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今天读这两首偈,惭愧知耻跟无惭无愧不知耻,我们就深深有感触。我们学佛,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缘我们都遇到了,得人身闻佛法,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你说惭不惭愧?你说耻不耻辱?我们要想真正做得有成就,当然这成就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得人身闻佛法最重要一个成分是什么?善友,就是善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端就讲「明师受戒」,那个戒是教诫。没有真正高明的老师来指导你,你得人身遇佛法也不得其门而入,这是真的,太多太多了,自古至今。可是明师不是名气大,明是光明的明,换句话说,这个老师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这是个好老师。
在古时候那当然最好的老师,他开悟了,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找开悟的人找不到,所以李老师就给我讲不得已而求其次,第一等的好老师找不到了,咱们降格找第二等的,第二等是什么?有修有学。学是对於经教通达,修是他自己真正能依教奉行,这个就很难得。那要再没有怎么办?再没有找第三等的,第三等是什么?教理他真通达,他自己并没有做到。诸位要晓得,并没有做到并不是讲他完全没有做到,他只能够做到十分之二、三,不是完全没有做到。第二等的是他可以做到十分之七、八,那就不容易;第一等的是百分之百做到,他证得了,他开悟了。百分之百的是开悟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没开悟。第三等的就是说他通达,他只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
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讲得好,智者大师讲「能说又能行」,实在讲的是第二等,「国之宝也」,已经到了国宝级,就是他能够做到百分之七、八十,国宝。「能说不能行」,当然他是有行,他不行他会说错,他能行他说得不错,但是他的行只能够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国之师也」,智者大师赞叹。他能做到十分之一、二、三,能做到这样子就能称为国师,能够做到十之七、八那是国宝。换句话说,我们至少要能做到百分之二、三十,至少要做到这个程度,依教奉行。法执没有法子断,我执至少要淡,要不断的淡化,一年比一年看淡,效果是智慧,你愈淡化,智慧就愈现前。智慧从什么地方看?经教,你能够在字字句句看出很多意思,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广。再就是对人、对事,智慧现前的时候就不一样。智慧现前对一切人事里面他不起执著,他不起分别,确实他能够排解许许多多疑难杂症,确实有能力指出社会大众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智者大师称之为国师不是没有道理。他自己向这个方向目标努力精进,但是精进程度不够,他不是不做,他认真在做。
所以如果我们有很好的环境,佛家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这个意思就是说「身安则道隆」。你物质生活的条件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才能专心在道业上。如果一天三餐饭都吃不饱,很多事情牵挂,你就没办法学道,无法修学,这里面就是要有好的护法。护法要真正知道,我们现在讲的牺牲奉献,要来帮助你。护法是真正内行,外行人护法不可靠,因为他有情绪化,今天觉得很欢喜你,护持你,过几天心变了,他不肯护持你,这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在从前真正护持的是佛菩萨,真的是再来人,你就是小小的有不如法的地方,他能够谅解你,他能够帮助你,慢慢来纠正你,他不会舍弃你,这就不是普通人。
特别对这些不如法的,没有惭愧心,怎样帮助他把烦恼习气改过来?惭愧知耻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如何帮助他恢复性德,这个要有信心,为什么?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也就是无惭无愧不知耻本来没有,自私自利本来没有,贪瞋痴慢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可以断,本来有的可以恢复。护法的人,修行的人,对这个要有认知,有坚定的认知,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恢复性德。我们今天看到真正有孝行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忏悔改过的人,我们看到《俞净意遇灶神记》,今天我看到一片「天下父母」,看的时候都感动流眼泪。凡是看到感动流眼泪的,他无惭无愧很容易把他拉回来;他不知耻,很容易叫他回归自性。拉不回来呢?多看这些故事,多看这些节目,多看慢慢他就感动,他看到很多别人感动,他也就不好意思。再深入,再专心去看,自然就有感动。
