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文。亚龙致中国读者:
向我在中国的读者致以问候。尽管我们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但我一直努力关注超越文化的存在性的主题。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我们的文化、宗教、肤色怎样,都面临着共同的人类困境。我们都害怕死亡,希望坚守我们的生命。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所以,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你将忽略文化的差异而意识到所有生命都面临的共同的挑战。
曾奇峰序摘 被治疗成一个人
人这件产品还在制造中,还没有变成“成品”,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成品,而且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到看见自己所属的物种变成“成品”的那一天。每个人实际上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与自己作为“半成品”的状况,所以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超越进化的自然进程而提前变成“成品”,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变成神。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变成了神,变成了怪物的却无以数计。怪物的产生倒是真有夺造化之功的味道,但这个物种却不仅不是成品,连人这种半成品都不如。
。。。。。。
背负着进化的伤痛,又怀着成为神的梦想,两面夹击之下,做一个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释迦摩尼大约是知道人类的这一困境的,所以他告诫众神说:人成即佛成。
应对做人的困境,大约有两种线索可寻。一种是由于遗传的和小环境的影响,应对方式经常呈现家族式传承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家族里,上一辈的应对方式,会被下一辈继承。典型的例子是各种心理障碍的家族聚集倾向。。。。。。。
另外一种应对方式与血缘形成的家族无关,但却与“思想的家族”有关。思想的家族指的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共同的、能够相互之间分享的对人生的态度而走到一起,并且采取相似的方式,来应对作为一个人的焦虑。。。。。。。
在每一种思想周围,都聚集着一些用这样的思想武装了的人。这些思想具有魔术般的强势,先入为主地占据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并扮演着整个精神世界的支柱的角色。思想虽然只是智力的副产品,但却能让人生死相许。这些人以为这些思想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活着,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思想让他们已经提前死了因为人活着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而这些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情感和隔离关系的。
。。。。。。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创造物,就不可能超越大自然事先设计的方案。一个人能够做的,仅仅就是在大自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容易。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童慧琦序摘 文学心理学哲学
我读其书,所得为三:一,思想是具有力量的,然而在心理治疗中,思想的治愈之力是不能凭空产生的。。。。抱定着一些思想,无论如何坚定地运用于治疗中,当忽视了人真正的情感需要,那么在强大的念想也无益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所以哲学家未必能成为好的心理治疗师。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动力,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在各种心理病理状态中的作用。。。。。。。真诚地检视一个人的种种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找到自我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以及对人类终极状况包括“存在的短暂性之苦”平和接受的不二法门。三,寻找热情所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对工作热爱,而可以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一份多大的福祉。
。。。。。。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埋下头来,做自己所爱的事,并谦逊地为人。
吴和鸣序摘 不再逃亡
“无聊为什么这么可怕呢?我们为什么会急着排遣无聊?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琐事可以分心的状态,很快就会显露潜在而令人讨厌的存在真相:我们的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
是的,我们一路在逃亡,逃无可逃。人本存在主义始终关注逃避的主题,逃避选择,逃避自由,逃避死亡。。。。。。所有这些拼命要逃脱的主题,根植于个体内在,如影随形,如果选择偷安一时,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那将是疲惫不堪死寂一片了无生气的人生,。。。。。。
。。。。。。
究竟,菩提树下发生了什么,给我们带来彻底解脱的曙光?那时的佛陀是祥和、喜乐的,不再虚妄,不再逃遁,就在此刻,只有在此刻的佛陀,才可能有祥和、喜乐的光芒,不生活于过去的纠缠,不幻想于未来的迷雾,当下才是安住之所。“如果调好焦距、全神贯注,再加上浩瀚的知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看见永无止境的惊奇。”
如何才能使我们回到当下,。。。。。。答案就在于直面死亡,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大师,亚龙曾经写道:“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治疗师无法忽略许多伟大思想家的结论:学会很好的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鲁迅也说过:“一个懂得死尸的沉重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希望正在于死亡。
李小龙序摘 回到自身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心理治疗案例督导,接受治疗的是一位三十岁的男性,有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冲突。治疗开始阶段,他每次都谈论很多哲学问题,却极少涉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情形,治疗师感觉压力很大。讨论中,大家认为,病人的这种方式意味着他希望把自己置于强大而优越的位置,避开内心的某些令他痛苦的情感。哲学的目的之一是让人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如果一个人在谈论哲学时内心却充满困扰,那么哲学还有意义吗?
