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送礼的艺术 >

第12部分

送礼的艺术-第12部分

小说: 送礼的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潮州习俗,邻居生子,必以红蛋相赠,生子人家则回赠以甜水小粉圆;倘若鸡蛋未赠,忽有生子汤圆送至,则是一种委婉的通告方式,应迅速以红蛋赠之,方为不失礼。

  不过,更多的地方,是生子人家以红水染蛋赠以邻居友好,含报喜之意。

  江苏苏北地方民俗。生子人家以红蛋赠与亲朋邻里,一般为单数,最高为九枚,其次为五枚或一枚,因五枚相赠已含重礼之义,受蛋者必须回礼,所以一般只送一枚为宜;有的地方不但产妇坐月子吃鸡蛋滋补,赶去探望的街邻也必须陪食鸡蛋三枚,虽说也是一片善意,但大概也因此而吓退了不少心肠虽热但肠胃不佳的邻人。

  当新生儿长至一岁至五岁时,潮州地方又有“办鸡蛋”的习俗。

  外婆家的小儿衣物数十件、击罐一个盛满鸡蛋约几十枚,送至外孙(女)家;生子家得蛋到,便尽数受之,回赠甜糯米饭一罐,外婆家持回则挨户送给左邻右舍,满街皆大欢喜;有时外婆赠蛋同时还赠以乌豆浓糖制成的“乌豆酒”,这样生子家的邻居们便也可尝到醇香的乌豆酒了。

  有的地方又于小儿生十二日时行“剃头礼”,待婴儿柔发剃下后,便用一枚鸡蛋在婴儿脑门转几转,然后由母亲代为吃下,同时另煮鸡蛋若干,切成一片片以托盘托之,挨户送给邻里。

  有的地方则是在“洗三”时,以熟鸡蛋在婴儿额上摩滚几番,然后分与邻居小儿,称作“赞王春”。

  鸡蛋的功能并不止于庆贺新生,在其它场合也是相当活跃的。

  翁源地方旧俗,邻里有丧事,须在葬后二、三天内送鸡蛋十枚以内,但丧家至多只受二枚;在邻家作客,恰逢生育,则须立煮鸡蛋两枚相赠,大概有“压惊”之意。

  潮州习俗,邻里之间初次相见,也必以鸡蛋两至四枚入甜水煮之招待,若新女婿上门则增至八枚;探病时也携鸡蛋,数为十一,受者则全收不拒,因为“十一”之数为“仅此一次”之意。

  鸡蛋的“伟大”,其实正寓于这些凡人锁事之中。鸡蛋本身价值,原无足轻重,但在以它作礼物的应酬往事之间,既恰到好处又不致铺排,是在细锁之间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关注之情,这也是相邻之道。

  ●礼中有理

  我国传统送礼习俗中,送礼者往往把礼品十分看重,认为是自身某种品德与能力的显示,普通民众也许并不谙于“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的古训,但却熟知“观其器而知其巧”的原理,所以,“勤”与“巧”便是礼品中寓含的两个主题。

  农家人以勤为旨,在民间礼俗中,每逢不同岁时,来自乡村的应时礼品便是一种“勤”的显示。农家常以“送鲜”而向久居城市的人们夸耀。“鲜”者,不失时也,“送鲜”正是一种勤劳品质的标志。久而久之,春秋四季以各种应时田园风味相互赠送成为礼俗中的惯例。
  正月里送春盘;三月里送青团、鲜藕;四月里送山笋、荠菜、青精饭;五月里送石榴、艾叶、菖蒲;七月里送瓜果;八月里送塘鱼、鲜菱、柿子;九月里送菊酒;十月里送大闸蟹;十一月里送起荡鱼、冬至盘;十二月里送大糕、花馍、自酿米酒、冬季菜蔬,等等。
  送鲜者以农家之“勤”自豪,受礼者也以“鲜”勉励自已。
  在中国礼俗中,向以勉励勤奋为一重要原则。
  当有江洋大盗厚赠于人之际,有人仅以一匹布前往,并正色告曰:“此物出自机杼。”
  这便是对不劳而获者的一种严厉喝斥,也是对勤奋勉力、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褒扬。
  也有人每逢受礼,便要索问,这也是在礼品的选择中,宏扬一种“勤”的主题。

  因此,古往今来,那千千万万勤奋劳作的人们,一旦自己耕作、织造,创造、研究有所收获,便欣然携至尊者或亲者座前与之共享一种创造和收获的愉悦,这也是送礼习俗中的一种传统作法。

  与“勤”相联系的还有一种“巧”的主题,馈赠常常不只是“勤”的显示,更有一种“巧”的竞争。

  端午的“巧粽”,七夕的“巧果”、“巧花”,除夕的“花馍”,还有新娘赠送夫家的种种针线活计、母亲给女儿的嫁妆、情人之间的信物、外婆给孙儿的辟邪礼物

  各种礼物,只要能用人工显示机巧的,都被世世代代的有情有心人的巧手发挥得淋漓尽致,千姿百态;而受赠者也每每回之以“巧”的赞誉,这样的礼俗便洋溢着一种对创造之机巧的激励。

