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月东升 >

第73部分

明月东升-第73部分

小说: 明月东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淼榈男卸苍诖耸笨加杀ふ鸾パ由斓矫恳桓龃遄永铩�
    按此时一般战争之后,那些被占领的村子,若得到保留,则只在需要征收粮食,或是人手时才会被征服者顾及,其余时刻,没人关注。
    五月行动,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宽甸堡的举措只是计划的一部分,在沿着浦石河一直到鸭绿江以北的一侧,一千多骑兵分队巡哨,严密监视任何可疑的人员流动。赵毅成的哨探更是大量地在浦石河另一侧活动,将触角一直延伸出数百里。而此时辽东河东的广大地域内,除了以往设置的卫所官员,几乎没有多少兵马驻扎,即使辽东在萨尔浒大战之后剩余的七万多人马,也多达集中在辽阳、沈阳、开原、铁岭一带,若是苏翎原因,只凭一个营五千的骑兵,便可以一直杀到金州旅顺。但苏翎否决了这个提议,而是采取这种较为温和的蚕食方式进占宽甸地区。以浦石河为界,与辽东都司隔河相望。那道高高的边墙,已经不再存在,费劲气力烧制的无数青砖、条石,被改为渐渐延长的大道基石。整个辽东,在东方出现一处缺口,让以往隔绝的两方,开始自由流动。
    苏翎自领五百骑兵驻守宽甸堡,其余的则分驻剩余的四个堡寨,一千骑兵巡查浦石河,另有两千骑兵,镇江方向严密布防。只是苏翎所部依旧采取的是游动方式,不会如辽东那般用隔断进行防御,大量的主力骑兵被布置在一处隐秘的营地里,游骑小队依旧如原来那般每日不歇,不过,这里比千山堡可要平坦多了,纵马奔驰时,骑兵们自有另一番豪气散发。
    对于从镇江堡而来的商队,或是一般百姓,骑兵们几乎毫不阻拦,就像是根本就不设防,对镇江堡残留的一部分明军丝毫不在乎渗透。而整个地区在经过最初的猜疑、惊恐之后,不出数月,便习惯了宽甸堡带来的好处。至于苏翎的粮税,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或比大明朝的要高,但杂役的取消,田地的补偿以及一些农具之类的无偿或是宽松的供给,让人们很快便生出,“给谁缴粮不都一样?”的想法。对于这一点,苏翎感觉尚还满意,要改造成第二个千山堡,在宽甸堡一带是行不通的,但可以借鉴一些过去的方法,与此同时,宽甸的举措,有些也开始影响到千山堡,两者似乎在进行某些协调,向更兴旺的未来行进。
    宽甸境内所有卫所设置已被彻底消除,任何一个原有的管事一类的大小官员连同家族成员,均被强制迁移到山中的屯田新村,与对待战俘一样,略微的反抗即可导致格杀,久经战火的骑兵们没有任何犹豫,不论是对后金八旗,还是那些逼迫他们逃亡的明朝官兵,只有一个标准存在,顺者生,逆者死。唯一受益的,倒是那些一向逆来顺受的百姓,眼下只是看到略微的好处,就足以令其接受宽甸的易主,并逐渐开始对越来越多的变化感兴趣。千山堡内的一切,都会被缓慢地搬到宽甸来。土地与市场,仅仅算是一个序曲。
    苏翎在交待完所需之后,已将全部精力都放在镇江一线的防御上面,这是唯一能使宽甸受到攻击的方向。至于瑷阳、凤城一带的驻军是否会越过草河,再度过浦石河进攻,暂时还不算首要关注的。一来辽阳正在焦头烂额之中,而来,那些驻军所剩无几,最精锐的部分已经不存在,整个辽河以东,几乎没有能与苏翎骑兵抗衡的兵马存在,唯一能依仗的,便是远远高于千山堡的人口。或许,这也是苏翎采取温和方式的原因之一。在另一方向上,郝老六率领一营骑兵严密监视坎川岭一带努尔哈赤的动向,同时,术虎的海西、东海一部也在逐渐增添人马,千山堡尽量为其提供所需的甲杖、器械,粮食、布匹等,通过古里甲的商队,继续一步步地接近那些尚未完全靠近千山堡的部族。而集安一带,简易的木城已近完工,与朝鲜满浦镇的交易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小规模的贸易每天都在进行。
    大明朝对辽东的态度,在这个五月里尚未出现变化,但辽事终究是一件满朝文武都在关注的事情,但这反应因距离的缘故始终慢上一拍,还未等宽甸的消息传至京城,令朝廷更为心痛的事却先到了万历面前。
    此时苏翎所部不过是钻了一个空子,在左右无人之时,悄悄摘下就连努尔哈赤都认为随时可取的果子。这当然会令努尔哈赤不满,这囊中之物怎能让苏翎给取了去?但此时努尔哈赤不过是胆子放大而已,还远未达到消除摘别人家果实的那种偷偷摸摸的心理。不过是仗着”我便取了你又能如何“的态度,将大明朝久已糜烂的犄角狠狠地斩断。
