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听说,情调是一门艺术 >

第3部分

听说,情调是一门艺术-第3部分

小说: 听说,情调是一门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是人,我们有性欲,我们会老,我们会失掉及时行乐的机会,我们会后悔,我们不该再谈十八世纪的恋爱,我们该把衣服脱光,上床。(或上床,把衣服脱光。)    
    窗外刮着台风,我好寂寞。    
    ⊙李敖•;《李敖情书集》    
    跟贴    
    小心,此人是写情书的高人!


第一章第9节 异性与友情

    两性之间有很多颇有深意的举动,有人为了强调自己动机的纯正无邪,用友情来自圆其说,友情就像是高标于两性之上的旗帜,让人不景仰都不行。    
    一个男人不断关心某个女性的生活、学习、经济状况,并适时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把对方的困难接过来扛在肩上,还说,小事一桩,不算什么。女性拼命感激这样的好同志,想想也是,谁能不感激呢?但这种感激已经变成了一种动力和暗示——希望自己遇到更大的难题时,男人依旧要挺身而出!一个人能够琢磨怎么做好事,这个世界早就一片美好景致了。这种友情的基点肯定是建立在一种朦胧希望上的,或者说,是渴望突破正常男女关系的前奏。    
    来自周遭的实践一再表明,所谓男女之间的友情几乎是难以成立的,即使有少数例证,也是比较淡漠的,或者是纯粹出于无限崇拜,甘心以奉献为人生的乐趣。但是拿捏分寸的权限往往在女人手上,而且,这种所谓的友情在一方爱欲的表达过于明晰化而受到拒绝后,会自动终止,有些人立即就反目为仇了。    
    女人们是比较精通这一游戏规则的,她们利用男人的心理来为自己办点事,这本无可厚非,但男人们却由此想入非非了,或者一直就寻找着接近目标的借口。至于那种指天发誓的伟大友情,我们最好姑妄听之,因为这类声明好像就是在给自己的情欲贴上封条,至于这封条能封多久,就天知地知了。    
    上帝创造男女,就是让他们相爱的,如果彼此之间隔着一些障碍,双方或单方压抑着情欲,就像火山的熔岩,就得在迂回中找出路。这个时候,只要有一方失控了,有时就会演变成火山爆发而无法收拾。    
    我本人是很男性化的人,做事一向爽快、利落、大方,所以我比较适合跟男孩子在一起。我在美国的三藩市和纽约住过很长时间,那里有很多的同性恋者,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我和他们都可以发展成很好的朋友,至少他们会给你关怀、给你微笑,有什么错误大家都会直言不讳,这一点一直是我欣赏的。同时,他们也有很“小女人”、很温情的一面,有些男同性恋者甚至比女人还要温柔。其实,人与人合得来才是最重要的,人和人的相交是要靠缘分的。    
    发贴:    
    良医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能够把病人治好;一种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荐给治得好的医生。    
    ⊙李敖•;《李语录》    
    跟贴:    
    女人在友情世界里永远不会做向别人推荐病人的“良医”。


第二章第10节 情敌

        
    情敌是无处不在的,套用“墨菲法则”的经典表述,可以表达为——往往都是你已经意乱情迷而情人矛盾重重的时候,情敌就正式现身了。情敌与你自然是同性,同性之间解决纠纷的办法在动物世界里很直接,决斗就是了。人类好像也多不了什么体面的办法,只不过是琢磨如何把爪子磨得更利,使对手一招毙命。这种外向的攻击模式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细节。你所受到的刺激,不是情敌直接给予的,而是通过情人传递的。情人是一个品质并不十分优良的导体,把这些不良信息传递给你时,说明他(她)正在远处设法回避,一方面要反复权衡鱼或者熊掌,一方面是在等待争执的结果,他(她)以一副“与我无关”的神情,喟然长叹,还问:你们都怎么了?人情味浓些的主角,就不断奔走在这两头发狂的情人与爱人之间,给这个安慰,给那个讲解感情形势,越努力越使事情进一步复杂化。有些情人喜欢制造三角或多角关系,通过争夺战体现他的重要性,他们常常乐在其中。    
    对待这类事情,情人的顾虑表现与情敌的魅力同步,顾虑越深,证明情敌的力度极大。在这场反客为主的扳手腕较量中,你已面临全线崩溃的命运。对待这样的情人,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再交往,而不论情敌是否会再次出现。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的道理,也没有全是精神病式的情敌。当我们不把出现的一系列事情都归结为偶然时,这种情人还是不交往的好。    
    我一辈子是没有什么情敌的。我想没有自信的男人和没有自信的女人才会被情敌所困扰。不要相信在外面“偷腥”的男人,他们是不可能彻底悔过的。    
    发贴:    
    小人物只会算“投资报酬率”,大人物却会算“投资报仇率”,注意那一掷千金肯去报仇的人,他们是人中之圣。    
    ⊙李敖•;《李语录》    
    跟贴:    
    请问李大师,情敌的“投资报仇率”是多少?


