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翦复令?攻橑杨,己独攻阏与,皆取之,故又言取邺、 橑杨,桓?将也”。〔6〕“临”,临哭,哭吊。 〔7〕“晋人”,三晋人,即韩、魏、 赵三国人。吕不韦入秦之前,以赵为活动基地。所以吕不韦死后,秦王特别注意清除吕 不韦的三晋势力,驱逐他的舍人中的三晋人。〔8〕“六百石”,秦爵八级的俸禄。下 文“五百石”,为秦爵十级的俸禄。〔9〕“籍”,登记。“籍其门”,登记于册,抄 没全家,把人口变为官府徒隶。〔10〕“复”,免除罪罚。
十三年,桓?攻赵平阳,〔1〕杀赵将扈辄,〔2〕斩首十万。王之河南。〔3〕 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攻赵。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4〕 破之,杀其将军。桓?定平阳、武城。〔5〕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6〕留 非,非死云阳。〔7〕韩王请为臣。
【注释】〔1〕“平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扈辄”,赵幽缪王将军。 “辄”,音 zh6。〔3〕“王”,指赵王迁。桓?杀死赵将扈辄,率军向东进击,赵王迁 被迫逃往河南。见本书《六国年表》。“河南”,即周雒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郊 涧水东岸。〔4〕“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南。〔5〕“武城”,位于平阳西,在今 河北磁县南。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载魏郡邺县有武城,即此。赵国东境还有一
武城,故地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北。当时秦军尚未至此。〔6〕“李斯谋”,韩非奉韩王 命入秦后,李斯对秦王说,韩非不能为秦所用,如果遣送回韩,是自遗祸患,不如以法 杀死他。“李斯谋”即指此。后来秦王采纳了李斯的计谋,韩非被逮治自杀。事见本书
《韩非列传》。〔7〕“云阳”,秦县,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1〕取狼孟。〔2〕地动。十 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3〕假守腾。〔4〕初令男子书年。〔5〕魏献地 于秦。秦置丽邑。〔6〕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 为郡,命曰颍川。〔7〕地动。华阳太后卒。〔8〕民大饥。
【注释】〔1〕“太原”,指太原郡。〔2〕“狼孟”,当时属赵,在今山西阳曲 县。〔3〕“南阳”,在今河南西南部一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初置南阳郡。这次 接收的南阳地,当是昭襄王所置南阳郡以外被韩控制的地区。 〔4〕“假”,摄代, 代理。“守”,郡守,一郡最高的行政和军事长官。“腾”,姓失载,与下文内史腾可 能是一人。 〔5〕“男子书年”,男子在簿籍上登记年龄,主要是为了便于官府征发 丁壮,服事徭役,或充军打仗。这在全国是一件大事,所以云梦秦简《编年记》于秦王 政十六年也记载“自占年”,即自己申报年龄。〔6〕“丽邑”’,又作“骊邑”,汉 高祖改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7〕“颍川”,境内有颍水穿流,故名。辖地 在今河南登封县、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舞阳县、叶县以北。 治所在阳翟。 〔8〕“华阳太后”,孝惠文王为太子时,立所爱姬为正夫人,号曰“华 阳夫人”,孝惠文王继位,华阳夫人为王后。庄襄王生母为夏姬,养母为华阳后。庄襄 王继位后,华阳后为华阳太后。事详本书《吕不韦列传》。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1〕下井陉。〔2〕端和将河内,〔3〕 羌瘣伐赵,〔4〕端和围邯郸城。〔5〕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6〕 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7〕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 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8〕赵公子嘉率 其宗数百人之代,〔9〕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10〕大饥。
【注释】〔1〕“上地”,指上郡地。 〔2〕“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城 内有井陉山。“陉”,音 x0ng。 〔3〕“河内”,指河内郡。秦统一全国后,河内郡 辖有今河南林县、济源县以东,滑县、新乡市以西,安阳市以南,孟县以北。治所在怀 具(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4〕“羌瘣”,秦国将领。“瘣”,音 hu@。 〔5〕 “端 和围邯郸城”,以上数句,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五认为“必有错简缺文,盖三将攻 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羌瘣独缺,只存‘伐赵’二字,而错 出于‘端和将河内’句下也。‘围邯郸城’上又重出‘端和’二“字”。〔6〕“东阳”, 太行山以东赵国地区。〔7〕“中山”,春秋时白狄别族所建立的国家,赵惠文王三年。 