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

第31部分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31部分

小说: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是鲜卑、匈奴、敕勒、氐、羌、汉族的民族联合大起义,共同反抗北魏鲜卑族统治集团和汉族大地主阶级而进行的阶级斗争。起义或战斗地区遍及北魏全境,斗争十分残酷。主要意义有如下三点:一、这次大起义,攻陷了许多州、郡,杀死了许多北魏的贵族、重要将军、官僚,摧毁了许多政府机构,使北魏王朝的黑暗腐朽的统治濒于崩溃。二、这次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各少数民族的贵族首领,亦沉重打击了汉族地主,调整了土地占有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人身隶属关系或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三、这次各族人民联合大起义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阶级斗争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这次大规模的共同斗争的过程中,改善了民族关系,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五、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各族人民大起义给予北魏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战争方炽,可是胡太后却毒死己子孝明帝元诩(Xǔ许),另立宗室三岁小儿元钊为帝,自掌大权。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兵南渡黄河,进攻洛阳,将胡太后和元钊小皇帝一并投入黄河溺死,又杀王公卿士一千余人,这就是“河阴之变”。另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孝庄帝杀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杀孝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尔朱荣的大将高欢于普泰二年(532年)四月,打败尔朱兆,杀节闵帝,另立元脩为帝,是为孝武帝,欢自为大丞相,总揽大权。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逃向关中,投靠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
  1。东魏 北齐
  东魏 高欢,原籍渤海郡蓨(tiāo挑)县(今河北景县),世居怀朔镇,为兵户,是鲜卑化的汉人。他所立元善见才十一岁。高欢将国都自洛阳迁至邺(治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史称“东魏”,控制着洛阳以东的疆域,高欢掌大权。东魏时期,在长期战乱之后,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仍很紧张。高欢一再设法调和这种关系。他对“诸勋贵掠夺百姓者”采取宥容的态度。他说:“诸勋人身犯锋镝,百死一生,虽或贪鄙,所取者大,岂可同之常人也!”又经常讲缓和民族矛盾的话。对鲜卑人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对汉人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①这些作法在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及调和民族关系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高欢执政十六年,于公元550年病死,其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亦称高齐。北齐 北齐在河清三年(564年),再次颁行均田令。均田制基本上和北魏的相同。均田令规定:“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②授田数较北魏加倍,是为了休耕。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规定用来种植桑、榆、枣树等,不在还受之限。农民授田只限于此数;可是又规定:“奴婢依良人”,“奴婢受田者,北齐帝系表(550—577年)
  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上及皇宗止一百人,七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品已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①按照这样一个标准,贵族、官僚、地主们仅以奴婢之名合法领受的田地,其数量已极大了。所以必然出现“强弱相凌,恃势侵夺,富有连畛(zhěn诊)亘陌,贫无立锥之地”②的局面。公元559年,高洋死,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长期激烈的权力之争,政治黑暗,赋税徭役一再加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也很严重。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出兵北齐,俘齐帝高纬(时已让位给子恒),北齐亡。
  2。西魏 北周
  西魏 北魏孝武帝于公元534年逃到关中,依靠宇文泰。宇文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汉化的鲜卑族,曾参加河北大起义。后投降尔朱荣,并在尔朱军中参加镇压关陇起义军。只有几年的时间,他全部控制了关陇地区。孝武帝逃到长安,他于当年十二月将孝武帝毒死,另立宗室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以长安为都城,史称“西魏”,控制着洛阳以西地区。宇文泰自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大权。宇文泰以鲜卑族原有的部落兵制为基础,建立府兵制,共有二十四军,分别由六柱国率领,总统于宇文泰。军士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亦称宇文周。北周 宇文觉即帝位不久,为其堂兄宇文护杀死。公元560年,宇文邕为帝,是为武帝,宇文护仍掌大权。572年,宇文邕杀宇文护,亲自掌权。
  周武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他掌权后,做了许多改革,如整顿吏治,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地主,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积极训练军队。他还发动对佛、道二教的打击,烧毁大量佛像和佛经,强制三百余万僧尼还俗,寺院占有的大量田地被没收,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要向国家纳税服役。周武帝的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北周的人力、财力和军力。公元577年(建德六年),北周出兵灭北齐。至此,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的上游,都由北周统一了。杨坚代周 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后,次年病死,太子宇文赟(yūn晕)即位,是为宣帝,时年二十岁。宣帝骄横狂妄,荒淫无度,重用亲信,大杀异己。搜天下美女充实后宫,整日沉湎(miǎn免)于酒色,不理政事。他于即位之次年,就传位给七岁的儿子宇文阐(chǎn产),自为太上皇帝,称天元皇帝;又次年即病死。宇文阐继位,是为静帝。宣帝皇后之父杨坚以假黄钺、左大丞相总理朝政①。杨坚祖上为弘农杨氏,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后居武川镇,累世有功于北魏王朝。其父杨忠在西魏时,屡有战功,赐姓普六茹氏。北周代魏,进位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杨坚以父功,十五岁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后袭父封随国公。在灭齐时,立有大功。坚之妻为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女,坚之长女为宣帝之皇后。所以坚在宣帝时,已官高极大,“位望益隆”①。杨坚辅政,曾引起宇文氏贵族和皇亲国戚的疑忌,有的曾起兵反对,但都被镇压下去。杨坚在掌权后,进行了许多改革,《隋书·高祖纪》(上)说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这时,周取消左、右丞相之制,以杨坚为大丞相,又加大冢宰之称号。十二月,进爵为王。次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废静帝自立,国号隋②。从此,北朝结束,隋朝开始。
