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宗里面得一心不乱的,这是明师。现在找不到,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从前我的老师教导我们,要找什么样的老师?有学、有修!这个老师真正是解行相应,虽然没有证得,我们跟他学不会走错路。如果连这样的老师都没有,你就要知道真正发大道心,跟古大德学习,行,也能成就。像孟子学孔子,真学成了,就怕你不肯学;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学成了,成为一代祖师。世法、佛法里面,用这个办法成就的人不少!
这样成就的人,他的自律的精神超越一般常人。天天读古人的书,像李炳老介绍我学印光法师,读印光大师的《文钞》,能解其义,把自己所理解的依教修行,真干!这样学得就有几分像,由相似到真实,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们学《华严》,前面我们读过大师、小师,《华严经》是大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疏钞》是小师,这注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注的;每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合论》,李通玄长者注的。所以清凉大师、李长者是小师。这些都是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向他们学习,希望我们能够没有错解经书的义趣,依教修行。把自己所明了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不良的习气,就是与经教所讲的相背的这些思想、见解、言行,依照经教所说的修正过来。我们是释迦的弟子,是毗卢遮那佛的弟子,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学生,你能成就。
《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的归结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的修学就很清楚、很明白,从哪里下手?从儒家的《弟子规》下手,为什么?我们现在用这个代替小乘。《弟子规》比小乘经容易学,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产物,自然有一分亲切感。必须把这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圆圆满满的落实,然后学习《十善业道》一点都不难,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十善业的学习。对出家的同学,我们勉励他们学习《沙弥律仪》。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你真正想成就,你不从这里奠定基础,是永远做不到的。
这首偈,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遍。「受学戒者,即十戒也」,因为这是出家,出家十戒就是《沙弥律仪》,「亦通五戒」,《沙弥律仪》前面五条就是五戒,所以它跟五戒是通的。「优婆塞戒经云」,优婆塞是在家居士,这是在家居士戒,「欲受菩萨戒,先应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若尼则六事,及五百戒」。这是讲的出家,你出家一定是先受沙弥戒,出家当然愿望是比丘、菩萨,受到圆满的大戒,那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在古时候,三坛大戒不是一次受的,受了以后学。譬如先受沙弥戒,沙弥戒受了之后,是不是真正都做到?统统做到了,师父才允许你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真正能够受持,也都能够落实在生活行为上,你才有资格去受菩萨戒。所以它是分三个时期,不是同时。
现在只有受戒,不讲究持戒,所以三坛大戒一次就受了。你能不能做到,传戒师父不闻不问,这是佛法衰退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老师也教导我们,现在这个已经成了风俗,演变成一种习惯,只好去受。受了之后,自己一定要知道,你是名字比丘、名字菩萨,可不是真的。如果你自己真的称比丘、称菩萨,那就犯大妄语戒,犯大妄语戒,罪过是堕阿鼻地狱。你不是菩萨,你对人说我是菩萨;不是比丘,你对人说我是比丘,这个不可以。真的是菩萨,没有关系,那可以,真正的比丘才能称。
所以明末清初,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启示,名实不符是有罪的。我们平常,早年讲经我讲过很多次,有人见到我好像很尊敬,称为净空大师。我当时就跟他说不可以,不能这样称呼。为什么?大师是对佛的称呼,什么人可以称大师?明心见性,在净土宗一定是得理一心不乱,就是法身菩萨,可以称大师。你没有破无明,没有证法身,怎么可以称大师?恭惟不可以过分,过分,我们世间人讲挖苦人、讽刺人。譬如你不是总统,人家见面给你一鞠躬,称你总统先生,挖苦你,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门里面称呼,开玩笑要是引起别人误会,罪过就很严重。
现在这个世间末法时期,自己称菩萨的人很多,称佛的人也很多,他是什么佛再来的,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常常听说。有人来告诉我,某人是什么菩萨、佛再来的,我听了笑笑。真有再来人,但是身分决定不暴露,身分暴露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永明延寿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被人知道,他就圆寂,这就是真的;别人知道了,你还不走,那是假的。布袋和尚这是弥勒菩萨,他是自己宣布的,跟大家讲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说完之后他就走了,这是真的。传记里面记载的很多,在中国,佛菩萨应化来的很多,身分一暴露就走了。身分暴露了还不走,就变成妖言惑众,迷惑大众,这在佛法里头是不许可的。这是佛门里面普通的常识,世间人不懂,我们学教的人不能不懂。
他们可以做,我们不能做。他们?他们无知,无知虽然没有罪,他有过,过比罪轻一点;知道也这样做,那有罪,那就重了,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平常我们一般称呼,称法师就很客气了,实在讲,法师这两个字也不好当。在佛法里面,梵文称阿闍梨,阿闍梨翻成中国意思是轨范师,我们现在翻法师。法师,你的行为、你的言论可以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才能称法师。闍梨、法师,甚至於和尚,诸位要晓得,这是佛门里面的通称,不分在家、出家。在家人他修得很好,他的修持,他的言论,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以给世间人做榜样,都可以称闍梨,我们现在讲都可以称法师。如果他教化一方,主持道场,就是在家居士主持道场,教化一方,他是和尚,和尚是亲教师。
我初到台中,到李老师居住的地方去拜访。看到孔德成先生送他一幅字,镶成镜框摆在房间里面,题款是「雪庐大和尚」,雪庐是李老师的别号。他们尊称李老师是大和尚,他也不是出家人,但是他真的是大和尚。在台中建莲社,台中莲社是他老人家创建的,领导大众讲经、念佛,正法道场,称他和尚,名实相符。可是他自己很谦虚,自己不敢称,别人尊敬,这样称呼他,这是内行人。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称法师,这是正确的,可以这样称法。可是一般世俗的习惯称老居士,这样更谦虚。这些都是属於佛学常识,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