为赵所灭,故地在今河北境内滹沱河流域,战国时先后建都顾(今河北定县)、灵寿(今 河北平山县东北)。〔8〕“崩”,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皇帝、皇后、皇太后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9〕“代”,据本书《匈奴列传》记载,赵武 灵王置代郡。后来秦沿置,辖地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 〔10〕“上谷”, 燕始置上谷郡,地归秦后,仍沿置此郡,位于代郡之东。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1〕 恐,使荆轲刺秦王。〔2〕秦王觉之, 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3〕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 之西。〔4〕二十一年,王贲攻荆。〔5〕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 取燕蓟城,〔6〕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7〕王翦谢病老归。〔8〕 新郑反。〔9〕昌平君徙于郢。〔10〕大雨雪,深二尺五寸。〔11〕
【注释】〔1〕“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曾到秦国做人质,秦王政对他很不好, 后逃回燕国。他看到秦国不断吞噬各诸侯国,祸将延及燕国,就阴养壮士,派荆轲西刺 秦王。荆轲行刺没有成功,秦王派王翦率军进攻燕国,燕王喜、太子丹率军退守辽东, 后来燕王喜被迫斩太子丹首献给秦国。〔2〕“荆轲”,卫国人。卫国人叫他庆卿,燕 国人叫他荆卿。喜好读书击剑。游燕时,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奉命刺杀秦王政。燕王 喜二十八年,他带着奉国逃亡将军樊於期之首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 固安县一带)地图,作为奉献秦王的礼物。荆轲献图,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未中而死。 事详本书《刺客列传》。 〔3〕“辛胜”,秦国将军。全书只此一见。 〔4〕“易 水”,在燕国南境,发源于今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注入拒马河。 〔5〕 “王贲”,王翦之子,为秦将军,先后率军攻楚,灭魏,灭燕,灭代王嘉,灭齐,战功 卓著,封通武侯。“荆”即楚国。楚国原建立于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所以楚也称 荆。有人认为秦称楚为荆,是为了避庄襄王子楚之讳。 〔6〕“蓟城”,燕国都城, 故地在今北京城西南角。 〔7〕“燕王”,燕王喜,燕孝王之子,公元前二五四年继 位,在位三十三年,被秦国俘虏。“辽东”,燕国设置的郡,秦沿置。辖有辽宁大凌河 以东地,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王”,音 w4ng,称王。〔8〕“谢病”,托 病辞职。秦国屡次打败楚军之后,准备灭亡楚国。当时秦将李信,年少壮勇。秦王政问 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士卒,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 万人不可。”秦王以为王翦年老胆怯,派李信、蒙恬率军二十万攻楚,王翦遂告病,归 老频阳。后来李信军败,秦王又起用王翦为将,最后消灭了楚国。事见本书《王翦列传》。
〔9〕“新郑”,春秋时曾为郑国都城,战国韩哀侯灭郑后也建都于此。故城在今河南 新郑县。 〔10〕“郢”,指寿春。本书《楚世家》云: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东徙 都寿春,命曰郢”。故地在今安徽寿县。〔11〕“尺”,秦代尺比今天短,一尺约等于 今天二十三点二厘米。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1〕尽取 其地。
【注释】〔1〕“王”,指魏王假,魏景湣王之子,公元前二二七年至前二二五年 在位。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1〕 虏荆王。〔2〕秦王游至郢陈。〔3〕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4〕反秦于淮 南。〔5〕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6〕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注释】〔1〕“陈”,在今河南淮阳县。“平舆”,在今河南平舆县北。 〔2〕 “荆王”,指荆王负刍,荆考烈王之子,荆哀王庶兄,继荆哀王之后立为荆王,公元前 二二七年至前二二三年在位。〔3〕“郢陈”,即陈,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
拔楚都郢,楚顷襄王兵散不能再战,徙都陈。楚长期以郢为都,所以把陈也称为郢陈。
〔4〕“项燕”,项梁之父。本书《陈涉世家》载陈涉云:“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 士卒,楚人怜之。”陈涉起义曾以项燕为号召。 〔5〕“淮南”,淮水之南。〔6〕“蒙 武”、蒙骜之子、蒙恬之父,秦昭襄王时已为秦将,曾率军伐齐。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 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1〕置会稽郡。〔2〕五月,天下大酺。〔3〕
