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之路-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英国的钢的年产量为两千二百万吨。
王鹤寿经过“务虚”,起初提出1962年中国钢的年产量为1500万吨。
后来,“解放”了思想,提出在1962年可以“争取钢的年产量为两千万吨”。
毛泽东见到报告,称赞这是“一首抒情诗”!
不过,毛泽东仍对这首“抒情诗”不满足。他给钢铁计划“加码”:到1962年,钢的年产量的“第一方案”为2500万吨,而“第二方案”则为3000万吨!
1958年8月21日,陈云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陈云是这样说的:“6月19号晚上开各大区协作会议以前,主席在北京游泳池(引者注:指北京中南海毛泽东住处游泳池)召集中央一些同志,王鹤寿也参加了,主席问他,去年是五百三,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为什么不能翻一番?王鹤寿说,好吧!布置一下看。第二天他就布置了。所以,是6月19号才决定搞一千一。”
由于最高领袖下决心要把钢产量“翻一番”,陈云也无奈,冶金工业部部长也只得照办。
不过,由于1957年的钢产量实际上是535万吨,“翻一番”,也就成了1070万吨。
使毛泽东下了“翻一番”的决心,是柯庆施。柯庆施向毛泽东报告说,华东五省市(不包括山东)在1959年钢产量可达到800万吨。这么一来,毛泽东也就下了决心,在1958年实现全国钢产量1070万吨。
后来,1959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庐山上谈及闯了“1070”这个祸时,这么说道:“第一个负责任的是我。”“至于柯老,你那个发明权怎么办(柯回答:我也有责任)?可不可以这样讲:你也有责任。但是,你是不是比我轻一点呀?因为你那只是意识形态。我虽然没有你那个气魄:(你一个协作区)一年要搞800万吨。我全国只搞1070万吨。”
第二十一章 全民大炼钢铁
那“1070”高指标,于一九五八年八月写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
于是,中国卷起“大炼钢铁”狂潮——全民炼钢铁!
笔者在当时曾发表《写在炉旁的几页日记》,内中写及亲眼目睹许多“大巴士”
行进在湖南山区公路上,椅子上坐的不是人,而是赤铁矿矿石!公路沿线,到处可见冒烟的“土炉子”……
用这种“土炉子”炼铁,据云是陈云提出来的。那是因为当时用正规的炼铁炉,即所谓的“洋炉子”,实在完不成那“1070”。然而,那“1070”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决议中公布的,不完成不行。陈云不能不为此想尽办法。如薄一波所忆:“鉴于光靠‘洋炉子’完不成今明两年的钢铁生产任务,陈云同志在讲话中提议,要依靠党委,发动群众搞‘土炉子’,说‘土炉子’在中国的命运还有一个时期。”
薄一波则引用毛泽东关于“土炉子”的指示说:“主席指示,对土炉子要有信心,不能泄气。即使在一百个土炉子中,只有一个出铁,那就很好,就算是插上了红旗,其余九十九个都应向它学习。”
就这样,不顾那些土炉子炼出来的生铁尽是费铁,那些炼出来的钢尽是废钢,到了1958年年底,《人民日报》居然套红发表报道,声称完成“1070”!
其实,后来的调查表明,实际上1958年只生产了800万吨钢,其余的是不能用的废钢。
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中共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了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的议程,是制定1959年的国民经济的“跃进”指标。
毛泽东提出1959年钢的年产量要比1958年“翻两番”,即达到3000万吨!
毛泽东到了武昌,找人了解对于1959年钢铁指标的意见。
这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对毛泽东说了真话:“照我看,如果完成1600万吨,就算很了不起了!”
赵尔陆是做实际工作的。他的话,使毛泽东不能不加以考虑。
毛泽东退了一步,说:“明年老老实实就是翻一番,如果今年搞成1070万吨,明年搞2141万吨,翻一番之外还有1万吨。”
毛泽东自称这是“压缩空气”,即从原定的翻两番,压缩为翻一番。
其实,这翻一番也是难以完成。
毛泽东找陈云谈话。陈云向毛泽东反映,他请人研究过英国的情况。英国的资料表明,他们从年产869万吨钢到年产1655万吨钢,花费了17年时间。陈云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中国想在一年内把钢产量翻一番,是不可能的。
陈云后来又向毛泽东递交了一份国家计委年度计划综合局写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1959年的钢产量,只能安排1200万吨至1250万吨。
这些意见,使毛泽东不能不加以考虑。毛泽东只得把1959年的钢铁指标再度压缩,降为1800万吨。
1958年11月23日,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说:“今年搞到1100万吨,明年翻一番,是2200万吨。有没有把握?前天晚上,富春、一波、王鹤寿、赵尔陆他们已经睡着了,我从被窝里头把这几位同志拖起来,就是讲,不是什么3000万吨有无把握的问题,而是1800万吨有无把握的问题。昨天晚上我跟大区和中央几个同志吹了一下,究竟1800万吨有无把握,我们所得到的根据不足。”
毛泽东又说:“我在这里反冒进。从前别人反我的冒进,现在我反人家的冒进。”
毛泽东终于也要“反冒进”了!
