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975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975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摘自《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二辑)

Number:4221

Title:孙中山灵柩葬在何处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中山大学校刊

Date:1980

Nation:

Translator:

  孙中山先生逝世至今已55五周年。对于他遗体问题,有各种传说,有的说解放前被运到台湾去了,有的说风化了,传说纷纭。坟葬的实际经过是:

  孙中山对他的遗体和葬仪曾做过吩咐。对于遗体,他叫送给协和医院作医学解剖研究。至于葬仪和棺式,他吩咐仿照苏联的殡殓办法,也要任民众瞻仰遗容。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遗体送北京协和医院施行手术(去内脏)和防腐。当时苏联赠送的玻璃盖钢棺未运到,因此暂殓于西式玻璃盖楠棺内。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1929年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市中山陵。移灵时,遗体从楠木棺内移至欧式铜棺中。换棺时,遗体上换下来的民国大礼服大礼帽放在原厝的西式楠木棺内,封存在石塔中,作为孙中山灵柩停厝该寺的纪念,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孙中山遗体虽经防腐,但终因技术水平问题,不久皮肤颜色黯淡变黑,经专家鉴定,不能长期保留瞻仰。经当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改用欧洲铜棺盛殓、土葬。192年5月26日起灵南下,6月1日安葬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灵柩所以安葬在南京,是因为:孙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大总统到钟山(即紫金山)游历时曾表示过:“候他日逝世后,当国民乞此一块土,以安置躯壳也。”

  中山陵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山东人)设计建造的。中山陵墓从1926年3月12日奠基,至1929年6月1日安葬,用三年多的时间。陵墓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祭堂、墓室、墓道和碑亭等。墓室内放着孙中山大理石卧像,供人们瞻仰。装殓在铜棺内的遗体就安葬在卧像底下的长形墓穴中,用钢筋水泥封固。据至今还健在的拱卫孙中山陵墓的老人证实,陵墓至今未移动过,完好无损。

  (原载1980年中山大学校刊江林宣摘)

Number:4222

Title:诗人流沙河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北京晚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流沙河,早就与“大毒草”《草木篇》一起闻名全国。如今,流沙河与他的新诗一起又与读者见面了。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县人,生于1923年。早在解放前,他在成都二中读书时,就是一个追求光明、酷爱文学的少年。他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十月读书会”,并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新中国成立时他17岁,正在四川大学农化系读书。他痛恨自己的地主家庭,决计脱离它而独立生活,毅然辍学前往山区当了小学教员。

  流沙河的文学才华受到党的重视,经作家西戎推荐,他被调到《川西农民报》工作,1952年转入四川省文联搞专业创作。这时他已是一名青年团员,他以他的赤子之心,写了许多歌颂党和毛主席的诗篇。

  1957年1月,流沙河、白航等四位年青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流沙河借物咏志的《草木篇》及其他作者的各种流派的好作品,在全国一枝独秀,深受读者欢迎。

  “反右”开始,《星星》被指控为“反党刊物”,《草木篇》则是最毒的“大毒草”。天真的流沙河以为这只是一场误会,跑到西安避风。不久被勒令回成都接受批斗,接着被戴上“大右派”帽子(时年25岁!),留文联机关监督劳动,当“反面教员”。

  当他在西安“避风”时,正值成都市川剧团在该市演出。一天,一群年轻川剧女演员在骊山游览,忽然有人惊叫:“看!那个勾着脑壳散步的就是流沙河!”一双双目光投向他,其中一双久久不能收回:想不到,“猖狂向党进攻”的流沙河,竟是位形容可怜的青年!她对他产生了同情。后来,又从一位老作家口里了解到流沙河的为人,更为他感到冤屈,她设法接近他,给他一些安慰。

  这位女演员,就是后来做了诗人妻子的何洁。

  “文革”将要开始,报纸上已在点名批判“三家村”的时候,他被押送回老家金堂县城厢镇。唯一为他送行的人就是何洁。她同情他。她更爱他爱他的气质,爱他的人格,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回到老家劳动改造,流沙河当了一名锯木匠,用大锯将圆木锯成板。三个月后,何洁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在当时,能够和“右派”离婚可算是“幸运”的了,她却抛弃了工作,从成都来到了县城。她并非没有想到当这种人妻子的艰辛,特别像流沙河这样说来很可怕的人物,但决心永远和他在一起。

  1966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他俩新婚的日子;门外是背着刺刀枪的武装民兵,屋里没有一个客人;流沙河的老母做了一小碗红烧肉,一家三人围着小桌庆贺喜事。

