。你度不了他,你没有去反省,你为什么度不了他?一昧只怪别人,没有反省自己。过失,实在讲过失不在他那边,在自己这边,我们自己错了。自己如果做得如理如法,你在一个机构里工作,我想上上下下你全都把他度了。你没有智慧,你没有慈悲心,你没有善巧方便,还怪众生业障太重,一句话把人家法身慧命给断送掉了,好像与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错了!应当要学佛菩萨,佛菩萨教我们怎样接引众生?四摄法。
  四摄法头一个是布施,你有没有做到?布施就是服务。你在这个机构团体里有没有真正发心,发欢喜心为一切大众服务?服务的事情太多了,随手!桌子不干净把它擦一下,地下有脏东西捡起来,都是给大众服务。每天带一点糖果,来的时候一个人分一个,布施供养;常常这样做,人家看见你当然就笑脸相迎,就欢喜了。先来布施,先结法缘,然后再爱语。爱语是什么?处处关怀他们、爱护他们,慈悲心现出来了、爱心现出来了,木头人也会感动;妖魔鬼怪也会感动,你是好人,他不会害你。你的所作所为对他们决定有利益,现前就有利益,你能做到这一层,你再把佛法介绍给他们,他们就相信了。他们认为你这个人很好,你为什么这么好?释迦牟尼佛教我的,我依教奉行,这样渐渐不就引进来了吗?可见得我们度不了众生,是没有慈悲心、没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太冷漠了。你学佛学得再好,人家一看你这个样子,冷漠无情,谁还愿意接近你?你有再高的智慧、有再大的道行,人家也不愿意接触你。慈悲心、关怀、爱护重要,我们这一点疏忽了,没有学到。这个实在给诸位说,这是入佛之门,学佛人的最初方便。你学佛有没有成就,你将来弘法度生有没有成绩,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一个关键,你不认真的学习怎么行?
  我们读「宝树光明」,你要晓得这就是讲我们现实的生活,不是讲别的事情。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懂得怎样做法,如何把它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光明」两个字是果,「宝树」是因,你先建立佛法,光明则是收到度化众生的效果。决定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佛法真实的利益你已经表现出来了。佛菩萨讲经说法,经上常说的,为什么先说果后说因?果大家看到了,你再说因他容易懂。你先说因,他没有见到果,他不相信,所以一定要把依教修行这个样子展现出来给大家看。这种慈悲热爱是无私的、是清净的、是无染著的,这就是光明,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3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五页,倒数第四行,从第六尊紧那罗王看起:
  【见者欣乐紧那罗王。】
  这十尊德号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表法的意思。这一大段是代表回向法门,十回向。回向法门偏重化他,前面曾经介绍十住、十行偏重自利,自利利他,到十回向偏重利他。可是一定要记住,利他行跟自利行是一不是二,自利当中一定有利他,利他当中还是成就自利,这个理事都要很清楚、很明了。第三回向用紧那罗来表法,意思很深很广,这是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以高度的艺术来弘法利生。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是十住位,读诵是十行位,为人演说就是回向位。诸位把佛教导我们点点滴滴连起来看,你就能体会到世尊教学的智慧,教学的善巧方便。回向里面,回向的教学一定是高等的智慧、高等的艺术。『见者欣乐』,凡是接触到佛法,接触到菩萨,修回向心的菩萨,没有不欢喜的。「欣」是欣喜,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喜悦;「乐」是爱好、乐好,对人爱好,对法爱好,对周边的环境爱好。前面我们讲过「悦意吼声」,悦意是心里面无比的欢乐,我们一般世间人最好的感受是微妙至极,他真正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接触,「见者」就是接触,要不生喜乐之心,那就谈不到享受,何况是最高的享受。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学佛要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的修学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错误。为什么?依照常理来讲,依教奉行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满,他得到法味。法味里面一定带给你是法喜,你没有能够得到,你的修学就有错误;不是佛法里头有错误,是你自己修学有错误。错误到底在哪里?虽然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是大致上我们也能够理出一个头绪,找到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实在讲是对於佛的教诲或者佛的教训没有真正理解,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你的功夫不得力。修行,诸位一定要记住,修行就是生活;换句话说,你的生活没有幸福、没有快乐,这就是你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功夫得力,一定在生活里面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一天到晚欢欢喜喜,修行功夫得力了。
  行门从哪里生的?从解门生的。《华严经》的顺序:信、解、行、证,可见得行门功夫不得力,是解门不透彻,也就是你的认识还不够,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无量劫来你累积许多错误的经验、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看法做法,你不能舍弃。所以学佛缘就太重要,正如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所说,他老人家虽然讲的是念佛往生,讲的是九品,但是他讲的这个道理可以通一切法门,他说「九品往生,地位高下不同,总在於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我们遇到的缘殊胜,我们就可以上上品往生,遇到的缘不殊胜,我们往生品位就下降,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同样这么一个原则,我们修学功夫得力不得力、有没有成就,也都在遇缘不同。