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短篇小说(第二十五辑) >

第69部分

短篇小说(第二十五辑)-第69部分

小说: 短篇小说(第二十五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好而已,六岁时父亲教下棋,算起来己三十几个年头了。”
    第二局下到子夜时方鸣锣收兵,沙风里获胜。
    杨三下棋从没有过这样过瘾,宛如喝了一壶老酒,心都醉了。
    他们不下棋了,开始专意地喝茶聊天。
    “沙先生回老家挣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
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一点赈灾粮,都被一些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者百姓走投无路,只有冒死犯法了!”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沙风里除一个
小藤箱外,别无他物,是一个很清贫的教书匠,沙风里说:“我回老家去,想傍先生起
止,有个安全感,不知先生可否同意?”
    杨三说,“可聊天,可下棋,岂不快活,只管一起行宿。”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
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起同落,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沙风里到底是
读书人,常常纵论国事,慷慨激昂,这一点令杨三很是感动,心想,他一个穷教书匠,
居然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实在是大大夫之举。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当
杨三来房中下棋时,沙风里没有摆棋盘、备棋子,却摆砚磨墨,然后铺开一张宣纸,对
杨三说:“杨先生,同行几日也是一种缘分,我想写一个条幅赠你,以作留念。”
    杨三说:“太好了,太好了。”
    沙风里略略沉思片刻,便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
怦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题款为:“湘黔旅次逢吉成镖局之杨
三先生,别时乃赠此诗。”
    这一夜,他们没有下棋,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
而去。
    杨三望着渐小渐沓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果然到处凄凄修修,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浮,逃荒的人一
拨一拨在眼前经过。杨三始信沙风里所说并非虚言,心遂恻然。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杨三一
看不好,忙令车马停下,勒马一看四面山上,隐隐有人马蠕动,便抽出单刀,准备拼杀,
赶车人及账房、伙计,个个脸白如纸,瑟瑟发抖。
    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
杨三不愿坏一世之英名,除非你把我置于死地。”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
    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忙用单刀撩开。撩开时,杨三觉得分量不轻,知道
对手也非等闲之辈。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
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
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这一时刻,他想起了下围棋的“引征”。
    离粮车越来越远了。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
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先生,我们又相见了。”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
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教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
的声誉?”
    杨三低下了头。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
    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痛苦地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杀富济贫。”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我若如此,则败了整个镖行的规矩,在后谁还敢‘请镖’!
我……我只求你们几件事,粮食留下后,请莫伤赶车人及账房、伙计的性命,并打发些
盘缠,让他们安然回湘潭;我的尸首不必搬回去,就在此安葬吧。”
    杨三说完,猛横刀于颈,使劲一抹,血光飞溅,遂倒下马来。
    沙风里翻身下马,扑了过去,大哭道:“杨先生,杨先生,我不陪你去,岂不令世
人笑话。”遂将匕首猛插心口,狠狠一绞,然后和杨三并排而躺。
    残阳如血。
    随车来的一行人被安然遣返。
    粮食分给了附近的饥民。
    山头上凸起两座坟头,两块碑石上分刻着“沙风里先生之墓”和“杨三先生之墓”,
杨三墓碑的背面还刻上了沙风里赠杨三的绝句。
    古城一时哗然,杨三居然“失镖”杨三居然被强人杀死!镖行同业开了个公祭大会,
隆重地祭奠这位护镖而死的英雄。
    镖行的生意依旧如昔。
    只有朱启人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尽管吉成镖局这份产业归了他作赔偿之用,但他
失去的是更多的进益。他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
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
    【作者简介】聂鑫森,男,1948年生,湖南湘潭人。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中
文系,出版过四十余部专著。现在湖南株州《株州日报》副刊部工作,中国作家协合会
员。
                                               (刊于)

