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解释导行,「言导行者,智论云」,《大智度论》里面说的,「五度如盲人,般若为有目」,这个比喻比喻得好。此地讲的六度,六度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像瞎子一样,盲人,般若是眼睛。这个话意思很深。没有智慧,前面五种不叫做度,是五种善,五善;布施是善,持戒是善,忍辱也是善,精进、禅定都是善,不能称度。如果有般若智慧去修前面这五种,那五种叫波罗蜜多,不一样。所以我们凡夫修善怎么修都比不上佛菩萨,为什么?佛菩萨有智慧,我们没有智慧。
你看我们修布施,这佛在经上常讲,修布施得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肯定得的,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能不能出三界?出不了三界,所修的得福报。如果有般若智慧在里面,你修这三种布施,得的果报是什么?禅宗的术语讲,明心见性。有著般若智慧在里面,这三种布施就彻底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放下习气,放下见思、无明、尘沙,放下这个,布施是这个,那怎么会一样?果报不相同。没有智慧的持戒也属於人天福报。这五种要用布施,就是这个助道,布施是第一,布施是总纲领,能同后面这四种,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是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把所有助道品统统学了,但是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全是人天福报,有了智慧那才能真是断烦恼、断习气、证菩提,就是此地讲的断惑证理。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懂得,所以《智度论》讲「五度如盲人,般若为有目,故能明见夷途,开导万行」。你有眼睛,你能够看到路,这个路是平坦的,或者是有坡度,或者是悬崖,有危险的,你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把前面五度展开就是万行。这个万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行为,这念行ㄏㄥˋ,念去声,当动词讲,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为,万是形容多。心,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是身业的行为,你有智慧指导,身口意三业行为与真如本性统统相应,就是儒家所说的,行道履德都要靠智慧,没有智慧你行不了道,你也无法去履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这一段的《钞》,我们从头念,「智论云,五度如盲人,般若为有目,故能明见夷途,开导万行,御心中道,至一切智城故」。这是说明般若的重要,它能够御,是驾御,用现在话就是带领著,带领著心;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带领这个心,中道是真心。我们现在一般谈话当中常常听到回归自然,自然就是中道,自然就是法性。回归自然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此地讲的御心中道,都是回归自然的意思。到一切智城,一切智城是法性,法性本来具足一切智,无量无边的智慧,用这个来比喻。
后面说「余行得智,皆成彼岸」。余行是讲万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能与般若智慧相应,余行得智就这个意思,统统都成了彼岸。彼岸就是回归自然,回归到自性。彼岸就是自性,彼岸就是法性,彼岸就是真心,回归到自然,所以这皆成彼岸。「般若究竟,成菩提果」,般若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无上佛果,《华严经》讲的四十二个位次,最高的第四十二个位次般若究竟,证得圆满的佛果,还在等觉之上。这就说明般若是正道之体,般若是前面跟我们讲的正道,此地给我们讲的是助道,正行助道。这是解释《疏》里面断惑证理这一段。我们再看经文,经文的第二段,既然在佛法当中智为上首,这就是般若智慧是上首:
【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
为什么佛要赞这些法?这些法都是属於助道。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二段,问话的第二段,「如来以下」这一段,我们刚才念的,「正设疑难」,就是他提出这个疑问。「谓既智为上首,应唯赞智,那亦赞余,此是正助相违难」。好像这是正助相违背了,应当要赞般若智慧。实在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经当中,他以二十二年讲般若,诸位想想是不是赞般若?真的是一点都不假。般若有体、有相、有用,般若的体是智慧,般若的用就是六度、十度;《华严经》讲十度,那是用,那是相,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全是助道法。这些助道因为以般若为体,般若甚深,所以助道法甚深,布施甚深、持戒甚深、忍辱甚深、慈悲喜舍甚深;在普贤菩萨,礼敬甚深、赞叹甚深、供养甚深,没有一法不甚深。
