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家事-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凤至,好吉祥的名字啊!”张作霖自言自语道,“凤至,凤至,直到皇后为止。凤命,乃吉人之命,那么,和她结合的人,一定就是皇帝了!”对子平术本来就很迷信的张作霖暗忖,忽然间他灵性大开,暗道:“这样贵命的女子,若与我小六子相配,我小六子必能前程似锦。”于是,未等于文斗说话,张作霖就拿过卦帖,说:“我手下有个人,对阴阳八卦、麻衣神相无所不通,我让他再核对一下。”
回到奉天,张作霖马上把精通麻衣相的包瞎子请进帅府,奉上卦帖。包瞎子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作霖的想法,没过两天,他就委派吴俊升为媒人上于家提亲去了。
说起来,于文斗还是张作霖的救命恩人呢。那年,张作霖奉命到松辽及漠北一带剿匪,结识了辽源的商会会长,当地的富商于文斗,张作霖就把指挥部设在了于文斗的粮栈里。于文斗因多年受土匪骚扰,对前来剿匪的张作霖特别的欢迎,每当张作霖的军饷接济不上时,于文斗都代为筹措,两人过从渐密,久而久之竟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一次,张学良率部与蒙匪在漠北龙王庙决战,不幸中了蒙匪的奸计,被围困在荒漠深处,急需援兵。而当时张作霖的顶头上司,奉天督军徐世昌却迟迟不发救兵,张作霖孤军奋战,危在旦夕。在此紧急关头,于文斗挺身而出,拔刀相助,连夜赶往吴俊升驻地,说服了这位素与张作霖有嫌隙的巡防营统领,派精锐骑兵星夜兼程,驰往救援。张作霖因此突出重围,反败为胜。对于文斗的仗义相助,张作霖自然是感激涕零,回到郑家屯,就与于文斗歃血为盟,结成了拜把兄弟,并发誓:一旦得意,誓报再生之恩。
此刻,发迹之后的张作霖要报答把兄弟,与于文斗结为儿女亲家,于文斗自然满心欢喜,但他又颇费踌躇,小女于凤至的年龄要比张学良大,女大男小不合常规,张作霖知道后,一言九鼎:“‘女大三,抱金砖’,没什么不好的”!为了打消于文斗的顾虑,张作霖又请人说情,从中玉成,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两家定下了亲事。不过,于文斗提了个要求:婚姻是儿女的终身大事,光有父母同意还不行,最好让张学良自己到郑家屯去一趟,按乡下风俗“相门户”,看看双方本人的意见。
张作霖满口答应。此刻,他正喜滋滋地等着儿子,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他。谁知,张学良听后一脸惊愕,挟带一万个不满意,他一个劲地嘟哝:“偌大的奉天城,名门闺秀有的是,干吗偏到那个不毛之地的荒僻小镇去聘个村姑?”当时的张学良,结交着不少在奉天做传教士的外国朋友,受西方文化影响,脑袋里充满了“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之类的新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张作霖耐着性子解释道:“那闺女模样好,生辰八字好,文笔书画好,名字更好,吉祥如意。你听听,于凤至,凤至,凤至,不是当皇后的料吗?你小六子可别不识抬举啊!”
张学良心里升起一股怒气,对于父亲的独断专行,他有苦难言。他知道父亲对奉天城里浓妆艳抹的时髦女子看不顺眼,但他也压根不信那个偏僻乡野的小地方会有父亲所谓好得不得了的姑娘。对于未见过面的于凤至,张学良先天地存在着排斥心理。他想反抗,他憧憬着婚姻自由。
张作霖接着却又语意肯定地说:“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小六子,旧历年一过,你就给我到郑家屯相亲去!”