    …
    扫描:bb


                                  车在旅途

                                  ⊙聂鑫森
 
    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当我又一次走进老教授车旗仪的书房时,正是初夏
的一个黄昏。五十八岁的车教授苍老地坐在书房的一角,他的身前身后堆着一摞一摞的古书
旧书。他的这句话有如来自历史的深处,让人感到一种形而上的庄严和肃穆。夕光星星点点
从挂着湘妃竹帘的窗口洇进来,洇到他的脸上,使他的脸极似一件斑驳的青铜器。
    每次我来看望车教授,他总是用这句话来作不变的序言,对他远在旅途、几年不归的儿
子车千里作尖刻而痛惜的评价。
    我自个儿坐下来,说:先生,千里还是有志气的。他怪怪地笑起来。
    笑得我毛骨悚然。作为曾是车教授的硕士生,以及他现在的同事,我对他充满了同情和
景仰。妻子早丧,把儿子车千里抚养成人,至今犹是一个鳏夫。于寂寞中,做着极为枯寂的
学问,在柳宗元的研究上,他是独领风骚的。我的来访,一是想慰藉他儿子远离不归的孤
清,二是想得到他于学问上的教诲。每一想起他的名字“车旗仪”,眼前便出现高插旗幡的
车队仪仗,那声势,那韵致,使人震慑。但我发现我的到来,却成为他从此述说他儿子的一
个契机,而且话语惊人地相似。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他很少谈学问,这一点使我很尴尬。
在许多日子后,我习惯了这种谈话,并为此而激动不已。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
废,分明是一种对人生的警示。在一段日子没听到这句话时,我会渴望听到这句话,因为这
句话落到我心上的时刻,所有的神经末梢都会发出一种轰响。甚至,我觉得这句话,是车教
授对他自己说的。他的所有关于对儿子的表述,已经剥离开儿子这个本体,我想我的猜测是
有道理的。
    车教授怪怪地笑罢,用手拍拍一叠线装书,夕光中飘袅出淡淡的尘烟,有一种久远的气
味在书房里弥漫开来。
    我问他是否吃过了饭,身体是否舒服,《柳文拾微》这本专著写到哪个章节了?车教授
置若罔闻,他干咳了一声,说:从小千里就心浮气躁,没有耐心把一件事做完,他总是半途
而废!我三十岁才得子,他妈妈体弱多病,有一个“千里”已经很满足了。三岁时他在院子
里和一些小伙伴玩泥巴,是那种胶性很重的泥巴,叫白胶泥。他做一辆坦克,什么都做好
了,只等装上履带就成了。他装了几次没装好,就狠狠地把坦克摔碎了。再把泥巴团起来,
做一把小手枪,做到扳机那地方,没兴趣了,又把泥巴揉成一团。我站在旁边看着,我对他
说:你什么也做不成,你总是半途而废。他瞅着我,梗着脖子说:就要!就要!我走过去,
第一次给了他两个耳光。到小学时,给他买了一辆小自行车,是两个轮子的。院子前面有个
小坡,他骑着车往坡上冲,快到坡顶时,他慌忙刹了车,推着往上走,再倒转车头,骑上去
溜坡下来。再往上冲,再刹车,再推车到坡顶。他一次也没有冲上去过,坡很平缓,就不知
道他为什么会冲不上去。有一次我问他你怎么冲不上去?他说:我觉得你老在望着我,我就
没勇气了。我说:你就当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说:可你在。说完,竟莫名其妙地哭了起
来。以后,读初中、高中,很平庸。我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到底没考上。几代人都是大学
生,就他是个高中生!只好进厂当工人,学的是钳工,技术上也拔个尖吧,没有,混日子!
车教授连连叹气。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我想去开灯。就这样吧。别开灯。
    我感觉到车教授的眼里渐渐地盈满了泪水,他不想让我看到那两汪泪水。
    我说:三年前,千里发誓要壮我中华魂,骑自行车周游全国,一直就没回过家,报纸上
时有报道,这也是一个事业。
    车教授又怪怪地笑了。到二十五岁一事无成,忽然想起了千里走单骑。他是想做个样子
给我看,他是有耐性有毅力的。他想回击我对他的失望,是一种示威。他选择的起点是在这
个校园里,身上挂着绶带,车头上插着一面红旗,像演戏。拍电视、发表演说。那天,我就
坐在书房里,我知道我的儿子在想什么。可惜他妈妈不在了。他出发时,唱的一首流行歌曲
是《告别我的妈妈》。我的学生对我说:你的儿子了不起。我说: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
半途而废。
    我说:不,车先生,他车在旅途,并没有半途而废!
    黑暗中车教授的声音变得非常苍老而遥远:只有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儿子,他经常回到
这座城市里来。隔些日子,他会打一次电话来,问我身体怎么样,说很对不起,不能侍奉晨
昏,说他此刻正在某处,相距遥遥。有些电话从声音的清晰度上,我判断他就在这座城市的
某个地方,因为长途电话的声音没有这么亮。他很想见我,同时又怕他的回家导致我更大的
失望和鄙夷,他不能变成事实上的半途而废,他要营造一种车在旅途的气氛。
    
    我的心一惊:您怎么光从声音上就能判断呢?您就没有误判的时候?当然他也常从外省
打电话来,声音远而小。我有一张大地图,他每次从外地打电话来,我都会在地图上标出他
所说的位置。后来我发现,在下一次电话来时,他的位置竟变化不大,相距不过二三百公
里,自行车一天最少走三十公里吧,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走二三百公里,可能吗?是的,你
会说他毕竟是在周游全国,但这已经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半途而废,走走停停,不断地回到
起点。甚至他会在某些区域,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取下绶带和红旗,坐一截便车,或在某个
小镇休息一段日子,他会在快到一座城市时,重新武装起来,骑车进入这座城市,找市长签
字,到一个广场发表演说,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我收到过他寄来的签名复印件和报道他的
报纸,这没有假。但印在报纸上的照片,没有什么疲惫之色,很精神,不像长途驰驱经风历
雨过的样子。我的怀疑一点也不会错。我也完全可以这样联想,他每次回到这座城市来的时
候,一定先在某个小城镇,悄无声息地寄存好自行车,然后非常谨慎非常隐秘地回到这座城
市里来,为的是来看看我。
    可他毕竟没有走进这个院子。我说。不,他走进过这个院子。我喜欢晚上工作,子夜过
后,到院子去打一打太极拳。好些次,我感觉到竹篱边的花木丛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
而且不是别人,是千里,我轻声说:千里、千里。那一刻,我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走出来,
那是一种对半途而废的真实的认可。花木一阵细响,人走远了。我的心又有了某种期冀:儿
子还是车在旅途。我的处境是多么的矛盾,希望他回又不希望他回。千里呢,一样,想回又
不敢回!小保姆忽然走了进来,摁了摁壁上的开关,书房里一刹时通明透亮。我看见车教授
的脸上横溢着泪水,他用手帕揩了揩,又说下去:对千里,有一点我很相信,他知道他不是
正儿巴经地周游全国,他不会以此去拉赞助,去骗钱。他每次打电话,都让我寄钱到某市的
邮局,我总是多寄一点。我知道他取到那钱时,总有一种不安和内疚,他会想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