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月东升 >

第94部分

明月东升-第94部分

小说: 明月东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俣龋杀壬谔交挂臁�
    这一天天气稍热,赵毅成寻到苏翎时,见其正拿着本书坐在窗下观看,便好奇的问道:
    “大哥,看得什么?”
    苏翎见是赵毅成,知道必有消息,便合上书页,将封面展示给赵毅成。
    赵毅成接过一看,说道:“《练兵实纪》。。。。。”
    “嗯,这是一个叫张伯臣的小队长拿出来的,他原是浙江兵。”苏翎笑着说道,“若不是抽调到武官学院来,怕是他还不肯拿出来。”
    “就是大哥上次说的那个戚总兵写的?”
    “对。很难得。”苏翎说道。“可惜咱们这儿没雕版印书的,不然多印一些,每个武官一册。如今只能让陈芷云寻人去抄。”
    赵毅成略略一翻,见目录页上写着:“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
    “大哥,这些可都用的上?”
    “一半吧。”苏翎说道,“有些咱们已经用了。还有一些在南方适用,这北边,还得再改一改。”
    赵毅成将书放在桌上,进入正题,只听他说道:“哨探回报,五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贴出榜文,用后金国汗的名义,招降辽东将官以及城堡军民。”
    “哦?他还会这一招?不会又是李永芳的主意吧。”苏翎说道。
    “很可能是。榜文上大意是说,辽东的官民要立即归顺后金,可保全家室;如不肯投顺,努尔哈赤将一直杀到山海关内。好像还例举了什么宋代徽、钦二帝的事。”赵毅成对这个典故不太清楚,但依据上下文来看,大致还是明白一点。
    “这主意不错,这语气倒与努尔哈赤的本性相符。”苏翎没有去解释,只摇摇头,这般榜文的意义,就跟吓唬邻居孩子一样。这般画虎之举,倒不是效果如何,而是努尔哈赤显然野心在进一步扩大,这已经带着些国君的味道,不再是部族首领的习气。
    “六月初,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兵,再次动手了。”赵毅成又说。
    “说说看。”苏翎并不见急,坎川岭一带有郝老六死死盯着,只要不从这一路来,千山堡便是安全的。
    赵毅成接下来,便将哨探探得的消息简单讲述出来。
    在六月十二日,努尔哈赤率轻骑五万,从抚顺关入明境,直逼沈阳;另有一万多骑兵,由东州沙地直抵奉集堡。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兵沿途袭击大小村堡四十多所,掠获男女数千人口,一直抵达距沈阳城五里的地方。同时,努尔哈赤再次使出招降的法子,想让沈阳守军不战而降,但这一次,没有效果。
    奉辽东经略熊廷弼之命,沈阳城内有总兵李怀信的四万人马驻守。另外,总兵官贺世贤闻讯后,率队在沈阳东二十里的浑河沿岸与八旗兵接战,奉集堡的柴国柱也出兵,在沈阳东三十里的小夹山与八旗兵接触。这回不同的是,大明朝的官兵在熊廷弼的整训下不再退缩,而是一接触到八旗兵,便摆出死战的架势。努尔哈赤见此很是吃惊,这与以往完全不同,同时,八旗兵已有被三面包围的可能,努尔哈赤当即退后十五里。但贺世贤与柴国柱两军仍然一南一北向努尔哈赤夹击而进,同时,沈阳城四万大军也全部出动,从西边平推逼近。努尔哈赤闻讯,当即撤回后金境内。一向战绩辉煌的努尔哈赤这次可扫了颜面,不过他并不甘心这般被逼,便于六月十五日,由达尔汉统兵一万绕道沈阳北境袭扰劫掠。又于六月十六日,由皇太极率兵八百,将沈阳以东的百姓掠走一千多人,抢走不少粮食。
    赵毅成说完,苏翎面色渐渐趋紧,说道:“这么说两边都有决战的想法?”
    “看沈阳这一战的架势,虽然没打得厉害,却是都不示弱。”赵毅成说道。
    “熊廷弼还是有一套。这一招,让努尔哈赤又要担心了。”苏翎说道,“辽阳城里呢?”
    “熊廷弼还是督促操练兵马,修固城墙。”赵毅成说道,“不过,按上次徐熙传回的消息,朝廷上催促熊廷弼速战的人又多起来。”
    苏翎摇摇头,对这些朝堂之上的文官丝毫没有好印象,“辽阳、沈阳总共有多少人马了?”
