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叩褂〉奈淖帧芬晃闹薪樯芰巳植煌目捶ā5谝恢帧∈牵骸胺彩墙嗨馈彰獾龋诖笫录侵懈幕蛔值男捶ǎ唇值构葱矗庋凰骋弧〉梗冉厦飨裕雌鹄匆卜奖恪!鼻宕送粼皆凇抖潦芳鞘怼芬皇橹芯吞岢隽苏庵忠狻〖衔牵骸盎虮愎劾溃幢赜猩钜逡病!钡钦庵炙捣ú荒芡耆从场侗怼分械南帧∽础J紫龋刮闹谢拱私嗨馈彰庖酝獾囊恍┠谌荩缧⒒菟哪曛械刮男础爸锰∥竟佟钡取S行┙嗨廊ヒ裁挥性凇侗怼分杏玫刮男闯隼矗绱蠼醴镒溆谘羲啡辏
《表》中就没有记载。其次,不止在“大事记”一栏中有倒文,在“相位”“将位”栏 中也有倒文。其次,倒文看起来并不见得方便。所以,“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合的地方 很多,因而不大讲得通”。第二种说法是:“在《表》中,前一栏倒写的文字是下一栏 的注释或说明文字。”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尽妥帖,因为本《表》中并没有任何注释、说
明的内容体例。第三种说法是:“现在见到的倒写文字,很可能原来是写在竹简背面的, 后人不明其意,转抄时就将简背文字用倒字的形式来表示了。”李解民《史记表中的倒 文》一文即提出此说(见《学林漫录》第三集)。此外,还有人提出:《史记?太史公 自序》中有一段关于本《表》写作意图的叙述:“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 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本《表》采用倒文,将三公和各大臣不同的去职原因用倒文形式表示出来,使之更明显, 是为了体现“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的写作意图。然而,据《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骃《集解》和《汉书?司马迁传》颜师古注中引张晏所言,《史记》原文亡佚十篇, 本《表》恰为这十篇中惟一的一个《表》。那么,倒文是否是司马迁的原意,就很成问 题了。纵观本《表》中的倒文,可以看出,它表现的都是有关丞相、将军(或高级武职)、 御史大夫等官员的死亡、罢免及官位设置变动等重大事件,有一定规律可寻。但是本
《表》编写的体例不统一,前后详略不一,都反映出它并未完全定稿,可能只是一个在 修改中的稿本。这样,这些倒文很可能是作者自己的特殊标记,以便区分明显,便于进 一步修改增删,而不一定是专为读者看的。李解民说:“如果天假冯商时日得以从容完 成续作,那么这些倒文必然会成为顺文而置于《表》中适当的位置上,这个谜一样的倒 文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这种推论有一定道理。附带说明,本《表》并非司马迁原作, 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曾指出它为西汉末冯商所撰。亦有人认为作者佚名,并非司 马迁、冯商、褚少孙等人。关于这一问题,尚待有更深入的研究探讨。〔19〕“汾阴侯 周昌”,汾阴,秦汉县名,地在今山西临猗县内。周昌,为周苛堂弟,后任赵相。事迹 详见本书《张丞相列传》。〔20〕“垓下”,地名,在沛郡洨县(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当地有绝壁,旁为聚邑及堤,因此得名。垓,音 gāi。〔21〕“定陶”,秦汉县名。在 今山东定陶县。现此县西北尚有汉祖坛,传说即汉高祖即位处。〔22〕“刘仲为代王”, 刘仲为刘邦二兄,名喜,曾被封为宜信侯。代,指山西北部地区。代王辖有云中、雁门、 代郡五十三县。〔23〕“大市”,汉代初年,在郡国治所以外,又选定一些重要的城市, 设立大市。〔24〕“咸阳”,秦汉城市名,秦代首都。汉高祖元年改名新城,七年撤置, 降为县,属长安。汉武帝元鼎三年改名渭城。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汉县, 汉高祖五年设置。此处所称“长安”,是由于长安县的设立而将原咸阳城辖区均改名为 长安。〔25〕“酂侯”,萧何被封为酂侯,以南阳郡酂县为他的封邑。酂,音 zàn,地 处今湖北均县东南。〔26〕“张苍为计相”,张苍,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人。秦 代曾任御史。刘邦义军途经阳武时从军。后曾为代相、赵相,被封为北平侯(北平,汉 县,在今河北满城县以北),又任御史大夫、丞相。事迹详见本书《张丞相列传》。计 相,主管全国户口、租赋收入的官员。徐氏《测议》认为:“计相是主管上计的官员, 不应该列入将相表中。”计相这一官名仅见于汉代初年,可能是汉初临时设立的官职。 