。。。。。。
人在陷入内心痛苦时会动用各种防御手段来保护自己,哲学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形下,哲学是一种症状,与失眠、强迫洗手是一回事。症状的意义在于,个体通过它来维持内心的暂时的平衡,象征性的诠释自己的生存状态。症状的魅力之一是它暗含着某种因果关联,几乎每个走进治疗室的人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如此?如果症状以哲学的方式出现,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提出,接下来的概念和理论建构,表面上看是关于人和世界的阐释,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内在状态的投射。如果投射的结果返回到自身,那么哲学本身就有治疗的作用,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投射的结果只被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它和建构者或谈论者自身的关联被割断了,源自个体内心的概念和理论与他的内在真实完全分离开来,弥漫其间的必然是强烈的孤独感,这就像一个人拼命挣了很多钱,最初的目的是用这些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结果钱都活在了不相干的地方,窘迫依然。
。。。。。。
视痛苦为偶然意味着一种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心理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个体建构正性的人际关系,寻求人生的积极意义,但叔本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把痛苦看做人生的本质,不过内心深处,他认为无论把人生的痛苦是为必然或偶然,都同样的靠不住,于是转向清心寡欲的生活,以压制欲望和情感求的内心的平静,这与他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很多挫折和由此形成的关系模式有关,他把这些内在状态概念化,描绘成一幅关于世界的图景。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治疗室里,那么治疗师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帮助来访者把哲学还原到他自身的情感中,消除隔离,触摸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
。。。。。。
广义上说,无论对来访者还是治疗师,心理治疗都不只意味着医学意义上的治愈,它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一次心灵蜕变的历程。在出生和不可避免的死亡之间,我们起初像被邀请参加一场盛宴的生客,或高谈阔论,或谨小慎微,甚至不知措,但渐渐地,我们在喧闹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参与到人生这出戏剧中,我们不再夸张,不再怯场,而是恰如其分的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然后平静地离去。无法确定的是,每个人都很难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这次精神的旅程。或许你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心存顾虑;或许你正行进在旅途当中,品尝着个中滋味;或许你已经到达某个目的地,回首之下感慨万端;没有关系,读一读亚龙的这本书。
第一章
每一口呼吸,都是我们暂时逃离不断冲击我们的死亡。。。。。。但最后获胜的,必然是死亡,因为从出生以来,死亡就是我们的命运,它只是在吞噬猎物之前玩弄一番。可是,我们却一直对生命抱持大量的兴趣和妄念,就好像竭尽所能地吹肥皂泡,希望越大越好,越久越好,但肥皂泡却注定爆裂,化为乌有。
斯多葛学派的说法:“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
伊壁鸠鲁的理念:“只要我存在,就没有死亡;只要有死亡,我就不存在。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
医学院皮肤医学教的ABCD法则:(判断痣是否是恶性黑色素瘤)
A是指不对称,B是指边缘(不清晰、不明确),C是指颜色(非纯色),D是直径。
黑色素瘤在身体某处复发之前,你不会有任何异样。在复发时,特别是转移到其他部位的话,病程就会快速发展,可能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向所有遭受演化无情对待的受害者由衷地涌出悲悯的心情,因为身为人类的同胞虽然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却没有必要的心理装备,因而无法处理生命短暂所带来的痛苦。历世历代以来,我们不断编造权宜的方法,用以否认生命的有限性。我们每一个人岂不是都不断寻求更高的力量,希望与之融合、得到永生,想要拥有神所颁发的人生指南,证明人生有更大的既定目标,并在仪式和典礼中求得心安吗?
为了生命的有限、缺乏更高的目的或设计,因而活在绝望之中,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梦想有一个全知的创造者,因此把一生奉献给永无休止的服从,实在是毫无意义,也浪费了一生。为什么把所有的爱挥霍在幻象之上,却不散播到人间呢?何不欣然接受斯宾诺莎和爱因斯坦的解决方法,单纯地低下头,向优美的法则和大自然的奥秘致敬,投入日常生活的事物?
他(主角)并不是变得更有智慧,只是因为移除了其他令人分心的事物:雄心壮志、性爱激情、金银财宝、地位名声,而得到更纯净的视野。这种超然岂不就是佛陀的真理吗?也许是吧,但他更喜欢希腊哲学的中庸之道。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
“把‘过去如何’改变成‘我将如何’,只有这件事才会被我称为救赎。”朱利斯了解,尼采的话是指他必须选择自己的生命,他必须活出生命,而不是随波逐流。换句话说,他必须热爱自己的命运。最终的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常常一再提出的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在永恒中,一再重复原有的生活。。。。。。。尼采向我们提出的信息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活出自己愿意在永恒中不断重复的相同生活。
“实现生命”和“适时而死”。
只有把生命活到极致,才能死而无憾。
即使黑暗的动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还是喜欢自己的工作。
菲利普的疑问“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第三章
生命是一件不幸的事。我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思索生命。
他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他和菲利普之间所有经验的记忆竟然都已神经化学的路径储存在大脑皮质里,就好像菲利普住在复杂的“菲利普”神经元网络,一旦被正确的神经传导物质诱发,这个网路就展开行动,使菲利普的影像有如鬼魅般投射到视觉皮质银幕。
“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正是意志瘫痪的精彩实例。
第四章
天才和才能好比两种神射手,才能可以射中别人无法射中的目标,天才却可以射中别人无法看见的目标。
第五章
朱利斯向来都有生活的重心,如果不看病人,也会有其他重要的计划和活动,写作、教学、网球和研究占据了他的生活,但今天似乎没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他怀疑本来就没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而是他主观武断地为各种活动赋予重要性,然后巧妙地掩盖痕迹。今天的他看透了人生的花招,今天没有任何重要的事,于是他毫无目标地在联合街上漫步。
第六章
我们对世界的观点具有坚固的基础,不论或深或浅,都来自童年时代。这种观点在日后会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本质却不会改变。
夫妻之间的爱会产生对子女的爱。偶尔会听说如下的故事,有些夫妻过于相爱,耗尽全家的爱,小孩得到的只是爱的残渣。可是,这种爱的零和经济模式并不合理,事实刚好相反:夫妻之间越相爱,就越容易用爱的态度对待小孩和每一个人。
小孩如果没有母爱的连结,就无法发展爱自己所需要的基本信任感、无法相信别人会爱他,也无法热爱生命。这种人在成年后会与人疏离,退缩到自己的世界,人际关系常常充满敌意。
第八章
宗教里面什么都有:启示、预言、政治保护、最显赫的地位和尊荣。。。。。。不只于此,还有无价的特权,可以把它的教条烙印在儿童的柔弱心灵,而成为近乎与生俱来的观念。
第九章
在无止境的空间中,有无数发光的球体,每一个光体周围环绕着十来个被照亮的较小球体,这些小球体有灼热的核心和冰冷的硬壳,外面包覆一层腐烂的薄膜,其上孕育出有知识的生命这就是。。。真实世界。
治疗不只是一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