所以帮助别人要有耐心,教化别人是帮助别人,真正帮助就要有耐心,绝不舍弃,要学佛菩萨,「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不舍是什么?有缘,有缘的时候决定不舍。无缘是什么?无缘他不来,那你就没办法。只要肯来、肯接受,有意无意我们要增长他的信心,增长他的愿心,尽一切善巧方便帮他回头,这里头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你自己做不到,别人不相信,自己一定要做到。叫别人放下,我首先放给你看,他看多了,慢慢他就明白,他就知道这么做是对的。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四卷) 2006/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大段第十五首偈看起: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这是托钵的时候得到很适合自己口味的供养。这个意思引伸,可以说我们在顺境善缘所遇到的都能够称心如愿,都会引发这个大愿,这个大愿是要我们去除贪爱。顺境里头最重要的是不生贪恋,这是真修行,逆境里面不生瞋恚;总而言之,在任何境界都要保持心地的清净不染著,这最重要。所以引发的大愿是『满足其愿』,什么叫满足?心没有羡慕,没有欲望,这叫真正的满足,无时无处无事而不满足,佛法里面经典上常讲知足常乐。
人生,乃至於一切众生,现在我们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生命是永恒的,确实没有生死。生死只不过是换个身体,这个身体用的时间久了,不再好使用,换一个。换个什么样的身体?又没有办法任意换,我想换什么就换什么,这个做不到。想换什么就换什么那是什么人?那是乘愿再来的人,他也没有念头。如果还有念头我要想怎样怎样,那是凡夫,凡夫在六道舍身受身。舍身,这个身体不要了,再换个身体,什么力量在主宰?佛给我们讲业力,这我们不能没有警觉,不能不明了,业力在主宰。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佛说得好,这是业报,你到这个世间来是受果报的。
业有三种,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什么叫善业?佛法里有个最好的标准,是一般的标准,也是总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如果要细细给你讲起来,什么叫十善?这部《大藏经》里面就是讲这个。少说一点,我们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讲这个,讲不尽,这十条。十条是个纲领,每一条义理都无有穷尽。根基浅的人理解的也浅,你把你所理解的统统做到就叫做圆满,浅的圆满。浅的圆满之后,自然会向上再提升一个层次,那又是一个圆满。到底提升多少层次?层次也没有限制。像《华严经》里面讲的五十二个阶级就是五十二个层次,每个层次义理深广都不相同。所以我们从哪里做起?从我们现前自己这个程度上做起,我能了解多少,我就做多少,这就好。
不杀生,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尊重,要懂得尊重生命、敬爱生命,不可以任意践踏生命、杀害生命,那就错了,我们理解到这个层次真正能做到。一切众生我们尊重他,就像别人对我的尊重一样。我们喜欢别人尊重我们,我们要尊重别人。这个层次比一般要高一点,一般人只知道尊重人,不知道尊重畜生,更不知道尊重花草树木。所以我们现在的层次比那些人要高,我们知道尊重花草树木,尊重一切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乃至於细菌,就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我们知道尊重它,这不能够杀害。树木花草,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也要尊重它。我们的饮食所需,它提出供养,这要懂得,我们对它要爱护。像蔬菜水果、稻米杂粮,我们不能不用它,要知道这是它对我们的供养。我们对它有没有回馈?这是个问题,一般人在这方面就疏忽了。我们怎样回馈?它供养我们的生命,我们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它。它能不能得到?它真能得到。在我们没有用它的时候,在菜园里面我们还没用,要爱护、要尊重它。现在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对於这些事实真相逐渐逐渐也明白、也能体会到,所以这点我们做到。
我们自己有菜园,我们都对它小心的照顾,细心照顾。菜园里面日夜不断的播放佛号,我们用念佛机,我们念佛不间断。这个菜园里面所有树木花草连这些蔬菜也统统都念佛,佛号不间断。我们彼此在一起修行,我们的身体健康、道业成就、度化一切众生需要这个工具,这个工具有它一份功德在。它曾经供养我们一餐、供养我们一口,所谓是「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一粒米有没有想到要报答?一片菜叶有没有想到要报答?我们要不好好认真修行怎么能对得起它们的供养?这个道理你能理解吗?你能懂吗?如果我们的思想行为违背性德,就对不起这一粒米,对不起这一片菜叶,对不起这一滴水,这真的。你就晓得我们托钵对於供养的斋主,自然就生起感恩的心。