第二章第11节 探视创伤

        
    两性之间的伤害是很普遍的,在时光的冲刷下,伤口自行愈合后的状况,仍然是不稳定的,无论多么漫长的岁月,也难以使之完好如初。而旧创伤往往像一枚定时炸弹,偶而还会引爆一下,有时也会把人炸得粉身碎骨。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个古老的定理在创伤方面是不适用的。一个敢于捅刀子的人,我们就不能指望他(她)可能金盆洗手,而不论是有意或者无意。因为刀子的锋刃,实际上已经把一切缱绻割断。在情爱的词典里,“原谅”这个词条是绝对不能成立的。试想,原谅的消炎粉怎么能够再续缘分呢?更何况辜负你的人也不需要你的原谅,他哪里会懂——这种创口的修复,一定是在别的异性手中完成的。对方为受伤者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感情美学方式,根本就不会跟原来的情爱构造雷同。严格地讲,这并不叫“修复”,而是一种全新的再造,对方施与的爱欲,就像粘土一样在伤者的身上塑造出一个熠熠生辉的新形象,跟过去的创伤没有任何关联。危险在于偶尔的交叉点,比如前任和后任者某种相像的地方,容易使受伤者产生联想和比较。    
    所以说,不能禁止回忆过去,当你把过去跟现在进行比较,觉得往昔“不足道哉”的时候,你甚至会视过去那些被认为是晴天霹雳的打击,自嘲那不过是下了一场小雨。    
    我和老爸李敖都是“有仇必报”的人,我们认为有仇不报就是窝囊废。一个人伤害你一次,是绝对不会轻易罢手的,当他们觉得还有可乘之机时,肯定还会无休止地把你伤害下去。    
    发贴:    
    楚霸王二十四岁献身革命,死时三十一岁,比亚历山大大帝还少两岁。在短短三十一年中,他的作风就是战斗、战斗、战斗。他是一个“硬里子”的革命家,他不屑做机会主义者,革命战役中救赵那一次,从机会主义者宋义的眼中,应该做壁上观,但楚霸王不肯,他要破釜沉舟,在“诸将皆从壁上观”的孤立中,以一当十,打出天下。他的天下这样得来,也这样失去。他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悲剧英雄,在政治的波谲云诡下,他英雄末路,做了美的死——他把头送给了敌人,为了敌人曾是他朋友。    
    如今,虞美人长眠定远荒冢,楚霸王饮恨乌江古渡,一切的楚河、一切的汉界,都在世棋起落之中,云散烟消,只留下这两场美人的死和英雄的死,给后人凭吊。“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为英雄美人,我流泪。    
    ⊙李敖•;《美人的死和英雄的死》    
    跟贴:    
    英雄的创伤,不用“探视”……