  复习题:1。“五胡”是指哪些民族?“十六国”是指哪些国家?* 2。略述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简述北魏寺院经济的状况。* 4。北魏末年发生过哪几支人民大起义?这些起义有什么重要意义?5。高欢执政时期东魏的政局怎样?重要名词:* 刘曜石勒石虎王猛* 魏孝文帝冯太后* 杜洛周葛荣* 破六韩拔陵* 尔朱荣* 宇文泰* 高欢* 宗主都护九品混通* 均田制* 三长制六镇
…① 十六国为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和夏。 ① 愍帝以秦王即帝位,都长安,改元建兴。 ② 《晋书》卷五《愍帝纪》。大半:半数以上,三分之二。 ③ 《魏书》卷九五《刘聪传》附《刘曜传》。 ④ 《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下)。 ① 《太平御览》卷一二○引《十六国春秋·后赵录》。 ② 《晋书》卷一○七《石季龙载记》(下)。 ① 《太平御览》卷三三四引《十六国春秋》。 ① 以上均引自《晋书》一一三《苻坚载记》(上)。 ① 《魏书》卷八三上《外戚传·贺讷传》。 ① 《魏书》卷四下《恭宗景穆帝纪》。 ② 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③ 《魏书》卷八四《儒林列传·序》。 ①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旧制,民间所织绢布,皆幅广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匹”。 ②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 ③ 《魏书》卷四上《世祖太武帝纪》(上)。三老为乡邑小吏。 ①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② 《魏书》卷四上《世祖太武帝纪》(上)。 ③ 户水胡:匈奴的一支。 ①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 ① 沃野镇在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镇在今固阳西南,武川镇在今武川西土城,抚冥镇在今四子王镇东南土城子,柔玄镇在今兴和台基庙东北,怀荒镇在今河北张北县境。 ② 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③ 《魏书》卷六九《裴延儁传》。督亢渠亦作督亢陂,有陂有渠。在今河北涿州东南。 ① 《洛阳伽蓝记》卷四。 ② 僧祇户:农奴身份,为寺院佃户,每户每年纳谷六十斛,称僧祇粟。 ③ 寺户、佛图户:奴婢身份。 ④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粟:僧祇粟。 ① 《洛阳伽蓝记》卷四。 ② 以上均见《洛阳伽蓝记》卷三。 ③ 沧州治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瀛州治赵都军城(今河间),幽州治蓟(今北京城西南),青州治广固(今山东益都)。 ① 高句丽、新罗、百济。 ① 《资治通鉴》卷一四九《梁纪》五武帝天监十八年。 ② 《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常山王遵传》附《元晖传》。兼任较低级的职务曰“领”。 ③ 《魏书》卷十九上《景穆十二王·济阴王小新成传》附《元诞传》。 ④ 《魏书》卷十三《宣武灵皇后胡氏传》。 ① 敕勒亦称铁勒、高车。 ① 以上所引均见《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十三武帝大同三年,陵通凌。 ②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一夫即一丁。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已下,为丁:“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 ①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② 《通典·食货典·田制》引《关东风俗传》。 ① 《隋书》卷一《高祖纪》:“周帝拜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黄钺,天子所用。假黄钺,以示威重。 ①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② 去“随”之“辵”为“隋”,以求吉利。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也比较多,但就全国范围来说,社会经济还是在缓慢发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这样。这一时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也有新的发展。
  一、哲学 宗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为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一为以“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
  1。 哲学。玄学 玄学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典《易》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玄”是幽远之意。《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无”是玄学的核心。这就是所谓的“贵无”思想。清谈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们认为: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就是“无”的别称。“无”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质属性。而“有”却是从“无”产生出来的。稍晚于何晏、王弼的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谓竹林七贤①。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无君论 两晋之际,鲍敬言继承了阮籍、嵇康的“无君”思想加以发展,著《无君论》,系统地提出了“无君”的主张。他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可是到了后来,有了君臣和国家制度,“役彼黎烝(zhēng争),养此在官,贵者禄厚,而民亦困矣。”他认为造成人民痛苦的剥削、压迫、战争等,都是由于产生了君主和统治阶级造成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无君,胜于今世。”①鲍敬言的《无君论》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揭露谴责了魏晋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争残酷、统治阶级奢侈腐朽、恣情享乐的情况。范缜与《神灭论》 范缜,字子真,原籍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少时孤贫,学习刻苦。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官。他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南齐时,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曾与范缜发生过激烈争论。《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传》曰:“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hùn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粪溷者,下官(范缜)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范缜很明确地说明了人生富贵、贫贱的偶然性,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范缜又著《神灭论》,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其中论证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他认为神与形是两个概念,但却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则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又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