所以佛在《金刚般若》里头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诸法实在讲是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心现识变的。体是法性,法性甚深,它所变现出来的法,哪有不深的道理!即使小到微尘,佛家讲微尘,大而世界,那个世界是讲三千大千世界,小至微尘,因心成体,这佛在《楞严经》上说的,那个心是法性,它的体是什么?体就是法性。法性甚深,那它变现出来的,即使小到微尘,佛经上讲微尘,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原子、电子、粒子,就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小了,佛讲称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阿罗汉能看到微尘,阿罗汉的眼睛比我们厉害,不要用仪器,他能观察到微尘。可是微尘还可以分,微尘再分为七分之一,称为色聚之微;色聚之微还可以分,再分为七分之一称为极微之微,佛说极微之微不能再分。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物质,物质最小的,在佛经里头称之为极微之微。现在科学家发现,发现物质是无中生有。那个物质是不是佛经上讲的极微之微?但是这个发现还没有科学证据,是从理论上推演出来的。我们相信是从数学里头推演出来,最小的这个物质是无中生有,虽然生有,它刹那就没有了,它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那总是万分或者是十万分、百万分之一秒。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看到的原子、电子、粒子那都是相续相,没有看到真正的生灭相,真正生灭相在佛法里面讲生灭同时,所以说不生不灭,一切现相不生不灭。这个道理太深了,真的是甚深,这就是自性的起用,佛经上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可思议」。
所以佛在此地,确确实实在这个经典里面赞叹体,也赞叹相,也赞叹作用,无一而不赞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从早到晚你每天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看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赞叹。礼敬没有条件,一定要礼敬,赞叹这里头就有条件,你看赞叹,他不用诸佛,他用如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赞叹跟礼敬就不一样。诸佛是没有分别,从相上讲的,一切人都需要恭敬,不能有差别,不能有不平等,但是赞叹就有分别,赞叹什么?与性德相应,就是善的赞叹,不善的不赞叹;只限於不赞叹,不要批评,不善的,不善不说就好了。善的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这是佛教我们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真诚心、修慈悲心、修正觉心。你批评你就有分别执著,就落在这里头。
赞叹呢?赞叹是劝善,劝人行善,不劝人作恶,所以恶不提,这是高深的修养。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学会佛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跟一切人相处、一切物相处,都能够相处得非常和睦,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恶人慢慢他都会变成好人。要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别人,言语方面都要柔和,教训的口吻是不可以的,一切都是什么?用商量的口吻。《弟子规》教给我们「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谁不欢喜?谁不欢喜人尊重他?要从我们本身做起,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你要求别人你就错了,从自身做起,这就对了。末后这一段是总结:
【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句话比较难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段「结成前难」,前面提出的问难是「智为上首,已应不合赞余」,这应是应该,不合赞是赞叹其他的。何况,这个况是何况,「非以一法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它翻成中国意思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以一法成佛,所以「固当不合偏赞」。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世尊在一生教学当中,他没有不赞叹的,这是什么意思?实在讲前面已经跟诸位说过了,体相用都要赞叹,这样才正确。
后面还有,「为要假多,为唯用智,为随一行,皆得佛耶」。是不是要藉多,还是唯用智来随一行,这样才能成无上道,这都是疑问。「若随一得成,亦违智为上首,进退皆妨」,这个妨就是妨碍,就是难。如果说是随一个法就能成就的,也成佛了,那对於前面讲的智为上首也讲不通。诸位想想这问题,这不是文殊菩萨的意思,文殊菩萨代我们问的。我们这些凡夫确确实实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些想法你说出来都满合道理,实在讲似是而非。究其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产生很多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