蕅益大师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称法?菩萨戒他做得到,比丘戒他也做得到,为什么要去退?给我们后人看!人的一生在这世间一定要名实相符,不要搞假名,不要搞虚名,那就错了。最重要的意思是教诲我们后人,谦虚是德行,世出世法的德行、学问都是从谦敬里面成就的。愈是有修行的人、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待人诚敬,决定没有傲慢。你看《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一句话,他用了个比喻说,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其人之才」,他有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羡慕的。夫子一生修行,就是以周公为榜样,很想学周公。他说这个人之才就像周公之才之美,有这样的才华,「使骄且吝」。可是这个人怎么样?傲慢、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才有德,这个人肯定是谦虚,绝对不会傲慢,决定不会吝啬,夫子看人,这是所谓经验之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有这样的标准,你接触大众就不会错认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表面跟内里不相应;表面修饰、做作,让你看到是很值得尊敬的人,背面不是的。找一个表里一如的人很不容易,那是什么?真正有修养,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也亲近过几位,没有一天不读经的,没有一天不反省改过的。这是真修行人,非常谦虚,不敢自以为是。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还有一个我们没见过面的,夏莲居居士。我没见过他,我见过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这是真正善知识,与他们相处,细心观察,我们就学到很多东西。
下面,注解里面讲,「受,谓受戒。学,即随戒。愿中,即止作二持」。就是这首偈颂下面的两句,『善学於戒,不作众恶』,「善学於戒」是作持,「不作众恶」是止持。世出世法都是以戒律做基础,儒家不说戒,儒家讲礼,佛法讲戒,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祖师大德常讲,佛法里面,禅是佛心;教(经典的教)是佛言,佛的言语;戒是佛行,也就是佛身,身口意。佛的言谈举止就是戒律的表现,表演,戒律的表演,这个你说多么重要。禅是清净心,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这都是禅。离妄想,这是最高级的禅,妄想没有了;离分别,这是中级的禅;离执著,这是下品禅,禅心,清净心。禅的定义,《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要继续看第十二首偈子: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
这首偈非常重要,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学习的。前面把受戒、持戒的事情简单跟诸位做了报告。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那时候我只受三皈,五戒都没受。他老人家给我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最早听到的,戒是佛法的根本。因为初学的时候,我们只是羡慕经论里头的道理,方先生教导我的是哲学,把佛经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它,他老人家称为佛经哲学。我是从这里入门的,受方老师的影响足足有三年。所以我不是从宗教里面入门的,是从学术里头入门的。到以后才发现,佛教比哲学丰富多了,里面有哲学,还有其他的,几乎是无所不包;就像一个完整大学一样,哲学是里面一个学系。明白之后,对老师就非常感激,如果不是他的接引,我们这一生决定错过。为什么?认为它是迷信,不会接触它,一生错过。
章嘉大师告诉我,戒是学佛的根本,如果没有戒,那就是佛学。这是以后李老师跟我讲的,没有戒,不守戒,这是佛学,不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这才搞清楚!方老师教给我的是学佛学,跟著章嘉大师以后才晓得要学佛。戒律,不必要有形式的去受,三坛大戒当然应当要受。那时候我们刚刚入门,对这一无所知,叫我们去受戒,当然我们不会接受的。老师有善巧,就是常常讲的,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有方便门、有善巧。他告诉我,你明白一条,你就学一条,真正做到,这条戒你就得到了,得戒!学两条,你就能得两条,这样子学法。
譬如不杀生,不但不能杀人,蚊虫蚂蚁都不能杀;不但不能杀,要是令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都是属於杀生的意念。这个意念没有断,你这条戒不清净,所以每条戒讲得非常微细。譬如讲盗戒,当然你不能偷人家东西。盗叫不与取,这个东西有主人的,主人没有同意,你拿来,或者是你把它移动位置,主人来找不到,这都是属於盗戒的范围。更微细的,你还有占便宜的念头,占别人的便宜,占社会公众的便宜,占国家的便宜。国家,譬如税收,希望少缴一点税,现在所谓走法律的漏洞,尽可能的少缴税,这个念头就是盗心;不论你有没有行为,你有这个念头就是盗心。所以大乘教里头讲得非常微细,真正能学好,可以达到纯净纯善。纯净是清净心,真心,纯善就是大慈悲,纯净纯善就是大菩提心,真心。所以从持戒,严持戒律,久而久之就能够悟入这个境界,因戒得定,定是禅定。
六祖惠能大师所传的,就是从《金刚经》上悟入的,他是五祖讲《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跟广大群众接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心态就是甚深禅定。禅定起作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禅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机说法,无不在定中,从来没有失掉禅定,行住坐卧都是禅。《坛经》里面六祖讲的就更容易懂了,他老人家讲「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这个我们容易懂。眼见色不著色相,耳闻声不著声相,鼻嗅香不著香的相,舌尝味不著味的相。诸位想想,你岂不是已经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诸佛如来。
说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你从形相上看跟我们没差别。长的样子跟我们也差不多,也穿衣吃饭,每天也照样工作,早起夜眠,没有两样。骨子里头完全不相同,就是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著相的。著相当然你就动心,动什么心?喜怒哀乐,动七情五欲,你动心了,贪瞋痴慢,动心了,动心就造业;不起心、不动念,不造业。所以真正佛菩萨在世间,确确实实他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教;言教,就是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三轮体空!他怎么表演出来的,怎么说出来的,我们很难懂。我们最近这几年得力於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看到这个,恍然大悟!这叫什么?自性作用,绝对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众生有感,自自然然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