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见,身见,头一个就是执著身是我。边见,边见就是今天所讲的相对,起个念头有我,跟我相对的是人;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满就有缺,我们确确实实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这外国科学家发明叫相对论。相对是六道轮回,出六道轮回就没有相对了。所以这个错误的见解: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我们的见解统统是错误的,佛把它分为这五大类。你起心动念,你有什么个看法,准定出不了这范围;你有怎么样想法,决定出不了贪瞋痴慢疑,出不了这个范围。
今已发菩提心。当然,这是「净行品」的菩萨,这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这一发菩提心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不发,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诸位要知道,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二乘没有发菩提心,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发菩提心。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此地讲的今已发菩提心,这才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发了之后,转识成智。
没有发菩提心,谁当家作主?八识五十一心所当家作主,十法界。这称之为妄心,这不是真心,这里头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是真心,妄心。发菩提心,把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断了。虽然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这很难断。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不妨碍见性,你还是明心见性,但是明心见性见得不彻底、见得不圆满,好像前面有一层雾一样的。这几天香港这个雾气很大,我们住在香港,从高楼上看九龙对面的狮子山都看不见了,都在一片茫茫雾中,这就好像是初发菩提心。
菩提心一发,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无明,佛说有四十一品,他们修行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了。用功,就是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这桩事情,真的所谓是用不上力,要让时间,你要能够保持住,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恒的保持。《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全部都落实,确实不著相。世出世间法里所有一切现相都不执著,知道这个现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确确实实是这个境界。再向上,十住、十行、十回向,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诸位要晓得,那个见就是无始无明习气(就是无明习气),确实不著相了,还有习气,还带著习气。在我们想,大概总是到十回向这个位次,习气就很薄很薄了。有没有?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没破。
从初发心,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了。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要记住,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正发菩提心;还会起心动念,没发,还有分别执著,你还是六道凡夫,你用的是轮回心,你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用得正,不在六道。用得没有错误,用得正,完全跟佛菩萨教诲相应,用得正,四圣法界;用得不正,六道凡夫。邪跟正是以佛法为标准,所以人不能不学佛。学佛,不能不依教奉行,太重要!
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下面所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菩提心一定是菩萨行,你得要做到才行,做不到不行,要真干!无论对什么人,对人对事对物、对九法界众生、对蚊虫、对蚂蚁、对罗刹、对饿鬼,统统都是真诚清净平等觉,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这是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一发,人就变了一个人,世法里头常讲脱胎换骨,人变了一个人,这是真的。从这句话里头我们也能体会到,人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相随心转是相貌变,体质变是境随心转。身心清净,身心健康,远离一切病痛。病痛是什么?业障。菩提心一发,业障就消了。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清净平等心不会感染病毒。现在传染病很多,清净平等心不会感染,大慈大悲能够解毒。我们本身就有这个能力,自己要会用这个能力。要像诸佛菩萨一样,把病毒转变成最好的营养,佛菩萨就是这样的。怎么转法?这品经里教给我们转法,这很难得,我们今天学到这门功课了。
所以菩提心一发,你看看信乐正法。诸佛菩萨所修、所教、所传,正法。何以说它是正法?它跟法性完全相应。违背了法性,邪法。法性尽善尽美,没有丝毫诟病,这法性。我们能信、我们能解,我们欢喜接受、欢喜学习,信乐正法。信乐正法了,顿翻诸见。见思烦恼是跟性德完全相违背的,烦恼的体就是法性,菩提的体也是法性,烦恼的体也是法性,所以「烦恼即菩提」,但是要转。转烦恼就是菩提,转邪就是正,你得会转。顿是讲快速,翻就是翻转,你马上把这些错误的看法、想法都转过来了,转成什么?转成大愿。总的来讲,转成了四弘誓愿,念念利益众生,念念成就众生。
我听说在国内有一些年轻的同学,修养、见解、说法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於跟我都不相上下了;他才在起步,三、五年之后肯定超过我。我听了非常欢喜,这是教育的成功。教育成功,那就是底下一代决定高过前一代,这成功;下一代要不如我这一代,悲哀了;跟我这代平平,都摇头,我们的教育不成功。古人所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你看现在科技的产品,它也是一代一代的。汽车的品牌、飞机的品牌,这最初造出来给它编号,第二年再造的时候就把第一年有什么缺失再改进;那当然,这第二代一定超过前面一代。再过一年,第三次改进的时候又超过第二次,日新月异。
我们对於人的教育也是一个道理。做父亲的总希望儿女将来的成就超过自己,荣宗耀祖。如果儿女不能超过我们,甚至於不如我们,你这个家道就衰退了。人最怕的是嫉妒心,看到别人有好处,我们就嫉妒,想尽方法来障碍,将来得什么果报?你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业,障碍重重,报应!而且世世代代愚痴,不在人道,在三恶道。那个果报不晓得到哪一年才能把这个业障消除掉。为什么这么难消除?因为你那个嫉妒瞋恚、看不惯别人比你强的习气太重,所以堕落在恶道出不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善人、善行、善事,有没有嫉妒?如果有嫉妒,你就想到地狱果报恐怖!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世尊说得很好,「从心想生」,你怎么个想法。菩萨心正,想也正,愿也正,所以成就大愿。这个大愿,普贤菩萨大愿。我们讲到普贤菩萨大愿,你就会想到《普贤行愿品》里面的十大愿王。没错,十大愿王是纲领,纲,总纲;「净行品」里面讲的一百四十一愿,是十个纲目里面的别目,给诸位说,还是属於纲领。要讲细目,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谓无量法门,细目。细目再多,不超过此地的一百四十一条,一百四十一条决定不出十大愿王范围。这里有总有别、有纲有目,我们总得要清楚,成就普贤大愿。长大悲门。对你的大慈悲心增长。大慈悲心增长,你决定不会退失菩萨位,你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天天在增长,他怎么会退?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三不退」。
再接著看下面《论》文,「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贤行故」。这里说明大乘教跟一乘教不一样。大乘教怎样对治烦恼习气?也是从纲领上来讲,不外乎三空,不外乎无相。三空讲的我空、法空、俱空;无相,性宗跟禅宗善用的。我们前面提到过,性相两宗都是以无相为宗,用这个来对治。有没有效?有效,但是不生慈悲。你看看《行愿品》里面这个,他生慈悲心,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这不一样。没有慈悲心就不能成就普贤行故。普贤菩萨的慈悲达到究竟圆满,所以这《华严经》上讲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换句话说,菩萨不修普贤行,最后那一品生相无明决定不能破。
在菩萨修行过程当中,破无始无明的习气非常艰难,没有慈悲心。有慈悲心就容易,没有慈悲心不容易。我们要再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成就那么容易?我们能懂吗?你要是不懂,你要是答不出来,《无量寿经》白念了。你看看《无量寿经》别序里面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就明白了。极乐世界是普贤法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修普贤行的。咸共遵修,没有一个例外的。由此可知,这一百四十一愿在极乐世界是人人都做到。所以我说这一百四十一条即往生极乐世界的《弟子规》。你能够具足这一百四十一愿,你往生有把握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稳稳当当往生。你来问我,肯定往生,一点怀疑都没有。你要做到!
