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

第8部分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8部分

小说: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咭延幸欢ǖ墓娓褚螅掷嘁脖冉隙唷=夥乓岳矗诮窈颖薄⑸轿鳌⒛诿晒拧⑸蕉不铡⒑幽稀⑸挛鳌⑺拇ā⒑薄⒑稀⒔鳌⒄憬⒐阄鳌⒐愣⒘赡仁《挤⑾至苏焦逼诘奶┚撸渲杏欣珙⒊嫞╦uè镢)、锸(chà插)、镰、斧等农具。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墓中,一次出土了铁器一百六十多件,其中有铁农具五十八件。在河北兴隆县的燕国遗址中,一次出土铁范四十付,八十七件。其中有䦆范、锄范、镰范、斧范、凿范和车具范等。其他地区出土的铁农具的数量也很多。从这些农具的种类来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序,如翻土、中耕、除草收割等,都已使用铁器。水利 铁器的普及使用,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劳动人民固然重视水的兴修,各国的统治者也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看作是富国之道的重要措施之一。魏国的邺县(yè业,今河北临漳西南县今西门豹征发农民开渠十二条,引漳河以灌田,使农业获得很大的发展。秦国的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灌县境内整治岷江,分岷江水为内江和外江两大支,以内江主灌溉,外江主分洪泄水。既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又灌田三百余万亩。这就是著名于世,遗惠已长达两千数百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国又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渭水以北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中山西邸(抵)瓠(hù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渠成,“用注填阏(è饿)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①这就是著名的郑国渠。从此,关中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已有很大进步,主要有四方面:一、深耕熟耨(nòu鎒),二、辨土施肥,三、把握农时,四、疏密得宜。当时的犁铧和锄、锸等,都有一定的规格,一般为五、六寸宽,便于翻土、留苗。《吕氏春秋·任地》曰:“五耕五耨”。又曰:“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yù玉)。”同书《辨土》曰:“所谓今耕也,营而无获者,其早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zī,茂草)实。”《荀子·富国篇》曰:“刺草殖谷,多粪肥田。”这些记载都是有关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简要总结。当时的广大农民为了生活,就运用这样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在艰苦地劳动着。《墨子·非命》(下)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这段文字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的农民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战国时期的农作物的亩产量,一般约为粟一石半。当时的一亩合今0。32亩,一石半合今三斗,为四十五斤左右。3。手工业。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主的自然经济。但这时的独立手工业较前有很大的发展,行业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也较前进步。除各国有官府手工业外,民间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官府作坊的工人多是工奴、刑徒,亦有雇工和征调的农民。民间较大的作坊中的工人多是僮仆和雇工。冶铁业 冶铁业是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从已发现的冶铁遗址来看,冶铁规模已相当大,产品种类和数量很多,质量也很好。在北方发现的铁器,以农具和手工工具为最多。在河北兴隆燕国遗址中发现的四十付铁范,其外形和铸件的形状相似,范壁厚度均匀,经久耐用。说明了当时的铸造技术相当进步。在南方楚国地区发现的铁器中,兵器居多,其中有戈、矛、剑、刀和匕首等。《荀子·议兵篇》曰:“宛钜、铁釶(shī施,矛),惨如蠭(蜂)虿(chài差)。”大刚曰钜,可能是带钢的兵器,釶是蛇矛。说明了楚国兵器的质量是很高的。官府冶铁业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和生活需要服务的。民间冶铁业则以制造商品为主。如邯郸郭纵,赵之卓氏,梁之孔氏,都是民间大冶铁家,因冶铁致富。铸铜业 战国时期的青铜业仍在发展,解放以来,几乎每个省份都有战国时期的铜器出土,冶铜规模比前代扩大很多,产品主要有礼器、兵器、车具、马饰、货币,还有各种生活用具和少量农具。铜器的制作技术也有进步,复杂的器物已使用焊接技术。有些铜器制作精细,有的表面鎏金,有的刻以花纹或错以金银,工艺水平很高。《荀子·强国篇》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这几句话是冶炼铸造技术的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
