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传 作者:高宣扬_2-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一九零零年到一九零五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需要以及这两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都迫切地要求弗洛伊德集中解决“性”的问题。《少女杜拉的故事》的准备和发表过程,为全面解决性学理论提供了理论上和材料上的准备条件。
但是,到底从何入手来开始研究性心理呢?换句话说,应采取什么途径、什么方法去揭破性的秘密呢?既然性的秘密被深深地掩盖在看不见的、层层受阻的潜意识王国里,到底应该怎样打开它呢?
弗洛伊德从多年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医学实践的经验中,早已看到了揭示潜意识奥秘的窍门,找到了通往潜意识王国的捷径。这就是对病态心理或变态心理的分析(梦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变态心理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潜意识往往是以往经历的浓缩品,是幼童原始心理的沉淀物,它又被埋藏在内心深处,受到意识层面的重重封锁。因此,在正常心理生活中,它们很难表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也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典型的。然而,在歇斯底里症中,潜意识却得到了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变态心理犹如被颠倒了的心理世界,使人的整个心理结构大厦底朝上地换了一个个儿。换句话说,原先被压在底层的潜意识被发泄出来,而原来起着控制作用的意识则被打扰或完全失灵,于是颠倒了秩序。惟其如是,才提供了观察潜意识的最好机会。
性心理是隐藏得最神秘的心理因素。在正常生活中,在常态心理中,我们只能看到被意识控制和加工了的性心理,例如体现在男女间的正常恋爱中的那些爱情心理。这些正常的性心理只是人的性心理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这是经意识和“超我”(社会力量,如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等等)改造了的部分,它远不能代表真正的“性动力”的本来面目,更不能由此看出早已消逝的、童年的性欲。
相反地,在歇斯底里症等变态心理症中、在梦中,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就更赤裸裸地、露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也是从性变态入手。换言之,性变态乃是性动力的一种暴露手段和通道,由此可以窥见人的性的秘密。
一九零五年,弗洛伊德完成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和《少女杜拉的故事》之后,就集中精力研究了性心理。这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大厦的建造工程中,是一个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将会着到,性学理论的集中完成,标志着弗洛伊德在理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弗洛伊德将他对性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性学三论》这三篇论文上。
《性学三论》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的——《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改变》。这三篇文章讨论了性异常的病理、心性发展的过程、性动力理论以及性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种种表现,阐明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的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性学三论》和《梦的解析》成为弗洛伊德的成名之作,也的确是弗洛伊德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们要了解弗洛伊德的为人,了解他的学说,了解他对科学研究事业的态度,就不能不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及其作用。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已经早就开始了对“性”的问题的研究。
弗洛伊德的功绩仅仅在于发现了性心理的发展史及其规律,揭示了性心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更深入地研究“性”的问题提供了开启他们的“灵感”的钥匙。
弗洛伊德在这一时期转而集中精力研究性心理并不是偶然的,并不是他个人的主观兴趣的转移,也不是他的好奇心所引诱。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需要以及以前科学家们研究人类性问题的成果之必然结果。