    “约有十多万了。”
    “再等些时候,熊廷弼就该主动出击了。不过,”苏翎起身走了两步,说:“该不会又如杨镐那般,急着便要出兵吧。”
    赵毅成没有回话,苏翎的估计可不是猜测,完全有可能。熊廷弼在辽东是一人独掌大权,但在朝堂之上,却不过是个人人都可以拿捏的文官。
    “努尔哈赤也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是不是粮食缺得厉害?”苏翎边在屋中踱步,一边自言自语道。
    “这个,打探不到确切消息。”赵毅成说道。
    苏翎摇摇头,努尔哈赤的行动象是急于攻打沈阳,按以往的习惯,该是对沈阳城内的东西十分饥渴。
    “他们一打,不管谁胜,都是我们的威胁,”苏翎说道,“我们现在。。。。。还没准备好。”
    就在这时,忽听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随即一名护卫进来禀报:
    “将军,去蒙古的人回来了。”
    苏翎与赵毅成一听,面色一变,同时向门外迎去。
    【收藏、推荐,谢谢鼓励】
    正文 第三十章 蒙古骑兵
     更新时间:2009…9…14 17:16:23 本章字数:5291
    苏翎与赵毅成抢出门外,一眼便见院中站着一人。
    此人中等身材,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这六月底的天里,身上还套着一件已分不清颜色的皮褂子,且侧面已被划开两道口子,隐隐带着暗色的血迹,一把腰刀倒是打整得干净,斜斜挎在腰间。此人正是与苏翎、赵毅成等一起做夜不收的兄弟中最是沉默寡言的胡秋青。
    “大哥。”胡秋青一见苏翎便开口叫到。
    苏翎紧奔两步,一把握住胡秋青的胳膊,用力晃了两晃。赵毅成也走到跟前,抬眼望着胡秋青。
    “走,屋里说。”苏翎说道。转眼又瞧了瞧胡秋青的身上,叫到:“祝浩,去拿件衣服来。”
    “是。”祝浩远远地答应着,向后院走去。
    一进屋,胡秋青便说道:“大哥,这次,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
    苏翎一怔,转身看着胡秋青,似乎微微叹了口气,但旋即用低沉的语气说道:“你回来,就好。”
    去岁冬初派出的三队人马,看来只回来胡秋青一人。
    这时祝浩进来,胡秋青顾不得许多,就在屋里脱了破皮褂子,露出浑身的肌肉疙瘩。赵毅成给倒了晚凉茶,待其换好衣裳,便递过去。
    胡秋青猛喝了几口,抬起头问道:“大哥,有果酒没有?”
    不待苏翎回答。祝浩便说道:“有。”说完便转身出去。很快抱回一小坛子酒。
    胡秋青拍开坛口。就着坛子便大口喝上了。足足有小半坛子灌入腹内之后。才放下。一抹嘴。坐在椅子上。
    苏翎与赵毅成一直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胡秋青。没有开口询问。这一路上遇到多少艰险。胡秋青不说。是任人也想不到地。
    “大哥。”胡秋青望着苏翎。“再给弄点吃地。”
    苏翎眉毛一扬。随即冲祝浩一挥手。祝浩立即出去预备。这光顾着看人。却忘了这胡秋青地习惯。有肉无酒可以。有酒无肉可是不行。好在后面伙房随时都预备有吃食。有赵毅成地哨探总部在。那些哨探无一不是匆匆来去。这饭食是可以随时提供地。
    不一会。祝浩便端上几大碗。都是炖得熟烂地。那胡秋青也不客气。伸手便捞出一块肘子。大口地吃着。看得出。胡秋青是许久未吃上这样地饭食了。
    胡秋青一口酒一口肉,转眼便消灭了肘子,这才放慢速度,说道:“大哥,这次去,我先到的是蒙古宰赛部。”
    “就是被努尔哈赤俘获的宰赛?”赵毅成问道。
    “是。”胡秋青又捞起一块,不过总算有些斯文了。
    当初派出的三队人马,分做三个方向往蒙古境内迂回而进。胡秋青走的是东海、海西一线,为避免与努尔哈赤冲突,从北面绕了很大一个圈子。能在冰天雪地中翻越大山,本身便是个奇迹。
    “去年冬,在山里我们就死了四个。”胡秋青放下酒碗,慢慢说道。“还好那个向导不错,没有迷路。到了开春,才走出山里。一出山,便被不知哪个部落的人杀了三个。我们剩下四个人死命向南奔,好容易才摆脱掉。除了珠子,其余的都丢了。”
    这番轻描淡写,细想起来,该是何等的险恶。
    “后来,我们终于见到了宰赛部落的一个首领。”胡秋青双眼望向空中,似乎又回到当时的情景。
    苏翎与赵毅成都在一旁静听,没有打断胡秋青的回忆。当初苏翎仅仅是派给他们三队人马一个大概的任务,与蒙古人取得联络,若是可能,可以相机而变。
    “我们拿出一半的珠子,那个首领答应见我。我们谈了半日,算是知道了一些蒙古人的详情。”胡秋青说道。
    胡秋青接下来,将所了解的蒙古部落情形一一讲述出来,苏翎与赵毅成则仔细听着,对于相隔甚远的蒙古人,算是有了初步的印象。
    蒙古人此时在与大明朝的关系上,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便在马市、木市上交换各自所需,坏的时候,便会纵马南下,抢掠汉地。由于蒙古境内都是一些分散的部落,分别由几个大的首领控制,这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态势。这是由其生活习惯与地势决定的。
    辽东与努尔哈赤对峙,这蒙古部落便成为一个双方都在争抢的盟友。谁得到蒙古的支持,在辽东的态势便居于强势。但蒙古部落本身便是散乱的,这便形成蒙古部落不同的态度。
    位于察哈尔的蒙古部落是以林丹汗为主。林丹汗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蒙古各部中人口最多,势力最强,蒙古的其它部视他如皇帝一般,地位居于蒙古各部之上。最初林丹汗的态度不是十分明朗,一边接受大明朝的赏赐,一边又与努尔哈赤互通使者,保持联络。可以说这是整个蒙古部族的一个明显特征,各部几乎都是这般做法。
    但林丹汗的态度,在努尔哈联手科尔沁蒙古,向开原、铁岭推进的时候,林丹汗的态度便有了转变。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林丹汗以蒙古四十万英主青吉思汗(仍元始祖故称)的身份,向努尔哈赤提出了警告。大意是说,广宁一带是他的地界,若是努尔哈赤胆敢入侵广宁,蒙古骑兵将毫不客气地杀向后金境内。
    两个月以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正月,努尔哈赤与林丹汗在相互致书时又起了冲突,努尔哈赤毫不客气地指责林丹汗贪取明朝的赏物,受明廷的利诱。这般口气让一向高傲的林丹汗如何忍得?
