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174部分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74部分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想的太简单了,敬茗。”李鸿章对孙纲说道。“你只知道为国着想,心中从无满汉之分,民族之见,可那些满脑子汉人肥,满人危地家伙是不会象你这么想的。我是担心他们引狼入室啊!”
    李鸿章的话一下子提醒了孙纲,对啊!那些满亲贵的脑子里只有他们自己的特权,为了能永远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他们是不会考虑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的!
    依现在地情况来看,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向俄国人“借兵”!
    那样的话
    他想到这里,手心里不由得渗出了汗水。
    自己还是有些“嫩”,没有考虑到这些啊!
    “你替我发电报吧,我调马玉昆全军到旅顺来帮助你防守陆路,”李鸿章说道,“你这里海军虽强,陆路之兵太单薄了。”
    孙纲立刻答应了,没敢告诉老头子,他现在手下可是“兵强马壮”的说。
    “晚辈安排船只,从天津水路运送马总兵过来。”孙纲说道,“晚辈想给南洋、福建、广东也发电报,请他们派些陆队前来协防,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跟他们说明白,这是为了防什么,”李鸿章说道,“刘省三病重不能统兵,你集海陆重任于一身,可要小心在意才是。”
    李鸿章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要孙纲来担任统帅北洋地区的所有海陆军的重任了。
    “晚辈才疏学浅”他刚想谦逊几句,李鸿章却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说道,“这些话就不要说了,老夫从你这次派兵入京救我们这些老头子就已经看出来了,你那支兵,人数不多,可实在是很好,老夫也算是带了一辈子的兵的,见过多少精兵强将,可就是没见过这样地,还有那个装甲列车,来去如风,炮利甲坚,无人可挡,老夫想不到在这垂暮之年,还能看到我中国有如此利器,真是老怀大畅啊。”
    “可晚辈资历尚浅,骤当重伤,恐怕不能服众。”孙纲想了想,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这倒不是客气话,自己在海军的威望还可以,可要是统帅陆军,那些百战宿将,能听他的命令么?
    “有我们这些老家伙给你助威,你就放心好了。”李鸿章不以为然地说道,“你把那些京官从京里解救出来,他们对你感激涕零,对你赞不绝口,称你为少年栋梁,国之柱石,这些人各省的都有,有他们帮你,你怕什么?”
    李鸿章看他还有些犹豫,鼓励他说道,“老夫当年也是象你一样这么走出来的,你的学识和胆略都超出了老夫当年,老夫看得出来,你将来的成就,一定在老夫之上,你就放手干吧,老夫现在盼着你扭转乾坤,让国家转危为安啊。”
    李鸿章这是一意要把自己往上推了。
    “晚辈一定不负中堂厚望!”孙纲让李鸿章的话激起了自己的斗志,心中的忐忑瞬间烟消云散。
    有了李鸿章和这些重臣的全力支持,自己地“变天”计划,就可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下去了!
    孙纲和李鸿章又商议了一会儿,孙纲立刻会见了新任地俄国公使格尔思,向他表示了自己对俄国的“好感和友谊”,希望格尔思向本国政府“说明情况”,不要听信“谣传”,做出损害中俄两国“传统友谊”地事情。
    孙纲对格尔思说,他目前“有足够的能力让国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他本人去过俄国,对俄国一直抱有极大的好感,因此“最不希望看到有损害中俄两国友谊的事情发生。”
    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中国的首都虽然处在动乱之中,但其它地方并没有陷入混乱,俄国如果想借此机会重复当年借中国忙于对付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无力东顾时强占中国土地的举动,他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格尔思当然知道他话里的意思,他也见识过北洋特攻队的“本事”,因此对孙纲的要求表示“理解和尊重”,说他将立刻向俄国政府“报告”,防止“误会”的发生。
    几天后,李鸿章联合枢臣及各省京官通电全国,公推孙纲为“北洋海陆军总统”,统帅北洋及辽东诸军,并说明这是为了“力免北洋及东省陷入战乱,而行统一军权之举”,号召各省速派员前来商议,并呼吁在北京混战的交战双方立刻停火,“以免生民涂炭”。
    对于北洋方面的倡议,东南各省都做出了积极回应,纷纷派出代表前往旅顺,“共商国是”。
    为了帮助北洋加强防务,广东方面率先派记名提督刘永福率兵1000乘船由广东水师派舰护送北上,两广总督李瀚章和广东水师提督程璧光也随舰前来旅顺“会商”。