在弗洛伊德以前不久,对性的问题有过深刻研究的人当中,有三位是值得在这里提出来的;这三个人就是马克思、达尔文和蔼理斯。他们所处的时代同弗洛伊德相差不太远,弗洛伊德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不太熟悉,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弗洛伊德研究性的问题时忽视了社会生活对性心理的影响,夸大了个人性心理的作用。达尔文是从生物学和遗传学观点研究“性”的问题的,所以,当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时,吸收了达尔文在生物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体现了在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发展的理论上)。至于蔼理斯,由于他同弗洛伊德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他们的性学理论是相互影响的。
本章论述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只能简略地集中在三个重要问题上:性变态、性欲发展过程和性动力的理论。
什么是性变态?一般说来,所谓性变态或性异常,乃指那些不采用一般的异性间生殖器交媾,而以其他异常方法来获得性快感的性行为。通常包括同性恋、异性模仿欲、暴露症、性虐待狂和性的被虐待狂等。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所有这些性变态并不是生殖器官及其附属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而是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的不协调、膨胀造成的。换句话说,性变态是性心理某一因素或多种因素逃脱意识的控制而宣泄的结果,是未经正常意识心理加工、改造之最原始的性动力的暴露。因此,通过研究各种性变态的表现症状、宣泄途径和方法,可以发现原来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性动力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
为了研究性变态,弗洛伊德首先确定“性对象”、“性目的”、“性倒错”、“部分冲动”和“快感区”等概念的含义。只有弄清以上概念,才能明白许多与性对象和性目的有关的性变态现象,才能明白它们和一般人所接受的常态性心理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说:“那些放散着性吸引力的人物称做性对象,而性冲动所竭力达到的目标就叫做性目的。”性对象的变异可导致同性恋、恋童症和恋兽症。而性目的变异可导致性虐待狂、性被虐待狂、暴露症、模仿异性欲、恋物症和窥视症或观淫癖等。
弗洛伊德把同性恋看作是性对象倒错的结果,所以,同性恋也叫性倒错。
在弗洛伊德以前,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对性倒错症的来源已有过研究。其中最普遍的是“变性论”、“先天论”和双性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变性论”(有时也叫“变质论”)和“先天论”都是站不住脚,只有双性理论还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
所谓“变性论”把同性恋归因于患者的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变质”。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实际上,性倒错者的器官和机能并没有损坏,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正常人一样。弗洛伊德指出,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同性恋者当中还往往包含某些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能者”在内,这就表明性倒错者的心智发展并未受损。弗洛伊德还引用人类学、民族学的材料,指出性倒错症在古希腊、古埃及的文化发展高峰时期以及在现有的原始人部落中都十分流行。
“先天论”把性倒错归因于天生的因素。弗洛伊德指出,事实证明,性倒错者往往有早年受强烈的性刺激的历史或发现有受鼓励性或压抑性外在势力的影响(如同性的长期相处、战时的伙伴、监狱刑期内的同牢生活、异性性交的危险性、独身等等)。所以,蔼理斯在弗洛伊德以前也主张“先天论”是无根据的。
关于双性理论,本书第九章曾提到弗莱斯对双性理论的贡献及弗洛伊德对弗莱斯双性理论观点的否定态度。在讨论性变态时,弗洛伊德很重视双性理论,但他再一次避而不谈弗莱斯观点,而只把双性理论同弗兰克·李滋顿、吉尔南及薛瓦利等人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对弗莱斯的一种不公正的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双性理论所以带有较多的合理因素,恰恰是因为这一理论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性欲的发展过程的某些特点。从人类的性机能和性心理历史和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性分化原本是从同性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弗洛伊德说:“从知之已久的解剖学知识里,我们得到一种印象,相信人类初始的发展原本倾向于双性化(或雌雄同体),但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变为单性,受阻的一性只留下微少残迹。我们自然会把这个观念引申到心理学范畴里,设想性倒错原是心理上的阴阳人的一种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论从个体发育系列还是从种族发展系列来看,都存在着从双性逐渐到单性的演变过程。从个体发育来看,胎儿在完成了母体内的孕育以后,便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演变过程,即是说,到胎儿出生时,单性的性别基本上已成定型。此后的发展,不过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单性性质。在种族发展系列中,到了现代人,则可以说已经确定了单性的,即男女异体的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早期的、幼年的心理特质可以以潜意识的形式积压在心理深层,而且它们又具有极大的主动活动能力,所以,在个人或种族的发展中(特别是个体发育中),上一代的或上数代的或早年的心理特质(包括双性时期的心理特质)都可能重现出来,都可以沿着旧有的、“干涸了的河床”重新宣泄出来;何况在现阶段的人体结构和人类心理中本来就还存在双性的某些痕迹。
