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星月对话 - 王江月 >

第50部分

星月对话 - 王江月-第50部分

小说: 星月对话 - 王江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男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我觉得现在年龄还小,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我爸爸妈妈嘱咐我与人相处一定要深入了解对方。”
  看得出童瑶的谨慎。这似乎不像一个19岁女孩对待爱情的态度。 
  一路走好,童瑶。
  当童瑶化好妆,穿上我们为她借好的那么多漂亮的衣服,站在镜头前时,我禁不住感叹:上帝对这个女孩儿是多么恩赐,给了她白皙的皮肤,修长的双腿,明亮的眼眸和美丽的容颜。 
  童瑶毕竟只有19岁,虽然经历了让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身心创伤,但她小女孩的天真、乖巧、俏皮、可爱仍不时显现出来。摄影师要求她不笑,摆些比较酷的POSE,她竟然有些不知所措。只有灿烂地笑起来,随心所欲地展示她自己的肢体语言,她才那么自然、流畅、动感、不造作。 
  镜头前的童瑶充分展示了她的舞蹈语言,腾跃、劈叉、踢腿,精彩瞬间—被镜头定格。 
  看着童瑶那般轻松地就把腿劈成“一”字型,问她是不是经常练功,她摇摇头说:“现在很少练了,如果是以前,我能劈得更开,腿下还可以垫几块砖。” 
  见过童瑶的人都说她像章子怡。我发现,童瑶的声音,说话的神态,尤其是侧面的轮廓以及笑起来微微上扬的嘴角像极了章子怡。听我这么说,她没肯定也没否定,只是笑笑:“章子怡比我漂亮。” 
  童瑶和章子怡都学过舞蹈,都考上了中戏,长相又有几分相似。如此的巧合!不知她是否也有章子怡的运气? 
  拍照那天,童瑶穿了件粉色的碎花短裤,“马尾”高高束起,像一个刚放假的中学生。考完试,童瑶难得有这般轻松。生活中,童瑶喜欢跟她如花的年龄一样相称的颜色,天蓝色、明黄色、粉红色都是她的最爱。 
  面前的童瑶心情是明媚的,笑容是阳光的。这是对许多关心爱护她的人最好的慰藉。试想一个19岁的女孩儿,如果没了健康的身心,该是多么可怕!但是,夏日阳光下如此明亮的童瑶,让我恍然担心是多余的。 
  采访后的几天,童瑶要外出度假,她说想彻底放松一下身心。一个人独自去旅行,她没有想像中的紧张、无助,周身洋溢着远行的兴奋和欣喜。“父母从小就有意培养我的独立性,从不娇惯我。”童瑶对此很是得意。
  