张苍当时是以列侯的身份在相府中主管郡国上计,地位较高。或者撰《表》者是因此将 计相列入《表》中。〔27〕“长乐宫”,汉宫室名,在汉长安城内东南角,即今陕西西 安市西北。〔28〕“栎阳”,秦汉县名,汉代属左冯翊,在今陕西高陵县以东。〔29〕 “匈奴”,古代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称作胡、鬼方、混夷、猃狁等。秦汉时称 之为匈奴。分布在今内蒙古、新疆北部至蒙古、前苏联西伯利亚等地的广阔地域内。善 骑射,曾是中原地区的大患。〔30〕“平城”,汉县名,属雁门郡。地在今山西大同市 东北。〔31〕“韩信反虏”,指韩王韩信,是战国时韩国襄王的后代,曾为韩国太尉, 刘邦打败原韩王韩昌,立韩信为韩王。高祖七年韩信与匈奴合谋反。“赵城”,可能是 指赵国的城邑柏人及东垣。本书《高祖本纪》载:八年,高祖攻打韩王信的余党,到了 东垣。从东垣回来的路上经过柏人。〔32〕“贯高”,赵王张耳的亲信宾客,任赵国相。 因为刘邦对赵王无礼,义不受辱,便谋划暗杀刘邦。事未成。后被仇人告密。贯高舍身
辩明赵王没有参与谋杀,得知赵王被赦后,自杀而死。详见本书《张耳陈余列传》。〔33〕 “代王弃国亡,废为■阳侯”,代 王刘仲弃国逃到雒阳一事发生在高祖七年,见本书《高 祖本纪》。此《表》列入八年,误。命■阳,秦汉县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东。〔34〕“未 央宫”,汉代宫室名,在汉长安城西南角,今西安市西北马家寨一带。《史记志疑》云: “未央与长乐同以七年二月成,非至是始成也。”〔35〕“帝奉玉卮上寿”,奉,双手 举起。玉卮,玉石制作的酒具,卮,音 zhì。上寿,祝酒,祝福老年人健康长寿。〔36〕 “始常以臣不如仲力,今臣功孰与仲多”,“始”,开始,这里指以前。“力”,有力 量,有能力。“功”,功业,本书《高祖本纪》作“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孰”, 哪一个,谁。〔37〕“徙齐田,楚昭、屈、景”,“齐田”是指齐国王族田氏的后裔, “楚昭、屈、景”是指楚国王族昭氏、屈氏、景氏的后裔。《史记志疑》云“景”下缺 “怀”字。〔38〕“迁为相国”,《史记志疑》云:“萧何为相国在十一年,非九年也。”
〔39〕“陈豨反代地”,“陈豨”,宛朐(又作冤句,属济阴郡,今山东定陶县西)人, 刘邦封陈豨为列侯,管理赵国、代国的边防军队。因刘邦追查陈豨宾客的不法行为牵连 到陈豨,陈豨便自立为代王,领兵造反,后被樊哙斩杀。详见本书《韩信卢绾列传》。
〔40〕“江邑侯赵尧”,《史记志疑》云:“‘江邑侯’三字衍,《公卿表》无之,盖 尧封侯在十一年正月,此时未侯也。”江邑,《汉书?地理志》中失载。〔41〕“诛淮 阴、彭越”,淮阴,即淮阴侯韩信。彭越,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人,曾为盗,秦末 聚众起兵,领兵三万余人归汉,被拜为魏相国。灭项羽后,被封为梁王。后被告发与扈 辄谋反,被免为庶人。流放途中,彭越见到吕后,向吕后表白无罪。却被吕后告诉刘邦, 说流放遗下祸患,不如杀掉。因此被杀。详见本书《魏豹彭越列传》。〔42〕“黥布”, 即英布,因在秦代犯法被黥面,故称作黥布,六(今安徽六安市)人。秦末为郦山刑徒, 聚众逃入长江中为盗,聚兵数千人,归随项梁。灭秦时多立战功,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后被随何所说,归汉。灭楚之后,被封为淮南王。因韩信、彭越被杀,举兵反汉,兵败 被番阳人所杀。详见本书《黥布列传》。〔43〕“周勃”,沛县人。随刘邦起兵反秦。 被刘邦拜为将军,后被封为绛侯。绛县,在今山西曲沃具南。曾任太尉、丞相。与丞相 陈平谋划,诛杀诸吕,拥立孝文皇帝。详见本书《绛侯周勃世家》。“官省”,官职免 设。当时太尉因征伐而设,事罢就不设置了。〔44〕“布”,即黥布。〔45〕“长陵”, 汉高祖刘邦的陵寝,位于左冯翊长陵(今陕西泾阳县东南)。〔46〕“赵隐王如意死”, 刘如意,为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所生子,最得刘邦宠爱,几次要把他立为太子,因大臣 劝谏未成。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刘邦死后,吕后将赵王召至长安,以毒酒毒死。〔47〕 “除诸侯丞相为相”,《史记志疑》云:“景帝元年更命诸侯丞相曰相,此误。《大事 记》称:改诸侯王相国为丞相。当依《大事记》。”〔48〕“楚元王、齐悼惠王”,楚 元王为汉高祖弟刘交,辖有淮西之地。齐悼惠王为汉高祖长子刘肥,辖齐地七十余城。
