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觉悟了,「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让你心里头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念头,善念、恶念都不起,这个功夫叫成片。念佛人念到这种功夫,这个功夫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花个二、三年的时间,一定可以达到。到这个功夫,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有把握,就真去得了。
一般念佛的人,你自己想想,你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如果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是自私自利,是损人利己,你必定是三途,人身得不到,这才是事实真相。如果起心动念都是伦理道德,不是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是人天念头,你来世在人间得大福报。福报再大的,超过人间,你就到天上享福报去了。你不为自己,你能够舍己为人,天人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是普度众生的心,起心动念是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菩萨,你在那里修菩萨道。如果你起心动念是平等的,佛道,这叫真正会用功!
你往哪里去,看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养成习惯。养不成习惯,你念头太复杂,太杂太乱,自己也不晓得起什么念头,大概多半都是畜生道去了,愚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一些亲戚朋友,你仔细看看他们将来到哪一道?大概多数都是三途,现在这个社会。从前社会风俗好,多多少少都还受一点伦理道德的教诲,人天道的人不少;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这个没有,人天道的人少了,三恶道的多了,都是搞贪瞋痴慢,对於圣教怀疑。贪瞋痴慢后头就是疑,这个疑是对圣贤教诲不能信受,所以果报都在三途。
没有偶然的,连二次大战中叶的时代,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很有名,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他。我看过他的报告,他曾经说了一句话,我很同意。他说全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生当中所遭遇的,决定没有一桩是没有因而突发的。这句话说得好,统统都有因果!我们走在马路上,完全是个陌生人,观光旅游到一个地方去玩,从来没去过。走到马路上有个人对你笑一笑,跟你打个招呼,不认识的,马上走过了。不是偶然的,都有前世的因果。他对我们笑笑,前世我们也曾对他笑笑,这一世遇到,他对我们笑笑。还有也常见的,素昧生平,不认识,看到你很不满意你,那个表态是讨厌你。也没有什么,马上就过去了。没有一桩事情没有前因后果,所以佛家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没有用;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所以菩萨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非常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过失,将来就没有恶报,这是应当要学的。
所以偶尔起心动念,偶尔这是假设,「瞥起」就是偶尔,没有作意,我们讲没有想到,偶然的。这种情形都不是真知,不是心的境界。这一段后面注得很多,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清凉大师的《钞》,接著看。下面他引用《胜天王般若经》里面的一段话,我们把它念一念。「故胜天王般若问云,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这是胜天王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世尊怎么答?这一问一答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这个话胜天王没听懂,我们也听不懂。胜天王又问,「世尊,云何如实」,什么叫如实?其实「如实」这两个字意思很深,他不懂,我们也不懂。再看下面,「大王,即不变异」。什么是如实?如实就是不变异。「世尊,云何不变异?大王,所谓如如。世尊,云何如如?」你看问的人,世尊给他解答,都不懂,我们也不懂。
我们再看底下世尊怎么答覆,「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谓菩萨修行甚深般若,了达甚深法界」,这段话我们听起来好像能体会到一些。你体会得一些,你就晓得经典上常讲的「如如」是什么意思?「如实」是什么意思?「不变异」是什么意思?你逐渐逐渐就能体会了。我们看世尊这段答覆。「此可智知」,实在讲这句话意思很深,真实智慧通达明了。我们今天说的「真实智慧通达明了」,跟他的意思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真实智慧通达明了,是从分别执著里头说出来的。他那个境界里头,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就无法体会。
佛跟菩萨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好像是懂得了,其实一窍不通。这个境界能不能体会到几分?少分,百分之一、二分。能够体会到百分之一二,不错了,很难得了。再要往深入的话,那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唯证方知,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讲不出来的。什么人能讲?彼此都有这个境界,他们谈就好谈。而实在讲,彼此都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言说?没有!佛与诸佛在一起,个个都入定,宗门里有句话形容,「口挂墙壁」,墙壁钉个钉子,口挂在那个地方,没话说!佛跟菩萨在一起有话说,因为菩萨有问,佛就有答;佛跟佛在一起,没有话说,佛佛道同,都是契入那个境界。
再跟诸位说,《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的注解,这个「诸佛」,诸是指四十一,四十一种不同的佛叫诸佛。佛怎么有四十一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上面妙觉,总共四十二,这四十二尊佛在一起都没有话说。为什么?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你还有什么话好讲!不但没有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心行处灭,这个境界里面还有四十二个等级,这怪事!这四十二个等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分成四十二个阶级。习气怎么断?随著时间慢慢断,没有方法,一用方法,错了,你一有方法马上堕落。为什么?一用方法决定就起心动念。
所以这个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里头,他们用的什么功?大乘教里叫「无功用道」,又说「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错了,完全错了。那怎么办?任运,随其自然,很难体会!李老师给我讲这个境界,他用撑船来做比喻。我们年轻时候,抗战期间逃难,就见得太多了,我们自己也去撑过船。都是坐小的风帆,一个帆,小帆船,在长江、在洞庭湖,小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帆扯下来,摇橹,现在人很少人看见过,没有看到这个的,香港已经没有了。距离岸边大概几丈远的时候,在我们现在一般讲差不多是十公尺,十公尺这个距离,我们撑的竿也要放下。船快靠岸了,竿也放下,船自自然然的往前面渐渐靠岸;如果你这个时候再一撑,它就冲到岸上去了。距离十公尺的时候就不能用力,让它自己靠岸,这一段期间就叫做无功用道。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慢慢慢慢的,无明习气慢慢断,再慢慢的往上提升,就像这个境界,用不得力。用什么方法?没有方法,自自然然的。需要多少时间把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佛跟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我们相信佛不是妄语,你想想看,习气多难断!无明习气难断,尘沙习气、见思习气,都难断。所以我们见到有很多人习气不好,性情不好,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不好断。见思、尘沙习气靠什么断?好学,这个就是有方法,无明习气没方法,宗门的话「向上一著」,没有方法。