姜培琳 制造紫色传奇


  T台上的姜培琳高贵、典雅、性感、冷艳,还有一点捉摸不定。 
  生活中的姜培琳是人们好奇的。 
  有了自己的公司,当了“老板”的姜培琳更让人探询。 
  姜培琳的公司在一间写字楼的26层,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紫色传奇”。 
  但走进办公区,并未感受到“浪漫”,满眼是一片的忙碌。姜培琳风风火火的出来,一身随意的装扮,温暖的笑容。她把我们领进一间不大稍显凌乱的会议室。她说她很少呆在自己的办公室,最愿意坐在这里,抬头就能看见所有的人,叫谁都方便。 
  姜培琳不习惯有人叫她“姜总”,她觉得自己不像一个老板的样儿。她喜欢跟大家坐在一起,喜欢跟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她买单。 
  采访中,不时有人进来谈工作,她的手机电话也一直在响。姜培琳的“忙”显而易见。 
  对于当了老板后首次遇到的北京国际时装周,姜培琳不是像往年一样忙着健身、做美容,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在T台上展风采。是时,她的公司接了“时装周”40场“秀”中24场的创意、统筹及演出。 
  姜培琳是这24场“秀”的总监。 
  从名模到老板 
  距离“时装周”越来越近,姜培琳不免着急上火,牙痛,还患了感冒。体会到现在的忙,她越发觉得以前单纯做模特时的轻松。“以前是被人家安排得舒舒服服,现在要把别人安排得舒舒服服。第一次接了这么大量的项目,很多事情都是我亲历亲为,毕竟我对这行比较熟。”
  说到棘手的事情,姜培琳笑言“接的场次太多了,忙不过来。”另外,她也觉得分配模特比较麻烦,“以前我跟大家都是朋友,现在由我决定让谁演这场,不让谁演这场,很难取舍。”更多的时候,姜培琳会情不自禁地站在模特的立场,比如有时预算不够,通常给模特的费用就会减少,但姜培琳坚持不让步,然后跟人家吵。“我会不自觉的为模特们争取利益,希望所有的模特都能演出。” 
  姜培琳不讳言,许多客户让她承办活动的同时,希望她能参与走秀。“反正我都答应了,到时再说吧。如果食言,那肯定是我精力有限,我想他们也会理解的。”说完,姜培琳顽皮地笑起来,有种小女孩的“赖皮”。 
  但她同时一本正经道:“这次跟平时不一样,通常商业演出我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在时装周上‘主动权’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好的品牌我才会演。” 
  “时装周”每年一次,有人戏称其模式已近审美疲倦。但,姜培琳坚信这一次会与众不同。“以前的‘秀’太单调,模特就是走,非常呆板。这次,我们借用了戏剧的形式,有情节,有情景,有布景,有表情,有表演,我们特意从中戏请来了导演。”
  看来,姜培琳真的要制造一种“传奇”。 
  姜培琳坦言很喜欢“传奇”这两个字,当初给公司起名字时她先想到的是“传奇公社”和“时尚传奇”,但不巧,都被人注册了。于是才有了“紫色传奇”。“当时我是不经意起的,心想如果紫色不行就红色,红色不行就蓝色,总之‘传奇’两字不能丢。”
  “一开始没想做这么大,只想做一个工作室。后来得到很多朋友和老师的支持,就做起来了。我们这个团体很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
  姜培琳不否认一个新公司能承担这么大的活动,有她个人影响的作用。“所以压力才大,这次一定要做好,否则砸了自己牌子。”姜培琳语气坚定。 
  如今,模特转型并不鲜见。做模特这几年,找姜培琳拍戏的就没断过,但她都回绝了,因为她对自己演戏没信心,怕给剧组添麻烦。至于唱歌她连想都没想,“我天生就缺这根弦,从小唱儿歌都跑调。”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从模特到设计师,这似乎更顺理成章,而且没有风险。“我一直觉得模特和设计师是可以兼顾的。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可能做设计师的前两年我会有兴趣,但它毕竟不是我的理想,也许过几年就觉得没意思了。” 
  姜培琳觉得做公司挺“刺激”的,因为这让她时刻有“学习”的欲望。 
  比如,现在她对“赚钱”就有了不同的认识。以前,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自身收入不菲,姜培琳从没觉得自己缺钱。但是现在她经常让公司的另一个负责人时刻提醒她预算。“不能做到最后,光为了艺术创作,反而赔了。我必须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如果人都养不起,那不如不做。”
  


最大的梦想是开一个心理诊所


  姜培琳做模特纯属偶然。学运动心理学的她,大四那年跟两个同学去上海玩,她们被满街的时装节广告所吸引,报名参加了模特大赛。没想到初试就全遭淘汰。但是过了几天后,组委会却给姜培琳打来电话让她参加决赛。“我当时特别惊讶。后来才知道,有一个巴西选手因违规不允许参赛,才让我成为替补。“姜培琳现在的英文名字Shirley,就是当年那个老外的名字。 
  那次比赛,没有任何模特经历的姜培琳得了亚军。得奖的当天晚上,她就跟上海一个比较大的模特公司签约了。“没考虑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就是觉得模特这个行当挺新奇的,另外也想换换生活环境。”那一年是1999年。 
  所以,姜培琳对上海有一份特殊的情愫。前几天她刚刚去上海领了一个“上海时尚贡献大奖”。 
  但是,姜培琳的父亲一直反对她做模特。“我爸一直希望我能学个一技之长,他当时最想让我学计算机专业。”
  “听说我决定留在上海当模特,我爸跟我僵持了一星期,直到我答应他一年后回去。有意思的是,第二年那一天我爸果然给我打电话,没想到我没回哈尔滨却来了北京。”
  姜培琳说虽然她现在已经成为“名模”,但父亲对此仍是不反对也不很支持。“我们家是山东人,观念特传统。我现在去我爷爷奶奶家都不敢化妆、擦口红,更不敢让他们看我在电视上‘走秀’。” 
  姜培琳自己从未后悔做模特。“如果当时回哈尔滨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再读两年书,一个是当老师。做老师我根本不适合。” 
  姜培琳坦言模特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环境,也改变了她的个性。“我从小性格特别内向,很倔。现在已经开朗很多。” 
  在模特界,姜培琳一直被称为“才女”。因为她不仅发表过习作,出了两本书,还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 
  “写东西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上中学时父母让我记日记,后来我跟他们商量,能不能写‘周记’。到了高中,又商量写‘十天记’。现在也是十天或半个月写些东西,已经成为习惯了。我读学位也是被我爸逼的,他让我回哈尔滨读书,我来了北京,前提就是答应他在北京读书。”
  在北京的三年,姜培琳是半工半读过来的。有一点她还是违背了父亲的心愿,就是她没有选择计算机,而是继续选择了心理学。因为在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五年之后开一个心理诊所。“什么模式我都想好了,我想装饰成国外牙科医院的感觉,然后去国外聘请华人的医生……”
  在姜培琳看来,心理学才是她的正业,模特始终是兼职。 
  都说模特是吃“青春饭”的,但姜培琳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她经常跟她的同学说心理学这个专业越老越值钱。 
  问她学心理学对自身的影响,姜培琳笑答,“更自信,更理性,更果断”。 
  “也让我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身处名利场,每天每人都说你漂亮说你好,其实这种东西很大程度是‘包装’的结果,卸妆后没有人觉得你是明星。但是在鲜花和掌声中,往往容易迷失自己。这时能不能清楚认识到卸了妆之后的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这点我做得挺好,我能够坦然面对浮华。”
  