第二章第12节 谈性正浓的种群

    可以看出,解放观念首先做出反映的是语言,谈“性”早已无忌,看看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以及《广笑府》,就明白“荤笑话”是不衰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当你去参加一个饭局,里面有男有女,大家可能都只认识主人,刚开始大家一定会正襟危坐,空气有点沉闷,但是只要有人能讲上几段荤笑话,你就会发现大家的表情顿时就柔和了,气氛也变得轻松了,距离也拉近了。    
    异性之间在“荤笑话”的这个话题中有时却会“短路”,男女之间多是在“高峰体验”时,才偶被提及,它的作用就像是味精,放一点就够了。    
    但同性之间却是绝对自由的,男性在这个问题上却使用了他们不擅长的抽象表述方式,他们至多说说次数、地点、语焉不详的比较。但所谓的手帕类姐妹之间,不谈则已,一谈可以俱细无遗地道出始末原由,即使是男人的能力问题,烦躁时也会毫不隐讳地与人探讨。人们却倾向于细节,冗长的细节,即使从一个语无伦次的人口中讲述出来,也觉得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大师。    
    两性之间也有这类委婉的谈话,多半是男人提出来的——他在实践中或通过VCD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希望女性学习新的技术,使两个人的齿轮能够丝丝入扣地疯狂运转。这并不是男人荒谬,这个合理的要求如果被对方拒绝并嘲弄,关系必然陷入尴尬和危机。在这个问题上,男人的自尊是极其脆弱的,一个蔑视的眼神就会像烙印一般烙在他的最隐蔽处,而且,没有任何将功补过的可能。在这方面,修养越高的白领女性,反而不及头脑简单的村野妇人有悟性。男人无法想象自己在这群胭脂阵中是透明的。    
    我曾经很大胆的在我的书中,揭露在我十四岁时,我曾被继父性骚扰的事情。我认为性教育越早越好,中国的父母认为让自己的孩子上英语培训班,给他们最好的玩具,提供最好的物质环境就是对他们好,却常常忽略性教育的问题。在国外,我们都是在十三、十四岁的时候,家长和学校就会有这方面的教育。大陆需要有专家站出来讲讲这个问题。    
    发贴:    
    李敖——    
    吉林省扶余县人,祖籍山东省潍县,远籍云南省。民国二十四(一九三五)年生于哈尔滨。    
    在北平读小学和初一(没念完),又在上海读初一(没念完),又在台中读初二至高三(没念完),又在台北读台大法学院(没念完),又读文学院研究所(没念完)。    
    喜欢买书、抽烟、看电影、看女人(有时候不止于“看”)。    
    著书七种:《传统下的独白》、《历史与人像》、《胡适研究》、《胡适评传》(第一册)、《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文化论战丹火录》、《教育与脸谱》,皆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现在身上一身是债、两眼近视、三餐很饱、四个官司。    
    本人面目:平凡;特征:没有;脾气:欠佳。    
    喜说笑话。    
    ⊙李敖•;《上下古今谈》    
    跟贴:    
    老爸李敖是公开“谈性”的男人……如他公开承认喜欢“看女人”,同时还要公开地告诉你“有时候不止于‘看’”!……


第二章第13节 在音乐的潮水里

    对年轻男女来说,学会倾听音乐是一门必须精通的课程,不然,就太没有情调细胞了。    
    但实际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不熟悉音乐语言,听点“抒情钢琴”或萨克斯就多愁善感起来,身边的朋友就以为遇到了一个内行。其实,流泪的人是被自己的往事感动了,但他(她)会附庸风雅地点点头,“是的,很美!”    
    当一个人内心的躁动和压力到达一个临界点时,就必须有一种方式来舒缓紧张,就会有需要声音刺激的冲动,情形跟烟瘾发作近似,以求得压力均衡,直至相互抵消。音乐诠释的幻象是往事的防腐剂和助燃剂,使复活的意念在泪腺中得到极大的升华。这时,两性往往一起沉浸在音乐的潮水里,各自怀想各自的往事,或者追忆当年的一段情,尽管他们的手仍然紧握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从音乐返回现实陆地的男女,仍然未能尽兴。其中一位自个儿唱起了歌,身边那位为了不破坏兴致,就默默地听着。但他(她)并没有听懂其中的玄机。一个新新人类旁若无人地深情咏叹着某首爱情歌曲时,正是其愿意继续沉浸于往事的反映。运用歌声的语言系统来表达正常语言无法论述的境界,说明这位业余歌手的心,正在迷乱地飘飞,试图打动听者,达到意乱情迷的境界……    
    当然了,飘飞久了,仍是要返回现实的,他(她)还会歉意地给身边的听众一个热吻,以报答其保持安静的耐心,如果听者被歌声感动而献身,事后,他的表现如果与刚才大相径庭,听者会懊恼是自己自作多情,因为他只是唱歌罢了!    
    在我看来,国外情歌比较有soul的感觉,而国内的情歌大多没有什么内涵。在做爱的时候听国外的音乐会让人很兴奋,而那个时候听中国的音乐,不免会让人“性”趣索然。    
    发贴:    
    广告说“弹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但会变成羊。    
    ⊙李敖•;《李语录》    
    跟贴:    
    羊会入“狼”口……


第二章第14节 从仇恨到漠然

    从情爱演变到仇恨的过程,符合“二极化”的原则,除非你没有爱过他,才会有友情之类的中间路线。否则,恨就是恨。    
    在人的诸多情感中,仇恨是最消耗精力的买卖,曾经付出的感情付诸流水以后,仇恨仍然在伤口深处存活着,这个包裹着异物的包块只会越长越大。因此,一味地仇恨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底的痛苦深渊。    
    当一个人凝视自己的创口时,追踪它的来源,寻找跟过去经验的关系,看来,它已伤痕累累。清理一下,心灵历史上类似的伤害也是很多的,例如,大量的经济损失和因失误所遭受的波折。从根本上说,很多人认为的感情打击,往往跟经济方面的消耗密切相关。但当事人难以承认是这个原因,因为害怕自己有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