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赶上了-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谁能想到这亚洲“第一个”竟然落到了我们这个秃头儿子的身上
…
最近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又问他为什么不早点打电话。他说:“没有空档打电话呀!颁奖过后就接受采访。”我说:“那凯歌为什么就立刻给家里打电话了?”他说:“那人家早有准备的。”
后来有一次遇见凯歌的父亲陈怀凯导演。他告诉我,就是葛优得奖的前一届46届戛纳电影节,颁奖的那一天,我们全家人都守在电话机旁,等着凯歌的喜讯。他们就是那么执着坚信凯歌会得奖。果然,也是在凌晨,传来了凯歌导演的影片《霸王别姬》获得金棕榈奖的消息。然后,他们全家人喝酒欢庆。凯歌如此自信,他的家人也如此坚信。因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恰恰相反的是,小嘎绝对没想到自己会得奖。他缺乏自信,对自己没有过高的期望。而我们做父母的,老嘎和我也绝对没想到儿子会得奖。我们总认为儿子还不够成熟,虽然那时他已经得过了金鸡奖百花奖;总觉得可能是赶上了,运气好。距离这个在世界上有权威性的戛纳奖还遥不可及呢。没想到儿子竟然是亚洲得此大奖的第一个。不仅是在我国,整个亚洲有多少大红大紫的演员、多少耀眼的明星都在引颈期待着这项殊荣。谁能想到这“第一个”竟然落到了我们家,落在了我们这个秃头的儿子身上。
我们好像仍旧不能确信这个事实。我们没有听到或看到周围有什么反响,默默无闻。电视、报纸,所有的媒体都沉默着,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这是真的吗?后来发现《杭州日报》5月28日“西湖周末”版发表了这个消息。多么难得,勇敢的报人!谢谢他们正视现实的勇气。
…
88岁的姥爷吟诗祝贺
…
6月5日,小嘎获奖归来。我们夫妇头天下午去花店买了一大把鲜花,到机场去迎接我们载誉归来的儿子。儿子拍片经常出行、归来,在机场降落、起飞。我们从来没有去迎送过。可是今天,我们一定要去,非去不可。我们儿子得了戛纳奖,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我们家庭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甚至是亚洲人的荣誉。巴黎轰动了,华人界轰动了。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亚洲黄种年轻影人居然第一个拿了这个大奖。法国人在街头拥吻小嘎。巴黎的华人报纸连篇累牍地报导关于小嘎的消息。香港轰动了,台湾轰动了。那些嵌在头版头条的大字标题,明白无误地报导了葛优获得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消息。
我曾经在电视机上看到过有些获国际奖的影人和体育健儿们走出机场时,有多少鲜花和掌声在迎接他们。多么荣耀!多少令人兴奋!然而,这一天,机场静悄悄的,出奇地冷清,只有父母亲送的一把鲜花。早知如此,应该多买几把花,代表那些喜爱小嘎的影迷们,让儿子淹没在鲜花中。不过,除了父母,也还有小嘎的朋友,哥们儿,他们也都不避嫌地去了。张艺谋、巩俐、冯小刚、陈道明等,他们也热烈地祝贺小嘎,和小嘎握手、拥抱、合影。
小嘎夫妇回到家里,我们设宴摆酒碰杯,轮流和儿子合照,拍了许多张照片。连小嘎88岁的外祖父(获得过中央大学和东吴大学双学士学位)也乐得合不拢嘴,和外孙一同拍照,并且吟诗祝贺。诗曰:
凌晨四点传佳音,评选葛优第一名。
世界影坛称霸主,我家后代好儿孙。
平生窃愧谈功业,今见光宗有瑞麟。
广播电传环宇贺,国门未抵已扬亲。
1994年5月24日
…
光鲜照人的巩俐把葛优都衬托得英俊起来
…
晚饭后,小嘎给我们讲他在戛纳电影节的种种感受,还给我们看录相和照片。照片上,小嘎和巩俐两人的合影比较多,我觉得穿着时尚中式旗袍、光鲜照人的巩俐把小嘎都衬托得英俊起来。小嘎从来没有这样打扮过,一身藏青色的西装,戴着领结,简直好像变了一个人。小嘎在台上领奖,对着扩音器讲话,和颁奖嘉宾拥抱,还有最后和全体获奖者及评委站在金棕榈标志下合照的所有照片都显得很神气,很得体。我一面看照片,一面想起了当初的一件事。
