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ァ∽炒螅詈笫瓜钣鹚拿媸艿小9岸鸲辏醢畛讼钣鸪繁幕崛ψ坊鳎⒃肌『拧⑴碓胶衔АO钣鸢芡说桔蛳拢ń癜不樟殍的希痪迷谖诮ń癜不蘸拖囟保∽陨薄!133〕“齐王韩信徙楚王”,韩信配合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后,汉朝建立,刘 邦又改封韩信为楚王。〔134〕“长沙”,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135〕“南郡”,秦 置,楚汉间为临江国,公元前二○二年汉再置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136〕“四 郡”,指齐、千乘、平原、东莱。〔137〕“燕国”,刘邦仍封臧荼为燕王。〔138〕“梁 国”,公元前二○二年刘邦改秦之砀郡置,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封彭越为 梁王。〔139〕“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县。〔140〕“定陶”,治所在今山东定陶县 西北。〔141〕“赵王张敖始”,张耳死后其子张敖继立。〔142〕“长沙成王臣始”, 长沙王吴芮死后其子臣继立。〔143〕“钟离眛”,姓钟离,名眛。项羽部将。项羽兵 败垓下后,他投靠韩信,因刘邦下令缉捕而被迫自杀。〔144〕“卢绾”,丰(今江苏 丰县)人。秦末随刘邦起义于沛,入汉中,为将军。汉东击项羽时,官太尉。后从刘邦 击破燕王臧荼,被刘邦封为燕王。
译文
太史公研读秦楚之际时的记载认为: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 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最终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 有了人类以来,还不曾有帝王受命变更像这样急促的。
过去虞、夏兴起的时候,他们积善累功长达数十年,他们的恩德润泽了百姓,他们代表君主执 行政事,接受上天的考验,然后才登上帝位。商汤、周武王能称王,是从契、后稷开始修行仁义,经 历了十几代。(到了周武王时)没有盟约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但武王)仍然认为还不可以(灭 商)。在这以后才放逐了夏桀、诛杀了纣王。秦国从襄公兴起,在文公、缪公时显名,献公、孝公以 后才逐渐蚕食六国。一百多年以后,到秦始皇时才兼并了六国诸侯。施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 使用力量像秦国那样才告统一,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称帝以后,忧虑战争不能休止,是因为有诸侯存在的缘故,因此没有分封一尺土地,还毁坏 了有名的城池,销毁了兵器,铲除了豪强,希望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起于民间,联 合起来讨伐秦国,声势超过了夏、商、周三代。从前秦国的禁令,恰恰足够帮助贤能的人排除了灭秦 的困难。所以(汉高祖)发愤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土就不能为王呢?这就是传说的所谓 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难道不是天意吗?如不是大圣谁能够承受天命而建立帝业呢?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骈宇骞 注译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1〕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2〕然封伯禽、康叔于鲁、
〔3〕
〔4〕
〔5〕
卫, 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
褒有德也;太公于齐,
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
康所封数百,〔6〕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管、蔡、康叔、曹、郑,
〔7〕 〔8〕 或过或损。厉、幽之后,
弱也。
〔9〕 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
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
【注释】〔1〕“尚”,久远。〔2〕“公,侯,伯,子,男”,古代的五等爵位。
〔3〕“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周公东征胜利后,成王把 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他,国号鲁,为鲁国的始祖。详见本书《鲁周公 世家》。“康叔”,周武王(姬发)少弟。名封。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 康叔。周公旦诛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为卫国的始祖。 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鲁”,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都曲阜(今山东曲阜)。 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六年为楚所灭。“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北部,都朝 歌(今河南淇县)。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四年为魏所灭,后在秦的支持下复国, 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公元前二○九年为秦所灭。〔4〕“亲亲之 义”,谓亲其所当亲。《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儒家言仁,由亲及疏,故以亲亲为 仁之本。〔5〕“太公”,指吕尚。吕尚,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一说字子牙。 本居海滨,殷末入周辅佐文王,因年高德尊,有太公之称。后又辅佐武王,在兴周灭商 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周初年官太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因功封于齐,为 齐国始祖。事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齐”,诸侯国名。建于周初,姜姓,始祖吕 尚。在今山东北部,都营丘(后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春秋时国力强盛,为五 霸之一。春秋末,姜氏被田氏取代,仍称齐。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公元前二二一年为秦 所灭。〔6〕“武王”,周文王子。姬姓,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起兵伐纣,联 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东进,最后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今 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事详本书《周本纪》。“成”,即周成王,武王子,名诵。 武王死后继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巩固 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后周公归政于他。事详本书《周本纪》。“康”,即周康王,成王 子,名钊。在位时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加强统治,即所谓“成康之治”,刑措不用者 四十余年。事详本书《周本纪》。〔7〕“管”,指管叔,名鲜。周武王之弟。武王灭 商后封他于管(今河南郑州)。与蔡叔、霍叔并称三监,负有监视殷遗民之责。武王死 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和蔡叔等不服,曾和武庚一起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 他被杀死(一说自杀)。事详本书《管蔡世家》。“蔡”,指蔡叔,名度。周武王之弟。 武王灭商后封他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时,他和 管叔、武庚一起叛乱,事败后他被放逐。事详本书《管蔡世家》。“曹”,周初,武王 封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有今山东西部。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所 灭。“郑”,公元前八○六年周宣王封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周幽王时,桓公姬 友见西周将亡,把财产、部族、家属等迁到雒水之东的东虢和郐之间。桓公子武公即位
