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疗不只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召唤,是关心他人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好的治疗师会想要帮助别人减轻痛苦、逐渐成长。。。。。。。治疗师需要与病人建立关系。。。。。。
治疗中真正重要的不是观念、不是洞见、不是工具。。。。。。。而是关系。
治疗团体的目的:帮助每一个成员尽可能了解自己如何在团体中与别人建立关系,对象包括治疗师。。。。。。。团体工作不管过去的事:针对此时,不需要深入探讨各个成员的过去历史,而是聚焦在团体当前的时刻;还有针对此地,忘记成员在其他关系的错误。
团体有什么基本规则?
首先是守密,你绝不能向别人谈到其他团体成员;其次是要努力袒露自己,诚实表达你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和感受;第三是每一件事都要发生在团体里面,如果成员之间在团体外有接触,就必须拿回团体里面来讨论。
治疗要件:避免与病人有双重关系,否则会妨碍治疗。
苏格拉底说的最清楚,“要学习好好活着,就必须先学会好好死去”或是塞内加所说的“只有愿意和准备好结束生命的人,才可能享受真正的生命风味。”
第十一章
不受往事羁绊的自由灵魂。
朱利斯对“定型”的现象非常敏感:他常常看见团体治疗的病人已经大幅改变,确认被其他成员视为原来的人。这种情形也会发生在家庭里面,许多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后拜访父母时,会觉得非常难受,因为他们必须努力避免掉入旧有的家庭角色,花很大的力气让父母、手足相信他们确实已经改变了。
团体的治疗师,他的职责是帮助新成员不受攻击、融入团体。
你不会喜欢我的答案。但我现在愿意回答你,我无法告诉你该怎么办,那是你的责任、你的决定,不是我的。你参加这个团体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学习信赖自己的判断。另一个理由是,我对XX的了解,完全来自你的说法,你给我的资讯必然有你的偏见。我能做的是帮助你注意自己如何让自己陷入生活困境。我们无法了解XX,也不能改变XX;但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你,你的感受,你的行为,因为这才是你能改变的。
不幸的人类却笼罩在过去和未来的阴影下,只能短暂地在现在漫步。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童年的黄金岁月吗?尼采告诉我们,因为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完全没有烦恼,没有沉重、痛苦的回忆,没有过往的破瓦残砾。
童年的自由和可贵是因为没有沉重的往事。
齐克果描写某些人陷在“双重绝望”,他们虽然身陷绝望之中,却又欺骗自己,不愿知道自己已经陷入绝望。
第十二章
叔本华说:全部都要的人将一无所获。
第十三章
在人生终点回顾时,大部分人将会发现自己一生匆匆而过,惊讶地看见漠然无趣、不知不觉经历的事竟然就是他的人生,于是,原本被希望愚弄的人跃入死亡的怀抱。
(就像几年前我经常说,难道等到我快要死的时候回头看我的一生,发现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电视机前,还有在那个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度过的吗?我可不愿意几十年后看到这样的结果。…怪猫)
他无法忍受自己必须面对人生的虚幻本质,人生竟然可以存入闪亮的磁带,当下片刻和每一刻竟然如此快速地消逝成虚幻的电磁波。
团体需要时间来发展稳定性和信任感,新的团体常常容不下动机不强或能力不足而无法投入团体任务的成员(所谓任务就是和其他成员互动,并分析这种互动),然后经历数周不愉快的冲突,比如帅手段以多去势力、焦点和影响力,但产生信任感后,最终会逐渐滋生疗愈的氛围。。。。把治疗团体比喻成在战场搭桥,早期的形成阶段会有许多伤亡(即退出的人),一旦把桥搭好,就可以把许多人(包括留下来的初期成员和后来加入团体的人)送到更美好的地方。 (这个说法让我着迷…怪猫)
团体的疗愈氛围,(被)比喻成严重皮肤病变的治疗,让病人全身浸泡在舒适的药浴中。
带领团体最主要的附带好处就是有效的治疗团体不但能治愈病人,也常治愈治疗师(专业文献从来不谈这个事实)。
我就像大部分罹患重大疾病的人一样,讨厌人家欲言又止的样子,这种态度只会使我感到孤立、害怕。
一个人执著越多事,生活就会越沉重,与这些执著的对象分开时,也会越痛苦。叔本华和佛教都认为人必须放下执著。
执著的对象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预期中的痛苦而避免执著,显然只是令人半死不活的对策。
史宾诺莎认为如果从永恒的观点来看,原本令人困扰的日常事件就不那么重要了。(然而人无法永恒…怪猫)
第十四章
每一桩自杀都会在亲人身上留下震惊、内疚和愤怒。
第十五章
人虽然有具体的生活,却总是活在抽象的第二种生活之中,这一点实在值得注意。。。原本全然入迷、非常感动的人,在平静深思的层面却显得冷酷、平淡、疏离。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人不会被别人打扰,只有自己才会打扰到自己的平静。
当下才是安住之所,昨天和明天都不存在。过去的记忆、未来的渴望,都只会制造不安。平静之路就在于观察当下,并让它随着觉察之流毫无阻碍的飘浮。
第十七章
巨大的痛苦使人较能承受原本难以承受的痛苦,相反的,如果没有巨大的痛苦,即使是最小的烦恼也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那个在学校的胖女孩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现在是什么事把她唤回来呢?