    进入六月,大明朝又将开始一阵剧痛。
    【推荐、收藏,谢谢!您的鼓励,将是苏潜新书最精彩的一部分。】
    正文 第四章 军政之分
     更新时间:2009…9…14 17:15:49 本章字数:5632
    宽甸五堡的易手,让苏翎所部管辖范围扩大近两倍,人口增添一万多人。这一带的山势趋缓,河谷增多,可供耕种的土地更是千山堡的数倍,单是五座堡寨附近的农田便有十万亩之多,这还不算零星分布在山中的村子,仅这一项,按苏翎所定下粮税,即便是亩产一石,也有一万石粮食可供军用。鉴于千山堡一带原本在胡德昌水路的支撑下已能够自给自足,这多出来的粮食,让苏翎可以筹划更多的事情。眼下施行的温和手段,不过是在为秋收做准备。不过,治理这宽甸堡辖内的民事,对苏翎、千山堡来说都是一项新内容。为此,千山堡内抽调出近五百人,经过十多天的紧急整训,都调往宽甸一带。这些人将先集中在各堡寨,然后会进入各个村落,将宽甸一带的村落彻底变成千山堡的辖地。这些都仅仅是初步的盘算,虽不算细致,但总算在一步步地落实。
    直到六月初,苏翎才算是正式入驻宽甸堡,自此,苏翎所部,或者称千山堡辖地,将以宽甸作为中心。原来宽甸周弘的宅院自然成了苏翎的住所,随之入驻的,是赵毅成的哨探部署,另外还有胡显成属下的多位管事。这所千户府邸,仍然发挥着其原有功能。至于骑兵们,则在宽甸堡原有的军营内驻扎,一切几乎都是现成的,大明朝的堡寨功能区划,还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是在此时,这益处都让苏翎所部发挥到极致。
    这初次拓展,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琐事繁多,千山堡原有的简单架构,便在此时显得过于单薄,几位原来在千山堡便能左右一切的人,面对不断出现的琐事,忙得是一刻不得空闲。待大事除稳,几个人这才聚在一起,好生商议这些新出现的问题。
    周弘的宅院自然要比千山堡精致得多,说起来比不上江南的精雕细琢,却也是雕梁画栋,一派大户人家的气势。最难得的是院落屋舍设置合理,马圈、柴房等等的都一应齐全,苏翎在千山堡府上的人员全部都前往宽甸堡,再加上赵毅成等人的部署,将整个大宅住的满满的,倒比周家以往还要兴旺。
    五月剩下的那些天,苏翎一直在宽甸五堡之间巡视,甚至一直抵达浦石河的最东端,越过河,便是前往镇江堡的正路。骑兵们将清洗辽东卫所的任务执行的十分干净利索,尽管手段温和,也免不了一番血腥四溢的事情。好在这都与那些百姓无关,赵毅成的哨探以及出身宽甸的逃军们几乎将所有的村落都详加分析,对于那些需要拔出的大户人家,都是在入夜时分猛然出现,然后将所有人员一律带走,家仆们都采用的是在宽甸堡的方式予以赎身,并在第二日天明之后,清理财务、地产,随军而来的管事则快速地按规矩进行调整土地的事宜。这般缓步而彻底的清洗,至少在表面上拔除了辽东都司的存在。在确认镇江堡一方毫无反应之时,苏翎才赶往宽甸堡,与其余几人汇合。
    宽甸堡苏府经过一番整理,几位高级武官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一边捧着比千山堡好得多的茶盏,一边商议经过挑选的议题。
    胡显成第一个发话,他面对的问题最多。
    “大哥,这回事情麻烦得多,那些管事们可都抱怨着呢,这一个管事从早忙到晚,事情却不见得处置得当。要想个法子才好。”
    苏翎一向只管出主意,下决定,这管事到底有繁琐,却是没有直接印象,这些也只有胡显成才知道。
    “五百人还不够么?”苏翎问道。他虽知道事多,但多到让胡显成提出来,却是在千山堡没有过的。
    “按眼下的进度,倒也够了,只是这些管事以往都是听令行事,各管一部,如今光着五个堡寨,问题可不止一处,很多相互冲突的,都问倒我这里来了,这一来一往,万一有什么耽误,可就更加麻烦。”
    苏翎皱着眉头。细细思量。千山堡不过一个城而已。再多地人口。以胡显成管带着那些管事。足够应对。可这一下多了五个。便分身乏术。真要事事禀报。怕真会误事。
    “大哥。我看这么安置始终会是一盘散沙。不如仍旧按卫所地法子来管。”
    “也分什么千户、百户?”胡显成有疑问。
    “不。”苏翎打消了这个提议。说道:“那会让那些百姓生出别地想法。”
    “这样。你去挑选五个人。要绝对信得过地。从千山堡里挑选。每个堡寨分一个。其余地都归其管辖。有事可立断。不过。这五个人一定熟知千山堡里地那些规矩。”
    胡毅成点头应道:“这人不缺。就在那些已经来了地人里面就有。只是这还是该有个名头。不然面对那些百姓该如何称呼?”