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三七五年为韩所灭。详见本 书《郑世家》。〔8〕“厉”,指周厉王姬胡。他任用好利的荣夷公执政,又命令卫巫 监视国人,杀死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公元前八四二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彘(今 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详本书《周本纪》。“幽”,指周幽王姬宫湦(一作 涅)。宣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继位,他任用虢石父执政,剥削严重,再加上地震和旱 灾,使人民流离失所。又进攻六济之戎,大败。因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公 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事详本书《周 本纪》。〔9〕“侯伯”,诸侯之长。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
〔1〕
〔2〕
〔3〕
姓为王者九国,
唯独长沙异姓,
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 为
燕、代国;〔4〕
〔5〕
〔6〕
〔7〕
〔8〕
常山以南,
大行左转,
度河、济,
阿、甄以东薄海,
为齐、赵
〔9〕
〔10〕
〔11〕
〔12〕
〔13〕
国; 自陈以西,
南至九疑,
东带江、淮、谷、泗,
薄会稽,
为梁、楚、
淮南、长沙国:〔14〕皆外接于胡、越。〔15〕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 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16〕自江陵以西至蜀,〔17〕北自
〔18〕
〔19〕
云中至陇西,
与内史凡十五郡,
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
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注释】〔1〕“九国”,指齐、楚、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2〕 “长沙”,汉初异姓诸侯王国,始封之王为吴芮。其地域大致相当今湖南全省,都临湘, 即今长沙市。〔3〕“雁门”,郡名。西汉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辖境相当 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太原”, 郡名。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 的晋中地区。“辽阳”,县名,属辽东郡,故城在今辽宁辽阳市梁水、浑水交会之处。
〔4〕“燕”,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相当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和辽宁东部原战国时 燕国地。都蓟,故地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五年(公 元前二○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九月,汉兵虏荼,刘邦改立太尉卢绾为燕王。十二 年二月,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立皇子建为燕王。“代”,诸侯王国名。据《史 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封兄喜为代王。七年,更封子如意。九年,如意徙王 赵,代地属赵。十一年,分云中郡东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门、代、太原四郡置代国, 封子恒。辖境约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东部。都晋阳, 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5〕“常山”,山名,本名恒山,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 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6〕“大行”,山脉名,亦作“太行”。在今 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边境黄河沿 岸。“行”,音 h2ng。〔7〕“河”,即黄河。“济”,古四渎之一。或作“泲”。据
《汉书?地理志》、《水经》,其时济水自今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 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 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8〕 “阿”,音ē。县名,即东阿。治所在今山东东阿西南。“甄”,县名。治所在今山东 鄄城县北旧城镇。〔9〕“齐”,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山东中部、北部及胶东 地区,都临淄,故地在今淄博市东临淄镇。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以 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赵”,诸侯王国名。 汉初辖境约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二县西部地区,都邯郸,故
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四年封张耳为赵王,同年张 耳死。五年,立耳子敖为赵王。九年,废张氏,徙代王刘如意王赵,兼有代地。〔10〕 “陈”,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11〕“九疑”,山名,即九疑山,“疑”,或作 “嶷”,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12〕“江”,即长江。“淮”,即淮水。 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北部入海。“谷”,即谷水。古获水 下游流经今安徽砀山县北,有谷水上承砀陂东北流来会,自下通称谷水,东至今江苏徐 州市入泗水。“泗”,即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西流至今兖州等县,折南经济 宁市南鲁镇及鱼台县东,转东南经江苏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 江市西南,注入淮河。〔13〕“会稽”,指会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 东阳间。“会”,音 guì。〔14〕“梁”,诸侯王国。据《史记》、《汉书》记载,汉 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高帝许以“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春正月下令曰: “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十一年夏,“梁王彭 越谋反,废迁蜀,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刘恢之梁国领东、砀二郡及魏故地。辖 境相当今河南开封以东,永城以北,山东曹县、嘉祥以南,和安徽砀山、亳县等地区。 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楚”,诸侯王国。《汉书?高帝纪》记载,汉五年 春,下令曰:“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史记?荆燕世家》 记载,汉六年春,“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以为荆王,王淮东五 十二城;高祖弟刘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辖境相当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淮河 北岸一带地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淮南”,诸侯王国。据《史记?黥布列传》 记载,“汉五年,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史 记?淮南王传》记载,“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 地,凡四郡”。又据《汉书?五行志》,知刘长都寿春。辖境均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 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都寿春(今安徽寿县)。“长沙”, 据《汉书?高帝纪》记载,“五年??诏曰:‘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 番君芮为长沙王。’”辖境约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