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赶上了-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嘎很崇信人艺老演员董行佶的话。董行佶曾经到全总文工团给青年演员授课,他说:“感觉到的东西比说出来的东西要好。”小嘎特别重视这句话,他演戏总是要找到感觉,找到了感觉就能演好这个人物。然而,恰恰就是对高渐离这个人物,他没有完全找准感觉,其实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理解还有距离。他对记者说:“其实我对高渐离这个人物一直也没闹很明白,他真能弹得好到秦始皇不忍杀他?他和乐阳公主的感情又是怎么回事?”小嘎就是这样诚实直率的性格,不充好汉,明知没演好还要硬撑着。他确实没能理解高渐离,没能理解那段历史。不理解当然找不到感觉,找不到感觉,就不能成功塑造人物,这可以说是真理。
周晓文导演说:“姜文就是嬴政,葛优就是高渐离。”我想这正应了老百姓们常说的“老婆是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周导是在维护他的演员,维护葛优。
…
寇老西演砸了
…
不久以后,小嘎又接了电视连续剧《寇老西》。据说是因为《宰相刘罗锅》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投资人便想到了小嘎,希望取得同样的辉煌。没想到事与愿违,小嘎遭遇到了又一次失败。
关于寇准,历史上只记载寇准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真宗的宰相。主张抵抗外族入侵,反对投降派,在朝中被排挤罢相,后又复出为宰相,继又被贬。是一位刚正不阿、正直高尚的能上能下的历史人物。
小嘎怎么能演寇老西?他了解寇老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真是胆大没边了。演员总是有局限性的,再有天才的演员也不是什么都能演的。
小嘎演的寇老西真令人叹息!结果是小嘎糟蹋了寇老西。小嘎回到家来,他爸问他,你知不知道寇老西是什么人?小嘎说,我哪知道!他们让我演,我就演呗。他爸说:“你知道吗?寇老西是当朝宰相。宰相是什么?是相当于周总理那样的人物。他就是回家当老百姓也有他的身分风度。你演得水里巴叽,跟你演的那些小人物一样,你把你自己给砸了。”
有一次小嘎到医院来看他爸,在走廊上,一位老太太友好地对他说:“葛优,你以后再别演古装戏了。”小嘎点头:“对,对,不演古装戏了。”
其实,问题并不是出自古装戏,而是他缺乏历史知识,对人物不理解。脑子里没形象。
…
小嘎学聪明了
…
小嘎也有聪明的时候,著名大导演李翰祥请他演阿Q。中国人谁不知道阿Q,又是鲁迅的名著,条件够好的,但他推辞了。他说他把握不了。几年后又有人请他演阿Q,他还是没接。其实他不是没动心,他拿回来一幅阿Q的画像,那模样真是很像他。但是他没有信心,仍然推辞了。我感到很遗憾。如果他能够下狠心花上几个月把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读两遍,也不见得就不能把握阿Q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位香港导演请他在《宋氏三姐妹》中饰演蒋介石。他毫不考虑地推辞了。他说:“我怎么能演蒋介石,外形一点都不像,没有信心。”
后来又有人请他演《我这一辈子》。他回来说,看了剧本觉得不大喜欢,不想接。老嘎也觉得重拍的戏难演。他说:“石挥已经演绝了,你再演也演不过他。”幸亏小嘎没有演,否则又该砸了吧?
我没有深究过其中的道理。中外许多名著名片重拍,大都不如人意,很少有超过前者的。真是劳民伤财,大可不必。
小嘎总算接受了教训,自己没有把握的剧本和人物都要慎重考虑,宁缺毋滥。
***************
老嘎的故事——1。老家
***************
老嘎出生在河北饶阳县东万艾村,家里人都叫他小壮,农家的孩子生活是艰苦的。平时妈妈总是在菜里有意多加些盐和辣椒,为的是可以少吃点,节省点。老嘎却因此很能吃辣椒,比我这四川人还厉害。
…
老嘎吃辣比我这四川人还厉害
…
老嘎出生在河北饶阳县东万艾村,家里人都叫他小壮,农家的孩子生活是艰苦的。平时妈妈总是在菜里有意多加些盐和辣椒,为的是可以少吃点,节省点。老嘎却因此很能吃辣椒,比我这四川人还厉害。别人看他吃辣椒,常说是受我的影响。其实哪里是,是他母亲给训练的。
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次白面,吃饺子只有在过大年的时候。但农家孩子也有他们的游戏和快乐。他和伙伴们用旧鞋底绑上一根棍打蚂蚱,一次就能打一大口袋。然后倒在大铁锅里,盖上锅盖点上柴火。只听见锅里噼里啪啦响,那是蚂蚱烧疼了乱蹦呢。当时心里也有些不忍,可又不能放弃美味。等到锅里没有声音了,揭开锅盖,蚂蚱都变成了金黄色。用高梁面饼子卷上几只蚂蚱,再顺手摘几片生豆叶放上,那个香啊!就别提了。