  辟邪与纳福。

  一般而言,送礼是对对方表示敬意和友好的一种方式,除了一部分礼品是给对方善意的忠告和提示之外,大部分礼物都表示一种祝福和愿望。

  民间习俗中有“福禄寿喜”之说,包括了健康长寿、富庶幸福及子孙繁衍诸方面,总的期望是一个“顺”字;而在“福”的对立面则是“灾”,或“邪”。

  因此,对人前途的祝颂不外乎正反两方面:纳福顺遂和消灾辟邪。反映在祝颂题上也就同样包含这两个方面。
  在古代传说中,有多种能驱鬼辟邪的物质,植物中有桃、苇、艾、菖蒲等。动物中如虎,金属物中则如金、铜等。
  因为传说神荼、郁垒二兄弟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执苇索捕捉恶鬼以饲食神虎,所以桃木便成为驱邪避祟的异物。
  汉代时人们以桃木做成“刚卯”佩在身上辟邪,以桃木做成桃符钉于门户以驱鬼,桃符后来发展成春联、门画,成为人们年节相送、辟邪纳福的吉祥礼品之一。

  礼尚往来中的祝福主题比辟邪主题要广泛得多。

  人们赠长者以寿面、寿桃,是祝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赠赴考书生以糕棕,是祝其“金榜题名”;

  赠新婚夫妇以枣、栗、桂圆、花生,是祝新人“早生贵子”;

  有的地方新媳妇过门,娘家送“抬头面”,是祝福女儿在新家庭中过得舒心如意:

  有很多地方都很重视送灯的习俗,据说是因为“灯”与“丁”音近,“送灯”便有人口“添丁”的祝福之意,于是便有各种“麒麟送子灯”、“送子娘娘灯”。

  江苏旧俗,正月初八日,有闺女出阁者,送各式灯至婿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明角麒麟送子灯;

  江苏淮安旧俗,是在元宵节后的十数日中,或以一小红灯送至久盼无子人家,或者以取自城东麒麟桥堍的方砖一块代替。

  江苏兴化则送以泥制孩儿灯一盏,俗云此灯系送子观音迎来,望子情切人家若迎得此孩儿灯至,必欣喜莫名。

  与送灯习俗相近的,又有一种送“袋”习俗。

  如江苏一些地方婚俗,在男家送来的期单中,必有以带籽棉花为新妇装被一项,称“下子被”,以布袋为新娘铺路则称之为“传代”;南京旧时婚俗,男方聘金到女家后,女方以翁姑新郎针线回礼,另要“回三代”:腰带、钞带、袜带。后又变为只送“二代”。谓女家自留一“代”等等。吉物与凶物。民间送礼习俗中,以吉物为本,一般绝不能送凶物。“凶”为不吉利,一切不吉利的器物不应赠送别人,所以民俗中忌送“钟”,因“钟”、“终”音近;忌送“梨”,“梨”“离”同音,更不可分梨。因忌“分离”,有的地方甚至忌送伞,只因“伞”与“散”同音。等等。但是,凶物的界限自身却很灵活,为死者守丧的孝服为“凶物”,但并不是一切与死者相关的品物都为凶物。江苏等地的习俗中,高寿而终的丧事为“白喜”,丧家以礼糕送给亲友,以碗送亲友,称为“寿糕”、“寿碗”、人们不但不忌,还以得赠为幸,称为可以“借寿”。“吉物”的概念则更有意思。一般祝福、贺喜、辟邪、驱祟之物都应为吉物,属于“吉物”范畴的,似乎就有一种特许的优待权利,可以百无禁忌。蛇、蜈蚣、蝎子、蟾蜍、蜥蜴等都为毒物,但人们不仅不忌讳,而且还喜欢以这些形象附于衣物佩饰之上,尤其在端午等岁时节日时作为辟邪礼品更为盛行,不仅衣物上绘有这些五毒形象,而且还用布头缝缀成一只只小布袋“五毒”形象,用细铁丝缠结于小莲花帽圈上,让小儿佩戴。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毒虫不毒了,人们对其更无所禁忌。这些张牙舞爪的形象之所以能如此安稳地在人们的喜庆活动中有一席之地,则大概也与这些辟邪衣物本身为“吉物”有关,似乎是借“吉”之正气镇住了这些作恶的邪孽,亦使它们“改邪归正”了一样。

  “吉物”之“吉”似乎可以使“喜上加喜”,可以“化险为夷”;

  “凶物”之“凶”又似乎可以被某些“喜庆”符号淡化。

  雅与敬。

  “雅”是文人交往时标榜的一种旨趣,以能体现文人清逸淡泊的品格为标志,因此文人之间互赠的礼物,常常是文房四宝、香茗怪石、四时瓜卉,风物蔬果等。

  在日常的馈赠中,人们应尽量细致、诚恳、周到地体现对对方的敬意。
  对长者,以寓示长寿、美德的形象表示尊崇;对师长,以诚挚有节的礼仪表示感激;对友人,以恳切、无私的情意表示对友谊的珍重,即便有所忠告,也尽量以婉转、含蓄的方式借物寓义;对后辈的奖励赠予,不可以长自居,应用礼物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点,不作无度的鼓吹也不抱无益的苛求。
  总之,使受礼者在礼品之外有更大的收益。
  在馈赠礼仪中,人们恭敬而立,目不斜视,身不倚榻,不作兴足踏门槛,不可一足踏户内一足踏户外;递赠时,以双手捧呈,也以双手收下,不可一手插兜,等等。
  诸如此类的行为约束,都共同表现着一个“敬”的主旨。