张学良哑口无言,奉天城里多少姿容秀丽、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他都毫不动心,居然要他到几百里外的小镇去相看一个乡下姑娘!他简直想跟父亲理论一番,但看到灯影里父亲那决心已定的神色,他的心凉了,他知道,父亲的话向来一言九鼎,谁也违抗不了。他拗不过父亲,只好默默地垂头不语,心上的不快与委屈,郁闷与恼恨,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张作霖也感觉到了。
看着儿子的痛苦样,张作霖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他盯着张学良说:“小六子,你的正室原配夫人,非听我的不可,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你如果不同意这婚事,和于家姑娘成亲后,就叫她跟你妈(卢夫人)过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别的女人,我可以不管,这总行了吧!”对说一不二的张作霖来说,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话说到这个地步,张学良别无他法,只得服从和忍受了。
列车隆隆东进。旧历年刚过,张学良顶不住父亲的再三催促,怏怏不乐地启程到郑家屯相亲。他从心里对这门亲事感到不满,他压根儿就不想见那个“凤命千金”的于家大小姐,他没有丝毫兴趣。所以,一到郑家屯,张学良就一头钻进媒人吴俊升的公馆,闭门谢客,根本没有去于家相亲的打算,尽管在此之前,他已从媒人吴俊升口中得知于凤至是小镇上最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可是张学良曾经沧海难为水,奉天城里什么样有才有貌的女孩子他没见过?他根本不相信一个远离省城的小镇上会有什么才女!所以僵持了六天,他还是不辞而别了。
然而,这一回,张学良可真是大错特错了!于凤至断断不是他想象中的乡村土闺女。
1897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的于凤至,自幼便天资聪颖,5岁时于文斗就为她专门延请了塾师授课,得字“翔舟”,7岁那年于文斗随父母来到辽河西岸的古镇郑家屯,继续延师求学。小小年纪的于凤至从《百家姓》入手,先后学习了《孟子》、《中庸》、《老子》、《论语》,她聪明异常,过目成诵,9岁时就能把唐诗宋词诵读得有滋有味了。一次,塾师有意要考考于凤至,便出了个上联“新年纳余庆”,于凤至沉思片刻,挥笔对出“嘉节号长春”的下联,塾师看了,称颂不已。10岁的时候,于凤至除了熟读四书五经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了小小古镇上人人称颂的一只金凤凰!
13岁那年,郑家屯举行元宵灯谜会,于凤至在此会上一鸣惊人,声名远扬。当时的洮南县尹贺至璋让人在县衙门前贴满了红红碌碌的谜条,于凤至逛灯到此,仅剩一张粉红色的谜条无人问津,于凤至决心一试。围观的人见揭谜的竟是个13岁的小女孩,顿时一片哗然,都不相信于凤至会有这等神奇的本事,县尹贺至璋听说后,也大吃一惊,当即命侍卫把于凤至请进去,对她说,不管猜中与否,你敢揭我的灯谜就有志气!谜底是猜一味中药,你试试看吧。
谜底被于凤至脱口而出,完全正确!贺至璋不敢相信,他又当堂考问了有关谜语的各种知识,于凤至竟然都能对答如流,毫不含糊。贺至璋这下彻底被折服了,他对于凤至的聪明和博学大为赞赏,亲自送了一块题有“僻壤奇伶”的红底缀金横匾到“丰聚长”,从此高悬门楣,引人注目。
于凤至初时对这桩包办的婚姻也不如意。她虽出生在小镇的商埠之家,却心性高洁,从无高攀名门权贵之心,只想求得一个才识广博、品德俱佳的好男儿。凭她当时的相貌、人品,附近前来求亲的人家是络绎不绝、数不胜数,可是都被她婉拒于门外。至于她后来肯应允张家的婚事,与其说她看中的是张氏家族的显赫,倒不如说是欣赏张学良是一位胸怀远大志向的人才,因为从媒人吴俊升的介绍中,于凤至得知自己未来的夫君原来是位文韬武略的将门才子。
当于凤至听说张学良远从奉天前来相亲的消息后,也曾对未来的婚姻充满了美好的希冀,心如池水泛起层层涟漪,怀春的少女萌生了面见张汉卿的心愿。可是,一连几天,于家张灯结彩,置办酒席,以迎佳宾,张学良却每每寻找各种借口频频爽约,于凤至的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刺痛。她恍然意识到,张学良百般不肯到于家上门的原因,只能是对与她结婚心中不满,她所倾心的人,原来正以一种消极的情绪在抵抗着乃父包办的婚姻!
于凤至心里怨尤难言,被拒的羞愧、委屈、不甘、忿恨一齐涌上心头,心高气傲的她一气之下,提出毁婚。
第六章 凤命千金的原配夫人2、相见欢
双方父母已订婚约,岂容儿女率性毁之?
