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海洋概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域轮廓略呈三角形,东西最宽处2380公里,南北长约1580公里,面积230.4万平方公里。白令海分为东北和西南两半部;东北部大陆架宽广,水深一般不足150米;西南部为深水盆地,包括科曼德尔海盆和阿留申海盆,水深超过3600米,最深为4151米(54°N,171°E)。平均水深1640米,海水总体积379.6万立方千米。
地处北纬51°22′~66°31′,气候严寒。全年少晴朗天气,风暴猛烈,夏季雾重,冬季多雪。自北向南,年平均气温—8~4℃,年降水量260~1000毫米,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1~5℃,含盐度31~33。
由于风急浪高,多雾和有浮冰,给航行带来困难。北部海域从10月到次年6月封冻,不能通航。浮游植物160余种,以硅藻类的海藻为主。鱼类300余种,重要的有鲑、鲱、鳕、鲽、大比目鱼等。海兽有海豹、海獭、海象、海狮等。北部大陆架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海底有金、锡矿,但均尚未开发。两岸重要港口有普罗维杰尼亚(俄)和诺姆(美)。
鄂霍次克海(SeaofOkhotsk)
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
南北最长2460公里,东西最宽1480公里,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较平直,总长10460公里。较大海湾有舍列霍夫湾、乌德湾、太湾、阿卡德米湾等。海水北浅南深,平均深度821米,最深处3521米,水容量达136.5万立方千米。
大陆架面积广阔(占海底面积42%以上),约宽400公里,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岛群岛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中部是带状大陆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亚洲大陆影响,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1~2月平均气温-20~-24℃,7~8月为12~14℃,年降水量400~700毫米,海水结冰期长达7个月(11月至翌年6月),冰厚0.8~1米。南部和东部靠近太平洋,属温带季风气候,1~2月平均气温-5~-7℃,7~8月为12~18℃,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水结冰期减为3个月左右。融冰期有浓雾,并有流冰活动,不利航行。海水表层盐度在萨哈林岛(库页岛)附近为25~27,堪察加附B近32~33,中央部分33。海流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B B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千岛寒流(亲潮);南部局部地区有暖流经过。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多寒带鱼类,以鲱、鲑、鳟等鱼为主,堪察加附近为大捕蟹场。多海狗、白鲸、海驴、海豹等动物。开发较晚,1713年才从鄂霍次克开航到堪察加地区。重要港口有俄罗斯的马加丹、鄂霍次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科尔萨科夫以及日本的网走、纹别等,大多数为渔港。
日 本 海(SeaofJapan)
西太平洋边缘海。位于亚洲大陆东面,被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环抱。西南隔朝鲜海峡通东海,东北经拉彼鲁兹(宗谷)、鞑靼两海峡通鄂霍次克海,东、南经津轻海峡和濑户内海通太平洋。海域呈不规则菱形,东北窄,中、南部宽,从西南向东北延伸2200多公里,东西宽约900公里,最大宽度1265公里,平均深度1350米,最深处4036米。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大陆架面积28.4万平方公里,约占海域面积14。大陆坡分500~1000米和2000~A3000米两个海底斜面。海盆大部深达3000米(3000米以上的约达30万平方公里)。
北纬44°以北地区海水较浅,有一条南北向狭长的鞑靼海槽。北纬40°~44°之间,海底平坦,水深3000米以上,为日本海盆。北纬40°以南,海底地形复杂,有海岭、海盆、海槽、海台和海底谷等。
海峡一般都狭而浅,其最窄处和最浅处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鞑靼海峡7.3公里和7米;拉彼鲁兹海峡43公里和50米;津轻海峡18.5公里和130米;对马海峡41.6公里和50米。温带季风气候,表层水温最暖月(8月)18~27℃,最冷月(1月)-2~13℃,自北向南递增。海域东部有对马暖流沿东岸北上,并从津轻海峡流入太平洋,从拉彼鲁兹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西部有利曼寒流沿西岸南下。东部水温高于西部,如2月,本州附近海岸水温5~10℃,而大陆一侧为0℃。
海水盐度东部高于西部,如本州沿海为34.7,大陆沿海32.8~34.1。海域年降水量北部600毫米,南部1200~1500毫米。