    “就叫县长,五个县长,每个下面有近一百人,应该暂时够了。”
    “也只能先这样了。”胡显成想了想,继续说道:“这每个县里,得分出管粮管事,专管收支粮草;军需怕是要另设一人专责;还有甲杖器械的工匠们,另外,还得有人专管地方匪盗、诉讼,昨日便有管事询问如何处置一起纠纷,是关于田地地界的事情,这些我现在也不知如何处置。还有。。。。”
    不待胡显成说完,苏翎便伸手打断说道:“等一等,这些说的叫人头晕,咱们都是初次,这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怕是有心无力。眼下先不想那么多,先解决首要的。”
    赵毅成说道:“咱们以往都是以军为主,倒与辽东卫所类似,大哥的意思是将这民事分开一部?”
    苏翎稍稍一怔,这个提法倒还真没出现在脑中里,这么一想,倒真是如此。
    “还是按咱们自己的步子走,不要让那些琐碎牵着走。咱们这么说,这一,是要保证骑兵的需要,眼下这仍然是我们站稳的根本,要第一个安置。第二,是粮食,这也是最重要的。第三,盔甲器械咱们缴获不少,眼下虽够用,但修修补补以及打制器械一类的,还是要单独出来一部,就叫军器局吧。第四,商队,这是必须的补给。就算粮食够吃,眼下自己打制的东西远远不够用,还需要商队接济,这个也要单独安排。”
    “前几个月派出去的人眼下还没有回音,若是按咱们设想的,以后这些铺子怕就要有几十个,分布式多个府县,这些人可都要专人管带,不然连记都记不住。”
    这些人,包括已经在京城的徐熙,都即是商人,也是哨探。这生意要做,哨探也要做,这本就分不清,可眼下似乎必须分出来。
    “大哥,不如将胡德昌等人一起纳入这个做生意的一部。就叫商部好了。哨探仍由赵毅成管辖,生意部分可以另外找人专责,其实就让胡德昌做亦可。反正眼下也都是他做的最多,最熟。”
    苏翎点头同意,这也是无奈,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这个就只有你们两多商议了。生意要做好,这哨探也要做好,怎么区划,你们商量着办吧。”
    “对了,徐熙有何消息传来?”苏翎问道。
    赵毅成说:“消息不多,只说朝廷对萨尔浒之战甚为惶恐,不说那些官儿,在京城里就有不少富户向南逃走,像是努尔哈赤就要打进京城似的。”
    几人听这么一说,都忍不住笑了笑。
    “据说朝廷仍然准备征调十八万兵马,不过粮饷凑不齐,那些官老爷们还在商议。”赵毅成说道。
    “另外,徐熙已趁着那些富户逃离,买下不少房产、店面,城外的田庄也买了两处。反正那些银子堆在那里也没用。倒不如做些处置。”
    苏翎点头表示赞同,看来徐熙还是动了脑子的。
    “你们说,”苏翎又想起那些琐碎,“咱们这么点地方便是一堆事情,那皇上岂不是更忙?”
    “不是说皇上早就不理朝事么?”赵毅成说。
    “怕是被这些琐碎吓的。”苏翎笑着说道。
    的确,这一县一府便这般扯不清理不顺,何况诺大的大明朝?那些自诩阁臣的官老爷们,遇事只管上奏,出主意,却拿不出实际办事的法子。就说这征集兵马,不论是兵部,还是户部,凑不齐银子便只管向皇上要银子,却拿不出别的办法。这皇上能不烦么?说起来这皇上连宫门都未出过,除了从自己兜里拿银子,还能有什么可行的主意?这说皇上不理朝政,倒显得阁臣们多么的辛劳,将诺大的大明朝不用皇上操心便治理得不错。
    话题重又回到自己的麻烦上。
    “先将就最紧要的办。”苏翎定下宗旨,“其余的,边走边想法子吧。另外,让千山学堂里的人也分批出来历练一下。学得再多,也要用用才知道。”
    “对了,这宽甸是不是也要办学?”胡显成问。
    这就又牵扯出一件缺人手的事,这主意可以出,可人手,倒哪儿去找?
    “唉,这是一件接着一件。这事让陈家大小姐去想吧,只要她又主意,人手随她征调。”苏翎说道。
    “那关于诉讼一类的事呢?”胡显成又问。
    “这个,”苏翎眉头紧锁,要立时想出这么多答案,怕是有心无力。
    赵毅成有个办法;说:“大哥,这样,每个堡寨配置一个百人小队,既守堡也巡哨。那些县长们遇到麻烦也能有个依仗,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听话的。”
    “那不是说这些县长就有权调动兵马?”胡显成问。
    “不。”苏翎立断,“调动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