有一天,小嘎回家说张艺谋请他拍《活着》,和巩俐搭档。我好兴奋,张艺谋和巩俐都是国内电影界最优秀的人物。在我看来,他们对小嘎来说是高不可及的。同时,我又看过余华的小说原著,我极力赞同他接这部影片。中间曾经有过矛盾,小嘎还端起来了。为此我专门写封信给他,说服他无论如何要接拍这部戏。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机会。
小嘎获奖后,在巴黎受到热烈的欢迎。在公交车上,一位法国的中年妇女认出他来,和他拥抱祝贺。在路上遇见一位少女,也过来祝贺拥抱他,还有一位专门为电影节服务的司机,知道他是获奖的小嘎,把车头上插的国旗赠送给他。法国的华人更是无比地兴奋热情,他们觉得小嘎为华人争了光。华人办的《世界日报》天天都在报导小嘎的信息。一位富有的华商还要送小嘎一辆“奔驰”小卧车。总之,小嘎一生中还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荣誉礼遇,令他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
…
张艺谋成就了小嘎
…
戛纳电影节颁奖仪式结束后,导演张艺谋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说:“过去我们第五代导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都比较强调电影的造型,强调电影的观念,强调电影语言本身的魅力。一般说,对叙述故事和强调演员个性化的表演不太注重。这次拍《活着》,我想要对过去不足的地方,也就是针对过去的短处做一些努力。
“非常高兴,非常非常高兴葛优能得这个奖。因为大陆男演员基本上还没有在这种重要的电影节上得过这么大的奖,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西方观众对电影本身的欣赏转入对演员塑造人物个性的欣赏。这一次我对葛优这个人物是按照中国老百姓的个性的欣赏来描写的,他演了一个非常普通的老百姓,演了一个小人物。葛优在把握小人物的心态,普通人的心态,那种老老实实生活,本本分分过日子,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这样一种最普通的中国人的那种美好的心愿,生活态度。这种人物,葛优把握得非常好,他演戏的过程中,很多次我都很感动。我在旁边看,很感动……”
小嘎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得到了张艺谋这么高的评价,得到了戛纳电影节充分的肯定。多年后人们仍然认为这是他的巅峰之作。
影片中,福贵是在赌场上出场,他穿着高贵的服饰,潇洒地摇动着骰子,被人们一口一声尊称为“福贵少爷”。他拼命地赌,屡赌屡输。他究竟有多少财产,输光的后果会怎样,他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当他在赌场休息第一次唱皮影戏时,充分表现出他财主少爷的身分,嬉戏,玩乐,目空一切。小嘎准确地表现了这个人物此时的心态。
福贵赌光了所有的一切,父亡,妻离,子散,他沦为一个背着皮影戏行头四处流浪的卖艺人,光棍一条。再唱皮影戏时,他的声音、表情透着几许凄凉,悲怆,再也不见当年的豪情。两次唱皮影戏的声调有着明显的不同,反映出两种身份,两种处境。
我好奇地问小嘎,你怎么唱皮影戏的?自己唱的吗?他说:“我哪会唱?那是先期录好音,我跟着唱的。张艺谋让我可着嗓子喊,要求我唱得脖子上的筋都蹦起来。”
全国解放时,福贵幸运地成为城市贫民了。
当福贵听到枪毙龙二的枪声时,镜头用远景表现了他的背影,中弹的竟好像是他自己。如果不是他把房产输给了龙二,可能这一枪真的就轮到他头上了。这一个背影戏演得很好,令人过目难忘。
大炼钢铁,儿子死前,福贵背着困乏的儿子,送他到学校去炼铁,从一条林荫夹道的大路上缓缓走来。
福贵:“有庆,到学校去用开水把饺子泡热了吃。一次泡不热就泡两次,两次泡不热就泡三次,凉饺子吃了肚子疼。有庆爱吃饺子吗?”
有庆:“爱吃。”
福贵:“爱吃肉吗?”
有庆:“爱吃。”
福贵:“那就好。听爸爸的话,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你看啊!咱们家现在也就有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鹅,鹅养大了就变成羊,羊再养大就变成牛……”
有庆:“牛以后呢?”
福贵:“牛养大了,就是社会主义了。那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了!”