潮汐作用较小,潮差一般为0.2~0.4米。日本海大陆架如东部沿岸的秋田、新潟一带,北部的萨哈林岛沿岸和南部对马海盆均有石油、天然气储藏。在对马暖流前缘和西部利曼寒流前缘以及沿岸河口附近,富浮游生物等,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沙丁鱼、鲭、墨鱼和鲱鱼等。津轻、对马和拉彼鲁兹三海峡为日本海沿岸对外交通孔道。沿岸的重要港市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苏维埃港;朝鲜的元山;韩国的釜山;日本的北九州、下关和新潟等。
珊 瑚 海(CoralSea)
世界最大的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其西、北、东3面,分别被澳大利亚大陆、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等环绕,向南开敞,一般以南纬30°线与塔斯曼海邻接。
北部介于伊里安岛与所罗门群岛之间的海域又称所罗门海;西北经托雷斯海峡与阿拉弗拉海相通。
总面积479.1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北冰洋面积的25。
海底自西向东倾斜,交错着若干海盆、海底高原和海底山脉。平均水深2394米。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内侧有一长狭长深邃的海沟,是全海域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9165米(在新赫布里底海沟)。
海水总体积1147万立方千米,居世界各海之首。地处热带,气候湿热,最热月(2月)平均气温可达28℃,每年1~4月多台风。表层海水全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含盐度27~37。
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海水洁净,呈深蓝色,透明度较高(约20米),有利于珊瑚虫生长。在大陆架和浅滩上,或以岛屿和接近海面的海底山脉为基底,发育了庞大的珊瑚群体,构成众多的珊瑚岛礁,珊瑚海因此而得名。其中澳大利亚大陆东北海岸的大堡礁最为著名,它全长2000余公里,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礁群。珊瑚海中多鲨鱼,故有“鲨鱼海”之称。其他水产资源有鳗、鲱、金枪鱼、海参、龙虾和珍珠贝等。
白令海峡(BeringStrait)
亚洲大陆东北端与北美洲大陆西北端之间的狭窄海峡,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的威尔士角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杰日尼奥夫角宽仅85公里,为北美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最短距离。
海峡水深平均18~40米,最深处59米。海流北流向北冰洋,流速每小时1公里。海峡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达-10℃。10月封冻,到次年7月盛吹温暖的南风,海水解冻,但多雾,不利航行。海峡两岸居住着因纽特人,以捕鲸、海豹、海象和捕鱼为生。代奥米德群岛位于海峡中间,苏、美两国分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其间。
拉彼鲁兹海峡(LaPérouseStrait)
日本称宗谷海峡。位于日本北海道与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之间。
北海道最北端的宗谷岬与萨哈林岛最南端的克里利昂角间海峡最窄处宽约43公里。水深约50米,最深处为118米,除海峡中间的二丈岩外,无危及航行的岩礁和暗礁。海峡是在第四纪初由岛架沉降而成。海水温度与盐度北部低于南部,如6月的水温与盐度,北部为5.5℃和32.5,南部10~11℃和34.1;8月水温北部5~8℃,南部B B15~20℃;最冷月平均水温克里利昂角-1.7℃,宗谷岬2.1℃。对马暖流的一股支流经日本海通过海峡与南下的鄂霍次克海流在北海道东北海域交汇,海流时速1海里。
夏有浓雾,冬多流冰,冬春多大风。主要水产有鲱鱼、海带等。扼北出日本海通鄂霍次克海入太平洋的航线要冲。南部的宗谷岬是日本北端的国境岬,岬上设有灯塔;其西宗谷湾内的稚内为不冻港。两地相距约32公里。北部的科尔萨科夫位于萨哈林岛南端阿尼瓦湾内,是俄罗斯远东良港之一,有造纸工业和水产加工业。
朝鲜海峡(KoreaStrait)
北太平洋西缘,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本州和九州岛之间的水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0公里,宽约180公里。狭义的朝鲜海峡指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对马岛之间的水域,亦称西水道或釜山海峡。对马岛与九州岛之间的水域称东水道,其中,对马岛与壹岐岛之间称对马海峡,壹岐岛与九州岛之间称壹岐水道。