【注释】〔1〕“越君”,据本书《越王句践世家》记载,楚威王兴兵伐越,杀死 越王无彊,从此越国败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朝服于楚。王翦所降越君, 当是占据秦所置会稽郡者。〔2〕“会稽郡”,辖有今江苏东南部、浙江中部以北和安 徽东南部。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3〕“酺”,音 p*,欢聚宴饮。“大酺”, 有国家命令才能举行。秦汉法律规定,不许三人以上无故聚饮,违者罚金。秦王指令天 下大宴饮,是因为当时秦国相继平定了韩、赵、魏、燕、楚五国,齐国也即将被秦灭亡。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1〕不通秦。秦使将军王 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注释】〔1〕“齐王建”,齐哀王之子,公元前二六四年嗣立,在位四十四年。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1〕“异日韩王纳地效玺,〔2〕请为藩 臣,已而信约,与赵、魏合从畔秦,〔3〕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
〔4〕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5〕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 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 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
〔6〕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 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
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7〕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9〕其外 侯服夷服,〔10〕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
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
与博士议曰:〔11〕‘古有天皇,〔12〕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 死上尊号,〔13〕王为‘泰皇’。命为‘制’,〔14〕令为‘诏’,〔15〕天子 自称曰‘朕’。”〔16〕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 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 闻太古有号毋谥,〔17〕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 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注释】〔1〕“御史”,即御史大夫,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记录等事,又负 责监察执法讨奸治狱,是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地位仅次于左右丞相。〔2〕 “效”,献出。〔3〕“畔”,通“叛”。 〔4〕“寡人”,少德之人。这是一种自我
谦辞。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自称“寡人”,至秦、汉犹然。先秦诸侯的夫人亦可以 此自称。可参阅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六“寡人”条。〔5〕“李牧”,赵国名将, 曾驻守赵北方边境,大破匈奴。赵王迁时,又大败秦军,封为武安君,后被赵王迁杀害。 事详本书《廉颇蔺相如列传》所附《李牧列传》。〔6〕“青阳”,在今湖南长沙市。
〔7〕“眇眇”,微小,是自我谦辞。“眇”,音 mi3o。 〔8〕“绾”,音 w2n,王绾。 “劫”,冯劫,秦二世时被迫自杀。“廷尉”,掌管国家刑狱之官。“斯”,李斯。〔9〕 “五帝”,我国古代传说中氏族社会的五个帝王。据本书《五帝本纪》所载,这五个帝 王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方千里”,千里见方,即长宽各千里。〔10〕 “侯服夷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天子直接管辖的长宽各一千里的地区称 王畿。其外为对天子称臣的小国,由近及远分为九服,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 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每服相去五百里。这仅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区划。这里说 “侯服”,表示距王畿较近的地区;说“夷服”,表示距王畿较远的地区。〔11〕“博 士”,秦代设置的学官,通晓古今,以待帝王咨询,又负责掌管文献典籍。〔12〕“天 皇”,与下“地皇”、“秦皇”均为传说中的三个帝王。 〔13〕“昧死”,冒犯死罪。 是臣下上书时用来表示敬畏的套语。〔14〕“命”,君主颁布的有关制度性、法则性的 命令。〔15〕“令”,君主就一具体事物颁布的一般性命令。 〔16〕“朕”,音 zh8n, 本为古人自称之辞,从秦始皇帝始,专用为皇帝自称。皇太后听政亦可自称“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