一问一答,一幅父子舐犊情深的图画,为后面儿子惨死的情节作了充分的铺垫。
本来是正剧、悲剧,导演张艺谋却不忘赋予一些喜剧的色彩。福贵女儿分娩大出血,情况紧急,小护士束手无策,女婿用计弄来被专政的权威医生却因几天没吃饭,一下子吃了七个馒头而奄奄一息,令人啼笑皆非。
福贵夫妻在女儿坟前祭奠时,福贵面无表情地喃喃重复着:“我为什么要给他吃七个馒头……”没有眼泪,没有哭泣,貌似平淡的话却更令人心酸感动。不由得令人想到祥林嫂的喃喃:“我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小嘎的成功、获奖,主要归功于张艺谋的指导。张艺谋是位非常敬业的导演,每天拍完戏以后,晚上要剧组人员集合研讨第二天的拍摄工作。小嘎说拍了一天戏以后,困得不行了,很多人都睡着了,打鼾了,只有张艺谋还在那里有精有神地说,真不知道他哪来那么大的精神。他必须要安排得妥妥贴贴才踏实,重头戏都要拍好几遍,直到满意才罢休。小嘎拍完《活着》回来,瘦得可怜,颧骨高耸,脸都嘬腮了。当然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影片中许多演员都是很棒的,演福贵妻子的巩俐自不必说。平时很洋气高贵的风度,演城市平民同样令你信服。一举手一投足都那么自然、朴实。
演女婿的姜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睛,怎么没见过这个演员?瘸着腿跑起来那模样,着实像工人红卫兵,而且是善良的足智多谋的红卫兵。后来才知道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弟弟。真不愧是影坛兄弟明星。
镇长牛是老电影艺术家,演得平稳扎实,就像我过去经常下乡见过的那些村镇基层领导。老练,通达,看不出一点表演的痕迹。
还有许多幕后工作人员,共同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影片,使影片获得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使小嘎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
说出来的不如感觉到的
…
小嘎获得戛纳奖后,媒体没有报导。领导没有表态,影片一直也没有公映,可以说在国内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在影视圈内却是很重视的。
小嘎内心对自己的估价似乎也有一点变化。他说,他要演没有演过的角色。我想他是想要突破以往扮演的角色。恰好,周晓文导演影片《秦颂》,约请小嘎扮演主角高渐离,小嘎欣然同意。
高渐离这个传奇性的人物从古传颂至今,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是这个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形象,却没有详细具体的历史记载。电影剧本赋予高渐离更多的传奇色彩,增加了高渐离和公主的生死恋情,强调了高渐离和嬴政同为赵国人质时特殊的兄弟关系等等。这是个很诱人的角色,又是一个很难演的角色。
小嘎回家说起来,老嘎和我都感到这个角色分量很重,周导能选上他,是对他的信任,但能不能演好,责任重大。小嘎却有信心,他说:“古人和今人的感情应该是相通的吧,我就按照我的感觉去演呗。”
我特地买了一部有白话文翻译的《史记》送给小嘎,虽然那里面没有高渐离的详细资料,但了解一下那个历史年代的状况总是有帮助的吧。我不知道他读了没有。
影片拍完后,我们有幸先睹。这部影片色彩绚丽,气势恢宏,场面壮观,令人震撼。当姜文扮演的秦始皇登上数不清的台阶,到达祭天的高台时,他默默地流泪跪拜,向上苍祈祷。但在他登上始皇帝宝座的同时,却只剩下孤家寡人,已经众叛亲离了。姜文塑造的秦始皇是成功的,令人信服的。据说国外某艺术院系曾把秦始皇的形象作为学生学习表演的教材。
小嘎饰演的高渐离却不能令人满意,有许多影评家直率地指出了小嘎的失败。老嘎和我也都认为小嘎没有完全理解高渐离这个人物。高渐离是那个时代的乐圣,普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史记》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可见高渐离这人狂傲不羁的性格。小嘎强调了高渐离被俘入秦后沉默寡言低调压抑反抗的一面,忽略了作为乐圣激昂慷慨不屈的另一面。特别是有一场戏,高渐离写完《秦颂》,指挥乐队演奏。作为乐圣,他此刻应该是心中只有音乐,激情洋溢,忘乎所以,他应该充分发挥作为音乐家的激情。此时此刻,他不是俘虏,他是大师,他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他可以苛责乐师们,他可以颐指气使,总之,这是他充分展现自己真正狂放不羁的性格的场所。然而,小嘎仍然在压抑着,发怒也是压抑的。导演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长度空间。看到这儿,我感到非常惋惜,如果这场戏拍好了,高渐离的形象便会丰满许多。
但小嘎是刻苦用功的,他总在钻研思考。比如高渐离视死如归,绝食抗议,乐阳公主爱惜他的才华,亲自口含鸡汤喂到高渐离嘴里的那场戏,小嘎就提出建议让公主先喝一口汤,下接高渐离吞咽的镜头。这样就避免了演员的尴尬。同样,高渐离和乐阳公主的恋爱戏,也令人遗憾。高渐离的行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说明高渐离反叛的性格。小嘎可以表现他的放纵、叛逆,他应该纵情欢乐。但小嘎始终板着面孔,看不见一点欢笑。小嘎过分强调他是一个俘虏。在音乐和恋爱这两段重要的戏中,小嘎没有把握住,让它溜走了,高渐离的性格只能是苍白单调的。
小嘎很崇信人艺老演员董行佶的话。董行佶曾经到全总文工团给青年演员授课,他说:“感觉到的东西比说出来的东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