转眼到了端午节,于文斗为一批商货来到了奉天,于凤至也随父进城,一则是为了探望亲友,二则是顺便买些文房四宝、书籍字画。她和父亲住进了奉天中街路南的天益堂药房。
媒人吴俊升认为这是张学良与于凤至见面的极好机会。他两次到天益堂药房劝说于凤至到大帅府与张学良见面,然而,于凤至主意已定,誓不相见,谢绝了吴俊升的劝说。与此同时,张作霖以父亲的威严,命令张学良去天益堂药房,张学良开始很不情愿,但见父亲态度非常强硬,无法推脱,就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见面可以,但最好不公开身份。
颇费了一番商量,最后决定:张学良扮作一家字画店老板,吴俊升以买字画为名带于凤至到店里一见。
张学良为此装成画店掌柜,漫不经心地等待着他老子逼他相看的“村姑”。不多时,吴俊升带着于凤至来到了画店。张学良一见之下,竟大为倾心,于凤至风姿绰约,举止文雅,神态端庄、落落大方,完全不是自己先前想象,张学良暗自称奇,不觉心慌意乱起来。他开始懊悔自己在郑家屯的无礼,想象于家小姐当时的尴尬和羞恼,张学良简直不敢直视于凤至。
于凤至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她本来就对来此家字画店感到蹊跷,进门后则很奇怪,这家画店掌柜这么年轻,看样子也不像商人。此刻,看到张学良的言行举止又有些不自然,她似乎有点明白了,一时,她也有些慌乱,不知说什么才好。
吴俊升见此情景,赶紧过来打圆场说:“凤至姑娘,你不是要买古画真迹吗?这儿有好几幅,你慢慢看。”边说边朝张学良使了个眼色。张学良拿出了一幅郑板桥的《竹兰图》,他有意要考考于凤至。
于凤至细赏良久,才问:“多少钱?”“三千块。”于凤至娴静地笑了起来,“若是真画,三千块不多,这个嘛,三十也不值。”
张学良心里暗暗佩服她的眼光,为了挽回面子,他强词道:“姑娘你不买也罢,何苦贬低珍品的价值呢?”
“珍品?画掌柜,你若是行家,不会不知道,郑板桥画竹,挥挥洒洒,意味横生,初看轻俗,实则暗藏风骨。而这幅画,徒有空架,实无神韵,显然是后人伪造的赝品。”于凤至胸有成竹,娓娓道来。
张学良一时哑口无言,对于凤至顿生好感,但他不甘示弱,指着画上的题跋说:“姑娘,你看,这画是绢本,有后代名人题跋,怎么会是赝品呢?”
“怎么不是赝品?”于凤至肯定地说,“古往今来,伪造赝品高手比比皆是,上乘赝品乱真时有发生,不过那只能唬弄外行人而已!”
吴俊升见势不妙,急忙解围道:“掌柜的,既然人家姑娘看不中,再拿一张给她看看。”替张学良解了围,张学良又拿出一轴画卷展开。
于凤至一眼就认出,这是苏轼真迹,世上罕见。她高兴极了,因为她特别欣赏苏轼的书法,决心买下这幅字画。于是,她不动声色地问:“这幅字画卖什么价?”
于凤至一脸漫不经心的样子,让张学良误以为她只是随口问问,也就顺口开价800元,不料于凤至当即答应,“八百?好,我买了!”她欣喜地拿出一叠钱,“这是1000元,不用找了。”
张学良没想到于凤至竟有这等眼力,眼看卖亏了,他又急又悔,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好自认失手。
就在张学良面露窘态之际,于凤至扫了张学良一眼,微微一笑,轻轻拿出自己带来的画卷,送上前来,说:“掌柜的,在古画真迹上,你是内行,我想请你鉴定一下我买到的这幅画,可以吗?”
张学良打开画卷,是一幅《钟馗捉鬼图》,对这幅画,他早有耳闻,但从未见过真迹,此刻,他掩饰着自己的慌乱,连连称赞说:“好画,好画!这是吴道子真迹!”
于凤至抿嘴一乐,笑着纠正道:“你说的不对,掌柜的,这幅画并非吴道子真迹,它出于吴道子门生黄笙之手。”
张学良羞愧难当,自知才学远远比不上这位被自己小看的于凤至。望着于凤至远去的背影,张学良怅然若失。
一番短兵相接,令张学良面子扫地,他倒反而神魂颠倒起来,当晚就填词《临江仙》一首,表达了相见恨晚的爱慕之情:
古镇相亲结奇缘,
秋波一转消魂。
千花百卉不是春,
厌倦粉黛群,
无意觅佳人。
芳兰幽挺独一枝,
见面方知是真。
平生难得一知音,
愿从今日始,
与姊结秦晋。
自从和于凤至见面后,张学良的脑海里总是不断地浮现出于凤至那温文尔雅的神态,矜持得体的举止,他羡慕她有学识,自愧在郑家屯的无礼。他的心里,常常涌起一股与于凤至相见恨晚的感觉。此后,张学良曾两次到天益堂看望于凤至,但都被于凤至以种种借口避而不见。
前次约定相亲,久等不来,于凤至本来憋了一肚子的气,现在见到这阙,她的气消了,但她不想见张学良,也写了一阕词相赠:
古镇亲赴为联姻,
难怪满腹惊魂。
千枝百朵处处春,
卑亢怎成群,
目中无丽人。
山盟海誓心轻许,
谁知此言伪真?
门第悬殊难知音,
劝君休孟浪,
三思订秦晋。
尽管于凤至“劝君”“三思”,但张学良决心既下,驷马难追,他立即与媒人前往于家,正式求婚,得到了于家的应允。
第六章 凤命千金的原配夫人3、学良敬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