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月东升 >

第133部分

明月东升-第133部分

小说: 明月东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翎当即在脸上显现出失望的神情,这辽事说来说去,依旧是收复故土,依靠边墙防守。
    “袁大人,就算你说的这些都办到了。那要花上多少日子?那努尔哈赤不过是退缩至边墙之外,难道其不会卷土重来么?”苏翎直接问道。
    袁应泰又被问住了。对于朝廷从关内征调地官军,以及募集的新兵,多数都还在兵部的名册上,从山海关到辽阳,能走上数月而不至,最常见的算法,是从山海关到辽阳,要两月之久。这还不包括那些兵饷是否发足。粮食是否带够,马匹是否肥壮。若是携带有火炮、火器,更要延长数倍的时间。等将这些兵凑齐了。又还要攻打沈阳,在攻打抚顺,更别说开原、铁岭北关一带的故土,粗粗一算,没个几年,还真不好说结果。
    苏翎接着又说道:“袁大人,这辽事一起,朝廷为此花掉的钱粮,可有多少?”
    袁应泰又是一怔。这当然还是一个关键地问题,不必说出细致的数目,这上百万是有地,朝廷不是为此还专门开征了辽饷么?若是真如袁应泰所说那样,首先这粮饷便拖不了那么久。
    “苏将军,你的意思呢?”袁应泰终于诚心问道。
    苏翎看着袁应泰,再次在地图上指示着,说道:“袁大人,我这部人马这么一番折腾。你说建奴这里会是什么结果?”
    袁应泰摇摇头,不再说话。
    “袁大人,你可记得如今是几月?”
    “三月二十三日。”袁应泰不解的答道。
    苏翎见状,便直接说道:“这春耕的日子,需要什么?”
    “种粮,耕牛。”袁应泰对此可是及其熟悉,屯粮也算是其一向地长处,为此还在朝廷上得到不错的评价。
    说道这里,袁应泰恍然大悟。说道:“你是说建奴会连种子粮都没有?”
    苏翎点点头。说道:“这才是我要说的重要之处,不管萨尔浒城是否被攻下。这两条河谷里的女真村寨,均会被打烂。不仅粮食被焚毁,还会斩杀耕牛,毁坏农具,让建奴无法及时播种。”
    这样一来,就算努尔哈赤用友沈阳城里的缴获,甚至在赫图阿拉或者浑河两岸还窖藏有粮食,但单是供应今年地吃食便很难保证,更别说还要准备大量的种子粮。如此一来,努尔哈赤势必难以支撑其多达近十万人马的武力。这等于是从根本上断绝了努尔哈赤再度称雄的可能。
    袁应泰明白了这一点,不禁双目冒光,直直地盯着苏翎。这个法子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地,却未有苏翎。或者说,如此趁虚而入,将努尔哈赤逼入绝境的,也未有此人。
    苏翎正色道:“袁大人,所以,适才我说,你要忙上一阵子了。”
    袁应泰当即说道:“好,你尽管说。”苏翎曾给其描绘的成名之路,变得更加清晰。
    “袁大人,这一,是要向朝廷报捷,赫图阿拉地大胜,应该给朝廷一个大大的捷报了。想必,这足以弥补辽阳失陷地传闻。”苏翎说得有些含蓄。袁应泰当然明白,此时辽阳失陷地消息必定已传至广宁,哪儿的辽东巡抚薛国用,总兵官李光荣,必定会快马报至京城,这接下来,袁应泰若是死了便罢,若是活着,也逃不掉杨镐地下场。
    但如今,这封文书可是必须要写的。
    袁应泰当即点头。
    “这第二,请袁大人发布榜文,让辽阳城内的百姓,尽皆迁往镇江一带,再渡江到朝鲜安身。”苏翎这话可又是惊人。
    袁应泰虽不至于吃惊之极,却仍然问道:“为何?”
    苏翎仍然指着地图解释说道:“袁大人,请看。若是努尔哈赤一旦明白这春耕的难处,他会到何处寻找粮食?”
    此时袁应泰不要地图也已经记住了,除了沈阳,辽阳便是唯一还蓄积有粮草地大城。
    “若是努尔哈赤能早点醒悟,便会立即调兵返回辽阳,守住这唯一还能指望的粮草源头。辽阳城周数十万百姓,足够其征集粮草度荒的。再加上沈阳城四周的土地,完全养活那些女真人,是不成问题的。更为可能的是,努尔哈赤将屠尽这些汉人百姓,以供其女真部族耕种。”
    这幕情景很可能成为事实。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原本便是瞄着这些富饶的农田,这些远比女真聚集地要广阔出数十倍。一旦努尔哈赤明白全局的处境,苏翎所说便是唯一的选择,到那时,这些百姓怕是连出力地机会都不会有,因为这百姓一样要吃饭,耗费粮食。
    袁应泰望着苏翎,问道:“你是说,要将这辽阳遗弃?”