第二十二章 陈云“坚持真理很勇敢”
既然这些高指标经会议通过,陈云无法硬顶,他采取了“迂回”的办法:他知道会议的公报是由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胡乔木起草的,便找胡乔木谈话,不要把具体数字写入公报。因为一旦公之于众,那就很被动。如果不公布,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以调整。
胡乔木不敢向毛泽东报告陈云的意见。由胡乔木起草的会议公报,还是写上了这么一段:中央全会……提出1959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钢产量将从今年预计产量1100万吨左右增加到1800万吨左右,煤炭产量将从今年预计产量二亿七千万吨左右增加到三亿八千万吨左右,粮食产量将从今年预计产量7500亿斤左右增加到10500亿斤左右,棉花产量将从今年预计产量6700万担左右,增加到1亿担左右。
胡乔木起草的公报,经毛泽东审阅、同意。
公报既然经毛泽东审阅同意,也就见报了。
公报发表后,那钢、煤、粮、棉四大指标,成了中国共产党全党、全中国1959年的奋斗指标。
然而,高指标脱离了实际,“大跃进”成了虚火。
陈云一次又一次向毛泽东陈述自己的意见。
在1959年1月上旬,毛泽东在北京找陈云谈话时,陈云又说:“今年的生产计划难以完成,指标太高。1800万吨钢,恐怕有点问题。”
毛泽东有心改变高指标,十分赏识陈云的见解,说道:“那就拉倒!”
1959年4月,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陈云又向毛泽东提到降低指标的意见。毛泽东说:“不能每天高潮,要波浪式前进。”这表明他对高指标问题,已经要着手改变。
然而,胡乔木起草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公报,仍然重述了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中提到的“四大指标”。
陈云看了之后,直接把意见告诉毛泽东:“不应把这些指标写进公报,这样很被动。”
毛泽东听了觉得陈云言之有理。
这时,陈云才提起,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结束时,他曾对胡乔木说过,并请胡乔木转告毛泽东。
这下子,毛泽东生胡乔木的气了。毛泽东颇为尖锐地批评胡乔木:“你不过是个秘书,副主席的意见不报告?”
那时,陈云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毛泽东表扬了陈云,说道:“真理有时在一个人手中。”
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多次提到,在四大指标问题上,陈云表示了非常正确的态度。
毛泽东还说,陈云这个人坚持真理是很勇敢的。
胡乔木向来小心谨慎,很少受到毛泽东批评。
这一回胡乔木挨批评,其实,当时他也有他的难处。因为也就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王稼祥对人民公社问题有意见,跟刘少奇谈了。刘少奇转告了毛泽东,毛泽东甚为不悦。大抵知道这一情况,胡乔木未敢把陈云的意见转告毛泽东——如果胡乔木当时如实转告了,毛泽东也未必听得进去,反而会怪罪陈云。何况,胡乔木所起草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是经毛泽东审阅、同意后才发表的。
第二十三章 毛泽东期望陈云收拾乱局
毛泽东曾于1959年岁末之际,修书一封,问候陈云:
陈云同志:
信收到。病有起色,十分高兴。我走时,约你一叙,时间再定。心情要愉快,准备持久战,一定会好的。
毛泽东
十二月三十日
尽管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反了“右倾”,要继续“大跃进”,但是中国经济又一次陷入困境,亦即开始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中共中央不得不采取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样一“调整”,实际上就是中止了“大跃进”。
为了对乱糟糟的中国经济实行“调整”,总结工作中的教训,毛泽东在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一会议参加者达7113人,习惯地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陈云虽说仍在养病之中,但是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他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会上,毛泽东鼓励大家“出气”。毛泽东说:“有什么‘气’,出什么‘气’,有多少‘气’,出多少‘气’,不管正确之‘气’,还是错误之‘气’,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
毛泽东还“推荐”了一个省的办法: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在会上,毛泽东对于前几年的错误,承担了责任。毛泽东说:“凡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共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是我。”
毛泽东还说:“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太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
刘少奇则说:“我们所以发生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工作上和作风上的缺点和错误所引起的。”
刘少奇借用湖南农民的话来说,那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在“七千人大会”上,面对经济上的困境,毛泽东又有“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感触,曾点名请陈云讲话。毛泽东显然期望陈云出马来收拾“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经济恶果。
呼唤陈云出来主持经济工作,这不光是毛泽东的期望,也是中央领导众望所归。
面对毛泽东的热切的目光,陈云却摇摇手,只说了一句:“我对问题还摸得不清,以后再说。”
陈云向来稳健,凡事要三思。当时,陈云确实还要看一看,想一想。所以尽管上上下下在“出气”,在呼唤他重新主持经济工作,他却只听不说。
面对“大跃进”所造成的乱得像一锅粥的中国经济,陈云在深思着如何加以调整,挽回败局。
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后的第16天,陈云终于开口了。陈云这一开口,不是说一句两句,而是一套一套,作了长篇报告。
那是从1962年2月21日起,由刘少奇主持,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厅,开了3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史称“西楼会议”。
“西楼会议”实际上是“七千人会议”的继续。
第二十四章 “调整大师”说话了
当时,形势是严峻的。因为财政部门在“七千人大会”后向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反映,1962年的财政赤字高达二三十亿元人民币!
刘少奇用这样的话,形容形势的严峻:“中央工作会议(引者注:即‘七千人大会’)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漆黑一团!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现在处于恢复时期,但与一九四九年后的三年情况不一样,是个不正常的时期,带有非常时期的性质,不能用平常的办法,要用非常的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1962年2月26日,陈云打破近年来的沉默,作了长篇讲话,题为《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
陈云把经济的严重困难归结为五个方面:一,农业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产。一九六一年与一九五七年相比,粮食产量减少了八百多亿斤,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产品减产也很多。粮食不够吃,人民群众肚子里没有油水,身上缺少衣着,这都是农业减产直接带来的后果。
二,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职工和城镇人口增加过多,不仅农业负担不了,工业也负担不了。
三,钞票发得太多,通货膨胀。这几年挖了商业库存,涨了物价,动用了很大一部分黄金、白银和外汇的储备,在对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