我们要问,现在我们不托钵了,我们每天坐在餐桌上吃饭,这个饭菜是不是斋主供养的?是。谁是斋主?斋主可一大堆。在这个道场,道场的主人是斋主,道场所有执事是斋主,厨房里面煮饭烧菜的这些人统统是斋主,没有他,你得不到。卖米卖菜的也都是斋主,种粮食的、种菜的也是斋主,你慢慢去思惟、去推广,你就晓得这一餐饭是多少斋主。佛法里面,上报四重恩里头有一条众生恩,这我是讲人;那讲物,刚才就说了,一粒米、一滴水、一片菜叶,它们生长出来献出供养,统统是斋主。
我们受到大自然的恩惠,受一切斋主的恩惠,不知道好好的修行,怎么报答?现在有几个人能想到?连想都想不到还谈什么报恩?这是我们前面讲了很多,报恩要知恩,知恩才会报恩,你不知恩,你报恩的念头生不起来,唯有知恩才会报恩。知恩是解门,解悟,报恩是证悟,都是性德。知恩是性德里面的一分般若智慧,报恩是德行。我们今天要问,我怎么会知道恩?佛教的。没有佛菩萨教诲,虽然这个事情天天在眼前,天天在身边,你哪天不吃饭?哪天不喝水?但是确实没有想到有这么多恩德。然后你就晓得,晓得什么?父母恩跟老师的恩。父母生我这个身,老师教导我,我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要做一个知恩报恩者。
人生活能够与性德相应,那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真正的快乐,不亦悦乎!乐从哪里来你就明了了。乐是从自性里面、心性里面流出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自性里面常常流出快乐,你还会有烦恼吗?你还会有忧虑吗?没有。你对於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还会有欲望吗?你还会羡慕别人吗?统统没有了。世间人,有人有很高的地位,有人有很大的财富,我们是一无所有,有的时候遇到在一起,我会说你有亿万财富我也有。你有什么?我有快乐。你虽然有亿万财富,你没有快乐,我有快乐。他说为什么?你有忧虑、你有烦恼、你有牵挂、你有压力,对不对?对,他都有。我没有忧虑、我没有烦恼、我没有牵挂、我没有压力,所以我活得比你幸福,我比你快乐。他听了也点点头,也很羡慕。
那些东西是名闻利养,不是真的是假的,在这个世间你能够获得当然也是缘分,过去世你修的因,现前现的果报,这是当然之理。可是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不一样,不觉悟的人在里面生烦恼,就如我刚才讲的,他有忧虑、他有烦恼、他有牵挂、他有压力。如果觉悟了,虽有若无,他就非常快乐。功名富贵、亿万财富没有放在心上,心怎么样?永远保持著空灵,那是真正的财富。他前生所修的这些福报,他就不会为自己去受用。世间人有福报,他自己享受,他就有苦。觉悟的人有能力、有智慧、有财富,是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自己享不享受?自己不享受,最高明的、最圆满的。真有这样的人吗?佛门的例子很多,释迦牟尼佛就是头一个例子。他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舍弃妻子儿女,去做他认为最圆满的工作。最圆满的工作是什么?觉悟众生,他知道唯有觉悟才得到真正的幸福。不觉悟,你得到地位做到国王并不幸福,得到财富也不幸福,真正觉悟才是幸福。而觉性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你看马鸣菩萨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一切六道众生生活在不觉里头,就是迷惑,这本来无。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感叹,众生这六道轮回冤枉受的。怎么是冤枉受的?本来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什么?是做恶梦。
诸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都知道梦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在作梦的时候有几个人知道梦是假的?知道梦是假的就很快乐、就很幸福,就像《般若心经》上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梦里面所有一切苦难都没有了,都解脱了。不知道自己在作梦,以为是真的,担心受怕,无量的恐怖,还真的都有受,一觉睡醒,满身大汗,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是个梦,还好是个梦。佛看六道众生现在正在梦中,所以他们这些再来人,他们是清醒的人,来干什么?来帮助这些人在梦中醒过来。这些人我们称他为佛菩萨,佛菩萨是觉悟的人,六道众生是梦中人。《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两句话就是说明觉是多么可贵,觉才有真乐。觉心里面没有欲望,觉心里面没有羡慕,这才叫做「满足其愿」,也就是经上常讲的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