  漆器业 漆器业也相当发展。已发现的大批漆器中,有妆奁(lián连)、羽觞(shāng商)、漆弓、戟、瑟、棺椁等家具和丧葬用具,制作都很讲究,花纹也很美观。其中使用薄板胎和夹紵(zhù注)胎的漆盒、漆奁等,尤为轻巧精致。战国后期有的漆器上加镶金属口沿,叫做“■器”,不仅使胎质菲薄的漆器得以加固,而且使漆器更加美观大方。造船业 战国时期的造船业很发展。今天见于文献记载的船只,有海船,有内河船,有战船,有民用船。海船已可行于近海,运货运兵。内河船已相当进步,而且有的很大。如张仪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①这是一种大型战船。民用船有大有小,在各地的河流湖泊中通航,便利了官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商 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也有新的发展。主要商品有菽(豆类)、粟等粮食,还有手工业品以及鱼、盐等。适应商品交换关系的需要,有大量的货币在流通,也有许多商业性质的城市出现,交通进一步发展。货币 战国时期的各国都大量地铸造金属货币。货币的形状不同,有些货币上铸有造币的地名或币值。一般说来,赵、韩、魏三国的货币主要是用铲形的“布”。“布”是“镈”的假借字,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已发现的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空首布,和春秋时期的空首布相似,其形状近于农具之铲;另一类为平首布,其形式已脱离农具铲的原始形式,作为布币来说,已前进了一步。布币的形制因铸造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布上所铸铭文有“釿(jīn斤)”“梁半釿”“梁一釿”“离石布”“安阳”等。釿为币值,是布的一种货币单位。梁为魏都,今河南开封。离石今属山西,安阳今属河南。齐、燕两国主要用刀形币,赵国也有刀币。齐国的刀币较大,面文有“节(即)墨之法化”、“安易(阳)之法化”、“齐之法化”等。燕国的刀币较小,带有“明”字,人们称之为“明刀”。赵国的刀币也较小,铸有“甘丹(邯郸)”等铭文。即墨今属山东,齐之安阳在今山东曹县,齐即临淄,齐之国都,今淄博市东北。邯郸,赵之国都,今属河北。秦和周使用圆钱,中间有孔。秦钱铭文有“重一两十二朱(铢)、“重一两十三朱”等。周钱铭文有“西周”、“东周”等。铢为重量单位,一两等于二十四铢。西周和东周都是地名。楚的主币为一种带有印文的小方块金饼,印文有“郢爰”、“陈爰”等,称为“饼金”。一块大金饼为十到二十小块不等。辅币为一种略似海贝的铜质币,俗名“蚁鼻钱”。郢是楚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楚屡迁都,新都皆称郢。陈是楚后期的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城市 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还不断出现新的城市。赵奢曰:“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①当时最大的城市有魏国的温(今河南温县)、轵(今济源),韩国的荥阳(今属河南),齐国的临淄,燕国的涿(今河北涿州)、蓟(今北京),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陈(今淮阳),郑国的阳翟(今禹县),周的三川(今洛阳)。仅临淄一城,就有七万户。《战国策·齐》(一)曰:“临淄之途,车毂(gǔ骨)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说明了临淄是很繁盛的。都市与都市之间,都有大道相通连。《战国策·魏》(一)曰:魏“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又曰:“魏埊(地)四平,诸侯四通,条逵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商人们或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或交结诸侯,干预政治。商人逐渐形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