他家就住在闻名遐迩的滹沱河畔。听说如今,滹沱河已经干涸,但那时却是一条名符其实的河流。每到夏日,男孩子们整天泡在水里,赤条条一丝不挂。小壮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水性。狗刨,侧泳,潜水,甚至跳水,都能招呼。小身躯晒得油光黑亮,在水里钻进钻出,活像一条小泥鳅,但就是不讲姿势。农村的孩子,又怎么能讲姿势呢。只能是比能耐,比谁游得远,比谁潜水时间长。再说摸鱼。两三人搭伴,找个小河汊。把两头用泥堵住,再把水淘半干。弯着腰用手慢慢从两头往中间掬。俗话说,浑水摸鱼,就是这样,水越浑越好摸。掬着掬着,突然脚底下出溜一下,有了。鱼最爱往脚踩的坑里钻,两手慢慢一合拢便逮着了,摸着了就扔进背上的鱼篓子里。那种感觉好极了,甚至比吃鱼的滋味还好。老嘎每讲到摸鱼便神采飞扬,不管讲了多少遍都兴味盎然,恨不能立刻跳到滹沱河里去。只可惜再不能赤条条自由驰骋了。
附近有一片小树林,长着许多不成材的杂树,秋后可以去打柴烧。他和小伙伴们把打柴当做游戏玩,用一根木棒向树上的枯枝掷去,谁打下的枯枝就属于谁。这叫打干棒。
小壮还会撑船。他家有一条小木船,每天大人们要撑船到河对岸去干农活。没事时,存壮便撑着小船玩,技术没得说。有一次他叹息说,可惜我这手绝活没机会露。是啊!像《渡江侦察记》里的刘四姐那样,健步跳到船上,用槁一撑,小船便如离弦之箭飞驰而去。那该多帅气呀!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撑船玩。岸边有人招呼要过河。他把那人送过河去后,伸手向那人要钱。那人说没有。小壮说,那你得让我踢一脚。说罢,真的踢了那人一脚。你说他有多淘气。我问他:“你真的踢呀?”他说:“真的踢了。不过没有使劲。小孩子嘛,闹着玩呗。”
滹沱河年年发大水。他还记得跟着大人到被水淹的地里去抢收玉米、高粱。弄不好这一年就颗粒无收。
…
鬼子来了
…
这条河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逃难的好去处。一听喊鬼子进村了,大人小孩都跳到河里,随水冲游到十几里外。存壮记得有一次大年初一,家家都在包饺子。突然听说鬼子来了,村里人撂下饺子都往村外跑。鬼子进村,见鸡捉鸡,见鸭捉鸭,骚扰村民。鬼子从东边来,人们便往西边跑。鬼子从西边来,人们便往东边跑。这次没有跑掉,被鬼子圈回来了,便让村长吆喝全体村民到村边土地庙前的空地上听鬼子训话。他那时只有八九岁,也听不懂。只记得那情景和影片《小兵张嘎》里的一模一样。
存壮长到七、八岁时,家里让他到私塾去读书。每天吃过早饭,他和他哥哥、表哥一同去。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去。晚上回家就得打着灯笼走了。
私塾只有一间房,正面墙上供着孔老夫子的牌位。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这一间教室里。课本不一样,只听见教室里一片读书声,各读各的,乱乱糟糟,像青蛙聒噪。存壮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到现在他还能背得溜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师的腿有点瘸,手拿着一根长烟杆。点烟的时候,自己够不着,得让学生给点。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见哪个学生不顺眼了,便照着头上一烟锅敲下去。每天老师都要叫学生到讲台前面去背书,背不出来就打手心。存壮很少挨手心,因为他聪明,总能背出来。
老嘎记忆最鲜活的是老师在教室里做饭。学生自己读书,老师就在一边煮饺子。这时,存壮的肚子也在咕咕叫了,闻着那饺子的香味真难过。他们家只有过大年才能吃到饺子。老师的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他记得很清楚,老师包的是韭菜馅饺子。真香啊!至今他想起来都要咽唾沫。
抗战时期,东万艾村来了八路军工作组。有男有女,穿便衣。工作组教孩子们站岗、放哨、唱歌、演戏,还动员妇女识字、剪发、放脚,成立妇救会。八路军来了以后,孩子们便不再学“之乎者也”,改学新课本了。小壮第一次见到了蘸水钢笔,觉得特别新鲜。工作组还教孩子们唱歌,小壮还记得当年唱的救亡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一首似乎已失传的歌曲:“滹沱河水呀流滔滔,日本鬼子呀狗强盗,打进庄子把人杀,房屋草原放火烧……滹沱河水呀流沉沉,逃难的人儿呀好难过……我有心投了滹沱河,流水无情不起波。不如留条活命在,去打鬼子救中国。”