团体治疗时最常用、最有效的技巧:把焦点从内容转到过程,也就是从谈话内容转到互动双方的关系本质。
请试着用现在式来说。
弗洛伊德曾强烈要求治疗师必须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美丽的女性,不要因为对方的美丽就压抑自己或处罚对方;。。。一篇文张“美丽而空虚的女人”,内容强调非常美丽的女人常常因为外貌而受欢迎和鼓励,以至于忽略了自身其他部分的发展,她的自信和成就都非常肤浅,一旦美貌消逝,就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她没有发展自己的内涵,也不懂得欣赏别人。
第十八章
强迫性思想可以分散注意力,保护你免于想其它事情。这种思想隐藏了什么事呢?如果没有强迫性思想,你会想什么事呢?
人必须有内心的混乱,才能生出跳舞的星星。…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若未沉浸在暗夜的心境
就无法写出永恒的佳句 …查普曼
难道生活如此痛苦,要为了平静而牺牲一切吗?。。。。。。所有强调解脱或美化来世的宗教岂不都是针对贫穷痛苦和被奴役的人吗?
第十九章
花朵回答:你这个白痴!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自己,因为我喜欢,并不是为了别人。我的喜悦就在于自己盛开的生命。
治疗工作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互动,常常带有情绪;第二个阶段是了解刚才的互动。这是治疗必须进行的方式交替进行情绪的诱发和了解。
另一个基本原则:永远不要让成员在彼此讨论时用第三人称。
把回馈当成礼物,但你必须先判断回馈是否正确,我用的方法是核对别人的回馈是否撞击到我的亲身经历,是否有任何部分听起来是正确的?即使只有一点点、百分之五也好。我试着回想以前是否有人给我相同的回馈,我会思考可不可以找人核对。我想知道对方是不是指出了我的盲点,看见我没有看见的部分。
第二十章
年轻时的喜悦和活泼有一部分是出于这个事实:我们正攀爬生命之山,没有看见死亡躺在另一侧的山脚。
把焦点放在病人对自身生活困境的责任。成熟的治疗师不再接受病人对他人不当对待的表面说法,而能了解当事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身社交环境的共同创造者,关系总是交互影响的。
叔本华在十六岁写道:我发现从高山上看见的全景非常有助于思想观念的拓展。。。。。。所有微小的事物都消失了,整个形貌只剩下大的事物。
第二十一章
泰伦斯在两千多年前写的名言:我是个人,所有人性都不会令我觉得陌生。弗洛姆强调好的治疗师必须愿意进入自身的黑暗面,对病人的所有幻想和冲动都能感同身受。
第二十三章
请尝试一个思想实验。。。。。我了解你保持平静的渴望,但配合我一下,试着想象别人有今天这种反应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可能出现哪些感受?
有个人寻找一位智者,智者告诉他“选择的排他性”,每一个“是”的同时就有一个“否”。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就是不可能再有任何可能性。
第二十五章
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知名的刺猬寓言说明了他对人类关系的冷漠看法。。。。。。。换句话说,只有在需要生存时才会忍受亲近,一旦可以分开就会避免亲近。大部分现代心理治疗师会毫不犹豫的认为这种极度畏避社交的态度需要接受治疗,事实上,大量心理治疗工作就是针对这种有问题的人际态度,不但包括社交畏避,还包括形形色色适应不良的社会行为:自闭症、社交畏避、社交恐惧症、类精神分裂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没有爱的能力、自我膨胀、自我贬抑。
原来刺猬取暖的寓言是叔本华的。…怪猫
第二十六章
让别人有好心情的方法,恐怕就是说出自己最近遇到的困扰,或是泄露自己的缺点。
想象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我袒露,一个极端是最安全的袒露,算一分,比如鸡尾酒会;另一个极端算十分,这是在你想象中最深入、最冒险的袒露。。。。现在回顾你今天。。。袒露的话,告诉我,你为自己打几分?
