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474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不动。所以,禅定是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最初级的禅定,你刚刚开始学,用这个方法来摄心,初步的。到禅定功夫成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如如不动,那叫真不动。
  五十三参里面表演修禅定的善知识,他在哪里修?善财童子到哪里去参访他?经上讲他在市廛,市廛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商场。他在那里去逛商场、逛百货公司,那是什么?修禅定,那是修不动智。你看他到商场里面看,琳琅满目,这些新的产品日新月异,他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智。看了怎么样?他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不动。不像凡夫,凡夫一看到,这个也动心,那个也想买,这个也很喜欢,就动心。他在那个地方溜达,天天在那里逛,他是在那里修不动智,他是在那里修真正的禅定,善财童子去参访。这才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般人进入这个环境里面,他的心就会被外面境界转动,那个不行,功夫不到家。好,回去面壁,盘腿面壁。功夫到家,要在这些地方,就是最热闹的场所,也就是诱惑力最强大的这种处所,你入进去之后,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不起心、不动念是禅定,定慧等学。这是「自心所信自心佛智」,不是外面的。
  「文殊师利,即明自心智上分别妙慧」。这个分别实在讲就是大乘法里面讲的了别,没有分别心。此地这个分别就是了别的意思,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不但没有分别,起心动念都没有。就像什么?像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清不清楚?样样清楚,一样都不漏,他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也常常教导我们,我们的修行,你看你早晨要照镜子,起来要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洗洗脸也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你就要想到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诸佛菩萨用心如镜,照得很清楚,他没有分别执著,他也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的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就成佛了。六道凡夫的心像什么?像照相机一样,一照就落个印象。现在数码相机也不例外,它里头印象落进去了。佛心像镜子,照的时候绝不落印象。即使在照的时候,照见的时候也不落印象,这叫妙慧。慧是明了,妙是不落印象,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你不问他,他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般若无知,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无所不知,任何人问他,他都对答如流,不用思考的。
  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通,一切法通。这一部经真的通了,不但佛经你全懂了,世界上所有宗教经典你也全通。不但宗教里头,就是世间法里头,像中国的《四库全书》、外国的百科全书,全通了。为什么?那是自性里面的东西,你明心见性了,是自性里头的东西,你怎么会不知道?哪有这种道理?你要不见性,这里头就有障碍,那就是什么都不通。见性之后,障碍没有了,现在科学家讲的空间维次没有了,时空没有了,这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如是。
  再看底下文,「与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方名为信发心」,这是《华严经》上的初信菩萨。信发心,这个发心是一乘发心,跟三乘不一样。真正相信自己跟古今(古今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同一个体,同一个作用,分毫不差,这才叫初发心菩萨。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平等,那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没断,见惑断尽。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末后的恶见没有了,恶见就是见惑。小乘人证须陀洹果位,大乘圆顿根性,断烦恼是平等,智慧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他的见解跟诸佛没有两样。这是一乘发心。这就是长者在此地为我们做个简略的介绍,二会六品经,这我们学过的。
  「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即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遍周」。这一段很重要,我们学习应当把它背过,为什么?人家问你,「佛名号品」讲的是什么?这几句是正确的答案。佛教是什么?慈悲为本。初住以上就在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周遍法界,周遍法界虚空界。
  佛的名号是表法的,对谁表法?对众生表法。众生根性不同,佛的名号不一样。对一个众生来说,迷可不是一断一切就断,他慢慢的断。你看十信就分十个阶级,所以每个阶级用的名号不一样,这我们看过了。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无论是哪个菩萨来示现成佛,都叫做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通名,不是专用的。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的意思。这个世间的众生没有仁慈,对众生没有仁慈,所以佛教化众生要以仁慈为教学的目标。此地众生对自己心不清净,所以用牟尼;牟尼就是清净心,释迦就是仁慈。所以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提醒我们对别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目标,教学的总纲领、总方向,你不能不知道。所以佛的称号周遍十方,它不是一个人专用的名号,它是表法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六卷)  2006/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接著上一节课,看李长者为我们开示的一乘发心。上一节讲到「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即明所信」,我们从这里念起,「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遍周」,上一堂讲到此地。接著看下面,「四圣谛品,即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遍众生界,随界名别」。四圣谛品是说法,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他对待的根机不相同,总的纲领不外乎苦集灭道,这个义理我们一定要清楚。苦集灭道这四个科目就把所有一切的佛法统统包括尽了,这四个科目总说因果,这个意思就深。苦集是世间因果。佛帮助众生觉悟,先说果报,然后再跟我们讲这个果报的因在哪里。善的果报我们希望永远不失去,那你就要知道修因,修善因才能得善果,不善的果报我们想以后不要再遇到,那你要把不善的因除掉。世间苦是果报,三界统苦,所谓苦苦、坏苦、行苦,佛把它配在三界。
  欲界里面,就是六欲天以下,这是欲界,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这里面总免不了这三苦。再往上去是色界天,色界天因为他把欲断了,这个断欲的功夫是禅定功深,用禅定把欲望伏住,所以他是伏断,不是灭断;灭断这才称为圣人,伏断不称为圣人。好像这个病控制住了,还会再发,没断根;灭断那就不会再发,就称之为圣人。三界最高的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虽然没有苦苦、没有坏苦,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不能永远保持,那个定功更深了,一旦定功失掉之后,业报就现前。所以佛给我们讲三界火宅,决定不是长居之处,於是我们出离的心才能生得起来,发出离六道轮回的心。