    林丹汗大怒之下,将努尔哈赤的使臣武巴什扣押起来。而努尔哈赤自然毫不示弱,先后扣押了察哈尔蒙古五名使者。自此,察哈尔林丹汗与后金国大英明汗努尔哈赤便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
    林丹汗之所以翻脸,是因自从努尔哈赤最初崛起时,蒙古的科尔沁鄂巴、明安等贝勒先后归附。这些原本是林丹汗麾下的部族的反叛,自然会使林丹汗不高兴,而随着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兵不断地向西,明军不断丢成失地,使得以往在大明朝与蒙古之间的马市、贸易等等统统断绝,这些将给林丹汗带来每年价值百余万两损失。同时,蒙古上层贵族的日常所需也陷入来源稀缺的境地。若努尔哈赤继续征占辽沈、广宁,而大明再败,这蒙古与大明的贸易将彻底消失,蒙古人日常所需毫无得到的希望。这一切,都是林丹汗最终摆明了态度。
    蒙古部族的另一部分,是位于科尔沁的蒙古部族,例如鄂巴、莽古思、明安、孔果尔等贝勒,则早早地带着族人纳入努尔哈赤的麾下。林丹汗的察哈尔蒙古与科尔沁蒙古,成为两种态度截然不同的部族。
    剩下的位于喀尔喀的蒙古部族,扎鲁特、奈曼、敖汉、巴林、克什克腾等部,还处于观望阶段,没有明显地倒向一方。努尔哈赤或以金帛或以联姻的办法来尽量争取这些蒙古部族的归附。而大明朝也通过赏赐、关市贸易等,拉拢这些摇摆不定的蒙古各部。
    当然,此时出现的苏翎,代表着千山堡,也在这场拉拢中踏进了一只脚。
    在努尔哈赤对大明辽东开战初期,喀尔喀蒙古部族收了努尔哈赤的财务,对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给予支持。攻打抚顺时,喀尔喀蒙古部族中的乃蛮、炒花等部便出兵进犯长永堡(沈阳城西南),而宰赛、煖兔等部族则统兵驻扎在辽河岸,向大明朝讨赏。这最初使得大明朝两边都照顾不上,手忙脚乱。
    但在大明朝开始公布赏格,规定有能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一万两时,喀尔喀蒙古的乃蛮、炒花各部又转到大明一边,愿意听从朝廷旨令。可这没多久,萨尔浒大败北,蒙古各部又转变态度,当时连察哈尔的林丹汗都派出十万大军,袭扰广宁东西及山海关迤西各地。其中的宰赛、煖兔的二十四营蒙古也靠向努尔哈赤,并在开原一战时给予配合。当然,努尔哈赤也格外大方,开原的余财“十数万”被分给宰赛、煖兔和炒花各部。
    紧邻开原、铁岭一带那些摇摆不定的蒙古部族很快便察觉到,努尔哈赤的野心远不止目前的战绩。同时,这些蒙古部族本身也开始尝到了努尔哈赤势盛的后果。
    大明朝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时,便在辽阳的长勇堡开设木市,边墙外从广宁到辽阳,所有以游牧为生的蒙古部落,都从木市得到大量的银两赏赐与日用补给。而蒙古的马、牛、毡、革等土产,也在这里交换成汉地的出产,例如日常所需的布、帛、锅等。但努尔哈赤若是再向明朝进军,这些可就全部成了泡影。正当喀尔喀蒙古各族开始犹豫的时候,大明朝也因担心蒙古与努尔哈赤的联手,再次给予赏赐与拉拢,使得这些跟随努尔哈赤步伐的蒙古部族再次倒戈。
    是故后来便有宰赛贝勒父子联合扎鲁特的色本、巴克、巴雅尔图、岱青、科尔沁明安贝勒的儿子桑葛尔寨等,统率一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