  替人洗洗缝缝、当保姆,妻子尽力帮助丈夫,使他们的家生存下去。孩子快出生了,挺着大肚子,与丈夫并排站在一起接受“造反派”批斗;孩子生下后,背在母亲背上挨斗。儿子鲲鲲6岁就“参加了工作”;随父到木工厂做工。此时流沙河已拉不动大锯,骨瘦如柴,只配当钉木箱的“敲敲匠”。鲲鲲给爸爸打下手,6岁孩童一天居然能挣到一角多钱!孩子爱吃甜,父母买不起糖,便用糖精泡水给他喝。天真的孩子说:“等我们有钱了,就能大把大地吃糖精了吧?”父母听了此话肝肠寸断,抱着孩子痛哭不止。为了给孩一点欢乐,流沙河常在挨了一天批斗回家后,趴在庆上让儿子“骑马马”。请看这首诗吧: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以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孩子仅读了一个月的小学,便不得不退学了。诗人把他头脑中记得的古体诗词,从《诗经》起,到毛主席的诗词止,一共默写下225首,作为教孩子的语文识字课本。同时,又编了英语课本共10册,教孩子在漫漫长夜里朗声诵读,到“四人帮”被打倒,他的孩子已经写了本英语日记了。

  1979年底,身穿破棉袄的流沙河又回到《星星》编辑部。他一边在复刊后的《星星》作辑工作,一边勤奋地写作。22年的灾难,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的诗更充满激情,更深沉感人,……

  (据《北京晚报》、《诗刊》摘编)

Number:4223

Title:巨人成佳偶倍觉祖国亲

作者:周志纯罗公元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武汉青年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78年某日,武昌南湖机场春光明媚。一架银灰色的客机降落在宽阔的跑道上。飞机里走出一个身材巨大的女性。她身着金光闪闪的镶金丝绸衣服,胸前佩戴着五光十色的珠宝项链,那乌黑发亮的长发,垂到腰际。她迈动那双穿着特制皮鞋的大脚,走下飞机,使得舷梯摇摇晃晃。迎接她的外贸人员急忙用手扶住梯子,生恐她将舷梯踩垮。

  此人便是“巨娘”埃蒂纳,是新加坡籍华人,现年30,身高1。93米,体重达323斤,是新加坡有名的女巨人。

  一辆上海牌小汽车停在巨娘身边。埃蒂纳的佣人米夏打开车门。埃蒂纳一看,不由得为难起来。她在家里坐的是特制小轿车,车门宽1。3米。这上海牌小轿车的车门,还不到90厘米。米夏量了宽度,向小姐不停地摆手。埃蒂纳心中有事,顾不得车门狭窄,一边走,一边说:“来,咱们试试看。”她试着将脑袋伸进车里,肩膀太宽,给挡住了。她侧着身子往里钻,下身好容易才挤了进去,那臀部实在太大,给卡住了。埃蒂纳使劲往车上挤,还是挤不进去。在一旁的工作人员着起急来。埃蒂纳急中生智,大声地说:“快来,推我一把!”几个工作人员使出全身力气,终于把埃蒂纳推上车。

  埃蒂纳吃了苦头,要是在家里,早就不耐烦了。但是她想起回国的“美差”,对这些都没有在意。常看新加坡和香港有关报刊的人可能知道,埃蒂纳家里有的是钱,就是自己缺一个丈夫。登广告招夫婿已四、五次了,偶尔来一个相亲的,对方一看她那个子,早已吓呆了,谈不上两句就匆匆走了。这一次是我国搞外贸的同志看到了广告后,专门写信要她回国相婿来的。她接到信后,激动得热泪直流,内心感慨万千:“祖国啊,您没有忘记海外的子孙!”埃蒂纳这样一想,把吃苦头的事,早忘到九霄云外了。

  小汽车停在一栋风景秀丽的饭店前。服务员把巨娘安排在一个华丽的小套间。一路折腾,埃蒂纳实在太累了,她一屁股坐在单人沙发里。“哎哟哟!”只听得屋里发出一声尖叫。服务员吓得差点将热水瓶摔掉。米夏一看,原来是小姐给沙发夹住了,慌得不知如何是好。服务员又是叫人,又是打电话报告领导。好容易叫来七八个人,有的按沙发,有的扯胳膊,才把埃蒂纳拖出沙发来。