  ●人多礼不缺

  我国有55 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
  尽管55 个民族的人口加起来也不到总人口的5%,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于人,但是他们世世代代衍传下来的礼俗却是多姿多彩的。

  A。裕固族礼俗。

  裕固族居住在我国河西走郎中部的祁连山北麓,是一个悠久的民族。
  裕固族人不仅勇敢勤劳,而且好骑好射,其婚姻礼俗很独特。
  议亲。
  如果男子看中谁家的姑娘,就请两位媒人到女方家去求亲。
  去时,带上一瓶酒,两条哈达。酒瓶口上还要系一根红线,以表示吉祥如意。哈达是送给女方父亲的。过上三、五天后,再去女方家说礼银。
  说礼银时,男女双方都要请自己的爷爷、舅舅、部落长者及新郎,一同到女方家。
  这次去的时候,男方家要拿两瓶酒和很多哈达。去了之后,先把酒瓶放到桌上,再将哈达献给女方家主事人开盘,即给姑娘要衣物、鞋袜、铺盖等。

  女方家的主事人先不开口,让自家请来的客人开盘,客人谦让后,女方家的主事人才开盘,一般要双数,男方家嫌要得太多,就敬第二次酒,女方家主事人就将礼银各减一半,男方家还嫌多,又敬第三次酒,女方家主事人再将礼银各减一半,落到实处。

  礼银一确定,就选择结婚佳期,最后吃喝完毕,由女方家给所有来的客人,每人送一条哈达才结束。
  迎娶。
  送亲走到中途(裕固族由岳家送亲之俗),男方家就派人奇上六对白马、六对红马、六对骆驼,带上好酒、羊肉、哈来迎亲。
  双方相遇后,先将姑娘家送亲的人一齐挡下马,请他们喝酒、吃肉、并献给哈达。
  吃完后,上马走上一段路,男方家又派人骑上六对白马、六对红马、六对骆驼,再次将姑娘家送亲的人挡下马,敬酒、吃肉、献哈达。
  这样迎上三次以后,快到男方家帐房时,姑娘家送亲的人,就选一名好骑手骑上跑马,飞速去看男方家对婚事的准备工作。
  飞马察看、禀报三次后,男方家即挂红、放炮来迎亲。
  在送亲和迎亲时,裕固族有给新郎赠羊小腿和新娘射无镞箭的礼俗。两位专门致颂歌的歌手手捧缠着一缕毛的羊小腿,用歌唱向宾主宣告,赠送羊小腿是为了让新人永远记住成吉思汗的传统,为了两家和睦亲密和为了新人前途光明。歌唱完毕后,他将一点酥油抹在新郎额上,并将羊小腿挂上他的腰带。
  新娘进门后,见婆婆,并献上礼物。
  新人双双给宾客行礼、敬酒、歌手们尽情歌唱,主人向客人回赠哈达和肉份子,按照习俗,每只羊分12 份,最好的臀尖、胸岔要分赠贵宾。
  裕固族歌手就羊小腿和无镞箭的风俗唱道:“啊!这羊腿的筋为什么是黄色的呢?
  啊!这是因为戴门汗的一千两黄金的道行所渗透了的羊腿!
  啊!这羊腿的血管为什么是青色的呢?
  啊!因为这是成吉思汗的价值一千两黄白银的逍行所渗透了的羊腿!
  啊!这羊腿下面的髓油为什么是冷的呢?
  啊!这象征着新娘将要跟娘家日渐疏远!
  啊!这羊腿上端的髓油为什么是热的呢?
  啊!这象征着新娘将要与婆家日渐亲热!
  啊!这羊腿的健子肉为什么是一层层的呢?
  啊!这象征着两家今后亲上加亲!
  啊!这羊腿上为什么缠着羊毛呢?
  啊!这象征着两家今后亲密无间!
  啊:这碗里为什么要放上鲜奶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的命运比森林、海子还要平稳!
  啊!这碗里为什么要放上一疙瘩酥油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的命运比须弥山还要崇高!
  啊!这碗的四边为什么也要放酥油呢?
  啊!这象征着新人成双孝顺双亲!。”
  。 幼儿祝福礼—剪岁。
  裕固族产俗,小儿长至一岁至三岁时行剃头礼,舅舅在那天给小儿送小骡或小乳牛等重礼,并由舅舅领先给小儿剃头。
  剃头时,有一人抱着娃子,另一人端一只盘子,内放一把剪头、一小碗奶子,碗边放些酥油。
  舅舅开剪时,先剪一小撮头发放进盘中,然后用手指蘸些酥油点在娃娃的额上,再抹到嘴里,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