  六道以外的,这是圣人,圣人也离不开因果,就是出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是灭,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不是灭别的。我们对於烦恼、生死都厌倦了,能灭掉太好了。阿罗汉六道里面的见思烦恼、分段生死灭了,怎么灭的?修道!不修道你就没有办法灭生死、烦恼,这是出世间的因果。你看世间不出因果,出世间也不出因果。所以佛在此地,诸佛如来的说法在四圣谛品,所以四圣谛品是说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这是大乘圆教,还在大乘之上,所谓一乘圆顿大法,诸佛如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遍众生界,随界名别,这就是应机说法,法无定法,「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方便为门。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说法真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就是此地讲的遍众生界,从来没有间断。不但说法没有间断,示现也没有间断。你说在哪里?无时无处而不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那是我们自己的业障深重,真的是当面造成障碍。怎么知道是一切时一切处遍在?我们只要细心看看《华严经》末后的一品「入法界品」,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恍然大悟!五十三参是怎么回事情?是我们一天的生活,从早到晚,你有没有看到这些芸芸众生,我们常讲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看到了,天天都在看。天天看,你不觉悟。如果哪一天你觉悟了,你才晓得善财五十三参原来就在此地,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全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示现,你六根接触没有不觉悟的。
  为什么善财能,我们不能?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对。善财从早到晚看到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就悟了,他就觉悟,为什么我们天天看,不但不觉悟,还天天生烦恼?你有没有听说佛在经上讲「烦恼即菩提」?把它反过来说,「菩提即烦恼」,「生死即涅盘,涅盘即生死」,觉悟的人看到菩提、看到涅盘,不觉的人就在这个现象上看到生死、烦恼,关键在觉迷。我们业障重,把我们的觉性障碍住了,什么业障?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业障,这个经教里头常常讲。你能够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一切人事物不再执著,执著断掉了,那你每天看这些人事物,看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一样了,你看到之后不生烦恼,只生智慧。
  你要说我不相信,有证据,证据在哪里?《六祖坛经》,你看看惠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诸位要知道,那时候他刚刚学佛,他也没有出家,不但没有出家,连三皈依也没受,遇到学佛的居士,居士们对他这种聪明、悟性非常赞叹,劝他到黄梅去参礼五祖,他就真去了。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是证明。为什么他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没有别的,就是他能够把,我们讲至少他已经把分别、执著放下了,起心动念还没有放下,为什么?他还没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那个境界是菩萨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
  善知识在哪里?遍地都是,这个道理不但佛说得这么好,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也说出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你懂得吗?三个人行,这是举比喻,三个人在一起,三个人是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自己,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要跟他学,恶人,看到他作恶的时候我知道那个不对,我想到我不能跟他作恶,他是我的老师,他教我不要作恶。所以恶人帮助我断恶,善人帮助我修善,两个老师,一个都不能少。所以一个是顺境、善缘,一个是逆境、恶缘,统统是善知识,统统都在那里说法,都在那里讲因讲果,善人,善因善果,恶人,恶因恶果,你天天在薰修,天天在学习,所以不生烦恼,只生智慧。
  这种人叫大乘根性,能大师那是圆顿根性,所以他在黄梅实在讲做义工,他也没有听经,他也没有去参禅,五祖说法,禅堂他都没有资格去。偶然的一个机缘,五祖召见他,召见是秘密的,别人看也看不出来。这个故事《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诸位要懂。五祖年岁大了,要找传人,找第六代的传人,他真的是民主作风,常住大众每个人都行,你们作一首偈子来给我看看,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有智慧,真的觉悟了。真有智慧、觉悟了,这个祖位就传下去,你就是第六代祖。民主的方式!
  当时学生里面有一位大学长,我们今天称大学长,平常他也帮助五祖,做五祖的助教,教导大众,所以一般同学说第六代祖一定是他,决定没有我的分,所以每个人也就不作偈了;这个故事都知道。经过这么一番等於说考试,五祖心里很明白,真正觉悟的人是惠能,所以他就到碓房,他在碓房工作,舂米破柴,看到他真的在舂米,很卖力,走到旁边去问他:米熟了没有?别人听到都不懂,米熟了没有?惠能讲:早就熟了,还没有筛,就欠筛的功夫。他们两个说话,话里头有话,别人听不懂,他们知道。五祖问:米熟了没有?你的功夫熟了没有?他回答熟了,没有人印证,那个筛就是请祖师印证。
  五祖忍和尚拿著他的拐杖在他那个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大众看都看不出来,惠能晓得,敲三下是叫他今天晚上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晚上三更的时候真的到方丈室去了,五祖安慰他,告诉他在这里的委屈他完全明了,知道祖师的用意,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什么?起心动念放下了。诸位要知道,不起心不动念就彻悟了,不定是什么机缘。每个人的机缘都不一样,但是总不外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要在不起心、不动念之下,就能彻悟。所以从《坛经》、从善财五十三参我们就明了,遍众生界,随界名别,这是诸佛如来的说法。
  我们从早到晚看到这些人物,有人很有福报,享福的,我们就知道,享福是善果,他有善因,有些人非常困苦,我们知道那是不善的果报,一定有不善的因,我们在这里就学会了,我们不要像他那样受那么多的苦难,那我们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因舍掉,我们希望也能过好日子,过幸福的日子,那你就得要修善因。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佛所说的「十善业道」,普贤菩萨所说的「十大愿王」,十信菩萨所讲的「净行品」。我们现在把它延伸出去,学习《弟子规》,学习《感应篇》,无非都是断恶因,修善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希望远离不善的果,希望获得善果,道理在此地。所以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要想破迷开悟,那你先把障碍去掉,这还能执著吗?还能分别吗?分别、执著是无始劫以来的严重烦恼习气,只有真正觉悟了,才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