海峡水深一般在50~150米之间,最大深度228米。峡底地形倾斜较缓,半岛侧更为平坦。两侧大陆架发达。在对马岛西北部有舟状盆地和洼地,长约50公里,宽5公里。海峡两岸都是沉降式海岸,蜿蜒曲折,多岛屿和海湾。韩国的天然良港有釜山、丽水、马山等,日本有下关、北九州、福冈等。黑潮暖流的分支对马暖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在对马岛南端分成两支,分别流经东、西水道,西支流量占70%。总流量每秒为500万立方米,流速每小时约0.9~1.8公里,流幅平均70~150公里。夏季表层水温23~28℃,冬季10~15℃,受暖流影响,沿岸气候温暖多雨。
另有一支来自日本海呈东北—西南向的利曼寒流寒暖流交汇,渔产丰富。釜山、长崎、福冈等为著名渔港。朝鲜海峡是日本海的“南大门”,向东北经日本海,通过拉彼鲁兹(宗谷)等海峡,可达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向东穿过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的关门海峡及濑户内海迳入太平洋;向西通过济州海峡,与黄海相通;向西南直抵东海。海峡又是朝鲜半岛东西
两岸海上联系的必经之路,交通、战略地位重要。釜山与下关等港有定期航线。
马六甲海峡(StraitofMalacca)
亚洲东南部重要海峡,因临近马来半岛南岸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经济和战略地位重要。海峡从西部的韦岛至东部的皮艾角,长1080公里,包括新加坡海峡,全长1185公里。
西北部宽达370公里,东南端宽仅37公里,海峡呈喇叭形。底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深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主要深水航道偏近马来半岛一侧,水深25~151米,至安达曼海盆深达200米,靠近苏门答腊一侧,一般水深27米,很少超过37米。流速缓慢,每小时2.8~3.7公里。峡中大部分为半日潮。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5℃以上,年较差和月较差小。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940~2575毫米。处在赤道无风带,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弱,平均风力为1~3级。
4~5月和9~10月的季风转换期多出现地方性雷阵雨;西南季风期偶尔有“苏门答腊风”,暴风骤雨,但持续时间不长。
公元初年,中国船只已航行马六甲海峡4世纪,阿拉伯人开辟了从波斯湾与红海横渡印度洋,穿过海峡而抵达中国及马鲁古群岛(盛产丁香、胡椒,有“香料群岛”之称)的航线,即“香料之路”。随着来往船只的增加,海峡地位日趋重要。
7~13世纪,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15世纪初,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数次经过海峡,出入印度洋,远达非洲大陆东岸。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最先侵入海峡地区,继之荷兰、英国先后占领沿岸各地,成为东侵跳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控制。战后成为国际重要通航海峡之一,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有6万余艘(77%的船只在新加坡停靠),有50多个国家的船只通过海峡,其中日本最多。
麦哲伦海峡(EstrechodeMagallanes)
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峡。海峡狭长曲折,东起大西洋岸的邓杰内斯角和圣埃斯皮里图角,向西南延伸至不伦瑞克半岛折向南行,在道森岛西南岸又折向西北,经圣伊内斯岛和德索拉西翁岛北岸,至皮拉尔角通往太平洋。长约600公里,宽3.3~33公里,最大深度1170米,航道最小深度31~33米。
海峡西段狭窄深邃,两岸崖壁陡峭;东段宽阔水浅,岸壁低矮,形成3个相连的浅水湾。处南纬52°以南,位于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多强风和浓雾,海面波涛汹涌,在帆船时代过往船舶易失事。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到达并通过,故名。此后成为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重要航道。16世纪末为西班牙所控制。1881年后,除最东端外均属智利,各国船舰可自由通航。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航运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智利南部麦哲伦省牧羊业的兴起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和开采,沿岸近海贸易又有所发展。主要港口蓬塔阿雷纳斯,在不伦瑞克半岛东岸,处海峡的中心位置。
大 西 洋(AtlanticOcean)
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并通过其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同亚洲滨临。东、西部分别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