这个缘一般来说有三种,第一个是遇到好老师,《华严经》里面讲善友,你遇到好老师;你遇到好的同学,同参道友;第三你遇到好的修学环境。如果这三种缘具足,不但功夫得力,决定会有成就;三种缘不具足,纵然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缘,还是不能成就。《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想有成就,一定三种缘都具足。有力量,还要有机会,没有机会不行。机是缘,要抓住机缘,现在人讲创造条件。创造条件也是各种缘具足,条件你才能创造得出来;如果条件不具足,怎么想创造也创造不出来。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人不想在我们自己居住的环境建一个道场?如理如法的修行道场,哪一个人不愿意?想的人太多了。为什么不能建立?缘不足;缘是讲外缘,外面的条件不足。我们再要问,外面条件从哪里来的?从内缘来的。这就很少人懂得,外面条件是从内缘来的。外面是应,内里面是感。你没有感,哪来的应?感应道交,那就成功了,你的内外缘都具足了。果然内外缘具足,那个好!我们世间人常讲「心想事成」,真的就心想事成。
  由此可知,要想外缘具足,先要具足内缘。内缘是什么?发心、发愿,你发的愿、发的心要真诚,决定没有为自己;如果为自己,你的心就不真、就不诚,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我们的心是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一丝毫私心在里面,没有一丝毫自己的欲望在里面,这才能得感应。由此可知,外缘不成熟,决定是我们自己还有一念私的念头在里头,这个东西障碍。从前李炳老常常讲比喻,好像一碗醍醐,上好的饮料,这里面掺杂有一点点毒药,全都变坏了。醍醐就是你发的大心,你发的大心大愿那是醍醐,那一点点毒药是什么?自私的念头,没有能够放下。掺杂著一点私念头在里头,跟诸佛菩萨就没有感应,道理在此地。勉强你也能够建树,但是以后不如法。那个建树是你的福报,你有福,你有这个力量,你还是没有善缘。由此可知,这个事情确实是难。不但现在难,古大德也常讲「师资道合」,这桩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诸位要晓得,那个「遇」也是缘成熟,绝没有偶然的遇,不可能有偶然的事情发生,缘成熟了你才会遇到。
  今天我们佛门在世界各个地区,普遍的缺乏讲经弘法的人才,这在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第一桩大事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许多老法师,我过去亲近过,在一块谈话的时候,常常话题都谈到继起的人才,都注重要培养人才,要办佛学院。确实他们也曾经办过佛学院,办了几十年的佛学院,佛学院里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原因在哪里?归根结柢原因还是有放不下的处所。所以很想培养人才,又怕人才出头,害怕年轻人讲经说法比我讲得好,修学威仪比我讲得好,到我道场来讲几次经,我的信徒都被他拉跑了,这一大堆的供养都入他荷包去了,这还得了吗?所以尽量排斥,尽量打压。口里说要培养人才、要提拔人才,实际上他所做的,忌讳人才爬到自己头顶上来,这一念私心,所以人才就没有了。培养一个讲经的法师,要怎么培养?要天天叫他上讲台。他不上讲台,他什么地方去培养?佛学院念了四年毕业,上台不能讲经,原因是没有讲台经验,没有上过台,那怎么行?
  我年轻的时候也算是缘不错,机会好,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亲近他正好他办经学班,开班教讲经,我去拜见他的时候,他那个班才开始一个月,才开班一个月。他那个班一个星期上一堂课,换句话我只缺四堂课,第五堂课我就参加了;这是缘好,一般讲运气好,碰上了。他老人家培养人才就是要学生上讲台讲经,不上讲台决定不能参加他的经学班,他经学班就一个条件。学生不分男女老少,最老的林看治老居士那个时候六十岁,我们班上最老的一个同学六十岁。他也不管程度,林看治居士小学毕业,六十岁,她有勇气来学。李老师说,上台讲经,行!他愿意上台,那就收了。所以李老师经学班教学的条件,就是你肯上台讲经,他就收你。你不上台讲经,你当听众,你不可以参加这个班上课。
  他那个班上课是关门的,外面还派著有护法巡逻,不可以让人接近,不能让人来偷听。其实教学有没有秘密?没有。为什么不能让人来偷听?因为老师又打人又骂人,年岁都那么大了,挨打挨骂的时候,别人看到多难为情!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准人来看,不准人来听。关起门来有打有骂,你上台讲不好,严格的批评。打是打记性,这个地方你不熟被打了,记住这个地方挨过打的,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实在讲没有秘密,就是外面人看起来难为情。再就法师将来训练出去讲经,他挨过打的,这就不好听了是不是?所以这个事情不能让外面人看到。在这里面受训出来都很像样子,他教学非常严格,那真是丝毫不苟的。教学的方法,专,决定是专攻一部经。还不是说一部经学完成了,你再出去讲,不是的。今天学这一段就上台表演这一段,后面还没学过,真的所谓是现炒现卖。这样把大家一个个逼上讲台,我们在这个会里面学成了。
  真正发心培养弘法人才,绝对不怕学生超过自己,实在讲学生超过自己,好!学生要不能超过自己,完了,一代不如一代不就完了?学生能超过自己,底下一代胜过我们这一代,好!前途是无量的光明。这样成就学生的学问、德行、道心,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广大群众接触当然生欢喜心。由此可知,感应之事,先从自己内缘做起,里面的条件具足了,外缘就容易;最难的还是自己的发心、自己的内心。无私才能够办道,有私障道,就不能办道,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建道场、立法幢、弘法利生,晓得从哪里下手,让人见到才生欢喜心。第七尊:
  【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
  德号里头最要紧的就是『最胜光』,光是光明。光明是智慧、最殊胜的智慧,是什么智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这才是真正的庄严,真实的庄严。『庄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善美好。世出世间一切法,实在讲它本来就具足真善美,很可惜我们看不出来。没有一法不圆满具足这三个字!一切法里头都具足有真、有善、有美,四圣法界具足,六凡法界也具足。我们要问,造作罪业众生具不具足?也具足。这个事情在四圣法界很明显,在六凡法界逐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