虽然说没有方法,还是有方法,方法就是「此处用不得力」。如果给你说穿了,就是普贤菩萨的两句话,「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么?这四十一位诸佛如来没有不教化众生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教化众生,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换句话说,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应化在十法界,破四十二品无明习气。我们要不学《华严》,怎么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跟一切人事物相处就能做到什么?见怪不怪!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保持著心平气和;心不平、气不和,是见思、尘沙烦恼习气在作祟,就这么回事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全是无明习气在扰乱,所以让你的心不平,让你的气不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知道遵守佛菩萨的指导,对我们决定有好处,好学。
怎么学法?读经、改过,天天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看到别人的过失,回头想想我有没有?一想果然有,有赶快要改。别人那是一面镜子,他是我的善知识,他要不这样的表现,我自己不知道反省,自己有过不知道。看到别人形象有好处,想想我有没有?有,这是好事情,要努力,更精进,多做好事。所以,外面境界全都转过来了,都帮助自己向上提升,这个人叫会修行,真的会了,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善知识。契入这个境界,我们提出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才会懂。为什么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感恩世界,就是江本胜博士对水实验里头最美好的结晶,这是性德的流露,这不是烦恼。所以他只能以智知,非言能说,言语说不出的。
天王,你看看,问了多少次,佛怎么个答法?答不出来。问到最后,什么叫如如?佛才说出来,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如是什么?第一个如,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个如是能现、能变;第二个如是法界,所现、所变。所现所变跟能现能变是一不是二,如如。这个比喻还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能体会到。如就是指自性,一切万事万物,哪一物不是自性?你不省悟,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么;真正契入之后,你会点头,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智,不是识,识不行,『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这是讲到真如理体。
「离相无相」,这句话也不好懂。相在不在?相在,就像我们现在萤幕上的画面,这是相;离是不执著,决定不能够执著这个东西是有还是没有,有是执著,没有也是执著。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放下执著,你才能见到真相。不是说我现在不执著这个相,你执著「不执著」,你还是执著,你还是见不到事实真相。必须二边都要放下,二边不著。二边不著不有个中道吗?二边跟中道又对立,真心本性里头没有对立的,所以祖师不得已才说「中道不存」。你想想看,他这些话什么意思?没有别的,把你对立的念头打掉;心里头没有对立,真相就现前。离相是离有相、离无相,有无统统都要离,然后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离即同时,有无不碍,或是有无不二,这才真正体会到诸法实相。
后面两句,「远离思量」,这一句对凡夫说的。凡夫总是起心动念,总是有思,量就是分别,总没有办法离开分别执著,这是凡夫,六道凡夫没有办法离开思量。过是超过,超过觉观的境界,觉观是四圣法界,有觉有观。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提到过的,宗门功夫的三个阶段,观照(这个观就是观照)、照住、照见,这三个阶段,超过了。如果不能超过,还是有觉有观,《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他还有照有见,是不是如来智慧?不是,菩萨智慧,观自在菩萨,不是佛,不是如来,如来超过了。你就从这里想想这个味道。
实在讲,这观自在菩萨是哪一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多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他是哪个阶级的观自在菩萨?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观照;七信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照住;圆教初住以上,照见。照见就是真佛了,给诸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圆教初住就照见。照见这个话是对我们说的,菩萨自己有没有念头?没有,如果他还有照见,他是十法界里头的菩萨,在我们《华严经》来讲,七信位以下的,这个地位不高。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有参访观世音菩萨,那个观世音菩萨是什么阶段?经上说得很清楚,第七回向位。《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个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位?初住菩萨,比十信位再高一层。都是观音菩萨,不一样。怎么会观音菩萨不一样?观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譬如我们说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我们说哲学系,哲学系的学生。菩萨是学生,观世音好比哲学系的学生,有一年级的、有二年级的、有三年级的、有四年级,有研究所的,有硕士班的,有博士班的。你就明白了,原来观世音菩萨是个普通名词,不是专有的,谁修学这个法门谁就是观世音菩萨,他代表一个科系。这个科系里面主修的就是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专门修这个,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地藏菩萨亦复如是,那是另外一个科系,用我们现在的话,好比是伦理科系。因为他主修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就是我们今天讲孝悌忠信,他主修这个,我们称为地藏菩萨。虽然学科里面决定有联系、有共同的,偏重不一样。入门,入门要从地藏入门,孝悌忠信,从这儿入门。然后再提升就是大慈大悲,仁慈博爱,观音菩萨代表这个。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都不是专指一个人。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搞错了,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的、是女的?这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说念这个科系的人,这里头的学生到底是男的、是女的?哲学系的学生是男的、是女的,是老的、是少的?男女老少统统都有,甚至於各行各业里头也都有,不是一个身,不是一个人。像佛教的这些基本的常识,现在都模糊了,一般人都不懂。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求升官发财,能求得到吗?求不到!那叫迷信。可是我的老师教导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当时听到这个话,我说是真的吗?老师说真的,怎么是真的?他就说了,有求的理论,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不应的道理?
我们这才明了,你要求观世音菩萨到哪里求?经典里头求。观音有三部经,这三部经都不是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