生活中的我才是真实的我


  熟悉姜培琳的人会觉得生活中的她跟T台上的她反差较大,姜培琳自己称是“完全不同”。她觉得生活中的她才是真实的她。“台上的我只是在工作,人家给你化了那么漂亮的妆,穿上那么华贵的礼服,你还能那么松松垮垮吗?”
  但是很多人觉得T台上的姜培琳更有魅力。 
  “那不是真正的我啊,那是太多人工做出来的结果。” 
  姜培琳很少在电视上看自己“走秀”。她觉得自己怎么那样啊!挺难受的。 
  跟大多数模特在T台上“冷酷到底”不同,姜培琳经常以笑容示人。“我不赞同模特只是衣服架子的说法,我从第一天做模特开始就不这么看。那么漂亮的衣服穿在你身上,你一点感受都不反馈给观众,太愧对这些衣服了。”“其实在T台上,灯光一打,观众看到的有关衣服设计、面料上的东西是有限的,更多是看到模特穿上衣服之后的感觉。所以,我希望模特能表达个人的感受,毕竟衣服拿到市场上是给人穿的。在这次时装周上,当我有能力掌控演出时,我就想把风格改变。”
  舞台上穿惯太多华丽的服饰,姜培琳戏言生活中她经常出现“审美疲劳”。所以,她不会穿颜色花哨款式累赘的衣服,通常是越简单越好。
  在大多数年轻漂亮的女孩把购物当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姜培琳却把买衣服看成工作。“我不经常买衣服,通常是换季的时候一次性买够。基本上一年买三次,夏天一次,春秋各一次。买之前,我会了解明年流行什么设计,买的时候很自然会注意到这种流行元素。我买衣服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最好的品牌,品牌概念和设计师概念是我很重要的一种购物意识。”姜培琳不否认她的收入花在衣服上偏多。 
  做了模特,姜培琳发现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了,但她很少让周围的人感觉自己突兀。 
  “我最好的朋友都是高中和大学的同学,一年我们要聚好几次。跟他们在一起,我尽量会随人家,不会让人觉得特殊。如果有另外的要求,我会选择跟现在圈子里的朋友一起去。这一点我做得特别好。”
  “可能是学心理学的吧,我比较善于揣摩别人的心理。” 
  “不过,也容易吓到人家。有时我什么都没想就是望着天花板发呆,人家也会觉得我在盘算什么。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
  姜培琳似乎也被自己的话逗乐了,跟着我们一起笑。 
  “我自认比同龄人早熟,就是比别人心眼多。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进该退。”
  问她这种优势是否对谈恋爱有所帮助。 
  她一个劲儿地摇头:“一点帮助都没有,恋爱中的任何人都没心眼,智商都是零。” 
  姜培琳并不回避自己曾经的恋爱经历: 
  “没谈过恋爱我也不正常啊,那也太小看我了。”姜培琳一副小女孩的娇嗔,煞是可爱。 
  “前两次分手都是距离的原因,他们在哈尔滨,我在北京。在北京的这次恋爱不是因距离而分手,而是时间原因,聚少离多,做模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忙。”
  选择男友,姜培琳不喜欢找南方人,也不会以“金钱”作为取舍的标准,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傍大款”的必要。“我爸爸就挺大款的,我傍我爸就行了。”
  虽然有过爱情挫败的经历,但姜培琳永远相信爱情的美好,也笃信缘分的存在。因为一直接受比较传统的家庭教育,姜培琳说她会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小孩儿的时候生小孩儿。
  


印小天 渴望爱情


  在《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看片会上,就对印小天扮演的韩丁印象非常深刻,这种外形俊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