就个人而言,双性的痕迹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此,一旦存在着有利于恢复双性的客观条件,存在着主观意识的控制力的减弱这个内在条件,双性就会重复,而其主要表现形式乃是性倒错,即同性恋。
弗洛伊德指出:“这些反常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无意之中助长了我们对于正常发展过程的了解。原来,形态上某一程度的双性倾向竞是正常的。没有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不具备异性器官的残迹。其中,有些经过转化,供他种目的之用;有些则成为一无用处的残存器官,继续存在。”
所以,性倒错和其他精神病症一样,其发作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历史基础的,是有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
性倒错现象的性目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男性的同性恋者那里,肛门性交其实并不常见,较多的是相互手淫。在女性方面,同样的,同性恋者的性目的也是多样的,其中以通过口腔粘膜的互相接触达到性快感为最多。
在性目的方面的变态,弗洛伊德又称之为性错乱。在他看来,性虐待狂等性错乱症乃是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因素的宣泄,而这种性动力又是人类种族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性征的痕迹。在他看来,在正常人那里,追求性目的而达到性冲动是受着意识界的各种观念(如道德观念、害羞感、嫌恶感等等)的限制的。弗洛伊德称,“性冲动必须不时地受到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的压制,其中最明显的是害羞及嫌恶感。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力量本来是用来囿限性冲动,使之不至于溢出正常范围之外。如果在人的性冲动尚未充分发展之时,这些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们就能驾轻就熟,好好地引导性的发展,使之正常。”
在了解性变态的根源之后,弗洛伊德再次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心理症的推动力量,无一不以性本能为根基。我的意思绝不是说,性冲动的能源仅仅贡献于病态的症状形成。我所坚决认定的是,它根本就供应了心理症最重要、独一无二的能源,故而这些患者的性生活或全部、或大半、或部分地表现在这些症状里。如我在别的地方所曾说过的,症状也就等于病人的性活动。这二十五年来逐日累积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行医经验,便是我的最佳佐证。”
从性变态、心理症的各种异常现象中,已经发现了性本能、性冲动在人的心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人们不禁要问,人的性欲何以会在心理发展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些重要作用究竟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
我们大致地介绍一下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一书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改变》的内容:
在研究歇斯底里和梦的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发现了性欲一在人心发展中的基本行程。他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书中说:
性并不是象“天降之神”那样突然出现于某一场合中,并介入于歇斯底里症的发作过程中……
弗洛伊德在分析杜拉的潜意识幻想时,也说:“我认为这种潜意识中的爱情(这可以从他们的不正常的结果中看出来)——父与女、母与子之间的爱情是婴孩时期原始情感的翻版……我也解说过伊底帕斯的神话可能就是这类典型关系的诗歌化的结果。”
通过研究歇斯底里病人的童年生活史,弗洛伊德发现:“歇斯底里的发作是病人早期实行而后来放弃的自体性欲的替代物……病的发作得以产生乃是因为性动力的加强以及作为一种慰藉作用的初期获得的倾向促使病人重复他以前曾经有意识地使用过的自我满足的方式。”
很值得注意的是,歇斯底里发作的过程也近似地反映和重演了人类性欲自小至大的发展过程中的诸阶段。据弗洛伊德总结,病人的病情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自体性欲满足而缺乏理念上的内容。
第二个时期:自体性欲满足而与幻想配合,幻想在自慰中达到高潮。
第三个时期:自慰动作的否决,而幻想仍然保留。
第四个时期:这个幻想受到潜抑,于是幻想借着歇斯底里的发作而突破潜抑作用。发作的内容或者与幻想一致,或者经修饰而与新经验相协调。
第五个时期:病的发作恢复自慰的动作,而该动作曾属于幻想且已被放弃。
弗洛伊德说,这些都是“婴孩时期性活动的典型循环史:潜抑、潜抑的失败,然后是被潜抑内容的复苏”。
由此可见,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