    继两广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和两江总督刘坤一亲赴上海,由南洋水师派舰护送前往旅顺。
    对于其它各省的反应,孙纲感到很高兴,毕竟,这个国家还是有很多人都能够以大局为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门心思想当“军阀”的。
    他现在担心的,反而是家门口这边的“反应”。   
(三百二十)袁大头还挺能打
    孙纲把江穆齐和陈志坚找来商议对策,他这些天已经分别会见了在旅顺的所有外国公使,外国公使们对他的“拯救行动”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全都表示,支持他“维护国家稳定”的行动。
    得到了这些外国公使们的“保证”,“八国联军”出现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了。
    孙纲的目光,盯在了近在咫尺的爱妻“老家”盛京那里。
    因为,盛京将军增祺、吉林将军长顺和黑龙江将军寿山,这三位满人将军的动向,对北京交战双方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就这么三条,”江穆齐对孙纲说道,“一是率兵进京和庄王毓贤他们一起讨逆;二是加入我们;三是割据东三省或是依附俄国自立。”
    “不管他们怎么想,关键的问题是,三省将军走哪一条路对我们有利。”孙纲问道,
    “当然是第二条了。”陈志坚说道,
    “那倒也不一定。”江穆齐对他说道,“他们现在表示同意加入咱们倒不要紧,可一旦将来反悔,还是个大麻烦。”
    “你的意思是长痛不如短痛?”陈志坚好象明白了什么,说道,“借此机会把他们手里的武力解决掉?”
    江穆齐点了点头,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孙纲,等他示下。江穆齐说地很有道理。孙纲对此也思前想后了很久,清朝立国至今造成的满汉民族裂痕如果能就此彻底解决的话,倒也不错。
    只是那样一来,就不知得有多少人死于非命。
    “你说的对,长痛不如短痛,”孙纲说道,象是在对江穆齐说。又象是在对他自己说一样,“一将功成万骨枯,果然。”
    江穆齐和陈志坚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说出来这么一句。
    借双方混战的机会,一举解决掉满清贵族势力,让他们再没有任何能力作为中国的主宰。对孙纲来说,可行性是非常非常大的。
    只是这么一来,玩地是不是有些大了呢?
    目前,三省将军对北洋方面的“号召”还是迟迟没有回应。
    上次关于调用军火,孙纲的“库存已尽”的回复明显给了增祺一个信号,可能让他觉察到了北洋方面的意图。
    但是。北洋方面并没有响应康有为和袁世凯的举动,而是发表了一个“共商国是”地通电,可能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惑。
    南方和内地督抚对北洋方面的回应,应该也是让他们疑惧不已。
    北洋的观望态度,无疑给这场动乱,又增加了太多的变数。
    关于三省将军能够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孙纲又作了布置,现在,只等他们地消息了。
    几天后。北洋军情处的消息传来,俄国人的代表秘密到达了盛京,和盛京将军增祺进行了会谈!
    现在虽然还不知道他们会谈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孙纲能够猜出来他们想要干什么。
    肯定是不外乎牺牲国家主权、利益和领土。换取俄国的支持,好恢复他们满人的一家一姓之天下!
    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中国历史上,这种事多了去了。
    “儿皇帝”石敬塘的事好象扯得有点远了,近一点的,象“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地吴三桂,也都是差不多的典故。
    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一想起这句话,孙纲就不由得怒火中烧。
    虽然说这话的“始作俑者”现在已经死了。
    “大人不必动怒。这其实才是对我们最为有利的情况。”江穆齐知道了消息后对孙纲说道。
    “说得具体一点,”孙纲看着他说道。“他们要是真这么干,就意味着真正地战争了。”
    “俄人欲占我之土久矣,此番与盛京方面勾结,无非允助盛京讨逆,图谋我土地而已,”江穆齐说道,“而彼等满人如此出卖国家权益,乃自绝于天下耳,纵能恢复彼之一家一姓王朝,也必为天下人所不齿,大人于彼等斗得两败俱伤之时,举义兵驱俄人,逐满清,登高一呼,天下影从,则大事定矣。”
    “确实是这样,”孙纲说道,“可是,那可就是要和俄国人动手了,以咱们现在的力量,驱逐满清不成问题,可要和俄国人公开打一仗,好象有些困难。”
    “俄国人色厉内荏,他们已经被日本人弄得焦头烂额,那时未必敢与我们交兵。”江穆齐说道,