。。。。。。现在告诉我,如果你提高个一两分,会说出什么事呢?
(团体)成员绝对不能因为自我袒露而受惩罚。正好相反,冒险的人一定要受到支持和强化。
纵向袒露,也就是关于过去的细节。。。。。。;但横向袒露却更有成效,也就是针对袒露的过程进一步袒露自己。
治疗师想回避尴尬的问题时,有一种得体的老花招,就是回答:我想知道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布伯是犹太裔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成就是探讨两个生命间的真正相会,所谓‘我…你’关系就是全然同在、关爱的关系,相对于‘我…它’关系,就是忽视另一个人的‘我’的性质,利用对方而不是建立关系。
第一点:你想要和每一个案主有“我…你”的相会;第二点“我…你”是一种全然对等的关系,根据定义,“我…你”不是单向的亲密。。。。。。
容我再问一个问题,然后就会回答你。为什么是现在?。。。。。。
我无法信服,我认为还有别的原因。我要再问为什么是现在?。。。。。。
完全离题了。请把焦点放在我的疑问:为什么是现在?
叔本华强调的一个重点,大意是使人有好心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听到别人的不幸。
呃,这个话也是叔本华的啊。怪猫
叔本华一再警告我们容易用主观经验污染客观的观察。
第二十八章
玫瑰都有刺,但有刺的不一定是玫瑰。
他(叔本华)主要的成就在于批判和扩展康德的思想,康德深入看见了我们并不是感知现实,而是组成现实,使哲学产生突破性变革。康德认识到我们所有的感官资料都会被神经组织过滤,在其中重新组合,形成被我们称为现实的图像,但现实其实只是幻像,是大脑透过概念化和分类而构成的产物,事实上,即使是因果、顺序、数量、时空,也都是概念化的产物,并不是“外界”固有的本质。
此外,我们无法不透过大脑的处理过程来看外界的事物,所以不可能知道外界“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直觉和心智处理过程之前就已存在的本质。这种原有的本质被康德称为“物自身”,这必然是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的部分。
虽然叔本华同意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物自身”,但他认为我们可以更接近它。他认为康德忽略了一个有效认识被感知的现象世界的重要来源:我们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有形的对象,存在于时空之中,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有非常丰富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知觉和概念的器官,而是来自内在的直接知识、来自感受的知识。
我们从身体得到无法概念化、无法传达的知识,因为大部分内在生活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它受到潜抑,无法进入意识层面,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性(残酷、恐惧、嫉妒、性欲、攻击、追逐私利)可能造成自己难以承受的困扰。
叔本华是第一个把思想建构在无神论基础上的重要哲学家,他公然、强烈的否认超自然力量,坚称我们完全活在时空之中,所有非物质的存在范畴都是错误而不必要的建构。
叔本华从身体的内在知识得到什么结论呢?就是在我们里面,在所有人的天性里,有一种持续不断、永不满足的原始生命力,他称之为意志。他写道:“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处都可以看到代表每一件事的核心与‘自身’的奋斗。”什么是“痛苦”呢?痛苦就是“这种奋斗的障碍,阻挡意志通往目标的障碍物。”什么是快乐、幸福呢?就是“达到目标”。
无聊为什么这么可怕呢?我们为什么会急着排遣无聊?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琐事可以分心的状态,很快就会显露潜在而令人讨厌的存在真相:我们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
所以,人生除了缺乏、满足、无聊、再度缺乏这种无止境的循环之外,还有什么呢?是否所有生命形式都是如此呢?叔本华说人类的情形最糟,因为智力越高,痛苦也越强烈。
亚瑟(叔本华)。。。常常提醒我们(以及他自己),情绪具有遮蔽和歪曲知识的力量:当我们有高兴的理由时,全世界都在微笑;当我们悲伤时,全世界都变得悲观阴郁。
第二十九章
性欲升高是面临死亡者常见的反应
把治疗视为先引发情绪再加以整合的过程
越多成员投入互动,团体就越有效果