  夜幕降临了。巨娘看完电视,上床休息。也许是晚上菜吃得太多,躺下不久就想喝水。刚翻身坐起,只听得“嘭”地一声巨响,棕床的棕绳断了,巨娘跌落在地板上。这一响非同小可,把隔壁左右的旅客,都给惊醒了。米夏连忙跑进来,一看小姐全身都陷在床里,只露出头和两只脚,急得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饭店服务员和领导闻声赶来,又是一番折腾,才将埃蒂纳抬起,重新搬来两张床拼在一起,总算放了心。

  巨娘住在饭店已经有三四天了,外贸人员也天天来,可就是不提给她介绍对象的事。这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埃蒂纳心里很纳闷。她哪里知道,已经来过三个相亲的人。一个是趁埃蒂纳上街时相的,一个是趁她看电影时相的,还有一个是趁她吃完饭在平台上休息时相的。这三个人虽然个头都在1。9米以上,但块头哪敢与巨娘匹敌?别说是谈恋爱,就是看一眼也是够吓人的了。外贸人员心急如火,因为手上掌握的几张“王牌”没有一张能打得响。埃蒂纳等了十来天,连一个相亲的人都没见到,有些焦急起来。要知道,她的条件并不苛刻,爱人的金钱、地位她都不计较,唯有这身高、块头要相称才行。具体办事的同志把这事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指示:向各单位打电话求援,千方百计也要让巨娘完婚。

  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出。三四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消息。一天,突然接到航运公司的一个电话,报告说他们单位某码头有个搬运工人,身高2。1米,体重300斤,年龄35,还没有找到对象,外贸人员如获至宝,连忙驱车前往码头。

  这人名叫杨江,又名杨巨人,是码头上的搬运工人,在找伴侣的问题上也遇到许多挫折。他自称是乐天派,为人生性活泼,干活认真,又快又好。国家一个月给他一百多斤粮食,全吃个精光。他一听说上面派人找他,也不问何由,便跟着人上了车。

  这一次外贸人员下了狠心,不管杨巨人同意与否,一定要让他俩直接见面,不再像前几次那样远远地观花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嘛!远观哪能建立感情呢?

  这杨巨人也不知道领导找他干啥,跟在外贸人员身后,“咚咚咚”地上楼,进了埃蒂纳的房间。埃蒂纳一看自己等候多时的对象进了房,情不自禁地从双人沙发上立起,满脸是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这巨娘凝神望着面前站着的巨人,暗暗称幸:这一趟没有白跑,这十几天没有白等,终于把自己理想的人等来了。这杨巨人虽然面红耳赤,心里却暗暗称奇:世界上竟有与自己一般高大的女子,好不叫人痛快。四目相视,各个情长意深。埃蒂纳虽生长在异国,却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待外贸人员介绍完毕,两人就热烈地谈论起来。

  两个星期以后,埃蒂纳与杨巨人在武汉举行了结婚典礼。只见两位巨人穿着崭新别致的结婚礼服,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彬彬有礼地向来宾致意。婚后不久,政府考虑到埃蒂纳还有老父母需要人照顾,同意杨巨人办理出国手续,和埃蒂纳同往新加坡。

  杨巨人和埃蒂纳要离开祖国了。外贸部门改派了一辆特别小轿车,将他俩送到机场。机场围满了送行的亲人和外国记者。话筒伸在杨巨人和埃蒂纳嘴前。埃蒂纳激动不已,连连说“先生们,女士们,我太高兴了。我在新加坡找了十几年丈夫,一直没能如愿,回到祖国,不到一个月就结了婚。我真高兴,我太幸福啦!还是祖国好啊!”

  银色的飞机载着这对新婚的巨人夫妇,飞向蓝天,飞向远方。送行的人们不停地向他招手,希望这对巨人再次归来。埃蒂纳和杨巨人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祖国和亲人。

  (摘自《武汉青年报》,作者:周志纯罗公元)

Number:4224

Title:农民修桥造福乡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安徽日报

Date:1981。2。8

Nation:

Translator:

  1980年11月16日上午,大别山南麓的宿松县北浴公社廖河大队的小学校前面,人头攒动,锣鼓声、鞭炮声震天动地,一位老大娘喜笑颜开地告诉大家说:“真是件大喜事啊!”

  原来,大队在为农民廖其连一家出钱出工在廖河上建的三孔桥举行竣工典礼。大家看着这座长12。5米,高3。7米,宽1。6米,桥面可行手扶拖拉机的水泥预制板铺面的石墩桥,无不为廖其连一家修桥补路、造福乡里的美德所感动,由衷地赞扬他全家人的高尚风格!

  廖其连今年51岁,他家住的地方是一个有一百多户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