  三、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战国前中期,各国长期进行兼并战争,互有胜负。但总的说来,秦国日益强大,不断侵占其他国家的土地。至战国后期,兼并战争的性质逐渐发展变化为秦国要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  1。诸侯兼并。魏齐争雄 战国初期,魏国很强大,曾强占了秦、楚、郑、宋等国的土地。至魏惠王时,奏在商鞅变法之后,日益强盛。魏惠王即对秦取守势,转而向东,全力经营中原地区。公元前354年,魏伐赵,围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出兵未去赵国,而是西向攻魏。当时魏虽已攻下邯郸,可是本国内空虚,不得不急以主力回救本国。魏军行至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遭齐军截击,魏军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①。公元前342年,魏又伐韩,韩亦请救于齐,次年,齐再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出兵未去韩而直趋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将庞涓急忙引兵自韩回魏。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以十万士卒迎击齐军。齐军诈败,魏军紧追。至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天黑道狭,齐军以伏兵包围了魏军。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所著《孙膑兵法》大约在东汉后期已亡佚。直到公元1972年才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被发现。魏在马陵失败不久,又为秦击败,并被秦夺回河西之地。此时魏“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②当时秦对魏的威胁最严重。魏为了安全,于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三十一年)将国都自安邑东迁大梁③,并与关东各国议和。关东各国也畏于秦的东侵,就互相结盟,迅速形成了关东各国与秦的对抗。合纵与连横 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文献记载,从事于“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于“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的主张于公元前334年首先得到燕文侯的支持,继之又得到赵肃侯的支持,后又联合韩、魏、齐、楚,形成南北联盟之势。“南北为纵”①,因称“合纵”,苏秦为纵约长。“合纵”的形成,曾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农涧河畔王垛村)十五年”②。可是关东各国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在对抗秦的进攻方面,各有打算。后苏秦死于齐,“合纵”瓦解。张仪稍后于苏秦,为秦相,首倡“连横”。秦之主要联合对象为魏、韩,“东西为横”②,因称“连横”。公元前322年,张仪至魏国,劝魏背弃纵约,西亲秦国。魏王不听,秦出兵大破韩军,斩首八万余,诸侯震恐。魏迫于压力,就背弃纵约,与秦连横。后来关东各国又联合起来,赶走张仪,公推楚怀王为纵长,出魏、楚、燕、韩、赵五国之兵以伐秦。可是兵到函谷关,即为秦军所败,“合纵”又瓦解,魏、韩两国又转而屈从于秦。形成秦、魏、韩三国“连横”,齐与楚两国“合纵”的对抗形势。秦为了拆散齐、楚“合纵”,就派张仪至楚,劝说楚怀王与齐绝交,并许以“商于(河南淅川西南)之地六百里”④谢楚。可是在楚闭关绝齐之后,向秦索地,张仪却说当初只说许给“六里”。楚怀王知为秦所骗,就发兵攻秦,为秦所败。后来,秦昭王约楚怀王至秦会盟,楚怀王赴会被秦扣押,死于秦国。此后,关东各国虽还想合纵,情况更困难。秦远交近攻 秦在破楚之后,又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面设法拉拢远方的齐国,一面加紧侵占邻近国家的土地。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河南洛阳市南),斩首二十四万,虏韩将公孙喜,拔五城。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mǐn皿)王为东帝。几个月后,虽因秦欲伐赵,齐欲伐宋,意图不一,又各去掉了帝号,恢复王号,可是关东各国的合纵形势已彻底破坏了。燕乐毅伐齐 “合纵”破坏,关东各国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当时宋是一个中等国家,由于地处中原地区的东部,与齐、赵、魏、韩、楚为邻,形势极为重要。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引起了其他各国的震恐。秦即作为主谋,联合楚、韩、赵、魏、燕共六国,出兵伐齐。联军在济西(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后,因内部发生分歧,秦等五国相继罢兵。燕昭王因齐在前314年曾侵燕,攻破燕都蓟城(北京城西南),使燕王哙和原相国子之残遭杀害。就命燕军统帅继续伐齐。不久攻破齐都临淄(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齐湣王逃至莒邑(山东莒县),为楚将所杀。乐毅以功封昌国君。他在齐五年,攻下七十余城。齐只有莒和即墨(山东即墨市)两个城未被攻下。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疑忌乐毅,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燕军易帅,士卒纪律松弛,到处抢劫,齐国人民纷起反抗。齐将田单在人民的支持下,利用燕军混乱之机,设计大破燕军于即墨,燕军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