有一次,工作组教孩子们演活报剧,让小壮演日本鬼子。他在衣领后边插一根日本旗,腰间别一根棍当作战刀。其他的孩子演老乡。最后老乡们把鬼子打死了。当时村里的老乡们还都很有兴致地来看。后来,小壮多次在银幕上饰演日本鬼子,可以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小壮的爸爸因为家里贫穷,跟着朋友闯关东,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落下脚。1938年小壮爸回老家把小壮妈和俩孩子都接到了齐齐哈尔。从此,小壮便离开了东万艾村,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滔滔流淌的滹沱河,却始终让他魂牵梦萦。
***************
2。一波几折当稳了文工团员
***************
他讲到这段故事时,常常说:“过去我要说小日本救了我的命,大家可能说我没立场。可这事是真的,要是没碰上这艘小轮船,我绝对没救了。眼看两岸都那么远,根本游不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
见过末代皇帝
…
小壮随着父母亲到齐市以后成了伪“满洲国”人,进了新式学校。校长是日本人,其他教师都是中国人。课本仍旧是中文,他进去时上小学二年级。他还记得第一篇课文是:“天气热,日光强,行人树下坐歇凉。远看前面山岭上,白云一片懒洋洋。”他学习很要强,第一次考试便得了第二名,但是有个叫马万祥的同学总压他一头,每次考第一名。老嘎说到这事还耿耿于怀。那同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比不过,就怀疑那同学的笔比他的好。有一天,趁人不注意,他偷偷把那同学的笔头拔下来和自己的换了。那同学并未察觉,而他的字也并未因此而有所长进。说起这件事,他脸上露出调皮的神往的笑容。他上学时学习成绩好,总是名列前茅。如果当时能有条件继续学习,他也可以上中学、上大学,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平时在家里,鼓捣点什么,他总能别出心裁发明点什么。他就自夸:“我就是聪明。”他确实聪明。我说:“你应该是当工程师的料。真可惜了。”
老嘎说:“还有一事儿,以前不敢讲,我还见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呢。有一次,溥仪从当时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市)到齐齐哈尔市视察,所有中小学学生都要夹道欢迎。最前面站的是警察,溥仪的汽车经过眼前时,学生都要弯腰低头。直到听见汽车过去了,才能抬起头来。之后集中到葫芦头搭起的一个台子上举行仪式。溥仪站在讲台上讲话,学生们站在老远的后边。我既没有看清溥仪长的什么样,也没有听见他讲了些什么。”
也许在某一个荒谬时期,见过“满洲国”皇帝是一个问题,可现在听来那只能是一个滑稽的笑话。
小壮一家在齐市的生活并不比在农村强。他父亲推车做点小买卖,在公园照快相等,勉强维持一家生计。
…
住在青岛没下过海
…
大约一年多以后,小壮一家到了青岛市,希望能把生活改善一些。
然而事与愿违。青岛是富人的天堂,不是穷人的乐园。他们住在青岛东家洼。那是贫民区,没有像样的道路,坑坑凹凹,下雨时遍地泥泞,晴天则尘土飞扬。吃的是豆饼红薯,甚至比在齐齐哈尔的生活更苦。他家苦,还有比他家更苦的。有个小姑娘年龄和小壮相仿,每天挨门乞讨。小壮妈很善良,每次小姑娘来,总要给点吃的,或是白薯,或是豆饼,从不让她空手离开。小壮心里对她充满了同情,以后不时想起来还感叹,不知道解放后她的生活怎么样了。
小壮在青岛住了一年,从来没有到过繁华的闹市中心,更没有去过那些外国人和高等华人居住的租界地区。青岛在他心目中就是东家洼那又脏又乱的贫民区。有一次,老嘎跟我说起他曾经在青岛住过。我羡慕地说:“真的?你还在青岛住过?”我想到的青岛是外侨和富人们的避暑胜地,是阳光、大海和沙滩。他说:“哪儿呀,我连海边都没有去过。”1978年,老嘎随《大河奔流》摄制组到青岛拍外景,住在海边的德式别墅里,推开窗户便看见一片海天相连的景色。面对此情此景,想起贫困的童年,恍如隔世,不禁万分感慨。
小壮爸在青岛混得不好,便又全家回到了齐齐哈尔。
…
辍学当了医院学徒
…
小壮从青岛回到齐市后失学了。
他到学校去办转学手续。跑了多次,请求央告校方,均被拖延拒绝,只好辍学在家。
小壮十分懊丧。他对学校有浓浓的依恋之情。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总是轻轻松松地便名列全班前两名。有时是第一名,有时是第二名。他曾参加过儿童剧表演,曾在运动会获得过赛跑的名次。这些都是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