    “是的。”苏翎面无表情,似乎丝毫未考虑迁移数十万百姓的难处,继续说道:“要让这辽阳城成为努尔哈赤的一根稻草,但却毫无所获。”
    迁移汉人百姓难,那么,努尔哈赤将女真部属迁移出来,也不会简单,重要的是,这将使努尔哈赤与自己数万的族民绑在一起,再不会出现东奔西走、行踪难辨的态势。
    “若是努尔哈赤带兵四处抢粮呢?”袁应泰担心地问道。
    苏翎笑道:“他的数万兵马,粮食能支持几日尚且不说,就算来了,我们便在弓长岭一带的山里跟他周旋,总之进进退退可以,运粮,不行。”
    袁应泰将信将疑,似乎始终不能认同苏翎地这番话语。
    “袁大人,此事要赶快。我们眼下只有三万左右地人马,守辽阳肯定守不住。指望朝廷派兵支援,也得数月之后,那努尔哈赤可不会等那么久才明白自己的困境。这城内地粮食,还有那些百姓,不能再次落入敌手。”
    “只能如此?”袁应泰再问。
    苏翎不再说话,只点点头。
    袁应泰咬咬牙,说道:“好,我这就发布榜文。所有百姓全数迁往镇江。”
    正文 第三十六章 空城以待
     更新时间:2009…9…14 17:17:44 本章字数:3453
    看到袁应泰已经完全同意迁移辽阳百姓的方案,苏翎当即命祝浩在其营中抽调出二百名原属虎旅军的士卒,归属袁应泰调遣。
    这位辽东经略经此一战,身边除了一个何丹旭,再无一人跟随,这要办事,没有人可是不行。待二百名经略大人的随从护卫们到位,苏翎又令从那些叛敌大户们的奴仆中选出三十名男仆,十名女仆送到袁应泰的府上,以便暂时能伺候饮食起居。当然这些人都是经过一番挑拣,均属老实人,不至于拿袁应泰报那杀主之仇。进了袁府,便由何丹旭管带,苏翎便不必多事了。
    袁大人再次掌政,这经略行辕自是要让出来的。苏翎在于袁应泰商议片刻之后,便带队离开,前去巡视顾南与郭杰中等的新兵营。离开之前,又命祝浩将所得银两送一万两到袁应泰府中,以供其所用。此时对于辽阳城中的府库,袁应泰已自觉不多问,他估计经努尔哈赤在城中一番折腾,究竟还能剩余多少,可不是他目前想知道的。是故只管按与苏翎商议的办事,其余的,一律不管不问。
    有了那二百名士兵做帮手,袁应泰便开始发布命令。以袁应泰作为辽东经略的名头,在辽阳城中还是人人皆知的。袁应泰先自辽阳城中招募近五十名能写会说的书生,又费了番周折寻来纸张,开始书写榜文。
    此时辽阳城内居民尚多,倒是辽阳城外的百姓已近全数逃亡,随处是空村虚寨。按榜文上所述,倒是未必全部前往镇江堡。袁应泰先述说建奴凶残,杀人无数,然后说为免再遭杀伤,命辽阳百姓有可投奔亲朋的,俱都在二日之内前往避难,无处可去者,则可前往镇江堡。那里已设有安抚接应之人,一应粮食、住所皆无须多虑。
    对于镇江方面,苏翎自然已派出快马,报与赵毅成与冯伯灵知晓,令其准备接应事宜,同时。袁应泰写好的至朝鲜的公文,也随身携带,让冯伯灵立即过江,与朝鲜元帅姜弘立取得联系,即刻办理“借住”朝鲜的一应准备。
    实际上在进入辽阳的前一夜,袁应泰就与苏翎就“借住”二字商议了好一番时辰,是故这公文之中,不仅要求朝鲜为大明逃难百姓提供住所、粮食、衣物等等,并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春耕所需。这番要求。根本无视朝鲜是否同意。并且,以袁应泰这位来自天朝大国的辽东经略的措辞,自然是要比苏翎的明言直述要来得婉转。但其中地含义却是非常明白,且字字暗含威慑之意。这可是文官的长处,苏翎也不得不自愧不如。
    在袁应泰命那些书生抄写榜文之际,又令派十名虎旅军士兵,快马奔往广宁一带,命驻防广宁等地的官员立即将袁应泰亲手书写的奏书送往京城。这份奏书实际上是两份,一份是言辽阳失而复得的一番苦战,以及如辽东巡按张铨等一应死节文官的详尽过程,并为其大书特书。由此引出十万火急调遣兵马进驻辽阳。以免再次遭受沦陷之苦。
    这一份呈上去,自然会引起一番震动,想必弹劾者必众,且疑惑甚多。当然第二份便属于大捷地呈报:赫图阿拉大捷,界凡大捷,辽阳这里,也应该算一份。然后,为苏翎的一番部署详尽描述,且更为夸张地为苏翎所部的战功赫赫请功。其中所述。收服女真部署近十万,焚毁村寨无数,捣毁敌酋所有屋舍、农具,杀死牛羊等等,甚至直接将苏翎所说的建奴将因此困于粮草的估算也都写在上面。