也许人看到这个经会想到,我们净土宗就一句佛号,就能成无上菩提,这个与智为上首好像也矛盾了。你有没有这个疑问?你没有,我相信有人有这个疑问,这个疑问怎么解释?最简单的回答,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智慧。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佛在经上说的,《大集经》佛有明文,持名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这还得了!禅,禅起作用就是智慧,禅定跟般若是决定离不开的。禅为体,般若是用,般若为体,禅是用,两个是互为体用。多少人念这一句佛号他并不知道,念这句佛号不离般若智慧,为什么?体是般若智慧。这一句名号那个意思你要是懂得,你就明白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作智,你看看这个名号要用中国话说,无量智慧、无量觉悟,它是不是智为上首?我的话没说错。
所以当我们自己身体有病痛的时候,我们居住的环境有灾难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帮助众生?读经、念佛,这个效果最大。现前我们身体很健康,没有疾病,我们的环境也很好,要不要诵经念佛?要,你平常做得愈多,做得愈殊胜,没有灾难,增益福慧;如果有灾难,消灾免难。没有难增福慧,有灾难消灾难,你说有多好,经不能不念。
前几天有人传真给我,文字虽然不多,一开端就是人一定要存善心,要行善事。起心动念一个善念,念的波,我们讲思想波,思想波比电波、比光波速度快得多。光波、电磁波,现在大家知道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我们思想波不要一秒钟,万分之一秒它就周遍法界了,光跟电磁波那怎么能比得上?这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一念善的念头立刻就遍虚空法界,一个恶的念头也遍虚空法界,善念是福慧,恶念是灾难,人决定不能有恶念。但是我们有恶习气,这是佛菩萨都说得很清楚,无量劫来阿赖耶里面有很多恶业种子,这些种子既多又有力量,时时起现行。你看,听到一句不高兴的话,会气个二、三天,这就起现行,瞋恚起现行;看到别人好,心里好难过,嫉妒起现行。这些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业,都会招来灾难,小,身体不健康、多病;大,我们的环境有难,共业所感。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经天天要读,《华严经》天天要讲,不讲可不行,不读不行。我跟很多同学们常说,我这一生最感激的是方东美先生,没有他我怎么会知道佛门里有这么好的东西,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使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虽然没有得到,但是已经靠得很近,纯净纯善。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修行的道场。顺境善缘,顺境是好的生活环境,善缘是你遇到的人全都是好人,不生贪恋,贪瞋痴,不会有贪,不会有痴,不生这个东西;在逆境、在恶缘,逆境是环境非常不好、非常恶劣,恶缘是你所遇的都是冤亲债主,都不是善人,都是想害你的,在这环境里不生瞋恚。你不学大乘,你怎么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成就自己的。这个道理明白了,依教奉行,我们才真正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为什么?他帮助了我,他成就了我,成就我们断烦恼、证菩提。
所以经要很认真、很虔诚、很恭敬的去读。没有习惯的,养成习惯,早晚一定要念经。没有学过的,我劝诸位念《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我们现在小本子印得很好,有全文,有两种节本。一种节本,蕅益大师作的,著重在修行,就是修十善业;另外一个节本是我节的,我节的比蕅益大师的字还少,总共只有五百一十六个字,你要把它念熟了,两分钟就行了。假如你能够有时间,你有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时间,我是劝你把这个作早晚课念七遍,念这个节本念七遍,非常好。因为我的节本是著重在解门,蕅益大师的节本是注重在行门。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是念全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完整的,一天念七遍,节本念七遍,如果你念原本的经文一遍,三遍是最好,晚上也这样做。
或者是早晨念《十善业道经》,晚上念《弥陀经》。《弥陀经》会念、会背的人很多,因为经都不长,希望能念三遍到七遍,最好是能够念七遍,不能念七遍,念三遍,你要没有时间的话念三遍。其他时间得空就念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希望不中断。诵经念佛与智为上首相应,不是不相应。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细细去思惟、去观察这句话,是不是把这个智说到了极处?《十善业道经》是开头,世尊教导我们起步,从这起,《阿弥陀经》是终结,你看有从始到终,这个意思很圆满。我们提出这两部经,劝大家好好修行。两部同样重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