想想为什么做不到?你念,天天念,天天念《行愿品》的人有,以《普贤行愿品》做为早晚课的有,因为《普贤行愿品》最后这卷是列在净土五经里面。我们净土五经一论,五经就是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再加上《普贤行愿品》,就是净土四经;印光大师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叫五经,圆满了,非常非常圆满。所以它是属於五经一论。有人专门受持,以它作早晚课,问题是一定要做到才管用。如果天天念诵做不到,做不到没用处,只能说在阿赖耶里面种个善根;什么时候再遇到殊胜的法缘,热爱普贤行愿,依教奉行,那你就能往生。所以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你要想成就,那一定得落实,只是口里说说没用。
再看下面一段,这段很重要,「欲行长路,非足不行」。你要走长路,目的地很遥远,你要是没有足,你就走不到,你得要有足。「欲行大悲,入普贤门,充法界行者」。你想学习大慈大悲,入普贤菩萨的境界,把你的慈悲充遍法界。我们今天提出的爱心遍法界,爱心就是慈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就与长者在此地所说的相应。「於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便成万行庄严」。一切见闻觉知,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世法佛法统统包括尽了,这里面没有过失,这才叫万行庄严。或者称为万德庄严,都是一个意思,万德庄严就是万行庄严。我们要想成就这个目标。这万德庄严我们常常看到,是放在大雄宝殿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龛上的匾额「万德庄严」。
究竟果位的诸佛如来,决定没有一丝毫过失。这就是说,菩萨还有过失,佛没有过失。这个佛从哪里说起?给诸位说,从圆教初住。圆教初住以上都是万行庄严,没有过失。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头就有善恶,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过失!过失从哪来的?人我是非,从这里来的。换句话说,全都是从分别执著来的,过失。而起心动念是根,起心动念是无记法,里头没有善与恶。但是起心动念生起分别、生起执著,分别执著里面就有善恶了。所以真正修功夫的人,就是在境界里头练,练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真会用功。练不起心、不动念,这说得是没错,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决定做不到。所以儒家也讲,凡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要晓得从哪里学起,你要晓得有先后次第。像念书,一定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它有先后。我们现在从哪里开始?从不执著开始,专门在这里下功夫,先学不执著。到确确实实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了,再进一步学不分别。
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你超越六道轮回了。最起码的,小乘四果罗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大乘,像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圆教菩萨,我们这是第十信位,下面就是初住。第七信位的菩萨,执著断了,第十信位的菩萨分别断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今已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分别就没有了,有分别就没有菩提心,分别没有了。往上是修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破了。往后,那就是这四十个阶级专门是消无始无明习气,是做这个功夫。这功夫怎么做?普贤行。文殊智,普贤行,以智导行,以行圆智,圆满智慧。
这下面具体就给我们说出来,「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一百四十是整数,实际上是一百四十一。句句都是「当愿众生」,你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到下面就会详细介绍。你要不修学这一百四十一愿,你就没有办法做到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这话里头的意味深长,跟大乘修三空、修无相、修无念的不一样。为什么?那些人没有这么大的慈悲心。
修普贤行的人,真的是一切众生有求必应。修学大乘的,修学三空的,修学无念的,你有时候找他,他不理你:你妨碍我,你妨碍我用功。没有慈悲心!不像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怕。有没有妨碍?没有。为什么?境界一现前,他马上把它转了,把行转成愿、转成智。愿行智增长菩提心,增长大愿门。前面大乘菩萨还不能转这个境界,普贤行的菩萨统统能转境界,所以他的地位高,他在一真法界,他不在十法界。虽在一真法界,他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他入不二法门。大乘菩萨他虽然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样,他不一样。普贤菩萨是一样的,一点妨碍也没有。
所以下面说「便於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所以这个行称为净行,「净行品」这么来的。《论》文里头特别讲,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到的,便於生死海中,生死海中是指六道轮回。普贤菩萨在哪里修?在六道里头,在三恶道,哪个地方有感,他就在哪一道,无处不现身。我们同学很多人见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我们十楼还有一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德像。你有没有见过千手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