〔49〕“齐相平阳侯曹参”,曹参,沛县人。秦代时作过沛县的狱掾(管理监狱的小官 吏,掾,音 yuàn)。后随刘邦起兵,封为将军。灭项羽后,任齐相国,封平阳侯。平阳, 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相国,谨守萧何所定法规,天下平静。详 见本书《曹相国世家》。〔50〕“初作长安城。蜀湔氐反”,《史记志疑》云:“‘初’ 字误,当云‘复作’。”前文记载孝惠元年已经建造长安城西北方。所以此处不应该称 “始”。湔氐,蜀县,《汉书?地理志》蜀郡有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51〕 “为高祖立庙于沛城成”,《史记志疑》云:“《史诠》曰:‘今本“城成”误书于“沛” 下。”此处“城成”,可能是指长安城修成。本书《吕太后本纪》载:“五年六年城就。” 如此,“城成”二字应该列入孝惠六年中。“置歌儿一百二十人”,刘邦在高祖十二年 途经沛县时,选了沛县的儿童一百二十人,教给他们歌曲,让他们在酒宴上合唱。孝惠 帝时将沛宫设为高祖原庙,命令高祖教过的一百二十名儿童作为吹乐(吹鼓手)。〔52〕
“八月乙丑,参卒”,《史记志疑》云:“《汉书?惠纪》及《公卿表》作‘己丑’, 误也。”又指出:此表中相国丞相内只有萧何、陈平称薨,其他人都称卒,不明白为什 么这样写。〔53〕“七月,齐悼惠王薨。立太仓、西市”,《史记志疑》云:“《汉书?惠 纪》是‘冬十月’,此‘七’字误。”太仓,京城中储存粮食的中央仓库,这里应该是 “敖仓”。立太仓在高祖八年以前,见本书《高祖本纪》。西市,长安城中西边的市场 区。《三辅黄图》记载:“长安九市,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54〕“安国侯王 陵”,王陵,沛县人。刘邦贫微时与王陵交好。后领兵归刘邦,被封为安国侯。安国, 在今河北安平县北。王陵事详见本书《陈丞相世家》。〔55〕“曲逆侯陈平”,陈平, 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县北)人。秦末各地起义,陈平先投魏王咎,后归项羽,为楚 都尉。后降汉,为刘邦行反间计,多献计策,被封为户牖侯,后改为曲逆侯。曲逆,汉 县,在今河北顺平县东南。陈平后任左、右丞相。详见本书《陈丞相世家》。 〔56〕 “广阿侯任敖”,任敖,秦代沛县的狱吏。随刘邦起兵,曾任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子 县)郡守,被封为广阿侯。广阿,汉县,在今河北隆尧县以东。任敖生平详见本书《张 丞相列传》。〔57〕“张辟彊计”,张辟彊,又作张辟疆,《匡谬正俗》称:“当音为 开辟之辟,疆场之疆。”《湖本》作“疆”。为留侯张良之子,当时任侍中,劝诸大臣 说:“你们请求拜吕台等人为将军,领南北军。这样才能使太后心安,你们也能免祸。” 详见本书《吕太后本纪》。〔58〕“以吕台为吕王”,这件事发生在高后元年,《表》 列入孝惠七年,有误。吕台,吕后兄吕泽之子。“立少帝”,少帝,孝惠帝宫中美人所 生子,孝惠皇后吕氏杀死他的母亲,假装是自己所生,立为太子。〔59〕“九月辛巳, 葬安陵”,《史记志疑》云:“当依《汉纪》作‘九月辛丑’为是。”孝惠七年九月丁 酉朔,九月中不应有辛巳日,当作辛丑。安陵,孝惠帝陵寝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南。
〔60〕“王孝惠诸子”,吕后想要封吕氏为王,先立孝惠帝后宫美人所生的儿子刘彊为 淮阳王,刘不疑为常山王。史载他们并非真的孝惠帝儿子,是吕后把别人的儿子冒名养 在后宫,充当孝惠帝的儿子。用来增强吕氏的势力。〔61〕“置孝悌力田”,孝悌,孝 敬父母,尊重兄长。力田,努力耕作。这里是汉代设立的两种选拔人才的科目。选拔孝 行和耕田成绩突出的任命官职,免除徭役。〔62〕“辟阳侯审食其”,审食其,沛县人, 得吕后宠爱,任左丞相。辟阳,汉县,在今河北枣强县西南。〔63〕“十二月,吕王台 薨”,《史记志疑》云:“十二月误,《吕后纪》及《诸侯王表》并是十一月。”〔64〕 “行八铢钱”,八铢钱是西汉初年发行的一种铜币,每枚重八铢(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 两,十六两为一斤)。〔65〕“平阳侯曹窋”,曹窋为曹参之子,因继承曹参的爵位, 仍为平阳侯。窋,音 zhú。《史记志疑》云:“以窋为御史大夫在高后二年及六年者皆误。
《公卿表》谓高后四年为御史大夫,五年免,与《任敖传》合。”〔66〕“更立常山王 弘为帝”,更立,改立。常山王弘,是孝惠帝后宫美人所生,原名山,封襄城侯,又改 名义,封常山王,立为帝后改名弘。常山,西汉郡名,在今河北阜平、石家庄、赞皇地 区。〔67〕“绛侯勃为太尉”,《史记志疑》云:“事在惠帝六年,非高后四年也。”
〔68〕“淮阳王薨,以其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