    “你倒是分析得蛮清楚,”孙纲笑道,“可是事情能不能这么发展,还是很难说的。”
    “眼下是最为关键和困难的一步,”江穆齐说道,“只要能跨过这一步,以后的就都不成问题了。”
    孙纲叹息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是啊,他也知道,只要过了这一步,中国,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情形果然象江穆齐预料的那样,不知增祺和俄国人达成了什么协议,反正是在俄国人走后,增祺开始征集火车和大量的民夫,并动员了旗兵练军近40000人(这几乎就是东三省的全部兵力了),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增祺和一些满清王公在盛京“誓师讨逆”,并通电全国,历数康有为等人的“悖逆”,誓要“灭此凶逆,以正天下”。而辽东最具战斗力地奉军左宝贵部6000余人,却留在了哈尔滨驻防,没有参与这次“讨逆”行动。
    “这样一支大军开到了北京,康夫子和袁大头只怕要凶多吉少。”马听说后,对孙纲说道,
    “听着挺吓人地,实际上没那么可怕。”孙纲说道,“他们的火炮大地小的都算上只有100多门,有些还是俄国人给的,而且当中好多都是旧炮,到时候能不能打响都难说,步骑兵有的连枪都没有,有些装备的居然是抬枪,这样的军队人数再多,也是没用。”
    “袁大头还挺厉害的,居然愣是把毓贤给打死了。”马说道,
    这些天他们夫妻通过北洋军情处已经知道了北京那边的详细战况。
    袁世凯的军队虽然因为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但因为对手实在太烂,从“政变”到现在居然“连战连捷”一仗未输,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是他手下有人才,他知道用人,比康有为强多了。”孙纲说道,他已经通过“暗线”详细地知道了袁军的组成详情。
    以他知道的情况,袁世凯其实对军队的了解并不多。
    袁世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他是自投效吴长庆起,才对军事上的事情感兴趣,并处处留心的,可以说他的军事素养大都来自行伍,以感性认识为主,并没有很深的理论造诣。“袁(世凯)读书甚少,虽以治兵见称,然其兵学知识亦非自读书而得。”
    但他知道自己的不足,非常重视搜罗人才,因而也能够应付自如,自他就任神机营总统官后,王士珍、唐绍仪、徐世昌、王英楷、刘永庆、陆嘉谷、陆建章等人先后被他吸纳到了神机营担任要职,他下令对神机营各军进行严格的测试,将不合格及老弱病残者全部遣散,继而又派人到直、苏、皖、鲁、豫等省招募新兵,交由他的幕僚训练,很快使神机营面目一新,但因为他在神机营大量裁撤满兵,引起了满人的忌恨,对他的行动多方进行了抵制,到政变前夕,神机营约30000人的官兵,袁世凯能够直接控制的应该不到10000人,不过,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能在天子脚下拥有如此规模的兵力,也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
    而在“政变”发生后,他率军力战满族权贵们的反扑,接连取胜,就不奇怪了。
    现在他又得到了董福祥的甘军的支援,打死了前来讨伐他的山西巡抚毓贤,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毓贤自率兵同往南败退的庄亲王载勋会合后,收拢败兵,又组成了一支近万人的大军(里面有很多都是“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向北京进军,为了防止百姓“助逆”,一直有“排外情结”的毓贤利用“义和团”痛恨洋人和教士教民的心理,指使“义和团”对京郊的“奉教之人”进行了大肆杀戮,“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三百二十一)旅顺被“出卖”了
    这个毓贤据说是捐官出身,残忍好杀,以善治盗闻名(一个月杀了1500人),是同来俊臣一样恶名昭著的“酷吏”,颇为李鸿章等人所不齿,李鸿章就曾直言他为“屠伯”。
    而这个“屠伯”,居然还是山西“义和团”们眼中的“青天”。
    而且,这位巡抚大人好象还颇有些后世暗黑系人类的“恶趣味”,听说捉来的女犯人皆被他“处以剖胸割乳极刑,直至受刑女子血流尽净而死”,让孙纲很是怀疑他小时候是不是受过什么“特殊”刺激。
    毓贤的所作所为造成了当地极大的恐怖,结果好多百姓本来没有“助逆”,出于对毓贤的仇恨,反而加入到了支持袁军的行列中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毓贤向前来迎击的袁军王士珍部发起攻击时,根本就得不到当地百姓的任何支持,因此人数虽众,打败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两军在保定附近展开激战,毓贤以“刀枪不入”之“义和团”打头阵,自己的部队在后面,向袁军冲击,袁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