    这两份奏书,必定会使朝臣们大惊大喜,但估计回文必定不会很快。这些,便留给大臣们去反复商议了。袁应泰按苏翎的要求,只刻意强点两点。一是立即发兵进驻辽阳;二是给苏翎所部发饷、运送铠甲兵器。且无需朝廷输送至辽阳一带。只请朝廷将聚集在山海关、天津以及山东登州三处的军需立即拨付,由水师运往镇江堡。当然。开具了一长串经过苏翎补充过的赏赐名册,并请按十万之数发饷。
    苏翎走出袁应泰的经略行辕,自有自己地一番部署。
    对与镇江堡地赵毅成。苏翎倒没太多说什么。至需交待目地。其余地一切。赵毅成自会思虑周全。以往与赵毅成所谈地构想。此时已然成为事实。而对冯伯灵。苏翎特意单独去书一封。令其到朝鲜后。与朝鲜元帅姜弘立一起。大力收集船只、水手。有多少要多少。同时。在朝鲜一侧。开始兴建船场。将赵四等人已经寻到地会造船地工匠艺人都迁到鸭绿江对岸居住。并在朝鲜同样收集所需人手、工匠。
    在辽阳城里。不待袁应泰地榜文贴出来。苏翎便召集胡德昌地属下联系到地商贾。一方面述说迁移镇江地缘由。一面许诺给予特许。在镇江以及朝鲜义州均给予行商方便。而要求他们做地。则是需协助运输辽阳城内地所有粮草、军需等物。这辽阳城内。除了官府。也唯有商人们能够拥有招募人手组成驮队运输地能力。眼下袁应泰人手不够。且辽阳城内地建制都已毁坏。要单靠袁应泰或是祝浩。远远不够处置辽阳所有地物质。
    对与辽阳城内地商贾而言。幸免于努尔哈赤之手。已经是天大地运气。而此时带兵收复辽阳地武官苏翎亲自召见。又哪儿不踊跃出头?尽管与苏翎并不熟悉。且处置那些叛敌地大户们地手段极其凶狠。但经胡德昌地属下一番讲述。大多数商贾都对未来生出几分幻想。这远比一般百姓地流离失所要好上许多。商人地眼光。本就要多绕几个弯子。此时形势所迫。也由不得多想。很快。不少商人开始在辽阳招募人手。组建无数个大小驮队。人担车载。连同自己地家财。一并向镇江堡进发。
    此时辽阳城地百姓还未动。但已经有迁移地人流了。
    苏翎与商人们谈完。又令祝浩召集辽阳城内数千地工匠。这些人还是自熊廷弼上任时便不断聚拢在辽阳城内地大小作坊之内地。铁匠、木匠。以及打造弓箭等等军需地匠人几近万人。若非辽阳失而复得。这些人也将被努尔哈赤全数留下。不仅不会杀。还会继续从事本业。打造出更多用来攻打大明地兵器甲杖。如今苏翎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些难得地匠人。银子不缺。何况运起来也十分麻烦。很快。在每人五两地银子赏赐下。各式各样地工匠们开始携家带口。前往镇江堡。
    并且。对于辽阳城内还存储地数十万石粮食。苏翎也令这些工匠们只要能拿得动。尽管去取。以供这一路上吃食所用。好在平日里工匠们就已经是有组织地。此时只需在其中制定具体地人选。派出数人打开粮库。便足以办这件事了。当然。催促是一定有地。以至到了午时。辽阳城内已经开始出现东向行走地大批队伍。
    这一切都有些像搬取战利品,不仅无数,也没有人去统计到底拿走了多少军需、粮食。苏翎只命在城内留下两万大军一月的粮草备用,其余的一概取走。并且,负责这部分粮草的士卒还被命收集柴薪,以备在不测之时,焚烧剩下的粮草,以达到不给敌人缴获的目的。
    至于辽阳城的百姓愿不愿意迁移,苏翎并未过多去考虑,除了袁应泰发布的榜文上说的十分清楚之外,也并未派人督促、劝说,肯定会有不少的百姓迟疑不定,也有舍不得放弃自家产业的。但过了午时,城内的大部分商人开始举家东迁,匠人们也都纷纷出城,城内已没有任何一家商铺开门营业,想买一针一线都已做不到。此时,那些犹豫才开始变为担心,照这样下去,至少粮食,柴薪、煤炭等等,都无法得到,诺大一个辽阳城,少了某些生活必须的行业,自然无法生存下去。
    于是,到了晚间,大部分的犹豫者也开始收拾家什,哭哭啼啼的动身迁移。到了这时,再不走的,便是因家贫没有多少存粮,无法凑齐路上吃食的人家。当然,招募这些人组成驮队运送军需,便是很容易之事了。对于穷人,几乎用不着银子,只需有饭吃,做事反而更加卖力。祝浩的队伍,便又多了数千劳力。
    而最后剩下的,苏翎已不再去管,如今已经可以将辽阳城搬空,不论是什么理由留下的人,都不会给努尔哈赤带来什么好处。至于是否有性命之忧,便是其自己的考虑了。
    这数十万人的迁移,将辽阳城东面的驿道,是填得满满的,老远便可看见一条粗大的人流,缓慢而毫不停滞地向前蠕动。入夜之后,辽阳城已经安静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